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彙整: 2015 年 2 月

作為 1.5 個孩子的爸,關於教育與未來,我是這麼想的

大女兒

因為第二個孩子還沒出生,所以暫時是 1.5 個。

我不會用盡全力把最好的給孩子,能力到哪裡就做到哪裡,行有餘力就是陪伴,陪伴他們去探索自己認為最好的路。

昨天晚上,孩子調皮的躺在衣服堆裡面喝牛奶,喝到後來就哭了,當我抱起的時候把白天吃的東西都吐出來在我的身上,抱往浴室的過程又吐了一些。兩夫妻這次沒有尖叫了,因為發生太多次,老婆把孩子重新洗了一遍、我則是忍著惡臭先把床跟地板做些整理,等孩子洗好之後接著進去再洗一遍,然後孩子繼續調皮的在床上奔跑,我跟老婆也是繼續玩自己的手機或是偶爾跟她做些互動,在時間差不多了才把她給哄睡,然後整個家就像過去幾天一樣平靜。

她兩歲就上幼稚園了,因為我覺得我們兩個沒辦法帶給她更多,就讓專業的來吧。在進幼稚園之前我們看過了不少,選擇目前這一家的理由一方面是還能夠負擔(不是最貴的),另一方面則是平面空間比較大,孩子可以有比較多空間奔跑。跟我選擇移民台南一樣,過去住在新北市覺得生活空間實在太狹小,房價也是超過能夠負擔的範圍;現在台南的房子是四十多年老房子,負擔是新北市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我們不需要被房子貸款綁住,加上這房子鄰近小學到大學的各級學校,除了未來上學方便之外,有大量的空間可以溜小孩,不需要讓孩子在人車擁擠的馬路上找尋玩耍空間。

因為沒有太大經濟壓力,所以有很多時間可以陪著孩子,我經常帶著孩子去附近的國小玩,她在操場上靠著撿來的樹枝撥弄砂石就可以玩上一陣子,我大多就是在旁邊看著她發呆。這個國小就在火車鐵軌旁,過程中還可以欣賞往來的火車穿梭,有些家長不愛,但我覺得這對孩子來說算是難得的體驗,所以沒意外的話就會讓她進入這個國小就讀,不會去理會什麼明星不明星的風評。

盡可能的不要阻止孩子的想像,生命會自己尋找出路

前陣子開始買黏土讓孩子玩,桶子裡面有些塑型的模子,我後來示範的時候都盡量不透過那些模子,就用粗糙的手法捏出一個一個小東西給她看,其實自己知道一點也不像,但覺得靠那些模子就失去了玩黏土的意義;同樣的她捏出來的東西我也會問她像什麼,但不會指導她應該怎麼做才會真的像隻蝴蝶或大象,只會進一步問蝴蝶的翅膀在哪裡、大象的腳在哪裡,不去做糾正的動作。

我在百貨公司或遊樂場經常可以看到父母陪著孩子玩積木的過程中,父母很認真的要指導孩子做出完美作品,甚至親自跳下來做出東西來告訴孩子哪裡做錯,但是孩子在這麼小的年紀就是應該勇於犯錯,除了一些與人相處的細節需要糾正,像這類嘗試她可以盡情發揮,再透過許多的經驗去歸納出接近常識的結論,不需要第一時間就知道答案,因為從錯誤中學習的精神會比標準答案重要些。

我希望自己的經驗對於她的未來是個輔助,而不是一種侷限,所以很多時候都避免第一時間給直覺想到的答案,而是多問幾個問題,縱使她現在大多還沒辦法聽懂我在問什麼,但看著她慢慢的進步我覺得就夠了;我不會花時間把她訓練成眾人目光的焦點,就只是希望她能夠自己發現一些值得廢寢忘食投入的課題,然後體驗生命的美好。

我不喜歡現有的教育體制,但會跟孩子一起參與、一起挑戰

我成長於弱勢家庭,清楚感受過現有教育體制有許多不合理之處,但它持續在改變著,我想現在最不合理的地方,在於家長對學校與孩子的期待吧。我認為學校應該有自己的步調,這個步調是應該與時俱進,但不是盲從於家長的期待,縱使家長是主要的付費者,學校有別於一般的營利事業就在於承擔了一些社會責任,教育的成果是推進社會,而不是只有榜單上多幾個空虛的名字。

教育資源的配置背後有著複雜的政治因素,不過撇開那些分配不均的議題不談,一般而言我們教育體制下所給予的基礎知識是充分的,我希望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培養自學的技巧與習慣,而不是將所有學習的責任推給學校與老師。在這個前提下,學校本身擁有的資源豐富與否就不再是主要考量,能夠就近取得教育機會已經是非常幸運了。

現有教育體制顧及太多期待,最後就是產生許多平庸的畢業生,這是需要被挑戰的地方。我希望自己可以不去在意孩子是否有部份學科被當掉、是否有辦法順利畢業,我比較在意的是他們是否清楚自己的定位,清楚自己未來想做的是什麼,並且朝著自己設定的方向前進。縱使學歷在社會的氛圍下會讓成績的不順遂演變成發展的瓶頸,但只要維持積極的態度,這個瓶頸並不會一直存在,我能夠做的就是陪伴他們去承受不合理的地方,直到他們有辦法找到另一個契機。

未來的世界是扁平的,在地內涵會重於語言的多樣性

隨著時代的演進,許多的語言隔閡勢必會被資訊科技打破,這個前提下多學會幾個語言並不再是絕對的優勢。相對的,當我們能夠清楚國家本身的在地優勢與定位,順勢深入其中,在語言隔閡被打破的那一刻,我們便已經做好十足的準備。所以相較於許多人認為應該將英語列為另一個必要的語言,我反而認為不需要揠苗助長,如果生活環境確實沒有立即使用英文的需求,充實孩子對於在地語文、歷史與地理的認識,會強過於硬要他在摸索中文的過程中塞進大量英語教學,畢竟看得到、摸的到的東西學起來會快過於強記。

我們是個海島型國家,沒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也沒有很大的內需市場,但我們有著絕佳的地理位置,縱使中國對我們懷抱著不良的政治意圖,客觀說來語文的共通性也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加上我們相對有著可以信賴的政經環境,在香港回歸後甚至上海的崛起,我們都有著很好的切入點去成為亞洲經濟的樞紐,只是過去受制於許多政治操作的拙劣,錯過很多機會,但相對優勢還沒有消失殆盡,只要政治的瓶頸能夠克服。

這是個跨越世代的責任,如果我們仍然希望繼續在這片土地上立足,總是得面對的。但我並不覺的孩子一定要像我這樣希望終老於眼前這片土地,也許在他們的年代,國界已經是相對虛幻的限制,我只希望他們能夠相信自己做出明確的選擇。

當然,第二個孩子還沒出世,也許屆時被氣瘋了的我會改變想法;然後,我的想法也不代表老婆的,孩子們總是得習慣這兩個想法差異頗大的組合,畢竟這也是人生必經的課題吧。

會想要寫這篇,是因為看到 作為兩個孩子的爸,關於教育與未來,我是這麼想的。 這篇文章,就一時手癢想打打字。

這二十多年來,誰參加過最多次的選舉?

今天試著將 中選會資料庫網站 看得到的選舉全部匯入了 選舉黃頁 ,現在開始可以檢索 1994 年以來大部分的候選人資訊,不過大多都只有相當精簡的資訊,任何人只要感興趣就可以直接動手編輯幫忙補齊。

剛剛好奇統計了一下,究竟這二十多年來誰參與過最多次的選舉?透過簡單的計算得到下面結果:

  1. 陳建銘 – 15次
  2. 林景元 – 14次
  3. 李文忠 – 13次
  4. 陳志明 – 11次
  5. 林正雄 – 11次
  6. 陳志成 – 11次
  7. 李武雄 – 11次
  8. 陳進益 – 11次
  9. 吳宗憲 – 11次
  10. 林榮輝 – 11次
  11. 陳淑華 – 11次
  12. 陳進興 – 10次
  13. 李文正 – 10次
  14. 陳金德 – 10次
  15. 陳進發 – 10次
  16. 陳文彬 – 10次
  17. 陳永福 – 10次
  18. 李景雯 – 10次

冠軍是 陳建銘 先生,先後參與了下面 15 次的選舉:

  1. 1995-12立法委員臺北市第1選區[區域] – 13號 (無)
  2. 1996-03國大代表臺北市第一選區[區域] – 16號 (國)
  3. 1998-12立法委員臺北市第1選區[區域] – 6號 (無)
  4. 2001-12立法委員臺北市第1選舉區[區域] – 19號 (無)
  5. 2001-12立法委員臺北市第1選舉區[區域] – 2號 (台聯)
  6. 2004-12立法委員臺北市第1選舉區[區域] – 9號 (台聯)
  7. 2004-12立法委員臺北市第1選舉區[區域] – 13號 (建國)
  8. 2005-12縣市長基隆市 – 1號 (台聯)
  9. 2006-12直轄市議員臺北市第1選區[區域] – 3號 (台聯)
  10. 2010-11直轄市議員臺北市第01選區[區域] – 11號 (台聯)
  11. 2010-11直轄市里長高雄市前鎮區興東里 – 2號 (無)
  12. 2010-06村里長新竹縣湖口鄉鳳凰村 – 2號 (國)
  13. 2014-11村里長高雄市前鎮區興東里 – 2號 (無)
  14. 2014-11村里長新竹縣湖口鄉鳳凰村 – 2號 (無)
  15. 2014-11直轄市議員臺北市第01選區[區域] – 17號 (台聯)

有發現怪怪的地方嗎?除了同樣年度參選多種不同公職外, 2001 與 2004 都有兩位 陳建銘 參與了 臺北市第1選舉區 的立法委員選舉。雖然同一個選舉中可以透過編號識別,但不同的選舉之間其實很難辨識哪些 陳建銘 是同一個人,大概只有相關選務人員能夠透過身份證字號等資訊去辨識誰是誰,只是身份證字號是不能公開的個人隱私,所以一般大眾很難清楚分辨這些同名同姓的情況。

曾經去函中選會希望他們能夠提供足以辨識的代號,不過他們以相關法規未有這個欄位作為理由回應,讓人有些失望。

mr_li

當然,其中還是真有些經典的例子,像是已故的 李景雯 老先生,依據 2005/10/26 的一篇新聞 提到,他在 民國 1978 年就開始積極參與各類選舉,共參與了 20 次的選舉。

咦, 20 次?為什麼上面只看到 10 次?是的,中選會的資料庫只有 1994 年以後的資料,縱使是 1994 至今的資料也不完整,比較明顯的例子是村里長的選舉,上面只看得到兩次,但實際上村里長的選舉已經舉辦過 20 次,舊有的資料透過網路很難進行檢索。

最讓人詬病的莫過於許多選舉公報上面看得到的資訊,中選會並沒有放入公開的資料庫,導致我們經常沒辦法回頭檢驗個別政治人物做過的承諾;這件事情雖然 g0v 有人發起了一個 政治承諾追蹤網 計畫,但一般民眾要想完成這件事情需要耗費相當多的資源,再者這些資訊早就已經刊載在選舉公報中,為什麼不直接將它公開?

進一步的人們的閱讀習慣早已改變,選舉公報等各種宣導形式的公文應該讓民眾選擇能夠透過電子格式取得,自然人憑證與電子郵件已經可以作到許多資訊的傳達,實在沒有必要每次選舉都印製大量的紙本資訊,非常浪費資源。

選擇參與公職人員選舉的同時,本來就會成為公眾人物,許多資訊就不再適用個人資料保護的規範,希望相關單位能夠掃除那種怕麻煩的心態,讓我們的民主素養能夠往前多走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