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兩個孩子(三歲跟零歲)的爸,最近發現這兩個小孩除了每天把房子弄的亂七八糟之外,接下來有機會讓我每個月增加六千塊收入( http://lci.ly.gov.tw/LyLCEW/agenda1/02/pdf/09/01/01/LCEWA01_090101_00013.pdf ),這會讓我想再生幾個嗎?
其實不會,因為我已經結紮了(誤)…
一個孩子的出現,大部分必須仰賴媽媽的照顧,而從一個女人變成媽媽的過程在身體與心靈上都會有很大的改變。礙於經濟因素,許多媽媽即使身體有諸多不適也必須在職場上撐到最後一刻,大部分的公司行號也並不會因為員工懷孕而在工作分配上有太多差別待遇,所以只要經歷過一次這種挺著大肚子還要承受沈重工作壓力的過程,大概很難不去抱怨的吧。而那些還沒生孩子的女性同事看在眼裡,要她們去走同樣的路大概就會有些心理障礙。
懷孕之後開始要挑醫院,好像還蠻難找到都沒有被告過的婦產科?並不是被告過就代表醫院或醫師有問題,但相關主管機關並沒有試著幫這些醫院或醫師澄清,加上媒體與民眾喜歡捕風捉影,其實有時候我們能夠聽到的各種流言還蠻嚇人的。生產過程本來就具有相當高的風險,但很少有民眾在進入產房之間接受足夠的教育,沒有多少人在進去之前會有生產不順利該怎麼辦的心理準備;產檢時接受的各種檢查只是為了找出機率,但機率有趣的地方是它再怎麼樣也不會是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九與百分之一都還是有可能發生在眼前的生產過程,有時候醫師只是一個安慰的口吻希望民眾放鬆心情,沒想到就被告了。
而這樣不理智的情況如果沒辦法有效阻止,不僅是一般民眾在選擇生育之前被大量的流言侷限腳步,包括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大概也都想要脫離這個泥沼吧。
生產之後對一個新家庭來說就是考驗的開始了,雖然制度上有陪產假的設計,但有多少公司會鼓勵休假的呢?女人生產之後如果沒有人分擔照顧孩子的工作,即使休假大概也不太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但月子中心的收費與品質一直很難有個容易接受的平衡點;生產過後經濟壓力會頓時提昇不少,有點責任感的男人大概都會想要爭取更多的收入而選擇更多的加班,所以能夠在坐月子期間陪在媽媽跟孩子身邊的時間不多,這也往往是日後夫妻許多爭執的問題根源。
其實少子化也意味著很多家庭不難找到祖父母輩的家人幫忙分擔照顧小孩的工作,但世代之間的觀念與溝通就又是另外一個棘手的問題;有時候真的想要找到一點空間喘息,所以我有試著找過托嬰的資訊。而產假結束的媽媽要回到職場也會面臨這個問題,而且在工作過程中出現狀況面臨需要更換托嬰對象時更是會讓生活打結。
我們的保母體系與托嬰機構其實缺乏足夠的公開資訊與查核記錄,我很難知道個別保母或托嬰機構到底帶過多少孩子、過去是否有不良的查核記錄或者是否有超收的情況等,只能透過口耳相傳或網路資訊打一個又一個的電話,有時候去了現場才發現環境有些老舊而作罷。我也希望能夠獲得公共托嬰的機會,畢竟比較會按照規定來(像是超收問題等),但看起來目前還是僧多粥少的情況。
我覺得健全與透明的托嬰制度會是提高生育率的關鍵,因為孩子剛出來的那段期間往往是最混亂的時候,如果能夠有更多的配套機制協助新手父母度過這段期間,相信會有效提高生育意願,畢竟生過一個孩子的再去生第二個的總是會容易些。我個人的立場寧可這筆預算全部用在提高公共托嬰名額或加強托嬰服務提供者的管理,因為孩子能夠妥善安置後其實兩夫妻就有餘裕去克服經濟上的難題。
接著面臨的就是幼兒園,幼兒園的師生比是否合理應該有討論的空間,而幼教領域普遍的低薪、高壓現象也是急待改變的問題,特別是私立的幼兒園,常常有著極高的人員流動率,即使無法提高待遇也應該想辦法避免家長過多的想法去加諸在幼兒園的教學安排上,畢竟滿滿的行程會讓孩子、老師與家長三方皆輸。我特別不喜歡那種兩歲孩子就有回家作業的怪異現象,某些角度認為這是鼓勵親子互動的方式,但真的太早了吧?(可能自己過去就不愛回家作業這種東西)
進一步去看生活環境,其實選擇台南定居也就是希望孩子可以有比較多的空間去伸展,但即便是台南在生活周遭都還是有許多不友善的地方,最讓人詬病的也就是缺乏人行空間,經常必須要走到大馬路上跟車子競爭道路空間,在推著嬰兒車時感受會特別強烈。違建、違停的情況嚴重,但行政單位想要動手管理時就會遇到民意代表出面制止,我其實蠻訝異這個時代還看得到如此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