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彙整: 2023 年 9 月

屏東工廠火警消防員傷亡,資訊面續集

9/22發生在屏東的工廠大火,在發出第一篇評論後有來自朋友的回饋表示,其實除了工廠危險物品申報網外,環保署已經建置跨部會化學物質資訊服務平台,也就俗稱的化學雲,整合了50項跨部會資訊系統;只是今天的新聞指出,事發工廠有機過氧化物核准100公斤卻存放3000公斤的情況,顯然空有資訊系統並沒有具體的約束力存在,30萬元裁罰對比9死1失聯與110受傷的後果存在極大落差。

消防署本身就有一套消防安全檢查列管系統,只是系統老舊且難以即時應用,加上現有化學雲並沒有溯源機制,資訊缺乏連結與更新的要求,需要投入資源進行整理;同時在另外一篇新聞提到,危險品的資訊是紙本印出參考,對於分秒必爭的救災現場緩不濟急,台北已經做好的整合工作應該成為典範移轉到全國消防單位,爭取關鍵資訊的時效性。

輾轉得知第一線的想法,他們表示,別人的出口是消防員的入口,把自己的神主牌背在自己身上幾乎是所有消防員的感受,這幾年看同事、學長、學弟這樣一個一個走掉,永遠都是 『今日公祭、明日忘記』;稱呼英雄對消防員來說太沈重,他們很多只是希望還能夠好好回家吃頓飯、陪陪家人。

許多的問題存在已久,近10年有43個消防員殉職,這些問題一直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導致悲劇一再重演;消防員成立工會的訴求也就希望在無止盡的等待之外,還有更多防範於未然的發生機會,這不是開更多的捐款帳戶能夠滿足的需求,期待能夠獲得大眾的支持!

屏東工廠火警消防員傷亡,資訊面可以改進的地方

前天(9/22)發生在屏東的工廠大火,消防員第一時間逼近火場時遇到爆炸,導致消防員4人殉職與10人輕重傷,這個事件背後有許多可以探討的地方,我就自己擅長的資訊層面去切入探討。

台灣在工廠危險物品管理是有申報制度的,經濟部也有建置資訊系統提供廠商進行申報,只是其中的配置圖都還是以手繪圖檔為主,現在的資訊技術已經不難做到精確標記;在向量工廠平面圖中產製精準定位,這個資訊可以在救災需求發生時,透過電腦快速計算出具有風險的範圍,讓消防員不再需要看著平面圖猜想。

但其實,目前縣市政府的資訊落差頗大,在台北已經可以在前往救災現場過程透過手中平板電腦取得災害現場的各項資訊,目前並不清楚屏東消防單位是否有這樣的資訊整合能力,如果連基本的平面圖、危險品配置圖都沒辦法第一時間取得,大概還是沒辦法避免救災單位人員站在高風險區域。

即使存在通報機制,以目前普遍缺乏足額稽查人力的情況,業者抱者僥倖心態便宜行事似乎不難預期,要在既有的結構尋求突破就需要仰賴吹哨者;吹哨者除了制度的保護,更進一步的要擴大吹哨者的基數,也就是工廠危險物品申報資訊應該盡可能公開,這樣一來出入工廠的每個人都有機會協助監督申報資料是否正確與即時,畢竟這些人本來就有強烈動機去關心自己安危。

網路討論也有更多關於事發地點的負面資訊,如果資訊屬實,該工廠原本就缺乏合理的勞動環境,行政裁罰並沒有發揮嚇阻的效果;雖然在法規設計本來就提供了足夠的力道,但實際執行往往存在各種非預期的干擾,這樣的干擾也跟危險品通報一樣,更透明的資訊才能避免干擾持續存在,除了裁罰資訊外,進一步公開工廠稽查場次等細節,有助於透過吹哨機制產生更大的約束能力,但根本的稽查人力短缺還是需要想辦法解決。

這個事件還可以看到勞資不對等的情況,無論是工廠員工或是消防員,台灣一直缺乏強而有力的工會機制去平衡,除了鼓勵工廠員工加入工會,也應該要讓消防員乃至於各級公務人員組成工會,讓法規的灰色地帶得以在平衡的基礎上進行協調,進而避免勞動環境持續惡化產生的苦果。

從基泰建設大直民宅坍塌案談社區知情權

依據新聞報導,基泰大直建案的監測單位在坍塌前 44 天就發現儀器數值超過警戒,月初也有提供正式的異常通報給施工單位,但這一切並未讓建設公司停止施工,直到坍塌發生;這種無視警告的作法不會只是初犯,其他縣市也有發生類似坍塌意外,現有的政府與法規把關作法顯然存在漏洞,解決方式就是落實社區知情權讓關心的民眾也能夠隨時查閱這個監測資料!

如同過去針對固定污染源管制衍生的 CEMS 政策,當廠商無法遵循法規的要求管好自己,政府就該透過法規介入參與監督,讓監測資料即時送交給政府託管;如果政府單位的託管仍然無法制止廠商持續違規,就該把監測資料完整開放,讓全民參與監督,確保這樣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可以被有效約束。

依據業內先進的討論,新加坡早已要求建築案的監測資料即時上傳雲端託管,事件發生不再需要像擠牙膏一樣等待廠商拼湊需要的資料,有效的監督自然可以確保各項工程品質;台灣的民生公共物聯網、運輸資料流通服務已經展示了政府有能力蒐集大量監測資料,各種建案對應的儀器監測數值門檻相對低很多,只要完成法規制定與授權,技術很快就能夠跟上腳步,進而讓民眾不再需要為了各種工程的進行擔心受怕。

社區知情權過去在許多議題被討論,科技的進步與成熟帶來了許多新的想像,期待政府與民意代表能夠跟上民眾期待!

台灣登革熱本土病例地圖初步上線

登革熱今年病例已經突破 4000 ,原有透過點位呈現的作法已經難以操作,所以改成以村里為單位建置新的應用!

台灣登革熱本土病例地圖 – https://tainan.olc.tw/p/dengue/

透過瀏覽器開啟後會跳出提示,如果願意授權使用設備的位置,網頁會自動定位到行動裝置提供的地理點位,同時在地圖會以藍色圓點標記所在位置;村里地圖的資料量比較大,第一次載入會需要一點時間,如果發現手機無法操作會建議改用電腦瀏覽。

地圖會以今(2023)年最新的登革熱本土病例統計呈現,透過不同的顏色區別個別村里的確診數,在右手邊書本圖示點開後可以進一步看到不同顏色代表的級距與資料來源;點選個別村里後會展開該里的名稱與確診數,同時在地圖上會讓選擇的村里以紅線包圍,方便檢視詳細街道範圍。

地圖的基礎是疾管署開放資料,數值可能因為計算的規則或時間點跟各縣市公佈數字有落差,我沒辦法回答關於資料細節的差異,有疑慮的部份建議直接洽詢所在地的衛生單位,也請大家特別留意環境的清潔與個人防蚊工作!

關於違建,政府掌握的資料早就多到嚇人

這幾天因為總統候選人引發違建的討論,違建普及的程度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誤以為只有政府都不知道,其實政府掌握的資料早就相當完整。

一般違建通報之後很少立即被拆除,但政府會立即針對通報的違建發出稅單,在正式拆除前每年都要依法繳交房屋稅,只是繳這個稅並不代表違建就變成合法建物;也因為這樣的機制存在,只要從房屋稅資料就可以找到大部分的違建,因為稅務需要資料也相當詳盡,真的要處理違建這份資料大概就處理不完了。

除此之外,近年來衛星遙測技術進步,非都市計畫區域的違建也可以輕易透過資訊技術過濾出來,所以像是農地工廠等等違建大概在開始興建的 1-2 個月內就可以被發現;這樣的技術也持續在進步中,未來甚至連樓層高度的改變都可以輕易抓到,要想找出違建在技術上已經沒有太多門檻。

處理違建最大的門檻就是數量太多,除了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去進行拆除工作,許多民意代表也會基於選票考量干涉違建的拆除,讓這個問題持續累積與擴大;遺憾的是,每每都是因為違建造成人命傷亡,才會創造拆除違建的輿論氣氛,只是每次也都只有三分鐘熱度,往往執行不到半年就因為各方壓力停擺,讓違建的惡性循環繼續下去。

開放透明會是根本的解決之道,把目前數十萬已知的違建資料攤在陽光下,民眾可以藉此得知要購買的房子是否包含違建,同時也可以協助舉發不在其中的新增違建;這些資料可以分級進行標示,有違反公共安全疑慮的違建作為優先處理對象,並且記錄完整的通知、處理程序,這樣就可以逐步讓違建文化從台灣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