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業與民意的取捨聊竹溪整治工程

重現府城水文促進會 公開質疑為什麼有了汙水下水道接管工程還需要竹溪整治工程的水質淨化場,因為如果汙水下水道接管全部完成,一般溝渠只會有雨水,根本不會需要水質淨化場;這樣的質疑其實過去也發生在台中的綠川與柳川整治,因為這類親水景觀設施需要水質淨化的理由,在汙水下水道接管完成後就不再需要,從這個角度看的確有點多餘。

汙水下水道接管工程其實不是那麼容易進行,在道路與公有土地下方的幹管等設施只要預算到位就可以進行,但最後一哩路的住家接管經常面臨許多挑戰,最大的問題大概就是普遍存在的屋後違建,因為住家接管前必須先拆除這些違建埋設排水管,完工後基於未來的維護大概也很難讓違建蓋回去,這個過程經常讓施工單位面臨各種抱怨或甚至訴訟,過去在市長室服務期間也接過不少這類陳情電話。

以大同分區污水下水道系統建設為例,預計 115 年前完成 7128 戶的接管,而這個範圍裡粗估有 14439 戶,也就是進行 5 年只能夠讓這個區域接管率提昇 49% ,離 100% 還有相當差距;如果依照 重現府城水文促進會 的論點,把水質淨化場 7 億多的預算拿來加強污水下水道接管,或許就可以達成 100% 接管的目標。不過接管工程的難度並不是對等的,很多預估可以完成的都是比較新的住宅或大樓,本身就有污水排水設計,這樣的案例只要把污水管跟下水道銜接即可完成;比較棘手的大概會是老舊社區,除了需要拆除違建進行接管工作之外,很多老房子沒有污水管線設計,如果屋主沒有跟著更新管線,許多的生活污水還是會排入一般明溝,大概就很難在銜接的河川做到 “親水” 目標。

污水下水道接管工程需要更多民眾的支持,但一般民眾對於上述施工的困難很難體會,施工完成後的樣貌要經歷數十年才看得到,這裡存在相當大的認知落差,抗爭情況也經常越演越烈。

把親水放在優先順位的作法因此產生,選擇一段開放的溪流,在上游處設置水質淨化場,沿線所有排水溝渠進行截流把污水送到水質淨化場,然後從淨化場排放乾淨的水注入這段溪流,搭配景觀工程讓人們可以親近,營造出整治有成的氣氛,進而提昇民眾對於接管工程的支持,藉此推進污水下水道工程的最後一哩路。

不過這類工程是有爭議的,因為截流只是阻止一般情況下流入的污水,遇到大雨時這些污水仍然會從其他方式流入其中,這時候原本美侖美奐的景觀就會充滿污水,人們就會注意到原來污水整治並未完成;也因此,這類景觀工程需要更高的維護費用,持續在大雨過後清理現場,讓它恢復可以親水的狀態,隨著時間累積,也會慢慢出現無法根除的臭味。

有些人會批評這樣作法短視,但親水為先的作法似乎還是有點效果,景觀工程完成前後的抗爭氣氛明顯不同,對於整體污水下水道工程似乎還是有些幫助存在;台灣並沒有充裕的公共預算財源,台南在這方面更是一個嚴峻的挑戰,許多景觀工程都面臨浪費錢的批評,只是對比因為抗爭持續推延的公共工程進度,或許體驗優先的作法仍然值得思考與討論。

相關連結

  • 重現府城水文促進會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168400053523126&id=506239693072502
  • 水利局新聞 – https://wrb1.tainan.gov.tw/News_Content.aspx?n=5234&s=38494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