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彙整: 2022 年 4 月

家用快篩地圖背後的政治正確,就是台灣眼前最大危機

口罩地圖、本土病例地圖、好食券地圖到最近的家用快篩地圖,這些都是我獨立完成的作品,沒有收任何單位一毛錢,不過大部分用過的人並不知道我是誰,所以在朋友的提醒下我在這些作品都加入了自己的署名,北中西區台南市議員參選人江明宗,這個小動作讓許多傳統政治人物心裡警鈴大作,各種曲解就隨之而來。

家用快篩地圖在開放資料出現後我是第一批完成的作品之一,所以政府網站在政策實施前把我的作品連結放上網頁,立法委員洪孟楷發現地圖上面有我的署名與連結,隨即發布新聞指責政府花錢幫我這個參選人廣告;如同前面所說,一來我沒收錢,二來這個作品是我自己完成,使用的也是任何人都可以用的開放資料,但最後政府單位在壓力下不得不把我的連結移除,第一波媒體關於新政策上路的報導也就看不到我的作品,可以感受到滿滿的政治正確。

普世價值應該要在政治正確之上,任何一個法規都不該因為身份出現規範以外的差別待遇,我知道這跟現況有很大的落差,繼續走在政治的路上也就是希望扭轉這種積非成是的價值觀,這個目標會需要你跟更多朋友的支持,所以記得按讚、分享加小鈴鐺!

家用快篩地圖 – https://kiang.github.io/antigen/
我的更多作品 – https://kiang.github.io/

幼兒園非營利比公立搶手,台南公幼首見供需交叉

台南公立幼兒園第一階段登記在昨(26)結束,依據系統資料,可招生數 6310 中仍有 675 個名額,各區除了安平外都還沒有額滿,是近年來第一次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對比公幼登記的冷清,首次進入系統一起抽籤的非營利幼兒園熱門很多, 255 個名額吸引了 600 位孩子的家長登記,顯然非營利幼兒園更符合台南家長們的期待。

北、中西區台南市議員參選人江明宗表示,今年 3 月的 3-4 歲人口對比去年減少 7% ,但是公幼的登記人數卻減少了近 30% ,除了疫情可能推延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的計畫,政府補助政策也改變了民眾的選擇;江明宗說,政府補助政策縮小了公幼與其他類型幼兒園的費用差距,家長們傾向選擇更具彈性的非營利與準公共化幼兒園。

南科地區市議員參選人洪岳銘表示,近期有選民關心未來在準公幼與非營利的設立是否能再增加,顯示家長們在費用差距縮小的前提下,公幼不再是第一選擇。此情況除了對幼兒的教育關心,背後反應的或許是現代工作性質與工時影響的結果;洪岳銘強調,托老、托幼一直是台灣民眾黨關心的議題,未來我們在議會的黨團會一同為此努力!

與你同行,江明宗政治獻金募集中!

江明宗是北、中西區台南市議員參選人,長期運用公民科技關心你我生活大小事,從過去的登革熱地圖、所得地圖到疫情爆發後的口罩地圖與本土病例地圖,江明宗用行動取代口號、用成果證明能力,一點一滴累積對社會的貢獻。

步行城市是江明宗政見的主軸,兒童友善是身為兩個孩子爸爸當然的原則,尋求大家的支持走進台南市議會,進一步解決居高不下的交通事故發生率、打造更多的特色公園以及讓市場與宮廟能夠回應年輕人的期待,傳承累積 400 年的文化底蘊。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江明宗藉由台灣民眾黨夥伴的分工合作能夠走到今天,接下來需要你的支持繼續走向年底的勝選之路;江明宗需要你的捐款讓更多專業的夥伴協助,透過你的捐款讓更多人知道江明宗的能力與態度,也藉由你的捐款約定,江明宗一定會努力成為最好的台南市議員!

  • 線上刷卡捐款 – https://kiang.oen.tw
  • 銀行劃撥捐款
    凱基銀行北門分行
    帳號: 6031-04-00012991
    戶名: 111年臺南市議員擬參選人江明宗政治獻金專戶

匯款後請協助填寫
https://forms.gle/KcZxDeUsiXGboeaXA

確診情況比數字嚴重,你準備好了嗎?

先給一個數字 61231 ,這是最近半年看到的單日最大檢驗量,對比人口是每千人 2.63 ,目前在 ourworldindata.org 網站看到的七日平均最大則是 2.06 ,如果用國家對比,新加坡最大是 51.21 、英國 27.37、南韓 16.87 、美國 7.75 。

這個數字代表國家最大檢驗能量,你我看到的每日確診數字,其實是在相對低的檢驗量下產生的結果,實際情況早已比數字嚴重;偶爾看到有人拿台南的確診數字對比其他縣市說不嚴重,檢驗量是同樣的盲點。

雖然確診情況不樂觀,但疫苗覆蓋率高與重症比率低都是正面的,加上前兩天公佈的病房空床率仍充裕,政策也調整為大部分倚賴快篩取代 PCR 檢驗,也許我們該關切的不再是確診數字;身邊是否還有親友尚未施打疫苗?兒童疫苗什麼時候開打?如何照顧症狀輕微的家人?希望這些問題可以逐步解決,一起撐過即將來到的疫情高峰。

從居家隔離過程看台南防疫準備的不足

先說結論,人力不足、訓練不足以及資訊整合不足!

我是在 4/9 上午接到老師電話,當下在參加活動沒辦法聽的很仔細,只是得知需要在下午 2 點帶孩子前往衛生所進行篩檢,事後才確認是孩子的班上有同學確診;這裡回頭想就有許多疑問,為什麼是老師通知?為什麼是接觸者自行前往衛生所檢驗?對比其他縣市網友分享的經驗,這個開始真的感覺不太妙。

進入到衛生所時,篩檢站安排在戶外空間,現場座位數量有限,所以很快的衛生所外面就大排長龍;這段是最讓人感到疑惑的,如果前來篩檢的民眾都已經是潛在的感染者,等候過程就是一次高風險的群聚,而且是上百個潛在感染者聚在一起。另一個疑問點是,我在現場拿到的單張是 “自我健康監測” 注意事項,所以我在開始時一直以為只是較低風險的接觸,直到透過老師確認,我才知道孩子高風險的接觸者,需要立即進行居家隔離。

我是在 4/11 下午才正式收到衛生局寄發的電子居家隔離通知書,居家隔離的實施期間是 4/10-18 ,但孩子未滿 12 歲,衛生所表示必須提供紙本通知書,同時需要領取快篩試劑,要求家長前往衛生所簽收領取;對比其他縣市這些東西是直接送到家中,或是在篩檢流程中交付,感受的落差其實頗大。

其實我的過程已經算幸運,因為準時到篩檢站而不需要停留太久,因為區域確診者較少可以在下一個上班日就收到通知資料,住在其他區域的家長遇到更多不好的體驗;對比其他網友分享台北或高雄的流程,台南明顯有許多不足。

最讓人困擾的還是資訊整合,一開始就有 4-5 個不同的人問同樣的資訊,即使我已經填了要求的線上表單、現場的紙本表單,電話還是要重新問一次,跨單位的資訊無法即時交流,徒增各種時間的浪費;透過電話詢問也容易產生誤解,因為開始時我被登記成 “張先生” ,流程中有人注意到跟孩子姓氏不同才再打來確認。

我可以理解大量匡列接觸者會造成人力應接不暇,但疫情已經發展 2 年多,市長也一直在宣傳台南的 “超前部署” ,整個流程卻感覺像是疫情剛爆發時的混亂;其中有許多可以運用資訊科技補上人力缺口的程序,只是疫情已經升溫,大概很難說服相關單位嘗試陌生的作法,就希望剛通過審查的疫苗能夠盡快為 5-11 歲孩子安排施打,透過疫苗覆蓋率避免疫情持續擴大!

台南公立幼兒園將在 4/20 開放登記

今年台南公立幼兒園招生總名額為 6291 ,上個月 3-4 歲孩童的總數則是 27932 人,預計在 4/20 – 4/26 開放登記,統一在 4/28 進行抽籤與公告;因為每一個幼兒只能夠登記一間幼兒園,所以需要家長們事先做些功課。為了協助家長們,我再次啟用了公立幼兒園地圖服務大家!

臺南市111學年度公立幼兒園地圖 – https://kiang.github.io/tainan_basecode/preschool/

打開網站,第一次會詢問是否要授權取得設備位置,完成授權後地圖就會定位在你附近的位置,並且用一個藍色圓點標示;地圖上每個三角形代表一間公立幼兒園,綠色代表招生名額減去登記名額還有超過 5 個名額、黃色表示招生名額還大於登記名額、紅色則是代表招生名額小於或等於登記名額,也就是說紅色圖示位置的學校在登記後很可能需要進行抽籤。點選個別圖示後會顯示該學校的聯絡資訊,點選招生簡章的連結可以去看個別學校提供的介紹資訊。在基本資訊下方會有多個導航按鈕,點選後就會開啟個別地圖帶出導航路線。

登記情況學校並不會即時更新,看到的餘額都是前一天晚上數字,所以實際登記情況還是得在學校登記時確認。公立幼兒園一般收費最低,只是上下課時間比較沒有彈性,所以許多家長會選擇私立或非營利幼兒園,如果想要知道所有幼兒園的資訊也可以參考我製作的另一個地圖

台灣幼兒園地圖 – https://kiang.github.io/preschools/

數位遊牧民族在台南的機會與挑戰

數位遊牧民族( Digital Nomad )是隨著網路科技進步而出現的工作型態,以我自身為例,我很少進入辦公室工作,只要網路連線穩定,我可以在世界任一個角落交付公司預期的成果,事實上也曾在日本停留數個月仍維持台灣這邊工作的產出,或是在台南協助台北或美國單位解決技術問題,基本上不會侷限在特定的時間或空間。現在許多人因為疫情體驗的在家工作,其實我們早在 10 多年前就開始這樣子運作。

最近有個進行同樣工作方式的朋友面臨了勞檢問題,來自政府的人員要求這些項目

  1. 勞工名卡(勞基法第7條)
  2. 勞工簽到簿或出勤卡(勞基法第30條)
  3. 工資清冊(勞基法第23條)
  4. 年度特別休假資料(勞基法第38條)

勞工名卡在法規列出的項目其實在我們看來沒有必要性,像是本籍、教育程度或是獎懲等,但勞檢時會被要求找出所有欄位資料並且印出成紙本;簽到或出勤就更難了,因為我們這樣的工作型態並沒有固定工作時間,只要產出成果有對應價值就不會發生爭議,但勞檢時經常被迫得 “創造” 這樣的記錄,並且印出成為紙本。特別強調紙本是我們已經幾乎全面數位化,很多時候一個 Email 往來就視為協議,沒有想過要把這些記錄印出來準備讓政府檢查。

工資清冊沒有太大問題,年度特別休假資料就是另外一個挑戰,因為實際上並沒有請假、休假等等互動過程,覺得今天身體狀況不佳自己離開電腦休息即可,可能在休息過後的凌晨繼續跟上工作進度,但在勞檢過程還是得創造這種資料來滿足法令要件,即使在場所有人都可以理解這是造假,但法規與行政程序似乎沒有鬆動的機會。

數位遊牧民族會是台南的機會,因為跳脫了空間的限制後,台南有機會透過美食與文化吸引世界各地的數位遊牧民族在此聚集,但僵化的法規與勞動檢查方式會把這樣的機會擋在門外;愛沙尼亞、加勒比海島國巴貝多或甚至鄰近的泰國都積極針對這樣的工作型態提供特別的簽證,隨著與疫情共存的討論創造新共識,期待相關單位可以回頭檢討法規,讓數位遊牧民族可以獲得更友善的環境。

作為數位遊牧民族的一員,我也希望把這樣的經驗帶進台南市議會,讓台南可以張開雙臂迎接新時代在這裡落地生根!

我的看板已經全部撤下,沒有續租

有朋友問起,其實我的看板已經全部撤下,沒有續租; 3 個月的刊登期間, 3 個看板的製作、租用與吊掛總共花費近 16 萬元,其實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過去有議員揭露過,直轄市議員一年的薪水大約 250 萬, 4 年 1000 萬出頭;但看到滿街的看板與宣傳車,很多議員參選人在選舉期間花費就超過選上後可以獲得的總收入。 柯文哲 主席曾經說過,台灣選舉經費太貴是政治敗壞的開始,為了維持參政過程的獨立性,在宣傳工作上我就量力而為了。

作為一個政治素人,我還是需要各種宣傳管道,持續徵求可以無償使用的牆面,我的回報就是選上後一定認真做好議員該做的工作!

線上表單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s_Gu6y6BTnRLady1OM-aMORQ3LDC7q-83RfRFXQkgNaQZ_w/viewform

臺灣社交距離 APP 兼顧防疫與隱私,立刻裝上吧!

你希望自己的私生活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嗎?相信大家都不想,但兩年多來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案例,新聞媒體或是大眾都在討論確診者被迫公開的個人疫調行蹤,為了防疫所進行的調查工作焦點已經模糊。近來隨著疫苗覆蓋率提高、新變種病毒重症率低但傳播速度更快等情境的改變,政府總算願意更用力推動臺灣社交距離APP的安裝與啟用,希望你也可以盡快裝上並且開啟手機藍牙功能!

臺灣社交距離 APP 安裝連結 – http://onelink.to/a98ctu

臺灣社交距離 APP 的作業方式不同於傳統疫調,運用科技讓許多防疫工作可以自動化進行,開啟後會自動記錄你所接觸過的其他手機,遇有確診情況後自動發出警告,關係人主動跟衛生單位聯繫後也只進行確診後的治療;所有記錄資料都已經去識別化,意思是沒有人會真的知道你去過的地方,所有過程只為了防疫與治療,沒有美食清單、沒有家庭失和顧慮,更不會有政府用來追蹤民眾的問題,讓大家都能夠聚焦防疫工作的進行。

並不是傻傻的相信政府,而是我知道臺灣社交距離 APP 背後代表的並不只有我們的政府,更有 Apple/Google 兩大國際公司的技術與信譽作為擔保,全世界也已經有數十個國家願意參與其中,並不是我們所獨創;同時隨著疫情擴散速度加快,第一線衛生與醫療單位人力早已嚴重不足,運用這個科技才有辦法在大量確診案例情境下繼續防疫與醫療系統的正常運作,請大家盡快安裝、啟用,並且配合接種疫苗,這樣才可以盡快讓社會達到與病毒的共存與進入新的生活常態!

耗電?其實你看完這篇文章螢幕的耗電量可能就大於一整天開著手機藍牙功能,再一次呼籲大家把臺灣社交距離APP啟用!

*. 原理介紹 – https://link.medium.com/Wv5cEcSjapb
*. 110萬簡訊的問題臺灣社交距離APP可以解決 – https://link.medium.com/PLspK7Wjapb
*. 實聯成為失聯,臺灣社交距離 App 才是正解 – https://link.medium.com/c7ipEGZjapb

小東路地下道再次汽車闖入肇事,江明宗建議用有色路面引導

位於台南北區的小東路地下道,昨(10)日晚間有小貨車誤闖機車道,撞斷機車道限高護欄後停下,造成機車道封閉。台灣民眾黨北區、中西區台南市議員參選人江明宗接獲民眾陳情,建議台南市交通局立即加強道路引導設計!

江明宗表示,過去多次接獲民眾陳情,小東路地下道在北門路端入口設計存在問題,經常有汽車或甚至遊覽車闖入;江明宗說,應該改用有色鋪面確實將汽車車流引導到汽車道入口,目前北門路上的右轉車道先銜接機車道的設計已經造成多起事故。

江明宗認為,台南的交通事故比率居高不下,複雜的道路設計是個癥結點;江明宗說,雖然小東路地下道即將隨著鐵路地下化消失,但預期仍會使用多年,希望能夠確實改善設計來避免事故再次發生。

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