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未分類

從八掌溪溢堤探討台南淹水可以改進的地方

這次颱風大家的焦點都在市區淹水情況,雖然一樣罕見,只是市區的排水一般還是做的比較好一些,在雨勢緩和後退的還算快;八掌溪沿岸居民就沒那麼幸運了,不只大量降雨帶來的淹水情況,上游水庫溢流與沿線排水溢堤的情況,不僅讓淹水情況雪上加霜,後續退水速度也慢很多,許多民眾的家直到現在還是泡在水中,微弱的聲音不容易被發現與重視。

行政單位積極透過網路發布訊息,但八掌溪沿岸居民年齡層偏高,大多倚賴傳統里鄰系統或廣播器取得資訊,因此並未在水庫溢流或排水溢堤時掌握第一手消息,不容易及時應付快速蔓延的淹水情況;淹水發生後,如果遇到里鄰長被工作纏住,這些受災的民眾並沒有其他替代管道得知行政單位提供的救援與協助,部份獨居的長輩更顯得無助,第一時間得靠鄰居伸出援手才能避免危機發生。

根據在地居民表示,這兩天雖然有國軍投入救災,但車隊行經社區里長剛好在忙就沒辦法協助引導,往往只有被動巡視街道,如果能夠逐戶敲門詢問,也許就能夠發現裡面需要協助的獨居長輩;同時救援物資的分配也一樣存在資訊落差問題,缺乏里鄰長告知的民眾並不清楚要如何取得需要的物資,後續又遇到停電,被水困在家裡的他們也無法從電視取得外面現況。即使已經開設緊急避難所,但因為救援用的船隻數量不多,船隻也容易因為漂流物造成故障,因此安置的速度也不容易加快。

資訊傳播的城鄉落差是該被補足的,只是在這之前還是得透過標準化的程序來確保不會有任何一個居民被遺漏,而這個程序不該發生單點錯誤的情況,也就是除了既有里鄰長口耳相傳的方式外,在國軍或是慈善團體參與救災時,可以讓他們補上里鄰長系統可能遺落的地方,讓受災的民眾可以獲得需要的資訊與協助。

這次凱米颱風期間我有往返高雄,除了手機 APP 的通知外也有收到細胞廣播簡訊,同時在高雄水利局網站上也可以直接看到來自民眾通報的淹水點,這些也都是台南可以借鏡的地方;至於根本的預算差異,過去就探討過,要想讓廣大的嘉南平原跟上都會區的防洪能力需要的預算龐大,在預算到位前透過工具縮小資訊落差會是相對經濟且立即可行的作法,期待可以納入參考。

台灣幼兒園地圖的難與易

做一個地圖網站其實很快,資料都備齊了,半小時就可以生出基本雛形,台灣幼兒園地圖這樣的應用也就難在資料一直無法備齊;而無法備齊的理由不是沒有資料,而是政府單位不願意給。

2021 初次開始製作地圖,是因為全國教保資訊網沒辦法依照直覺找到需要的資訊,而且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對於開放資料態度保守,能夠直接取得的資料很少,於是我設計程式,下載數萬個網頁,從中整理成需要的格式,讓第一個版本誕生。

在 ronnywang 協助下程式能夠自動破解最初的數字驗證碼,當時的蔡壁如立委也協助召開記者會,爭取教育部釋出更多資料,原本以為一切都很順利;只是全國教保資訊網改版時除了增加說好的欄位,竟然也提高了資料取得的門檻,讓原本處理驗證碼的程式失效。

這樣的兩手作法讓我有點生氣,所以花了更多的時間去找出破解方式,驗證碼從數字變成包含英文字母、長度從四碼增加到五碼,當自動執行的程式無法運作,我就得研究網站改了些什麼,做出對應的改變;最讓人生氣的是,政府單位是用你我的納稅錢來築起資料高牆,本該服務人民的公僕卻把人民當作賊一樣在防。

我知道這樣的攻防背後也有利益團體與民意代表在運作,只是政府資訊公開或開放資料不該走回頭路,一再嘗試破解鎖住的資料,也是在對政府保守的心態表達不滿。

三年多的時間,讓台灣幼兒園地圖能夠持續提供最新資料才是最難的地方,因為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至今仍不願意直接開放資料,甚至配合業者訂出「幼兒教育及照顧法與教保服務人員條例公布負責人行為人機構名稱及場址之公布期間」,網站上的裁罰資料時間到了就刪除,讓民眾無法從政府網站找到完整的資訊。

我製作了上百個地圖應用,可以看到許多政府機關在開放資料工作上持續進步,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是少數負面案例之一;這件事難就難在面對這樣的處境仍然不放棄,而且我沒有受僱於任何人去執行這些工作,期待認為這很簡單的朋友可以來實際體驗看看。

聊聊穿在腳上的塑膠鞋

穿著塑膠鞋出席各種場合應該有 20-30 年,主要原因是腳容易出汗,穿著一般鞋子與襪子在需要脫鞋的場合會出現明顯味道,所以會選擇通風良好的塑膠鞋,也就俗稱的洞洞鞋,需要時直接沖洗很快就能風乾繼續行動,倒不是想要透過穿著塑膠鞋來打造什麼叛逆的形象。

穿著塑膠鞋也帶來許多的好處,偶爾踏進積水的草叢或遇到突然的大雨,即使繼續後面的行程腳也會很快風乾,如果穿著一般鞋襪又沒辦法立即更換,腳底不舒服的感覺會影響後續行程表現;同時我也喜歡路過海邊或溪流時下去走踏,一雙塑膠鞋可以因應大部分情境是主要理由,也其實已經特別挑了不會露出腳趾頭的款式,並沒有任何不尊重的意圖。

會養成這樣的習慣,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來自比較貧困的家庭。國中以前跟大部分人一樣的穿著一般鞋襪,家裡有媽媽幫忙打理一切,直到爸爸病倒住院需要媽媽照顧,我開始需要學著自己洗衣服;平常依賴媽媽慣了,剛開始沒有概念該怎麼做,所以衣服跟襪子在水中泡了幾天才洗,發現有臭味就亂倒東西,當時家中居然有明星花露水,倒了下去跟襪子的臭味產生更糟糕且明顯的味道,很長一段時間學校同學都不願意靠近,家裡的狀況也因此傳開,這段過程並不好受,所以往後的穿著會選擇容易維持沒味道的組合,塑膠鞋也就成為我的標準穿搭。

我穿著同樣的塑膠鞋出席各種場合,包括在上千人活動中登台演講,或是出席重要的會議,在這些場合我都一樣的專注投入,並不會因為穿著塑膠鞋而有什麼異常;明白大部分人習慣依據場合穿著不同的鞋子,我有著不同的經歷與價值觀,只是回顧過去的表現也並未因為一雙鞋子成為瓶頸,也總是可以找到更值得探討的議題,我們可以開始討論世界和平了嗎?

關於國會改革,寫給抗議的朋友

今天(5/28)原則上會完成國會改革關鍵法案的三讀程序,立法院外乃至於全國各地都有出現抗議集會情況,其實能夠有這麼多人關心一個法案的制定過程在民主國家是件好事;只是想要問問,你真的知道自己在抗議什麼嗎?我初步歸納下面三個方向並且一一解釋。

  1. 抗議國會改革法案相關法條,像是藐視國會罪與聽證調查程序
  2. 抗議立法院程序粗暴,充滿黑箱
  3. 抗議這次國會改革民眾黨與國民黨合作推動

國會改革這件事,其實早在 1993, 2012, 2016 年民進黨就有提出過相關修法的草案,聽證調查程序並不是新的東西,過去的版本也有更嚴苛的懲罰條款存在;以 1993 年《立法院聽證調查法》草案為例,聽證會證人拒絕作證處 1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新台幣 10 萬元以下罰鍰,如果發現有虛偽陳述則是處 7 年以下有期徒刑,對比現在完成 2 讀版本,在虛偽陳述的罰則是 20 萬元以下罰鍰,其實已經限縮非常多。

藐視國會罪是這次修法比較新的東西,主要原因是過去政府官員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會有說謊、拒絕回應甚至反質詢的情況,現有法規顯然沒辦法有效約束被質詢官員,因此需要進一步提高立法院質詢的效力;而這樣的法規並非台灣獨創,英美法德日等國家都有相關法條,懲罰也比目前我們完成二讀版本嚴重。許多抗議現場會看到 “我藐視國會” 這樣的標語,事實上藐視國會罪清楚定義了只針對被質詢人,而也只有政府官員有被質詢義務,因此不會有隨便一個民眾就被定罪的情況發生。

許多抗議民眾聚焦在立法程序的黑箱問題,只是現在對比太陽花學運當時的情況已經進步很多,最大的差異就是立法院 IVOD 直播錄影系統的建置,任何人都可以即時或回顧委員會、黨團協商與院會的全程錄影,國會改革法案的討論歷經 2 次委員會、 3 次公聽會、 1 次委員會協商與 2 次院長協商,這些過程都可以找到完整錄影與文字記錄,光是各立法委員的發言時間就累積超過 7 小時,其中民進黨立委發言就佔了近 4 小時(*1)。

黨團協商沒有共識後一個月直接進入院會表決,如果認為這是黑箱,那麼過去 8 年早就該站出來反對,因為這個規則是民進黨在立院多數時訂下,也因為這個規則從第 9 屆立法院開始,大量朝野沒有共識的法案都完成三讀,依據 “我國立法院黨團協商的制度變遷與制度化” 這份研究,立法院沒有共識卻完成三讀的法案數量,從第 8 屆的 40 個成長到第 9 屆的 558 個,成長了近 14 倍(*2),而且國會改革法案在委員會期間並沒有發生全案保留直接送黨團協商的情形,顯然不該用黑箱來批評這次國會改革法案。

至於這次國會改革由民眾黨與國民黨合作推動,民主國家在野黨合作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只是過去往往出現弱弱相殘的情況而讓執政者得以逃避監督,眼前在野黨能夠攜手合作才能夠有效發揮制衡的效果,從民進黨用各種方式想要破壞這個合作關係看來這個制衡顯然發揮了效果;更不用說的是,民進黨 8 年完全執政期間,國會改革法案完全沒有進展,這可是民進黨在執政前的共同政見,這個政見不只跳票了,民進黨還從國會改革的擁護者變成了阻擋者,這樣 180 度的態度轉變才是應該要被譴責的。

我們的立法院離一般民主國家常態的確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對比太陽花學運當時的情形,現在的透明度已經進步非常多,許多立法過程的疑問都可以找到對應的錄影與文字記錄,只是大部份站在抗議現場的民眾顯然沒有好好看完;糟糕的是,民進黨掌握了媒體與發言優勢,濫用了這樣的資訊落差,加上網路時代資訊傳播快速,透過錯誤的資訊驅動民眾站上街頭,加深了社會的對立氣氛,執政黨鼓勵民眾上街批判在野黨這不像是個民主國家會發生的事情。

*1. 2024國會改革發言懶人包
https://g0v.hackmd.io/@kiang/2024_parliament_reforms_clips

*2. 我國立法院黨團協商的制度變遷與制度化
https://politics.ntu.edu.tw/psr/?post_type=chinese&p=4797

國會改革法案的昨晚,我還以為民進黨是在野黨

如果你現在還有些情緒,很多時候你腦子裡想的是民進黨觀點,因為眼前民進黨在各種宣傳管道投入難以匹敵的資源;民眾黨光是要把這幾天發生的事情梳理清楚就耗盡大部分人力,很多時候第一線都得自己花時間研究,我就那個第一線之一(攤手)。

首先,國會改革最近的源頭是 2015 蔡英文的主張,聽證調查制度就寫在裡面,看著民進黨立委批評聽證調查就會讓人覺得角色錯亂;民眾黨這屆立委一上任就把這件事當作首要工作,反而民進黨透過各種方式在阻擋或拖延,然後再運用資訊落差來進行潑糞式的操作。

昨晚的院會之前,國會改革法案經過了一場專題報告與三場公聽會,理論上可以在委員會充分討論;不過民進黨在公聽會之後才提出自己的版本,國民黨團要求舉行公聽會後才能納入討論,同時過程中民進黨透過 40 次散會動議試圖阻止討論,最後就在吵吵鬧鬧中把法案送進朝野協商。

昨天的院會開始,民眾黨與國民黨是乖乖排隊要依序提案,只是民進黨從一開始就用挑釁的方式試圖影響秩序,進入會議後多次肢體衝突都是民進黨率先發起,揮舞著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說法案沒有充分討論,但委員會民進黨的態度就不像是要討論;批評同時討論的特別預算提案,在協商過程已經被拉下;甚至民進黨為了阻止討論,單一條文就提出 80 個版本,這個手法基本上就是為了讓宣讀條文的程序耗盡時間,所以衍生了民眾黨與國民黨另外提出動議簡化討論,同時為了避免民進黨霸佔主席台選擇採用舉手表決。

很多時候民進黨都站在不合作的角度,也是各種衝突的發起人,對比過去他們完全執政時批評在野的說詞,現在看起來一整個諷刺;也同時,民進黨仍是執政黨,用不配合的方式操作拉高社會對立,比在野黨更像在野,社會氣氛動盪只會造成多輸的局面。民進黨真的要討論,就把討論該有的態度拿出來,別再爬桌子又自摔了。

佳薇帶動台南的改變,只是革命尚未成功

佳薇在一年前的今天(2023/5/8),跟著媽媽走在台南的斑馬線上,轉彎的車輛沒放慢就帶走她的生命,隨之而來的憤怒與不捨引發各界討論,進而促成各項交通變革,今年第一季台南的交通事故死亡下降 45% ;但下降了也很難喜悅,因為無論去年的 60 人或今年的 33 人,這個數字仍然高的嚇人!

各項環繞著行人的改進,其實我們倡議了很長一段時間,只是似乎總要有生命的離開才能喚醒輿論與主政者的重視,遲來的行動總會讓人感嘆如果能夠早一點改變也許就可以多救回一條人命;即使今天在事故現場,缺乏實體人行道仍然讓同一個路口險象叢生,許多錯誤的用路習慣短暫停留就可以一再重現,行人零死亡的願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改變也不是只有前進,一些調整仍然引發了民眾反彈,民意代表挾著這些民意要還原部分的改變,儘管這些變革的背後有著強而有力的數據與研究,也早已在許多先進國家行之有年;其實一些國際慣例早就存在上百年歷史,那也是無數生命消逝所換來的經驗累積,台灣不需要各種自以為是的特殊作法,光是制度比照國際慣例就能夠有效減少交通事故,補上缺少的保護設計,加強警方執法能量,台灣也能夠跟上日本、韓國的腳步讓交通事故大幅減少。

台灣的民主夠進步了,許多公共議題不該只是處理膝蓋般的反射,需要思考從根源來徹底解決問題,交通問題的三個 E ,交通教育(Education)、交通工程(Engineering)及交通執法(Enforcement),任何一個環節取得進展都能夠改善,但也相對的,任何一個環節倒退就會讓問題惡化,佳薇的離開喚醒許多朋友,也請大家繼續堅持,避免下一個無辜生命在馬路上消逝。

台灣缺電怎麼看

我不是研究能源的,只是因為資訊專業過去有機會參與多次經濟部召開的會議討論能源,以部長幕僚身份也參與了一些資料梳理工作,所以用這樣一點經驗來拋磚引玉。

台灣很明顯處於缺電危機中,就如同醫生看病一樣,透過一些跡象就可以判斷缺電嚴重的程度,畢竟不會有人希望病入膏肓了才開始治療。

先從大家最常討論的小動物開始,其實大部分因為異物入侵造成的跳電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每個單點有兩條以上的供電線路,電網的概念就是這樣的結構推想而來,台電近期也正在執行「電網韌性建設計畫」來改善電網問題;但電網除了線路之外也需要多點的發電廠,才能有效率的達成多迴路配置,否則當單點錯誤發生在發電廠就難以避免停電,這是第一個缺電的點。

在強化電網的基礎上,應該有合理的發電機組配置,但在台灣蓋任何新的電廠都不容易,因為電廠等設施長期是嫌惡對象,台電是國營事業,往往需要逐一解決反彈的民意;但民營事業相對沒有這個包袱,所以在自用為基礎上建置了一些發電機組,這些機組一般都有餘裕存在,因此衍生了所謂的 IPP 合約,由台電依據需求採購這些自有發電機組的冗餘電力。

IPP 合約電力成本自然大於台電自行發電,因此理想上只該被用在緊急需求,但近年來這些 IPP 供電幾乎常態化發生,甚至達到整體供電近二成的比例,這種異常的情況就是第二個缺電的點;站在台電立場,當然會希望透過自己設置的機組發電,這之間有沒有其他疑慮就是題外話,但這個問題無法解決,缺電就是顯而易見的。

發電機組是龐大的機器,運作過程出現故障很容易引發災害,同時也會讓發電機組的投資付之一炬,為了避免這樣極端的情況發生,每個機組都需要定期停下來仔細檢查各種零件運作情況,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歲修;但近年來許多發電機組的歲修時程一再被調整與縮短,主要理由就是發電機組嚴重不足,氣候暖化與綠能發展過快都讓這個問題惡化,而歲修時程混亂帶來的風險就是發電機組可靠度降低,到這裡就真的是走在鋼索上了。

綠能發展快很多人都以為可以減少其他發電,但現實是主要的綠能來源都有供電不穩、不持續的問題,這種不確定情況讓天然氣發電機組經常需要處於待命狀態;這當然可以透過儲能設施投資來解決,但儲能設施的投資成本遠高於天然氣機組,台電長期受制於政策調控電價,並沒有太多餘裕擴大投資,環繞著綠能的廠商也大多只想要被動等待,這個惡性循環創造了另一個缺口,缺電的疑慮也成為綠能發展的瓶頸。

而且許多儲能場的規劃也是民眾抗爭的對象之一,其實這裡我也不太懂抗爭的點,畢竟相對其他電力設施,儲能場的風險低很多。

許多人喜歡提水力抽蓄儲能的效益,原理就是利用離峰時段電力把水運到高處,在尖峰時放水發電來應急;但它就真的只能應急,對比整體電力需求,水力發電佔比極低,即使把目前所有儲能選項放入,大概也沒辦法獨立支撐供電責任很長時間,而且也不能隨意耗盡,因為緊急狀況發生時會需要這些儲能設施來避免跳電,近期地震就是很明顯的例子,但儲能跟大部分綠能一樣都不能作為基載電力。

台灣最有發電餘裕的其實是燃煤發電機組,它也適合作為基載電力,但是燃煤產生的空氣污染嚴重,往往需要配合環保法規降低使用率;燃油就更不用說了,不只污染高,成本也更高,也是大多作為緊急使用,發電中看到燃油出現基本上都是供電吃緊的情況居多,而且更糟糕的是,有些燃油機組其實是作為核能備援使用,台灣缺電的情況已經嚴重到需要動用這些緊急發電選項。

除了發電機組,另一個觀測缺電的點是天然氣接收站使用率,因為台灣是海島國家,除了大部分能源燃料需要透過進口方式,進口的途徑也基本上都是海運,需要透過天然氣接收站來接收液化天然氣;液化天然氣價格是近年來的一個話題,但很少人注意到台灣天然氣接收站的使用率已經超過 100% ,也就是以過載的方式在接收天然氣,這個比例在其他國家普遍不到 50% 。

天然氣接收站閒不下來,除了因為新蓋的接收站遭遇抗爭,另一個點是需求就是這麼大,如果不過載利用接收站會趕不及發電需求,同時天然氣儲槽不只體積大也更是民眾激烈抗爭的對象,難以儲存只能持續過載利用接收站,讓儲存的工作轉嫁給漂在海上的運輸船。

這是另一個讓台灣走在能源鋼索的問題,因為台灣需要的能源燃料都漂在海上,一旦海上交通出現狀況就會讓台灣能源快速陷入困境;雖然近年來台灣很幸運的遭遇了越來越少的颱風,但從近期的紀錄仍然會存在因為天氣產生的風險,以及另一個國際關注的戰爭風險,過度倚賴天然氣發電而且沒有維持安全存量的能力,這也是缺電的跡象之一。

也有很多人喜歡拿 RE100 與碳關稅來說台灣需要的是綠能不是核能,但這些論述不是笨就是壞,因為綠能無法作為基載電力,儲能投資成本昂貴,很多時候就是需要更多天然氣發電機組來配合,台灣對於火力發電的需求持續創造歷史新高,我們吸著更糟糕的空氣然後讚揚綠能的潔淨,這種邏輯壞死的現象我真的很難理解。

能源選項沒有什麼完美的解答,今年七月到明年我們將面臨核三除役的衝擊,如果順利延役可以舒緩上面諸多缺電跡象,需要的乾式貯存場面積極小,目前所知在地居民的認同比例也超過七成;過去發生在新北市民進黨把責任都怪罪給執政的國民黨,現在屏東與中央都是民進黨執政,延役的皮球就不能踢給別人了。

我支持核能延役,因為缺乏溝通、缺乏配套的能源轉型帶來遠超過預期的負面衝擊,面對核事故風險與立即發生的空氣污染與供電風險,我認為該回到科學基礎開放的討論所有選項,而不是為了意識形態把台灣推向更危險的深淵。

0.1% 的綠電直供算給你看

我說的數字是算出來的,跟那些口耳相傳的東西是兩回事。在能源署的網站,可以查到 2023 整年的數字,單位是千度(MWh),分別是 直供予用戶 40,229 、轉供予用戶 1,109,134 、躉售予再生能源售電業 551,750 、躉售予公用售電業 6,543,193 ,以 直供予用戶 除以整年度合計為 0.00487961 ,約為 0.5% 。

我進一步在再生能源憑證中心取得 2023 年所有憑證交易記錄, 2023 年 併網型直供 有 40 筆資料,共計 30705 張,一張也等同千度(MWh),相減之後為 9524 ,再以這個數字除以 2023 再生能源總發電量得到 0.001155221 ,大約 0.1% ,也就可以說, 2023 一整年只有 0.1% 的綠電沒有經過台電電網,直接從發電端供應給用戶,因此數字不會出現在憑證交易記錄。

這 0.1% 的綠電也證明了,即使現在輸配電業並未開放,仍然能夠自行完成線路配置直接供應,在台電的網站上也可以找到不併網直供的切結書;而 99.9% 的綠電是透過台電電網輸送,這表示持續供電的責任在台電身上,這些綠電需要準備對應的線路與天然氣發電機組來因應綠電不穩定的缺口,因此綠電的發展跟台電增加的天然氣耗用存在因果關係,自然綠電產業的獲利與台電的虧損存在因果關係。

我支持綠電發展、也支持台電調整電價,但我希望非核政策能夠有所調整,至少讓既有、還有運作能力的核電機組延役,這樣一來我們可以爭取更多的時間去讓綠電跟上腳步、讓社會進行更多的溝通以及讓空氣污染不至於短時間內惡化;核電廠發生事故的機率,在台灣比肺癌或交通事故死亡低,更別說是相對安定的核廢料儲存場,我們每年看著成千上萬的人死於疾病與事故,卻對於科學上相對安全的核電抱著過度恐懼,更別說那些恐懼的背後來自政治上的情緒勒索。

台灣是海島國家,核電廠發生事故的確沒地方可逃,但捨棄核能發電我們需要千倍的土地去蓋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天然氣發電也會需要對應的接收站、天然氣儲槽與更糟糕的空氣,我們的能源轉型消耗的天然氣比過去更多,現在價格也比過去更貴,最後台電的虧損也是你我的稅金要去填補,更別說現在天然氣存量連兩週都不到,連續出現的颱風就足以影響供電安全。

生命就是取捨,我們需要把各種現實條件攤開來看,既有核電廠延役可以避免台灣面臨立即的能源危機。

能源署統計
https://www.esist.org.tw/database/search/re-industry

再生能源憑證中心
https://www.trec.org.tw/certification_trade_situation/direct_supply

雲豹能源等再生能源電廠的獲利跟台電的虧損息息相關

即使 100% 直接供應台積電,綠電沒辦法 24 小時持續供電,缺口就是得多燒天然氣來填補,台南也正為了要在哪裡蓋新的天然氣發電廠在抗爭不斷。

台灣大部分典型綠電都是台電先買下轉售,縱使只有透過台電轉供都也是所有發電方式混合,沒有多少廠商願意花大錢投資獨立電網,這些成本都還是轉嫁給台電承擔,那些只計算綠電購電支出的人刻意無視對應投資罷了,平衡電網的投資可不亞於發電。

非核又要減煤,台電只能增加對天然氣的依賴,但天然氣難以運輸儲存的特性不只價格高,也讓台灣的能源供應極具風險,幾天的颱風就可能讓天然氣存量拉警報,更別說各種接收站、儲存槽大家嫌惡的態度。

如果必須選擇,你家旁邊要蓋天然氣儲槽還是核廢料儲存廠?我想我會接受核廢料儲存廠。可悲的是,大部分人只想穩定用電而不想承擔對應責任,政治人物不敢得罪民意讓風險轉嫁到其他地方。

一隻松鼠就能造成大停電,突顯很多地方只靠單一迴路供電,沒有更多的發電來源與完整的電網,台灣的電力供應一直像走鋼索般危險;核電廠延役是各種矛盾下暫時的最佳解法,讓綠電需要的投資可以跟上腳步,同時期待更多新的能源技術問世。

關於唐鳳

唐鳳與數位發展部最近被打的很火熱,作為資安院顧問群之一,分享一下我的觀點;有趣的地方是,我也是民眾黨黨代表,這個身份在進入資安院前就存在,在內部活動也有員工匿名留言指出我這個突兀的存在,希望我的專業足以回應一些疑慮。

我在資安院的工作環繞數位韌性,過程參與了許多政府資訊系統的巡檢,我們試著用業界的標準去評估與提出建議,希望讓有限的資源可以被投入在需要的地方;嚴格說起來我們看到的是百廢待興,雖然台灣在資訊產業能見度極高,但數位科技的投資遠不如其他先進國家,長期累積下來,存在極大的改進空間。

作為軟體工程師,我們習慣去找問題的源頭,做的就像蹲馬步一樣基礎的工作,數十年累積下來的缺口很難在短期之內填補,但我想我們沒有偏離軌道;我們都看得到詐騙橫行,但當大部分人選擇便宜行事,這大概不會有很快的解答,簡單的問,你能否放棄用 LINE 來交辦工作?我常戲稱,如果 LINE 出了資安問題,大概許多國家機密就洩漏出去了。

我認識唐鳳是從 g0v 開始,她的資訊專業以及對開放社群的貢獻大概無從挑剔,雖然我常拿她說「持守的安那其」開玩笑,但這樣的態度確實搭建了一個絕佳的橋樑,讓政府機關可以真的引入來自社群與業界的協助;其中一些專家我也認識,他們的個性很難忍受政府機關內無止盡的會議,唐鳳做的就是走進這些會議室,在關鍵位置把對的人放進去,然後放手讓他們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唐鳳不像一般的政務官,她從沒有規劃要參與選舉,一般政務官分配給選舉安排的資源她全部放進事務性工作中,這樣的態度也才能在知道我身份的情況下,仍然力邀我參與資安院的工作;其實嚴格說,比我厲害的專家大多不願意碰觸政府相關工作,我也不知道除了唐鳳之外還有哪個部長可以跳脫政黨框架去用人。

我知道各種輿論都想要把她換掉,但我只能說,她是個物超所值的選擇,其他的就看在位者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