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談台南智慧城市怎麼做

年初在從事相關工作前有做了一些假設,經過幾個月的嘗試後累積了一點經驗,所以重新去構思適合台南的智慧城市發展模式,期待一棒有機會接一棒,讓相關工作繼續發展。

台南智慧城市辦公室首先要克服的問題就是沒錢、沒人,原本規劃的預算持續刪減後剩下我一個人去進行幾個月的運作,我所扮演的角色有點像是在說服各局處把預算投入到更具發展性的方向,可以理解市府能夠動用的資源有限,但這種型態並不是一個健康的方式;雖然過去辦公室成功爭取了交通部的交通事件整合資訊流通服務平台計畫落腳台南,但這樣的案例也不適合常態進行,我們需要一個可以長久運作的模式,我覺得創投領域發展的孵化器與加速器模式很適合在智慧城市辦公室進行。

基本的想法是,從資訊系統的盤點中找到適合的項目,將該資訊系統相關的業務與對應的人力、財政預算都轉移到智慧城市辦公室,讓系統進入轉型的孵化階段;在孵化過程,智慧城市辦公室會成為該業務的固定會辦單位,取得跟該業務所屬科長或組長一樣的資訊、參與一樣的會議,並且對於該業務的決策有實質影響力。在觀察期間結束後,智慧城市辦公室會主導發展新的資訊系統藍圖,進而讓該資訊系統能夠有效提昇發揮的效益。公務體系運作沒辦法太快,這個階段預期需要的時間大概會在三年左右。

順利的話可以進入加速階段,智慧城市辦公室需要確保新的資訊系統順利上線,並且透過持續觀測與教育訓練讓相關承辦人員能夠有效銜接,同時慢慢讓該業務回歸到原有局處,或是基於重組後的特性歸屬到新的局處,完成後相關資源就可以釋放到其他專案中,理想上可以在兩年內完成。因為一個系統預期要執行五年,同一個時間智慧城市辦公室大概會視人力配置情況運作三到五個案子,逐步讓市府的資訊系統有機會跟上業界腳步。

重點來了,哪些資訊系統適合?我就目前的經驗提出建議。

由各局處所自行管理的電話與網路最適合作為第一個案子,台南市政府管轄的組織,除了學校外大概有 160 個單位,其中除了教育局之外幾乎沒有導入網路電話,粗估順利導入網路電話後每年可以省下數百萬的電話費支出,網路與電話有效結合還會帶來整體頻寬提昇,讓市府更有餘裕透過網路提供民眾各種新服務。目前市府基於節省支出,對外撥打電話每次都會有五分鐘的時間限制,電話講到一半被切斷之後常常造成執行相關工作的困擾,在網路電話的時代這個瓶頸會有效改善,同時市府管理單位也可以即時知道通話熱點發生在哪個單位,在重大事件爆發時及早因應。

正在進行的地理資訊倉儲平台系統其實已經存在很好的基礎,移轉到智慧城市辦公室後可以開始收納各局處大部分的地理資訊處理需求,帳面上節省的個別軟體授權費用應該就會是個有感的數字,但它最大的價值在於讓各種地理資訊系統能夠有效連結。我經常舉例,隸屬於民政局管理的門牌系統與地政局管理的地籍系統缺乏足夠的連結,這兩個系統有效整合後可以成為市府各種系統的基礎,進而可以讓民眾減少在不同窗口間奔走的現況,精準、即時的地理資訊也可以提昇各種以城市為規模的決策效率。

交通問題是最多民眾抱怨的對象,但我們的道路卻存在著複雜的權屬問題,車道規劃屬於交通局、人行道是工務局負責、下水道系統則是水利局,其中又有許多中央管轄的部份,我們需要有一個資訊系統有效整合這些資訊。過去因為權屬單位複雜而一直很難讓計畫有具體進展,智慧城市辦公室適合在這個時候切入進行資訊系統發展,逐步滿足各單位實際需求,除了可以減少資訊系統的重複投資,當道路權屬可以快速釐清後很多民眾反應的問題也可以快速取得回應,如果能夠進一步收納道路挖掘等資訊,在各種交通壅塞發生前事先做好疏導工作,相信可以有效減少民眾陳情案件。

其實還有很多跨局處的資訊議題可以探討,每個都很有挑戰性,也會帶來很大的效益,但缺乏對應的資源投入時這些問題只能夠像滾雪球一樣越長越大;很多人寄望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能夠自動解決這些問題,但現實是如果沒辦法做好基本功,人工智慧根本無法深入這些問題,電影中的情節也就很難在現實世界發生,投入的資源也就像丟進無底洞一般,很難期待有正面效果產生。

當然,還是要再次強調公道價月薪9萬,業界在處理這樣規模問題的人很少有機會低於這個價碼,我實在很難在工作中嘗試巨大挑戰的同時還要面對個人經濟上的後顧之憂,合理的工作條件才有辦法產出合理的成果,期待下一個接手的人能夠有充裕的資源協助市府解決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