我不要罐頭公園,台南也要特色公園

感謝民視新聞的採訪,台南也要特色公園有機會在民視 我不要罐頭公園 專題中有些片段,我也是其中一個受訪者。

台南也要特色公園: https://www.facebook.com/tainan.playground.park/
影片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DfSYAMk8U

也運用這次機會,想要進一步聊聊我在 台南也要特色公園 學到的以及追求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目標。

如果有機會帶著孩子到公園走動,很多的公園都為孩子設置了遊具區,只是慢慢的就會發現,很多公園看到的遊具都很類似,台南有近 500 個公園,大部分的公園遊具區都選擇了塑膠製造的遊具,因為常見且變化不大,因此我們會稱這些叫做罐頭遊具,就像是罐頭一樣,每次看到都一個樣。

罐頭遊具很安全,但是因為缺乏變化,孩子幾乎在滿 5 歲以後就會對這些遊具興趣缺缺,而這些遊具卻標示著適合 12 歲以下的孩童;對於生活在都會區的孩子們來說,鄰近公園與學校裡的設施在成長過程會有極高的接觸頻率,我們是不是可以為孩子們爭取多些變化,或甚至讓孩子有機會為自己的需求發出聲音?

這樣的聲音慢慢在家長圈子裡面浮現,接著匯集成為共同的聲音,大部分成員在台北的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在特公盟陸續在雙北地區取得許多具體成果後,同樣的訴求也在其他縣市發酵,台南也要特色公園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在台南延續特公盟所帶出來的氣氛,家長帶著孩子一起爭取公園設施能夠有更多變化。

我們所追求的特色公園並不是在入口處放一個大鳳梨或是大鯨魚,而是希望這個公園裡的遊具設施能夠有鮮明的特色,這樣的特色並不是追求長的不一樣而已,而是無論在外型、操作方式或整體動線規劃都能夠有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要能夠吸引孩子去玩,而且能夠滿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身體各部位發展的需求;安全當然也很重要,但我們期待的安全是在受傷時能夠有機會治癒,而不是一個完全不會受傷的環境。

在討論特色公園時經常會跟共融混淆,共融式遊具區追逐的是各年齡層、各種身心條件乃至於各種不同背景都可以玩在一起,許多時候共融也會跟過去的無障礙混淆,大多在探討身心障礙的孩子如何在遊具區遊玩,如果將目標拉到共融,可以預期會需要更專業的討論以及更高的預算,我想大部分的家長都會認同共融的理念,但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夠代表自己跟孩子的想法,我們會期待市政府在規劃時也應該納入來自其他團體的聲音。

來自民眾的聲音才是整個訴求的重點,像是最近有些民意代表參選人就進一步曲解了共融設計,對外表達共融就是應該讓陪伴孩子的長輩可以有些設施玩,這很明顯是選舉考量,而不是讓這些長輩真的站出來為自己發出聲音;即使共融訴求也可以包含長者的需求,但眼前台南大部分的公園都可以發現,長者使用的體健設施數量早已遠大於孩子的遊具數量,但長者很多時候都有獨立尋求更多外部活動的能力,相較之下帶著孩子的家長大多忙於工作而沒辦法經常帶孩子前往更遠的地方,對於公園設施的依賴程度較高,是不是應該給孩子多一點空間?而在少子化的氣氛下,是不是該給帶著孩子的家庭多一些資源與協助,選票考量已經成為一種惡性循環,讓台南沒辦法扭轉高度老化的趨勢。

當然,現階段很感謝市府一些單位願意邀請 台南也要特色公園 一起參與公園設施規劃的討論,但長期而言,我們希望的是能夠有更多聲音被納入考量,而我們只是其中一個代表孩子聲音的團體;眼前國發會建置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已經開啟了台南市的專區( https://tainan.join.gov.tw/ ),相信公園設施的規劃會非常適合透過網路尋求更多意見,我們期待這樣的改變能夠發生,也當然,我們仍然會繼續代表孩子發出聲音,台南也要特色公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