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彙整: 2024 年 7 月

八掌溪凱米颱風在台南、嘉義氾濫成災的成因

八掌溪氾濫成災的根本原因就是河床淤積,早在凱米颱風之前,八掌溪就多次因大雨造成台南、嘉義多地淹水,最近的一次是 2023年9月的大雨,台82線快速公路中和交流道嚴重淹水且造成1對7旬夫婦溺斃,水利署檢討後將八掌溪及支流赤蘭溪匯流口防洪保護基準由50年提升至100年,只是這個防洪標準的提高並沒有全面比照辦理,加上這次在台南這邊出現潰堤情況,讓許多民眾沒能做好準備就直接遭遇洪水襲擊。

在地居民帶我去看了八掌溪沿岸的幾個位置,有不少地方的河床離堤防頂端不過 2-3 公尺距離,而且河床也高於堤內道路或農地,這次凱米颱風又帶來更多的泥沙淤積,堤防增高的速度跟不上河床抬升,未來淹水的情況勢必會越來越頻繁;堤防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工程,這次風災就有潰堤情況發生,沒有進行疏濬工作也會讓堤防承受高於原始設計的壓力,造成更多老舊的堤防被洪水沖垮。

八掌溪疏濬工作是有在進行的,只是進度緩慢,因為八掌溪歷經多次河道變更,疏濬前需要完成私人土地徵收工作;而且疏濬過程產生的大量土方很難消化,因為成份混雜無法直接利用,只能找大片土地進行堆放。凱米颱風後台糖提供土方暫置場來加速疏濬工作進行,只是今年的汛期還沒結束,許多堤防破損的位置也只是暫時完成搶修,沿岸居民大概還是得隨時保持警覺來避免災害發生。

這次大水讓許多居民直到今天(7/31)仍然可以清出大量報廢的家具,地基掏空造成的鐵路中斷情況也還持續,重型機具頻繁進出原本平靜的村莊讓凱米颱風帶來的傷害無法落幕,就希望檢討過後能夠確實將資源放在這些刀口上,畢竟泡在水裡一點也不 “前瞻” !

從八掌溪溢堤探討台南淹水可以改進的地方

這次颱風大家的焦點都在市區淹水情況,雖然一樣罕見,只是市區的排水一般還是做的比較好一些,在雨勢緩和後退的還算快;八掌溪沿岸居民就沒那麼幸運了,不只大量降雨帶來的淹水情況,上游水庫溢流與沿線排水溢堤的情況,不僅讓淹水情況雪上加霜,後續退水速度也慢很多,許多民眾的家直到現在還是泡在水中,微弱的聲音不容易被發現與重視。

行政單位積極透過網路發布訊息,但八掌溪沿岸居民年齡層偏高,大多倚賴傳統里鄰系統或廣播器取得資訊,因此並未在水庫溢流或排水溢堤時掌握第一手消息,不容易及時應付快速蔓延的淹水情況;淹水發生後,如果遇到里鄰長被工作纏住,這些受災的民眾並沒有其他替代管道得知行政單位提供的救援與協助,部份獨居的長輩更顯得無助,第一時間得靠鄰居伸出援手才能避免危機發生。

根據在地居民表示,這兩天雖然有國軍投入救災,但車隊行經社區里長剛好在忙就沒辦法協助引導,往往只有被動巡視街道,如果能夠逐戶敲門詢問,也許就能夠發現裡面需要協助的獨居長輩;同時救援物資的分配也一樣存在資訊落差問題,缺乏里鄰長告知的民眾並不清楚要如何取得需要的物資,後續又遇到停電,被水困在家裡的他們也無法從電視取得外面現況。即使已經開設緊急避難所,但因為救援用的船隻數量不多,船隻也容易因為漂流物造成故障,因此安置的速度也不容易加快。

資訊傳播的城鄉落差是該被補足的,只是在這之前還是得透過標準化的程序來確保不會有任何一個居民被遺漏,而這個程序不該發生單點錯誤的情況,也就是除了既有里鄰長口耳相傳的方式外,在國軍或是慈善團體參與救災時,可以讓他們補上里鄰長系統可能遺落的地方,讓受災的民眾可以獲得需要的資訊與協助。

這次凱米颱風期間我有往返高雄,除了手機 APP 的通知外也有收到細胞廣播簡訊,同時在高雄水利局網站上也可以直接看到來自民眾通報的淹水點,這些也都是台南可以借鏡的地方;至於根本的預算差異,過去就探討過,要想讓廣大的嘉南平原跟上都會區的防洪能力需要的預算龐大,在預算到位前透過工具縮小資訊落差會是相對經濟且立即可行的作法,期待可以納入參考。

台灣幼兒園地圖的難與易

做一個地圖網站其實很快,資料都備齊了,半小時就可以生出基本雛形,台灣幼兒園地圖這樣的應用也就難在資料一直無法備齊;而無法備齊的理由不是沒有資料,而是政府單位不願意給。

2021 初次開始製作地圖,是因為全國教保資訊網沒辦法依照直覺找到需要的資訊,而且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對於開放資料態度保守,能夠直接取得的資料很少,於是我設計程式,下載數萬個網頁,從中整理成需要的格式,讓第一個版本誕生。

在 ronnywang 協助下程式能夠自動破解最初的數字驗證碼,當時的蔡壁如立委也協助召開記者會,爭取教育部釋出更多資料,原本以為一切都很順利;只是全國教保資訊網改版時除了增加說好的欄位,竟然也提高了資料取得的門檻,讓原本處理驗證碼的程式失效。

這樣的兩手作法讓我有點生氣,所以花了更多的時間去找出破解方式,驗證碼從數字變成包含英文字母、長度從四碼增加到五碼,當自動執行的程式無法運作,我就得研究網站改了些什麼,做出對應的改變;最讓人生氣的是,政府單位是用你我的納稅錢來築起資料高牆,本該服務人民的公僕卻把人民當作賊一樣在防。

我知道這樣的攻防背後也有利益團體與民意代表在運作,只是政府資訊公開或開放資料不該走回頭路,一再嘗試破解鎖住的資料,也是在對政府保守的心態表達不滿。

三年多的時間,讓台灣幼兒園地圖能夠持續提供最新資料才是最難的地方,因為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至今仍不願意直接開放資料,甚至配合業者訂出「幼兒教育及照顧法與教保服務人員條例公布負責人行為人機構名稱及場址之公布期間」,網站上的裁罰資料時間到了就刪除,讓民眾無法從政府網站找到完整的資訊。

我製作了上百個地圖應用,可以看到許多政府機關在開放資料工作上持續進步,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是少數負面案例之一;這件事難就難在面對這樣的處境仍然不放棄,而且我沒有受僱於任何人去執行這些工作,期待認為這很簡單的朋友可以來實際體驗看看。

聊聊穿在腳上的塑膠鞋

穿著塑膠鞋出席各種場合應該有 20-30 年,主要原因是腳容易出汗,穿著一般鞋子與襪子在需要脫鞋的場合會出現明顯味道,所以會選擇通風良好的塑膠鞋,也就俗稱的洞洞鞋,需要時直接沖洗很快就能風乾繼續行動,倒不是想要透過穿著塑膠鞋來打造什麼叛逆的形象。

穿著塑膠鞋也帶來許多的好處,偶爾踏進積水的草叢或遇到突然的大雨,即使繼續後面的行程腳也會很快風乾,如果穿著一般鞋襪又沒辦法立即更換,腳底不舒服的感覺會影響後續行程表現;同時我也喜歡路過海邊或溪流時下去走踏,一雙塑膠鞋可以因應大部分情境是主要理由,也其實已經特別挑了不會露出腳趾頭的款式,並沒有任何不尊重的意圖。

會養成這樣的習慣,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來自比較貧困的家庭。國中以前跟大部分人一樣的穿著一般鞋襪,家裡有媽媽幫忙打理一切,直到爸爸病倒住院需要媽媽照顧,我開始需要學著自己洗衣服;平常依賴媽媽慣了,剛開始沒有概念該怎麼做,所以衣服跟襪子在水中泡了幾天才洗,發現有臭味就亂倒東西,當時家中居然有明星花露水,倒了下去跟襪子的臭味產生更糟糕且明顯的味道,很長一段時間學校同學都不願意靠近,家裡的狀況也因此傳開,這段過程並不好受,所以往後的穿著會選擇容易維持沒味道的組合,塑膠鞋也就成為我的標準穿搭。

我穿著同樣的塑膠鞋出席各種場合,包括在上千人活動中登台演講,或是出席重要的會議,在這些場合我都一樣的專注投入,並不會因為穿著塑膠鞋而有什麼異常;明白大部分人習慣依據場合穿著不同的鞋子,我有著不同的經歷與價值觀,只是回顧過去的表現也並未因為一雙鞋子成為瓶頸,也總是可以找到更值得探討的議題,我們可以開始討論世界和平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