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元共生去看台灣民眾黨

我並不認同柯文哲所說的每一句話,台灣民眾黨在台南的區域立委候選人以攻擊其他候選人方式吸引關注我也無法苟同,只是對比其他的小黨,我在台灣民眾黨看到的是開放的態度以及政策的執行力。

無論喜歡與否,眼前台灣社會組成還是有很大一部份比較保守,立場鮮明的小黨的確可以扮演好監督者的角色,但是對於整體政治環境的改變就不容易使力,因為排他性的出發點很難取得多數人共識,這類小黨經常變成一種同溫層的零和遊戲,像是時代力量、基進等等政黨經常被詬病成為瓜分民進黨票源的小黨;小黨沒有包袱,可以在相近的光譜中站在比較理想的位置,只是這樣的情況無法改變眼前台灣社會最大的意識形態衝突問題。

台灣民眾黨是目前少數內部就存在多元組成的政黨,再加上柯文哲兩任台北市長帶出的影響力,使得台灣民眾黨成為最有機會打破意識形態之爭的政黨;一個國家的存在,在意識形態之外還有非常多工作需要進行,我覺得台灣過去在意識形態之爭上面耗費了過多的社會資源,眼前許多問題已經提升到國安層級,像是人口老化、無法留住優秀人才等等,這會需要一些根本的改變,期待台灣民眾黨有機會突破眼前的膠著情況。

許多人批評柯文哲並未達成許多選前政見,但執政前後一直存在很大的資訊落差,行政上的困境需要實際進入其中才有辦法理解。8年5萬戶公宅政見確定跳票,但台北市在社會住宅政策的投入程度已經刷新歷史記錄; I-Voting 、參與式預算等等政見跟理想還有很大差距,但前進的步伐也已經遠超過歷任市長。我想最可貴的地方在於,面對無法如期達成的政見他願意提供修正後的評估數據,當團隊共識優於個人主張時從善如流,評估的出發點貼近整體市民利益而非個人政治生涯,大概最大的問題還是面對媒體時的那張嘴吧。

而台灣民眾黨雖然是柯文哲所創,但並沒有傳統政黨那樣的言論審查,在全國後援會會長為他黨候選人站台時只強調不適合穿著政黨背心上台,對於明文規定以外的事務採取比較寬鬆的認定方式;開放的作風也表現在不分區候選人的海選上,過半數不分區候選人來自海選,更有 2 位安排在前 5 順位,這個突破跟傳統作法形成鮮明對比。

前不久我也發文支持過歡樂無法黨,跟台灣民眾黨一樣以柔性政黨作為號召,我思考的點在於,政黨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沒有排他性的平台,讓真正有心為這塊土地做事的人有機會跨過既有政治的門檻,拉近一般民眾跟政治之間的距離。

當然,無論你支持誰,請記得 1/11 要站出來投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