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竹溪水岸園區遊戲場,我們跟共融擦身而過

今天(4/18)再次造訪竹溪水岸園區遊戲場,人比起昨天多了不少,因為是開放之後的第一個週末;加上跟孩子幾個同學的家長約著一起前來,因此孩子玩的比昨天更瘋一點,回到家還意猶未竟的畫下印象深刻的遊具,然後許願表示 “希望整個公園都是『極限飛輪』”。

不過今天有個小插曲,我帶著孩子一起玩極限飛輪的過程被一個網友拍下,連同一位長者坐在搖搖馬的照片一起放上網路社團公審,她表示告示牌明明寫著這些遊具是給 12 歲以下孩子使用,為什麼我們這些大人還跑上去玩,質疑我們這樣的大人缺乏應有素質。

不確定長者的想法,但我的想法是希望教孩子玩這個遊具,因為在我參與以前孩子們都是選擇坐或趴在遊具上等待大人幫忙轉動,我帶著包括自己女兒以及幾個不認識的孩子練習怎麼站著玩這個遊具,讓他們知道除了旋轉以外還可以練習平衡感,透過左右移動來轉動它,多個孩子同時站在遊具上互動也可以增添許多趣味。

公共遊戲場是否該排他性的只讓特定年齡層的孩子玩?缺乏有經驗的成年人參與,他們是否就能夠探索遊具的各種可能?年齡的限制是否排擠了更多需要這些遊具的朋友?

我跟這位被公審的長者都只是一般人,我想我們可以輕易遵循大家的共識,避免產生跟孩子搶遊具的疑慮;但其實我們在爭取特色遊具的過程,也有遇到一些基於身心障礙因素的超齡孩童,我們所遭受的公審也許對他們來說就會難以承受,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這樣的朋友不容易走到公共遊戲場跟大家互動。

近年來國內外在倡議的共融遊戲場就是希望解決這個問題,希望所有年齡層的朋友,甚至身心障礙的族群都有機會透過公共遊戲場玩樂的過程產生互動與連結,透過這個過程認識、理解與接納彼此,促成這個社會不同族群之間的融合;過去我會覺得這樣的理想很遙遠,但經過今天的洗禮,我想或許只要大家能夠在觀念上轉一下,我們就可以離這個理想近一點了。

竹溪水岸園區遊戲場所安裝的遊具,很多在其他縣市或國家都有經過考驗,可以承受全年齡的朋友一起玩樂,儘管在設計階段還是會鎖定特定年齡層孩子的需求,但只要大家願意用更包容的態度去看待,或許我們就可以讓共融的理念從這個地方萌芽,進一步促成更理想的社會。

當然,或許只是挨罵了想要取暖一下,一點想法提供大家參考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