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彙整: 2019 年 9 月

Google 建置資料中心對台南的好處

Google 最近宣佈在台南購買資料中心興建用地(*1),應該近期內就可以看到具體的資料中心興建計畫。部份網友提到了資料中心的劣勢,像是用電量大、創造工作機會不多以及對於在地稅收貢獻不高,這些不利條件的確存在,但這個計畫對於台南仍然有許多正面的意義。

Google 對於社會責任的重視一直是用比較高的標準,因此在資料中心計畫出現前就對外宣佈了,要向台南在地的太陽能電廠購買 10MW (千瓩) 的再生能源(2),他們在 2017 年就做到購買相當於自身用電量的再生能源,這樣的里程碑對於台灣的科技大廠來說還有很多努力空間;除此之外,在 Google 等廠商的積極建議之下,台灣才開始導入符合國際標準的再生能源憑證制度(3),讓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有機會跟國際接軌。

其次, Google 資料中心有提供通用的雲端運算服務,鄰近資料中心的優勢就是可以快速發展與布署各種需要的資訊系統,特別是位於台南的科技大廠與希望朝智慧化發展的在地公司來說,就近能夠取得足夠的運算資源就不需要自行建置與維護更大的資訊機房,必要時以實體線路直接連接資料中心就可以滿足大量資料傳輸與運算需求,而 Google 提供的高品質服務也可以確保這些在地公司的投資可以穩定發展。

資料中心的建置也會伴隨一些鄰近網路基礎設施的提昇,加上 Google 對於在地社群的扶植以及人才培育,這些不容易量化的後續影響或許會比直接看到的數字更有價值。身為台南市政府執政團隊的一員,我也很歡迎 Google 這次興建資料中心的計畫,同時期待台南市政府未來在智慧城市議題跟 Google 有更多的機會合作。

*1. Google 於台南購買資料中心興建用地 – https://taiwan.googleblog.com/2019/09/tainan-dc-land.html
*2. Google在台灣完成亞洲首宗再生能源交易 落實「智慧台灣」計劃承諾 – https://taiwan.googleblog.com/2019/01/google22.html
*3. 我國再生能源憑證制度簡介 – https://www.bsmi.gov.tw/bsmiGIP/wSite/public/Data/f1494494859501.pdf

拜訪台灣寶蝦,今年養殖產業導入智慧化設施補助已經開辦

前陣子因為大雨不斷,所以養殖產業陸續傳出了一些災情,面對天氣變化越來越難以預料,養殖產業透過智慧型設施輔助的需求持續增加;農委會漁業署也順應需求,提出了「養殖產業導入智慧化管理系統與設備計畫」,即日起到 10/9 受理申請,因為有名額限制,所以有意願申請的朋友可以把握機會。

這次感謝台灣寶蝦願意提供現有設施的展示,所以跟著幾個台南的養殖業者一起去現場看,台灣寶蝦的陳大哥很熱心分享自己運用水質感測設備的養殖經驗,養殖場使用的水質感測包含溶氧、溫度、酸鹼值與 ORP-2 等項目,依據陳大哥說明, ORP-2 數值對於養殖魚池水質的控制最具關鍵性,已經多次倚賴數值變化避開了可能的損失。

有年輕的養殖戶表示,接手家裡的養殖事業後還在培養經驗,只是連續幾年都還在虧損狀態,今年更發生白蝦育成率不到 10% 的情況,已經開始有些灰心,希望智慧型設施的導入有機會找到改變的契機;陳大哥也分享,過去風調雨順的年代,幾乎不太需要特別照顧就可以有不錯的收成,只是近年來天氣異常讓養殖業者經常面對巨大的損失,即使有過去的經驗也不一定能夠避免,因此所有的魚池都會放入水質感測設備。

水產養殖因為都是培育活體,對於水質環境的改變會比較敏感,水質感測搭配自動運作的水車等設施可以減少許多人工判斷失誤而造成的損失;而相關數據持續累積後可以帶出容易傳承的經驗,未來或許在人工智慧等科技參與後可以有更多進展,台南的養殖漁業在國內產值與養殖面積都最大,期待更多智慧型設施導入後可以讓產業能夠穩定發展。

  • 台灣寶蝦 – https://www.facebook.com/twbaosia/
  • 108年「養殖產業導入智慧化管理系統與設備計畫」 – https://www.fish1996.com.tw/news-detail-2411258.html

長期照顧 2.0 ,資訊技術能夠帶來突破瓶頸的機會

前兩天有幸受邀參與了在台東都蘭診所(1)的資訊系統討論會議,都蘭診所成立的時間不長,只是余醫師選擇了跟其他診所不一樣的道路,也就是近幾年才比較多討論的在宅醫療,實際走進病患的家中提供醫療服務;而同時參與會議的還有來自台中的依瑩照服員,即使有著前台中副市長的身份(2),但她依舊選擇走到第一線去學習居家照護,而且從實做過程去找出長期照顧發展的問題點。

依據勞動部的統計資料(3),外籍看護工數量持續成長,在今年 7 月已經來到 25 萬 6 千多人,如果以每個外籍看護工 3 萬元的花費來看,這是將近 77 億元的就業市場;再依據衛福部的統計數字(4),明年有長照需求的人數會來到 82 萬 3 千多人,這表示眼前就至少有近 250 億的市場需求存在,而在地的照顧服務卻遠遠無法滿足這個需求,大部分的家庭還是選擇了持續引進外籍看護工來協助照護工作。

在依瑩的分享中提到,在地的照護服務收費較高,加上舊有長期照顧制度僵化的補助方式,讓有需求的民眾大部分情況下選擇了外籍看護方式,或者是選擇費用較低但是相對擁擠的照護機構;新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試圖從制度面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繁雜的行政作業卻變成了發展的負擔,特別是進行整合性服務的居家照護機構,很多時候會因為無法確實掌握即時的服務數據而造成超支的情況。

余醫師所推廣的在宅醫療服務則是補足了居家看護患者的服務缺口,讓他們看病的需求可以在家中被滿足,因為對於這些患者來說走出家門看病經常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同時華人社會對於在家中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有著強烈的情感需求,過去經常有在醫院保留一口氣回到家中拔管的情況,但這個過程常常會有病人痛苦掙扎的畫面出現,依據余醫師的經驗分享,他所照顧的病例過半能夠在家中平靜的走完最後一段路。

在宅醫療服務雖然滿足了病患的期待,但醫病關係之間的緊密互動卻成為發展的負擔,因為每個案例大多會透過通訊軟體建立群組,除了許多病患與家屬會在群組中聊天之外,許多資訊也無法有效整理導致重複性的問答產生,只是整理這些資訊也會需要大量時間與人力投入。

這兩種情境面臨的問題也就剛好是資訊科技可以發揮的地方,只是因為他們的共通點就是都走不一樣的路,因此既有資訊系統很難直接滿足需求,於是陸續有些社群朋友參與了討論,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的建議是需要先針對眼前需求的痛點去進行小規模的開發工作,當產出的雛型能夠確實滿足需求後再開始切入另一個問題點,因為新興服務發展的過程中還有相當多變動的可能,要在短時間內歸納出大部分需求很困難,再加上發展這些新興服務的關鍵使用者不多,也很難要求余醫師或依瑩抽離開現有工作進行深度的需求訪談,大概會需要有資訊科技背景的人跟在身邊,持續協助轉化需求為開發藍圖,逐步發展需要的資訊系統。

過程中也聊了許多新資訊技術的想像,像是語音輸入、通訊軟體虛擬機器人以及人工智慧等等,期待未來會有機會在第一線落實。

「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府投入了許多資源希望在地提供的照護服務可以有效替代外籍看護,持續設置的長照站的確看到數字的增長,只是回到需求端的民眾心裡,居家照護與在宅醫療或許還是比較符合期待的組合,當資訊科技參與能夠有效提昇運作效率,或許取代外籍看護這個目標就不再那麼遙不可及,期待接下來可以有機會看到這次會議描繪的願景實現!

相關連結:
*1. 都蘭診所 – https://www.facebook.com/homeclinicdulan/
*2. 林依瑩卸任台中市副市長後前進部落擔任照服員 – https://udn.com/news/story/7325/3814862
*3. 勞動統計查詢網 – https://statdb.mol.gov.tw/evta/jspProxy.aspx?sys=100&kind=10&type=1&funid=wqrymenu2&cparm1=wq14&rdm=I4y9dcIi
*4. 明年長照支出400億 4年成長8倍 –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31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