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彙整: 2024 年 5 月

關於國會改革,寫給抗議的朋友

今天(5/28)原則上會完成國會改革關鍵法案的三讀程序,立法院外乃至於全國各地都有出現抗議集會情況,其實能夠有這麼多人關心一個法案的制定過程在民主國家是件好事;只是想要問問,你真的知道自己在抗議什麼嗎?我初步歸納下面三個方向並且一一解釋。

  1. 抗議國會改革法案相關法條,像是藐視國會罪與聽證調查程序
  2. 抗議立法院程序粗暴,充滿黑箱
  3. 抗議這次國會改革民眾黨與國民黨合作推動

國會改革這件事,其實早在 1993, 2012, 2016 年民進黨就有提出過相關修法的草案,聽證調查程序並不是新的東西,過去的版本也有更嚴苛的懲罰條款存在;以 1993 年《立法院聽證調查法》草案為例,聽證會證人拒絕作證處 1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新台幣 10 萬元以下罰鍰,如果發現有虛偽陳述則是處 7 年以下有期徒刑,對比現在完成 2 讀版本,在虛偽陳述的罰則是 20 萬元以下罰鍰,其實已經限縮非常多。

藐視國會罪是這次修法比較新的東西,主要原因是過去政府官員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會有說謊、拒絕回應甚至反質詢的情況,現有法規顯然沒辦法有效約束被質詢官員,因此需要進一步提高立法院質詢的效力;而這樣的法規並非台灣獨創,英美法德日等國家都有相關法條,懲罰也比目前我們完成二讀版本嚴重。許多抗議現場會看到 “我藐視國會” 這樣的標語,事實上藐視國會罪清楚定義了只針對被質詢人,而也只有政府官員有被質詢義務,因此不會有隨便一個民眾就被定罪的情況發生。

許多抗議民眾聚焦在立法程序的黑箱問題,只是現在對比太陽花學運當時的情況已經進步很多,最大的差異就是立法院 IVOD 直播錄影系統的建置,任何人都可以即時或回顧委員會、黨團協商與院會的全程錄影,國會改革法案的討論歷經 2 次委員會、 3 次公聽會、 1 次委員會協商與 2 次院長協商,這些過程都可以找到完整錄影與文字記錄,光是各立法委員的發言時間就累積超過 7 小時,其中民進黨立委發言就佔了近 4 小時(*1)。

黨團協商沒有共識後一個月直接進入院會表決,如果認為這是黑箱,那麼過去 8 年早就該站出來反對,因為這個規則是民進黨在立院多數時訂下,也因為這個規則從第 9 屆立法院開始,大量朝野沒有共識的法案都完成三讀,依據 “我國立法院黨團協商的制度變遷與制度化” 這份研究,立法院沒有共識卻完成三讀的法案數量,從第 8 屆的 40 個成長到第 9 屆的 558 個,成長了近 14 倍(*2),而且國會改革法案在委員會期間並沒有發生全案保留直接送黨團協商的情形,顯然不該用黑箱來批評這次國會改革法案。

至於這次國會改革由民眾黨與國民黨合作推動,民主國家在野黨合作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只是過去往往出現弱弱相殘的情況而讓執政者得以逃避監督,眼前在野黨能夠攜手合作才能夠有效發揮制衡的效果,從民進黨用各種方式想要破壞這個合作關係看來這個制衡顯然發揮了效果;更不用說的是,民進黨 8 年完全執政期間,國會改革法案完全沒有進展,這可是民進黨在執政前的共同政見,這個政見不只跳票了,民進黨還從國會改革的擁護者變成了阻擋者,這樣 180 度的態度轉變才是應該要被譴責的。

我們的立法院離一般民主國家常態的確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對比太陽花學運當時的情形,現在的透明度已經進步非常多,許多立法過程的疑問都可以找到對應的錄影與文字記錄,只是大部份站在抗議現場的民眾顯然沒有好好看完;糟糕的是,民進黨掌握了媒體與發言優勢,濫用了這樣的資訊落差,加上網路時代資訊傳播快速,透過錯誤的資訊驅動民眾站上街頭,加深了社會的對立氣氛,執政黨鼓勵民眾上街批判在野黨這不像是個民主國家會發生的事情。

*1. 2024國會改革發言懶人包
https://g0v.hackmd.io/@kiang/2024_parliament_reforms_clips

*2. 我國立法院黨團協商的制度變遷與制度化
https://politics.ntu.edu.tw/psr/?post_type=chinese&p=4797

國會改革法案的昨晚,我還以為民進黨是在野黨

如果你現在還有些情緒,很多時候你腦子裡想的是民進黨觀點,因為眼前民進黨在各種宣傳管道投入難以匹敵的資源;民眾黨光是要把這幾天發生的事情梳理清楚就耗盡大部分人力,很多時候第一線都得自己花時間研究,我就那個第一線之一(攤手)。

首先,國會改革最近的源頭是 2015 蔡英文的主張,聽證調查制度就寫在裡面,看著民進黨立委批評聽證調查就會讓人覺得角色錯亂;民眾黨這屆立委一上任就把這件事當作首要工作,反而民進黨透過各種方式在阻擋或拖延,然後再運用資訊落差來進行潑糞式的操作。

昨晚的院會之前,國會改革法案經過了一場專題報告與三場公聽會,理論上可以在委員會充分討論;不過民進黨在公聽會之後才提出自己的版本,國民黨團要求舉行公聽會後才能納入討論,同時過程中民進黨透過 40 次散會動議試圖阻止討論,最後就在吵吵鬧鬧中把法案送進朝野協商。

昨天的院會開始,民眾黨與國民黨是乖乖排隊要依序提案,只是民進黨從一開始就用挑釁的方式試圖影響秩序,進入會議後多次肢體衝突都是民進黨率先發起,揮舞著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說法案沒有充分討論,但委員會民進黨的態度就不像是要討論;批評同時討論的特別預算提案,在協商過程已經被拉下;甚至民進黨為了阻止討論,單一條文就提出 80 個版本,這個手法基本上就是為了讓宣讀條文的程序耗盡時間,所以衍生了民眾黨與國民黨另外提出動議簡化討論,同時為了避免民進黨霸佔主席台選擇採用舉手表決。

很多時候民進黨都站在不合作的角度,也是各種衝突的發起人,對比過去他們完全執政時批評在野的說詞,現在看起來一整個諷刺;也同時,民進黨仍是執政黨,用不配合的方式操作拉高社會對立,比在野黨更像在野,社會氣氛動盪只會造成多輸的局面。民進黨真的要討論,就把討論該有的態度拿出來,別再爬桌子又自摔了。

佳薇帶動台南的改變,只是革命尚未成功

佳薇在一年前的今天(2023/5/8),跟著媽媽走在台南的斑馬線上,轉彎的車輛沒放慢就帶走她的生命,隨之而來的憤怒與不捨引發各界討論,進而促成各項交通變革,今年第一季台南的交通事故死亡下降 45% ;但下降了也很難喜悅,因為無論去年的 60 人或今年的 33 人,這個數字仍然高的嚇人!

各項環繞著行人的改進,其實我們倡議了很長一段時間,只是似乎總要有生命的離開才能喚醒輿論與主政者的重視,遲來的行動總會讓人感嘆如果能夠早一點改變也許就可以多救回一條人命;即使今天在事故現場,缺乏實體人行道仍然讓同一個路口險象叢生,許多錯誤的用路習慣短暫停留就可以一再重現,行人零死亡的願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改變也不是只有前進,一些調整仍然引發了民眾反彈,民意代表挾著這些民意要還原部分的改變,儘管這些變革的背後有著強而有力的數據與研究,也早已在許多先進國家行之有年;其實一些國際慣例早就存在上百年歷史,那也是無數生命消逝所換來的經驗累積,台灣不需要各種自以為是的特殊作法,光是制度比照國際慣例就能夠有效減少交通事故,補上缺少的保護設計,加強警方執法能量,台灣也能夠跟上日本、韓國的腳步讓交通事故大幅減少。

台灣的民主夠進步了,許多公共議題不該只是處理膝蓋般的反射,需要思考從根源來徹底解決問題,交通問題的三個 E ,交通教育(Education)、交通工程(Engineering)及交通執法(Enforcement),任何一個環節取得進展都能夠改善,但也相對的,任何一個環節倒退就會讓問題惡化,佳薇的離開喚醒許多朋友,也請大家繼續堅持,避免下一個無辜生命在馬路上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