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彙整: 2017 年 9 月

五年後的中西區,台灣第一個步行城市

漫遊府城歡樂多

台南是個很早就存在的都會區,因此留存了許多早期的建築規劃,這些規劃從現在的觀點去看會少了很多都市的基本配備,像是寬敞的道路或充裕的停車空間等;但也因為它保留了許多早期的建物,文化成了這個地方吸引人的關鍵,也號稱因為文化得以進行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成為六都中唯一一個非以居住人口為首要條件的直轄市。只是隨著都市的發展,慢慢出現了許多新舊之間的衝突,最大的挑戰就是道路狹小所造成的交通問題。

在端傳媒的文章(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229-culture-column-ron/ )中,作者聊到日本京都在思考解決四条通的交通問題時做了不一樣的選擇,他們將原有的車道縮減一半用來擴大人行道,藉此讓有限的道路空間可以讓更多人使用。在 9/17 參與「五年後的中西區 大家出來講」願景工作坊( https://npptw.org/VC9llk )時,分組討論中跟組員發想的結果,希望有機會學習他們,讓中西區成為台灣第一個以步行為優先的城市。

當時組員共同以主辦單位提供的中西區地圖為底進行手繪,這兩天試著把手繪版本轉換成數位版本。

網址: https://kiang.github.io/tainan_basecode/wc_lines/

在地圖中,綠色實線就是依據當時手繪版本製作,紅色邊框的灰色區域是臺南市文化局所公告的歷史街區範圍,藍色線是公車路線,而黃色標記則是 Tbike 的租借站。

綠色線路的基本想法是人們從火車站出來之後就可以步行走訪大部分熱門景點,因此從火車站出來後沿中山路到圓環接中正路是主要的基礎,當時的討論甚至希望中正路末端的運河邊,有機會的話能夠建一個碼頭讓人們可以搭船從運河前往安平區景點,回味早期的水陸接駁過程。在這條線往兩邊延伸則是去連結各種傳統巷道,如果能夠,希望所有繪製路線都有機會拓寬人行空間,讓人們真的能夠漫步在文化古都中。

一個城市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核心價值,既然我們以文化為題升格為直轄市,我們理應將文化視為不可取代的中心去討論城市的發展。大量闢建步行空間後,舊城區無法拓寬的道路就可以容納更多人,沿途的商家隨著行人穿越也會直接受益,這才是值得我們去發展的方向。

台南的路況問題

今天有安平區的民眾表示,望月橋施工封閉,但沒有給清楚的標示,所以有點造成困擾。實際到現場看了看,這是另一個路平施工要進行。

安平路路面改善工程

從告示牌的施工期間會有點驚訝,因為標示施工期間為 106-08-17 ~ 106-09-30 ,所以問了一下交管人員,他們表示這是整段路的施工期間,過程會分段進行,所以今天的封路施工大約到傍晚就會結束。

安平路施工封路管制

實際在整個封閉範圍繞了一圈,只有華平路的施工區域兩端有看到工務局的施工告示牌,在安平路則是只有交管人員指揮交通。

路平工程小蜜蜂

除了告示牌與交管人員,現場偶爾會看到播放施工訊息廣播的機車在附近圍繞。上述這樣的施工告示資訊是略嫌不足的,因為一般會期待得知眼前工地的交通管制範圍與時間而不是整個工程的起訖時間,也希望在進入各封閉路段前能夠有更多提醒與替代道路建議,像是今天這樣的案例,我並不希望到了望月橋才得知橋樑封閉,而是應該在我從民生路進入安平路前就可以有提示,避免進入後發現橋樑封閉而需要繞行很大一圈。

除了現場的告示,我也試著找了 臺南市道路挖掘管理系統( http://diggis.tainan.gov.tw/ )與 台南市即時交通資訊網( http://tntcc.tainan.gov.tw/ ),基本上都找不到今天施工的公告資訊,只有看到路平介紹網站上的一則新聞( http://tnroad.tainan.gov.tw/information02.php?ac=news&id=329 ),所以市民如果想要預知這個施工管制情況幾乎是沒辦法的。

即便是道路挖掘管理系統上有著豐富的資訊,但個別項目的施工期間都是標示整體施工期間而非個別進行交通管制的時間,施工範圍也只有單點標示而非整體區塊,因此現有的公告系統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並不是非常實用。

當然,路平專案的進行確實提高了道路的品質,但因為施工的公告資訊不周全,幾乎每次道路封閉都會引起一些民怨。我自己月初的經驗是遇到成功路施工封閉,想要繞到府前路卻又遇到海安路暨中正路景觀改造工程的封路,這樣缺乏配套的作法的確有很大的改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