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本的所得地圖中已經可以在點選個別村里後檢視它的歷史資料,只是如果想要大量對比就會有些困難,因此基於原本的所得地圖,再延伸一個比較版本,方便檢視個別年度資料與 2016 資料的差異。
台灣所得地圖比較版: https://kiang.github.io/salary/map/compare.html
高解析操作介紹: https://youtu.be/W7aGqCPqfT0
Medium 討論: https://medium.com/%E6%B1%9F%E6%98%8E%E5%AE%97-kiang/7c5097176de6
原本的所得地圖介紹: https://medium.com/%E6%B1%9F%E6%98%8E%E5%AE%97-kiang/d8c1f0e4bfcd
一開始進入地圖,看到的畫面是以 2016 的資料為基礎,去對比 2014 的所得資料,看看個別村里的數字是增加或減少;地圖中綠色的部份是增加,紅色的部份是減少,顏色的深淺則是代表增加與減少的幅度,顏色越深就代表增加/減少的量比較大。
在右手邊的功能列可以切換不同年度的資料以及不同數字基礎,像是平均數、中位數、標準差、第一分位與第三分位;一般來說中位數會比較有代表性,第一分位代表收入相對少的族群,第三分位數代表收入較為豐厚的族群。
大部分的操作與所得地圖相差不大,只是透過這個方式呈現可以比較容易看出整體的變化,原始的所得地圖則是在比較單一年度裡個別村里間的差異。這個版本是基於網友回饋的意見延伸,如果還有其他想法,歡迎提供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