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電負責復電工作的員工真的值得100分,但經濟部不是只有一個台電,所以我不覺得經濟部有資格說自己滿分。不過我不太想只侷限在經濟部做探討,就放大一點探討對於政府端的救災期待。
丹娜絲颱風 除了強風吹斷大量電線桿與吹翻屋頂,七股一帶還出現類似海嘯的情況,主要是強風帶動海水淹上路面,淹水已經近一個人高度,幸好當時是退潮狀態,否則沿海一帶可能會造成更多傷亡;過去莫拉克颱風就有嚴重的淹水發生,但當時的檢討聚焦在降雨造成的淹水,所以安排的反應機制就跟不上這次情形,但幸好第一線人員有確實救出受困居民,在這個階段並沒有造成嚴重人員傷亡。
接著出現的大規模停電、停水,加上已經被強風摧殘的家園,許多住家已經是難以居住狀態,但據災民表示,臨時提供的避難所只能夠住 2 天,在陸上颱風警報解除後就被要求撤出,這是整個混亂的開始;沒有電力跟通訊的輔助,居民自己很難修復破損的家園,更難以對外發出求救訊號,災區一片混亂。這個時候急需前進指揮中心設置,將資源配置依據急迫性做調配,但實際上只有區公所與民代在有限的資訊中調配,經常出現各種衝突與摩擦,部份傷亡是在這個階段發生,這才是讓人惋惜的地方。
台灣已經有低軌衛星的通訊能力,過去在花蓮震災有嘗試租用輔助救災,這次南部百萬戶沒有電力與通訊的情況卻沒有啟動,這是讓人納悶的;即使電信業者臨時基地台,也是在許多立委介入後才追加配置。通訊對於救災極為重要,許多前期參與救災的志工,在災區完全無法通訊,要多次往返才能確認災害需要的器具與物資,如果能夠先恢復通訊,也許可以減少一些意外的發生。
後續在受災區域活動中心可以看到行政人力配置,但這樣的行政人力只能夠受理災害補助申請,沒有人在受理個別受災戶對於物資、人力的需求登記,這個登記工作沒有做好,導致後續有大量物資與志工配置出現嚴重不均問題;有新聞報導的村里來了上千人的志工協助,但沒有新聞報導的地方卻只有零星人力參與,個別志工也常常有工作量落差極大的情形,部份承受較多工作的志工還衍生中暑、利器割傷等情況,這些需求如果能夠事先做好篩選分配,有限的志工與物資就能夠讓更多災民受惠。
台灣豐沛的公民科技能量這次幾乎沒辦法派上用場,因為同時進行的罷免已經讓這些公民力量難以凝聚,賴清德對比過去蔡英文的最大差異,就是他的用人先用政治立場進行篩選,上行下效的結果是第一線幾乎不敢求助於像我這樣政治立場相左的人;我有跟台電第一線人員聊過,他們也認為我的技術能力可以解決他們在派工時的混亂情況,即便我從未拒絕過這樣的邀約,但這種需求在一層層往上的討論過程中,就會因為對於政治立場的擔憂而消失,我就只能從公開資訊切入去看能夠協助的地方。
過去無論莫拉克風災、登革熱爆發到更嚴重的 Covid-19 ,公私協力創造了許多奇蹟,但眼前賴清德著眼於自己的政治利益,這樣的協力過程已經不復存在,從過去兩週探討災情與罷免兩個事件的新聞量能就可以明顯感受到落差,更別說網軍側翼更氾濫的操弄對立;我難以理解的是,賴清德也曾經當過台南市長,但在災區各種無視災民感受的發言,跟種種政治立場優先於人民的安排,真的讓人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