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彙整: 2017 年 2 月

Re: [問卦] 到底「物聯網」這三字的定義是什麼?

※ 引述《DomainT (DomainT)》之銘言:
: 2020或2025時物聯網會大爆發,所以我們應該把國家的錢往這方向先投入
: 為了將來「大爆發」時而準備。
: 可是我光是連這句「2020或2025時物聯網大爆發」就聽不懂了。
: 我舉個例,Google大熱門時,假設定為2001左右好了。
: 那2001是不是一個「物聯網大爆發的一年」?那其他網站如PCHOME呢?
: 總之,「物聯網」這三字,根本太抽象太亂了吧。

如同評論提到的,物聯網 (IoT, Internet of Things) 的基本概念就是所有東西都試著連上網路,會覺得 2020~2025 大爆發的理由是相關技術漸漸成熟,比如像 ptt 這樣的平台了不起就同時讓 10~20 萬人同時進來發廢文,而 Facebook 居然可以讓上億人同時發廢文,這個可以讓上億人同時發廢文的技術就是 IoT 爆發的關鍵。

你可以現在就拿起電話撥 117 ,那個單調、無趣但規律、準確的報時服務就是 IoT 的核心概念,因為 IoT 基本上就是一個連上網路持續發廢文的設備,會說它發廢文是因為過去這類設備的確都做些很單調、沒什麼價值的工作,像是裝溫度感測就定時報個溫度、濕度感測就報個濕度,只是後來感測器隨著 Arduino 等低價開發板的蓬勃發展而延伸到更多領域,簡單的說就是除了宅男、CCR之外 PTT 闖入了各種類型的人,然後他們可以發更多元的廢文,像是馬雅文、小商人文之類的,這讓大家不禁想到,如果各種不同的廢文之間可以串起來的話應該會是一個驚人的改變

舉個正經的例子,如果你放一個 pm 2.5 的感測器在家裡,當數值高到一個程度時窗戶自動緊閉並且自動開啟空氣清淨機,然後當家裡有人要出門的時候玄關的機器手臂自動拿出了口罩提醒他戴上等。

如果要進階一點,目前一些無人車、無人機都是倚賴設備中大量的環境感測元件與自動流程取代人工操作,感覺好像接下來不用人介入什麼都會自動被完成一樣。

過去這類設備資訊整合的門檻在於相關軟體技術不成熟,因此處理的資訊量很容易遇到瓶頸,隨著一些大家琅琅上口的名詞出現,像是雲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等,這些名詞在台灣可能大家都習慣隨便喊喊、隨便定義,但背後的工具人還是持續在讓技術演進的(因為他們只有左右手陪伴)

最近一些能夠有效橫向擴充的技術持續冒出來,讓資訊設備能夠處理的資訊量可以近乎無限且快速的擴充。簡單的說,一個肥宅加一個肥宅一般來說沒辦法讓宅味直接變成 1+1=2 ,通常因為兩個宅宅需要時間磨合才會有足夠的默契讓宅味逼近於理想值的 2 ,但有一天發現了一個方式,只要把這兩個宅宅擺在一起立刻宅味就會 *2 ,而且你放多少個宅宅,那個宅味就會立即近乎完美的隨著肥宅數量同等倍增,而且幾乎不需要額外的時間讓他們去磨合。

因為可以有效整合數量大到一個可怕的宅宅,喔不是,是設備數據,所以可以大量的布建各種感測器在生活周遭,不僅可以儲存所有數據,甚至讓數據與自動流程整合應用,感覺就像設備與設備之間會自己溝通完成工作,發揮的綜效讓大家都覺得莫名的美好。

But, 人生最厲害就是這個BUT!

台灣的產業特性與能力最擅長做的就是那些用來發廢文的感測器與開發板,而這個層面是IoT 各種美好想像裡最沒賺頭的一塊。

台灣可以做出滿足世界所需要的各種電子板與感測器,然後賣給歐美等國家發展整合性解決方案,台灣再去用千萬倍的價格買回來用,然後跟世界說我們是智慧寶島。

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產業習慣看最短時間達到損益兩平的路徑,而歐美一些知名的創投或大公司願意砸上百次或上千次的錢做各種莫名其妙的投資與實驗,為的就是期待其中有一兩個成功的案例能夠帶來數萬倍的回收。

IoT 關鍵的應用領域是一個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的領域,需要靠非常多的嘗試與錯誤中學習與前進,台灣的產業卻大多在期待先進國家從各種錯誤中找到成功的路徑後我們幫忙代工製造各種需要的零件,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而最糟的地方是,當 IoT 領域順利發展後, “智慧製造” 也是它下面的一個議題,未來相關零件從設計、製造到組裝成產品有可能都被自動化流程取代,屆時台灣目前最蓬勃發展的電子產業可能就是那個時代下的夕陽產業,我們目前卻還擔心產業轉型造成的失業率而猶豫不前。

所以我們有多大勇氣把補助的錢從目前的電子產業轉向到軟體或軟硬體整合產業才是玩真的,原本宣佈的 5+2 產業就是這樣的味道,但電子產業嗅到風向不對就跳出來喊話,喊話之後感覺政府又縮回去不敢亂動原本的補助,試問,同樣一筆錢沒辦法從一個地方抽離,要如何對一個新的方向承諾投入資源呢?而且,我們這筆錢預期在未來會慢慢緊縮,因為戰後嬰兒潮的人們開始退休,而且退休的人還在積極的跟年輕人搶奪社會資源,

大聲的呼籲現職軍公教「能撈就撈」、「能混就混」

五樓,這樣解釋 IoT 與背後的困境不知道有沒有 87 分?


一時興起在 ptt 八卦板試著解釋什麼是 “物聯網” 以及台灣所面臨的困境
原文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87418804.A.2C8.html

2017台南智慧黑客松活動心得

先解釋這張感謝狀上的兩個錯字

首先, g0v 一般應該稱之為 “零時政府” ,雖然 “臨時政府” 這個梗過去電視台政論節目就用過,但基本上大部分參與者認同的意涵是 “從零開始” ;而要成為 g0v 代表人需要有很多的認同,我只是個參與者,所以我不會代表 g0v ,概念就像我去參加張學友的演唱會,你應該不會突然覺得我就能夠代表張學友吧?

而 “黑克松” 就更有趣了,實際上大多會翻作 “黑客松” ,因為這樣的活動是希望大家發揮 “黑客” (Hacker) 精神,運用自己所學去解決問題;但某些角度來說,參加這樣的活動的確得 “克服” 很多困難,只是過去太多的錯別字訓練讓我眼睛業障重吧。

這次活動參與的人應該有超過兩百位,大多是成大的學生,甚至有些團隊是講英文的交換生,我只好用破破的英文勉強溝通,希望他們不會因此被我誤導。

整體而言這個活動是走 創業週末 (Startup Weekend) 形式進行,我跟大量的業師參與其中以 15 分鐘換組的方式輪流與參賽團隊交流,透過緊湊的安排讓每個團隊運用有限的時間陳述自己的構想並且接受業師提問的挑戰等。接觸了 6 個團隊,只有 1 個能夠具體陳述希望做的東西,也真的有針對自己的構想深入細節,大部分的團隊都還在設定目標過程游移不定。

比較遺憾的地方是,我們一般對於黑客松活動的期待是實做,一種近乎瘋狂的投入實做,在這樣的過程中展現自己過去所學;有些黑客松活動甚至基於平等希望大家可以同時開跑,活動的主題與需要的資料會在活動現場才開始發放,藉此驗證參與者是真的在活動期間產出最終實做成果,但一致的特性就是具體產出作品。

而創業週末形式的活動則是在考驗連結與包裝能力,週五的晚會認識彼此、產生連結進而建立團隊提出構想,週六進行構想的驗證與背景資訊蒐集,下午直到晚上持續與各種業師交流收斂想法,接著在週日聚焦在上台展示需要的雛型與素材製作,很多時候一個團隊只有 3-5 分鐘時間或更短的時間上台去展示構想,成敗往往取決於包裝能力與展示技巧。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參加者體驗創業過程的緊張感,如何運用極短的時間讓台下的人相信你的想法是對的、你們是執行這個想法對的人。

我是偏技術背景的,比較喜歡參與黑客松性質的活動,所以這次創業性質的活動不知道我會不會變成業障重的那種業師;活動還在進行中,先預祝參與的團隊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有豐富的收穫,也希望未來台南可以多些實做性質的活動。

台水供水系統地圖上線

網址: https://kiang.github.io/taiwater/sys/

台水公司釋出了 “供水系統供水資料” ( http://www.water.gov.tw/ct.aspx?xItem=153656&CtNode=3395&mp=1 ) ,主要描述著台水公司供水區域的劃分以及對應的供水統計資料,運用這份資料做了簡單的展示地圖,進入畫面就會呈現供水區範圍,點選個別供水區就可以取得該供水區 100~104 年的供水資料。

眼尖的朋友應該可以發現,其實製作出來的地圖有些偏移的情況,目前的猜測是台水的系統跟我們一般常見的地理圖資處理系統不太一樣,我對於這方面還不是非常熟悉,所以只用常見的方式進行資料轉換,也許在黑客松活動中可以有高手幫忙看看這個問題。

台水 “黑客入寶山-尋寶松” 已經開始報名了,有興趣的朋友歡迎直接線上報名: http://www.accupass.com/event/register/170119080458234758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