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彙整: 2016 年 2 月

父母們需要的不是每月多三千,而是更友善的環境

hello

我是兩個孩子(三歲跟零歲)的爸,最近發現這兩個小孩除了每天把房子弄的亂七八糟之外,接下來有機會讓我每個月增加六千塊收入( http://lci.ly.gov.tw/LyLCEW/agenda1/02/pdf/09/01/01/LCEWA01_090101_00013.pdf ),這會讓我想再生幾個嗎?

其實不會,因為我已經結紮了(誤)…

一個孩子的出現,大部分必須仰賴媽媽的照顧,而從一個女人變成媽媽的過程在身體與心靈上都會有很大的改變。礙於經濟因素,許多媽媽即使身體有諸多不適也必須在職場上撐到最後一刻,大部分的公司行號也並不會因為員工懷孕而在工作分配上有太多差別待遇,所以只要經歷過一次這種挺著大肚子還要承受沈重工作壓力的過程,大概很難不去抱怨的吧。而那些還沒生孩子的女性同事看在眼裡,要她們去走同樣的路大概就會有些心理障礙。

懷孕之後開始要挑醫院,好像還蠻難找到都沒有被告過的婦產科?並不是被告過就代表醫院或醫師有問題,但相關主管機關並沒有試著幫這些醫院或醫師澄清,加上媒體與民眾喜歡捕風捉影,其實有時候我們能夠聽到的各種流言還蠻嚇人的。生產過程本來就具有相當高的風險,但很少有民眾在進入產房之間接受足夠的教育,沒有多少人在進去之前會有生產不順利該怎麼辦的心理準備;產檢時接受的各種檢查只是為了找出機率,但機率有趣的地方是它再怎麼樣也不會是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九與百分之一都還是有可能發生在眼前的生產過程,有時候醫師只是一個安慰的口吻希望民眾放鬆心情,沒想到就被告了。

而這樣不理智的情況如果沒辦法有效阻止,不僅是一般民眾在選擇生育之前被大量的流言侷限腳步,包括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大概也都想要脫離這個泥沼吧。

生產之後對一個新家庭來說就是考驗的開始了,雖然制度上有陪產假的設計,但有多少公司會鼓勵休假的呢?女人生產之後如果沒有人分擔照顧孩子的工作,即使休假大概也不太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但月子中心的收費與品質一直很難有個容易接受的平衡點;生產過後經濟壓力會頓時提昇不少,有點責任感的男人大概都會想要爭取更多的收入而選擇更多的加班,所以能夠在坐月子期間陪在媽媽跟孩子身邊的時間不多,這也往往是日後夫妻許多爭執的問題根源。

其實少子化也意味著很多家庭不難找到祖父母輩的家人幫忙分擔照顧小孩的工作,但世代之間的觀念與溝通就又是另外一個棘手的問題;有時候真的想要找到一點空間喘息,所以我有試著找過托嬰的資訊。而產假結束的媽媽要回到職場也會面臨這個問題,而且在工作過程中出現狀況面臨需要更換托嬰對象時更是會讓生活打結。

我們的保母體系與托嬰機構其實缺乏足夠的公開資訊與查核記錄,我很難知道個別保母或托嬰機構到底帶過多少孩子、過去是否有不良的查核記錄或者是否有超收的情況等,只能透過口耳相傳或網路資訊打一個又一個的電話,有時候去了現場才發現環境有些老舊而作罷。我也希望能夠獲得公共托嬰的機會,畢竟比較會按照規定來(像是超收問題等),但看起來目前還是僧多粥少的情況。

我覺得健全與透明的托嬰制度會是提高生育率的關鍵,因為孩子剛出來的那段期間往往是最混亂的時候,如果能夠有更多的配套機制協助新手父母度過這段期間,相信會有效提高生育意願,畢竟生過一個孩子的再去生第二個的總是會容易些。我個人的立場寧可這筆預算全部用在提高公共托嬰名額或加強托嬰服務提供者的管理,因為孩子能夠妥善安置後其實兩夫妻就有餘裕去克服經濟上的難題。

接著面臨的就是幼兒園,幼兒園的師生比是否合理應該有討論的空間,而幼教領域普遍的低薪、高壓現象也是急待改變的問題,特別是私立的幼兒園,常常有著極高的人員流動率,即使無法提高待遇也應該想辦法避免家長過多的想法去加諸在幼兒園的教學安排上,畢竟滿滿的行程會讓孩子、老師與家長三方皆輸。我特別不喜歡那種兩歲孩子就有回家作業的怪異現象,某些角度認為這是鼓勵親子互動的方式,但真的太早了吧?(可能自己過去就不愛回家作業這種東西)

進一步去看生活環境,其實選擇台南定居也就是希望孩子可以有比較多的空間去伸展,但即便是台南在生活周遭都還是有許多不友善的地方,最讓人詬病的也就是缺乏人行空間,經常必須要走到大馬路上跟車子競爭道路空間,在推著嬰兒車時感受會特別強烈。違建、違停的情況嚴重,但行政單位想要動手管理時就會遇到民意代表出面制止,我其實蠻訝異這個時代還看得到如此情況。

台南震災供水地圖新增缺水回報功能

台南震災供水地圖( http://water.olc.tw/ )原本只是為了要蒐集一些缺水時可以取水或洗澡的點而設計;只是看起來缺水的時間一直在拉長,許多朋友也在抱怨自來水公司的資訊不夠完整,所以試著延伸網站的功能讓民眾也可以回報自家缺水的情況。

進入畫面後可以看到最右邊有 "新增缺水點" 的按鈕,點選後就可以開始回報缺水位置

進入畫面後可以看到最右邊有 “新增缺水點” 的按鈕,點選後就可以開始回報缺水位置

Screenshot from 2016-02-17 02:08:55

整個表單只有住址欄位必填,輸入住址後可以點選 “住址轉座標” ,程式就會試著搜尋住址能否找到座標位置。如果能夠找到可以在右邊看到 “標示住址” ,而如果標示的位置不正確,也可以直接拖曳地圖中的標示到合適的地方。 “使用標示住址” 點選後會複製系統產生的住址到表單中,進一步標示房屋類型就可以送出表單

Screenshot from 2016-02-17 02:14:42

新增缺水點後會直接進入該點的檢視畫面,把畫面往下拖曳,基本資訊下方可以看到狀態表單,可以設定這個點是缺水中還是水來了,或是運用下面文字欄位補充說明情況。因為供水情況不定,所以可以來回切換狀態讓資訊反應實際情況

Screenshot from 2016-02-17 02:18:17

回到首頁點選畫面中間 “缺水” 旁邊的 “全部” 按鈕即可看到剛剛新增的點,這個地圖只會標示缺水的點

運用這個地圖可以描繪出實際缺水的情形。輸入的住址不需要完整的門牌位置,可以透過滑鼠拖曳標記到接近自己家的馬路上,加上所有功能都不需要特別註冊就能夠使用,應該不會有太多個資疑慮,歡迎試試。

在 206 震災看資訊系統參與救災的問題

20160215_082409

因為回新北過年,所以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人並沒有在台南,被地震搖醒之後躺在床上滑手機,看到有大樓倒塌才發現比想像嚴重些,這時才起身打開電腦。

事件的回報與追蹤

一開始資訊相當混亂,大概都只能透過臉書網友爆料才知道各地災情,所以就開始運用 google 我的地圖( https://www.google.com/maps/d/?hl=zh-TW )功能建立地圖去蒐集網路上看到的資訊,在網友陸續參與編輯後變得比較豐富些( https://www.google.com/maps/d/u/0/edit?hl=zh_TW&app=mp&mid=zoIHZ-WuGMig.k23nkwUnjGUU )。

只是放在地圖上的資訊沒有辦法連結官方處理狀態,因此官方更新資料時必須要逐一比對差異處來了解實際處理情況;事實上這也沒有真的發生,因為資料量後來爆增,缺乏系統運作不容易落實資料同步工作。

另一個問題則是官方資訊揭露不足,像是許多倒塌建築物後來會有進一步的評估,被貼紅單或黃單的建築物表示有立即的危險存在,但台南市工務局只有公佈統計數字。一份比較完整的資料是從仲介手中流出,但裡面資料只有 147 筆,實際上截至 2/16 有 583 筆資料,即使這份資料不完整,我還是將資料中提及的黃單與紅單資料放上地圖呈現( https://www.google.com/maps/d/u/0/edit?hl=zh_TW&app=mp&mid=zoIHZ-WuGMig.kgXwPNf5pvHQ )。不管是黃單或是紅單,基本上都表示有立即的危險存在,在危險被排除之前都應該公開警示,避免民眾靠近造成危險。

台南原本就有設計 OPEN 1999 讓民眾可以即時回報,同時電話與手持設備的資訊也都會彙整,但這個資訊系統設計不良導致它無法承受資訊量爆增的情況,其次是使用介面考量不足導致民眾使用習慣沒有建立,還有個別事件不會有追蹤記錄導致經常有重複的回報出現。這些問題如果能夠在平常去克服,在災害發生時就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人員狀態的追蹤

“你平安嗎?” 這是地震發生後經常收到的關心,這次看起來通訊的影響比較不大,但過去許多的災難都會伴隨著各種通訊的中斷,報平安可能就不是那麼樣容易。不知道有沒有可能設計一個系統讓民眾平常就能夠建立事件安全狀態的訂閱關係,也就是說我可以訂閱所有親友的狀態,而親友核准後這個訂閱就成立,一旦重大災害發生在災區可以設置報平安的資訊站,一旦親友在資訊站報到後我就可以收到通知或是自行登入查閱親友在個別事件的狀態。

藉由這樣的資訊系統也可以在第一時間告訴政府單位哪些人需要協尋,避免尋人的資訊佔據大量資訊傳遞版面,或甚至人已經聯絡上了但各種資訊還是持續被轉發,這樣一個簡單的系統應該可以減少災害發生時的資訊量,將版面留給更重要的事件。

訊息的發布與即時澄清

其實台南市政府的反應很快,接近凌晨四點的事件,在五點震災專區網站( http://disaster.tainan.gov.tw/disaster/ )就啟用了,但是這個網站一樣無法承受爆增的流量,很容易就出現無法瀏覽的狀態。其實中央政府應該保有能夠讓各縣市臨時調度的主機資源,當災害發生時可以協助分散流量,避免資訊發布管道被關心的民眾擠爆。

災害發生時各種傳言不斷,這些資訊如果能夠在第一時間由官方單位組織人力澄清可以避免許多的狀況。像是有熱心民眾到處轉發現場物資需求,這些訊息很難在第一時間得到澄清,導致許多民眾熱心將物資送到現場卻發現現場已經不需要了,這除了消耗民眾的熱情之外,爆增的物資也會排擠原本用來救人的空間,加上這些物資流向不明也會造成民眾觀感不佳等問題。

物資、避難所的管理

其實已經很多人反應過 “衛生福利部重大災害民生物資及志工人力整合網路平台” 很難用( https://g0v.hackpad.com/OuKPhRcISBm ),但好像經歷那麼多次災難之後它依然不動如山。

災難現場物資的收發應該要盡可能的快,因為需求就在眼前,但政府單位基於避免權責不清設計了相當死板的系統,導致第一線人員使用意願極低,寧可讓捐贈的物資流向民間設置的物資站再轉給需要的人。如果這樣的架構能夠順利運作當然沒問題,但實際上會導致災難現場有許多社福團體設置攤位 “搶” 物資,而物資到底有沒有辦法流入實際需求沒有人能夠稽核,甚至有心人士利用這個漏洞募集自身而非災區需要的物資,濫用了民眾的熱心。

災害發生時除了官方設置的避難所,民間許多單位與個人也熱情提供了適合暫住或洗澡的場所,但這些資訊應該都是人工管理,如果能夠將流程標準化、系統化之後自動處理,應該可以降低現場管理人力負擔。

災區現場的媒體資訊

如果能夠在鄰近制高點設置監視器全時間錄影,或甚至要求現場監工人員配戴運動攝影機,應該可以捕捉一些可能需要的細節畫面,也可以事後依據記錄研究需要改進的地方。這些影像也可以過濾、剪輯後開放給民眾使用,讓更多人能夠從災害中學習,期望類似的災害畫面不會一再重演。

當然這些資訊的傳遞也許會伴隨著負面效應,像是讓災區民眾持續被現場畫面刺激而想起傷亡的家人等,我本身是比較能夠接受從悲痛中學會放下與前進,但這個情況也許不適用大部分人。

爆增的回報資訊可以引入民間志工處理

民眾回報的資訊往往是片段的,也許可以引入民間志工協助整理與聯繫,只要系統能夠有工作分派功能,第一線的人員可以將比較不敏感的案件指派給志工協助,志工所需要做的也就是把資料補齊全,像是找到完整的住址、取得住址對應的地理座標或是找出可能重複的回報等等,這些零碎的工作如果能夠交出去對於第一線處理案件的能量應該會有些幫助。

重大事件關心的人很多,除了關心之外同時找點事情做比較不會浪費無謂的等待時間,善用這些力量不是壞事。

(已額滿)徵求縮時攝影、長鏡頭攝影以公民記者身份進行記錄災區狀態

*** 抱歉,因為來的朋友太踴躍,現場無法容納這麼多人,目前五位已經不能再加,請期待後續作品

pray-664786_960_720
image from: https://pixabay.com/en/pray-faith-bible-religion-god-664786/

現在看來短時間內就必須放棄改用大型機具,傳統媒體預期宣傳的都是些負面的東西,屆時悲哀的氣氛瀰漫,希望能夠有些正面的東西被放上網路,避免大家都聚焦在罹難情況

經過詢問,災區非封鎖區域可以以公民記者身份申請進入,但為了避免造成現場困擾,希望能夠集中一次進行申請進入,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提供些聯絡資訊到 [email protected] 信箱,彙整後再一併通知有意願的朋友適合的時間(我只是代為轉達,並不保證通過與否)。

公民記者只要求別干擾現場救災作業,一切情況以現場救災為先(例如緊急狀況需要讓出通道時請不要堅持停留原地),然後希望但不要求,產出的作品以開放授權放上網路,理想就是 CC-BY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tw/ )或相似的授權,但這並不是必要條件

屆時希望可以告知作品公開的網址,我會試著彙整後公開,讓有心的民眾可以搭配一些正確的防災知識、經驗混搭後釋出給大眾閱讀、分享,希望大家都能夠確實從這次災難中學到寶貴的經驗,別再重蹈覆轍。其實在經歷 921 大地震的我們應該要有些作為避免類似情況,可惜看來我們學的不夠,希望有心的朋友可以用各種方式提攜大家一起前進,避免這次罹難的民眾白白犧牲。

當然,如果你已經有相關記錄願意以開放授權提供,也歡迎提供相關連結,我可以協助解釋授權與任何相關疑問

對了,這不是什麼特權,任何人都可以直接申請,只是如果願意,為了降低現場人員行政作業讓他們可以用多點心力投入救災,希望願意配合一起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