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 1.5 個孩子的爸,關於教育與未來,我是這麼想的

大女兒

因為第二個孩子還沒出生,所以暫時是 1.5 個。

我不會用盡全力把最好的給孩子,能力到哪裡就做到哪裡,行有餘力就是陪伴,陪伴他們去探索自己認為最好的路。

昨天晚上,孩子調皮的躺在衣服堆裡面喝牛奶,喝到後來就哭了,當我抱起的時候把白天吃的東西都吐出來在我的身上,抱往浴室的過程又吐了一些。兩夫妻這次沒有尖叫了,因為發生太多次,老婆把孩子重新洗了一遍、我則是忍著惡臭先把床跟地板做些整理,等孩子洗好之後接著進去再洗一遍,然後孩子繼續調皮的在床上奔跑,我跟老婆也是繼續玩自己的手機或是偶爾跟她做些互動,在時間差不多了才把她給哄睡,然後整個家就像過去幾天一樣平靜。

她兩歲就上幼稚園了,因為我覺得我們兩個沒辦法帶給她更多,就讓專業的來吧。在進幼稚園之前我們看過了不少,選擇目前這一家的理由一方面是還能夠負擔(不是最貴的),另一方面則是平面空間比較大,孩子可以有比較多空間奔跑。跟我選擇移民台南一樣,過去住在新北市覺得生活空間實在太狹小,房價也是超過能夠負擔的範圍;現在台南的房子是四十多年老房子,負擔是新北市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我們不需要被房子貸款綁住,加上這房子鄰近小學到大學的各級學校,除了未來上學方便之外,有大量的空間可以溜小孩,不需要讓孩子在人車擁擠的馬路上找尋玩耍空間。

因為沒有太大經濟壓力,所以有很多時間可以陪著孩子,我經常帶著孩子去附近的國小玩,她在操場上靠著撿來的樹枝撥弄砂石就可以玩上一陣子,我大多就是在旁邊看著她發呆。這個國小就在火車鐵軌旁,過程中還可以欣賞往來的火車穿梭,有些家長不愛,但我覺得這對孩子來說算是難得的體驗,所以沒意外的話就會讓她進入這個國小就讀,不會去理會什麼明星不明星的風評。

盡可能的不要阻止孩子的想像,生命會自己尋找出路

前陣子開始買黏土讓孩子玩,桶子裡面有些塑型的模子,我後來示範的時候都盡量不透過那些模子,就用粗糙的手法捏出一個一個小東西給她看,其實自己知道一點也不像,但覺得靠那些模子就失去了玩黏土的意義;同樣的她捏出來的東西我也會問她像什麼,但不會指導她應該怎麼做才會真的像隻蝴蝶或大象,只會進一步問蝴蝶的翅膀在哪裡、大象的腳在哪裡,不去做糾正的動作。

我在百貨公司或遊樂場經常可以看到父母陪著孩子玩積木的過程中,父母很認真的要指導孩子做出完美作品,甚至親自跳下來做出東西來告訴孩子哪裡做錯,但是孩子在這麼小的年紀就是應該勇於犯錯,除了一些與人相處的細節需要糾正,像這類嘗試她可以盡情發揮,再透過許多的經驗去歸納出接近常識的結論,不需要第一時間就知道答案,因為從錯誤中學習的精神會比標準答案重要些。

我希望自己的經驗對於她的未來是個輔助,而不是一種侷限,所以很多時候都避免第一時間給直覺想到的答案,而是多問幾個問題,縱使她現在大多還沒辦法聽懂我在問什麼,但看著她慢慢的進步我覺得就夠了;我不會花時間把她訓練成眾人目光的焦點,就只是希望她能夠自己發現一些值得廢寢忘食投入的課題,然後體驗生命的美好。

我不喜歡現有的教育體制,但會跟孩子一起參與、一起挑戰

我成長於弱勢家庭,清楚感受過現有教育體制有許多不合理之處,但它持續在改變著,我想現在最不合理的地方,在於家長對學校與孩子的期待吧。我認為學校應該有自己的步調,這個步調是應該與時俱進,但不是盲從於家長的期待,縱使家長是主要的付費者,學校有別於一般的營利事業就在於承擔了一些社會責任,教育的成果是推進社會,而不是只有榜單上多幾個空虛的名字。

教育資源的配置背後有著複雜的政治因素,不過撇開那些分配不均的議題不談,一般而言我們教育體制下所給予的基礎知識是充分的,我希望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培養自學的技巧與習慣,而不是將所有學習的責任推給學校與老師。在這個前提下,學校本身擁有的資源豐富與否就不再是主要考量,能夠就近取得教育機會已經是非常幸運了。

現有教育體制顧及太多期待,最後就是產生許多平庸的畢業生,這是需要被挑戰的地方。我希望自己可以不去在意孩子是否有部份學科被當掉、是否有辦法順利畢業,我比較在意的是他們是否清楚自己的定位,清楚自己未來想做的是什麼,並且朝著自己設定的方向前進。縱使學歷在社會的氛圍下會讓成績的不順遂演變成發展的瓶頸,但只要維持積極的態度,這個瓶頸並不會一直存在,我能夠做的就是陪伴他們去承受不合理的地方,直到他們有辦法找到另一個契機。

未來的世界是扁平的,在地內涵會重於語言的多樣性

隨著時代的演進,許多的語言隔閡勢必會被資訊科技打破,這個前提下多學會幾個語言並不再是絕對的優勢。相對的,當我們能夠清楚國家本身的在地優勢與定位,順勢深入其中,在語言隔閡被打破的那一刻,我們便已經做好十足的準備。所以相較於許多人認為應該將英語列為另一個必要的語言,我反而認為不需要揠苗助長,如果生活環境確實沒有立即使用英文的需求,充實孩子對於在地語文、歷史與地理的認識,會強過於硬要他在摸索中文的過程中塞進大量英語教學,畢竟看得到、摸的到的東西學起來會快過於強記。

我們是個海島型國家,沒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也沒有很大的內需市場,但我們有著絕佳的地理位置,縱使中國對我們懷抱著不良的政治意圖,客觀說來語文的共通性也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加上我們相對有著可以信賴的政經環境,在香港回歸後甚至上海的崛起,我們都有著很好的切入點去成為亞洲經濟的樞紐,只是過去受制於許多政治操作的拙劣,錯過很多機會,但相對優勢還沒有消失殆盡,只要政治的瓶頸能夠克服。

這是個跨越世代的責任,如果我們仍然希望繼續在這片土地上立足,總是得面對的。但我並不覺的孩子一定要像我這樣希望終老於眼前這片土地,也許在他們的年代,國界已經是相對虛幻的限制,我只希望他們能夠相信自己做出明確的選擇。

當然,第二個孩子還沒出世,也許屆時被氣瘋了的我會改變想法;然後,我的想法也不代表老婆的,孩子們總是得習慣這兩個想法差異頗大的組合,畢竟這也是人生必經的課題吧。

會想要寫這篇,是因為看到 作為兩個孩子的爸,關於教育與未來,我是這麼想的。 這篇文章,就一時手癢想打打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