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彙整: kiang

立德公園特色遊具的回顧

2018-09-01 立德公園新的兒童遊戲場正式對外開放,其實它的攀爬網真的很小,單層只能夠容納 8 個孩子,極限是 16 個人,開幕不過歷經一個週末,已經吸引超過上百位民眾帶著孩子來到這個不到 0.5 公頃的小公園,對於一個小型鄰里公園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Medium 討論: https://medium.com/%E6%B1%9F%E6%98%8E%E5%AE%97-kiang/9076384f56d

立德公園的改造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7-11-16 台南北區區公所舉辦的 “一起迺咱厝邊公園” 活動(*1),在這之前區公所已經決定要投入經費改造它,只是有別於過去的作法,區公所想要聽聽實際使用者的聲音,所以一開始藉著認識鄰里公園的名義舉辦活動;當時 “台南也要特色公園” 的群組剛成立,有成員剛好參與了這個活動,得知這個公園即將有些改造,所以開始討論爭取特色遊具的可能。

一開始 “台南也要特色公園” (以下稱 我們)拜會了公園所在位置的成德里里長,因為很多鄰里公園設計都環繞著里長的意見,里長也表示會試著幫忙爭取;此行最大的收穫是得知接下來會進行討論的確切時間,因此可以有後續的參與過程。

在討論會議中我們得知預算可能只有 10 萬元,然後讓在地的民眾參與提案、票選;對於我們期待的特色公園來說, 10 萬元真的是很難達成,但因為北區區公所願意把決策的權力交給民眾,我們就抱著不妨一試的想法持續參與其中。

我們並沒有打算被動的等待,因此 2018-01-14 在立德公園舉辦 一月一公園 活動(*2),群組的成員提出了一些構想的草圖,在活動中試著爭取公園民眾的支持;提出構想時我們也沒有把握 10 萬元能否做到,只是基於對孩子的了解以及立德公園現場可運用的素材進行發想。

2018-02-11 到 03-03 期間,立德公園進行了網路與實體的票選活動(*3),我們的提案在這次票選中脫穎而出;當時其他三個選項都聚焦在涼亭與步道,因為那個時間點立德公園的主要使用族群都是年長的民眾,我們花了不少心力去對群組的家長們催票,同時間進行的 5 個公園中也只有立德公園有機會聚焦在孩子們期待的遊戲場。

最初廠商找來的攀爬網其實不是現在模樣,受限於預算只能夠找到變化比較單調、現成的遊具,其實看到圖的時候我們自己心裡就涼了一半;不過同一個時間點在台北樹德公園出現了一個熱門的攀爬網遊具,我們在取得製作者的聯絡資訊後提供給區公所,當下只是抱著一絲絲的希望去提供建議,沒想到真的成真!

織築(*5)提供的是客製化攀爬網,可以運用既有的空間進行創作,過程都是人工編織,這樣的服務理應走向高價路線,但曾老師願意在有限的預算下做些嘗試,幾乎是半買半相送了;同時區公所也爭取到另外一筆 10 萬元預算,所以能夠讓既有的廠商幫忙整理環境,由織築進行主體的創作,光看設計圖就可以感受到更好的質感。

當然,有限的預算下就沒辦法完全靠廠商自己做完,因此一些相對簡單的工作就需要交給志工進行,像是鋼樑的保護網;這個構想是我們提出的,所以我們是跑不掉的,所以也是號召了群組的爸爸媽媽共同參與(*6)。

倚賴志工能夠做到的相當有限,我們參與的部份很少,北區區公所孫課長大概是除了曾老師之外的最大功臣,因為他們一家人前後可能投入了十多天的時間,運用下班後的零碎時間慢慢把鋼樑上的保護網完成,甚至攀爬網啟用那天晚上還回到公園繼續整理沒完成的保護網,這樣的精神確實顛覆了我們對於公務員的刻板印象,他的努力讓我們都感到汗顏!

攀爬網主體的靈魂人物是曾老師,最讓人感動的是,預定施工日期下起了傾盆大雨,她還是運用有限的空檔施工(*7);要在雨中進行戶外的編織工作其實可以想像的到困難很多,這個案子的預算也低於市場行情,但曾老師仍舊秉持著專業的精神進行施工,並沒有因為各種困難而放棄,我們能夠遇到這樣的創作者真的非常幸運!

現在新的兒童遊戲區已經啟用,我們可以看到尖峰時段會有 3-40 個孩子在上面玩,已經超過原始設計的負荷能力,這代表孩子對這個新遊具的喜愛程度超乎預期,也突顯了台南缺乏這樣特色遊具的現況。如果這樣子高度使用的情況繼續,那麼這個攀爬網可能很快就會發生毀損;只是孩子就是有這麼多的需求存在,如何在未來爭取更多特色遊具,就是身為家長們的責任了,期待未來會有更多爸爸媽媽願意跟我們一起站出來,台南也要特色公園!

台南也要特色公園 – https://www.facebook.com/tainan.playground.park/

相關連結:
*1. 一起迺咱厝邊公園 立德公園 –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45778579286827/
*2. 台南也要特色公園 一月一公園 活動在立德公園舉辦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38842459919289/permalink/390643974739137/
*3. 北區立德公園,民眾投票共決改造方案 – https://www.facebook.com/huw5832s/posts/187610431994697
*4. 原始攀爬網規劃公開https://www.facebook.com/tainan.playground.park/posts/185290082096908
*5. 織築 – https://www.facebook.com/knittingspace0811/
*6. 台南也要特色公園參與保護網編織工作 – https://www.facebook.com/tainan.playground.park/posts/237367446889171
*7. 預定施工日期碰上大雨 – https://www.facebook.com/knittingspace0811/videos/2087812821468148/

用交通運量統計來討論台南輕軌路線規劃

兩次透過市長信箱詢問能否提供規劃中的路線圖,承辦單位都表示尚未核定不願意提供,所以我就根據最新公開的示意圖自己畫看看;同時我把交通部公路總局的公路交通量調查取出台南市的資料,合併來自台南交通局的市區道路交通量調查及分析,然後把點位全部標在地圖上,同時呈現尖峰時段與尖峰運量資料,藉由尖峰車流來判斷路線規劃是否合理。

台南輕軌路線規劃: https://kiang.github.io/tainan_basecode/monorail/
Medium 討論: https://medium.com/%E6%B1%9F%E6%98%8E%E5%AE%97-kiang/df8e6c8045f5

先是討論綠線,原本從公園路轉民生路的部份改為由青年路接南門路,看起來是堅持要經過民生綠園,只是民生綠園鄰近那麼多古蹟,這樣的路線調整一樣有些衝突,如果能夠改走府前路轉南門路,影響應該會少很多。

另一個問題是安億轉運站之後的繞行,看起來是要搭配安平港未來的開發所以在那邊設置一個站,還接著繞到地方法院;但是如果安億轉運站之後的路線可以直接沿著安億路北上進入安平路,或許比較能夠紓解眼前假日就塞滿車子的安平老街區域。

藍線的規劃一直都沒有太大問題,只是因為第一階段只能夠完成半個環線,與其要做前往高鐵站的延伸線,把環線的部份整個完成預期會有比較大的效益,因為高鐵站進入市區目前已經有沙崙線服務,輕軌運量小、速度慢,大多只能夠讓沿線居民更容易接駁到高鐵,對於想要進入市區的旅客誘因不大。但環線可以紓解多個壅塞點的車流,如果在幾個跨越鹽水溪的橋樑附近建設大型立體停車場,透過藍線串起來,這樣一來可以減少很多市區進出的車流。

紅線的規劃是最耐人尋味的,因為看起來市區最大的通勤需求都是北上前往多個工業區,但紅線卻是要南下與高雄串接,雙城相連或許是個很好聽的口號,但實際上有多少人會真的想要透過輕軌往返台南與高雄?兩個市中心之間距離遙遠,沿途人口稀少,這真的會讓人看不懂。

交通局的新聞稿指出,這條線可以讓北高雄的居民進入奇美博物館、台南機場,但台南機場對比小港機場,我想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小港機場,因為規模與方便性差異太大;奇美博物館或是進入市區觀光,這大多都是週末行程,但五天工作日會搭乘的人就少的可憐,為什麼不先聚焦在廣大的南科通勤需求?加上接下來南科台積電新廠即將動工,南科也開始在討論擴大園區,屆時通勤需求只會持續增加,這個時間點規劃路線串連市區與南科正是時候。

台南在合併之後已經有許多南北發展不均的聲音,加上市區往北通勤的交通量明顯高於南下,如果真的有機會爭取第三條輕軌路線,我會希望解決南科勞工的通勤需求,畢竟眼前許多的稅收都是環繞著南科發展而來。

想要聊交通問題?試試公路交通量統計地圖

在討論公共運輸時經常會聊到如何替代更多自用車輛,因此會希望有些統計數據作為基礎,在交通部公路總局有這樣一份每年更新的 公路交通量調查統計表 ,雖然裡面以省道為主,但對於一些比較大規模的公共運輸規劃會有些代表性,最重要的或許是每年持續更新的特性。

下載這份資料後是大量的表格,透過清冊的方式不太容易感受,所以我把這份資料整理成地圖形式,讓大家更容易運用這份資料。

公路交通量調查統計地圖: https://kiang.github.io/thb-traffic/
操作教學: https://youtu.be/9st9lIcEPDA
Medium 討論: https://medium.com/%E6%B1%9F%E6%98%8E%E5%AE%97-kiang/d5564056b4d7

進入地圖後程式會嘗試取得你的所在位置,如果可以就會自動切換到鄰近位置,並且在你所在位置標記一個藍色小點;在地圖中每一個紅色點位就是交通量調查的位置,紅點旁的藍色文字就是該調查點的尖峰時段與該時段的交通量(PCU),點選個別紅點就會展開該點對應的調查資料。

接下來我打算運用這份地圖的資料去探討台南輕軌規劃,只是在想也許有其他的朋友會想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做類似研究,所以就先把資料整理好製作一個簡單的地圖,讓大家都可以試試。

縣市營利事業表現比較與討論

因為市長參選人蘇煥智提及了營利事業表現數字的比較(*1),進一步對整體表現感到好奇,所以就試著從財政部統計資料庫下載了 2002~2018 的資料,繪製統計圖看看有什麼差異。

縣市營利事業統計圖: https://kiang.github.io/web02.mof.gov.tw/
Medium討論: https://medium.com/%E6%B1%9F%E6%98%8E%E5%AE%97-kiang/786a1dc1f2aa

先從營利事業家數,六都的數字看起來就是兩兩一組,台北最高、新北持續拉近差距中,台中跟高雄在縣市合併後台中很明顯的成長速度加快,拉大了與高雄的差距,桃園與台南則是出現了交叉,桃園在 2014 升格那年就超越了台南,這個差距還在持續擴大中。

在六都以外彰化是最高的,第二名屏東與第三名雲林,看起來這三個的順序短時間內不會有太大改變;最讓人訝異的應該是金門,從倒數第三名一直攀升,一度超越四個縣市,現在則是略遜於花蓮。

營利事業家數的數據可以看到拉鋸,但營業額就是很明顯的差異了,第一名的台北遠超過第二名的新北兩倍多,在統計圖上如果不把台北市的資料隱藏,就很難看出其他縣市的差異;拿掉了台北,一樣可以看到多組之間的競爭,第二名的新北與第三名的高雄在 2011 年有短暫換過位置,第三名的台中是在 2012 年超車桃園,然後差距就持續擴大。

六都裡面營業額表現最差的台南,成長趨緩甚至有下滑的情況,2017 數字回到了 2008 金融海嘯前,看起來即將被新竹市超越。其次彰化與雲林改變則是比較戲劇化, 2003 雲林超越新竹縣, 2005 超越彰化縣,但在 2015 之後則是回到彰化縣之後,大起大落的情況或許在地人會有些明顯的感受。

如果用營業額除以營利事業家數,新竹市平均營業額是最高的,其次是台北,第三名比較特別的是雲林,也許是因為雲林的企業規模分佈比較極端導致。另一個極端則是苗栗,數字甚至贏過高雄、逼近桃園。

即將進入正式討論的財政收支劃分法,裡面提到營業稅要全歸地方,這的確可以鼓勵各縣市積極招商,但眼前營利事業表現六都最糟的台南在修正通過後可能會面臨很大挑戰。

回到原本問題, 2001-2008 剛好是整體經濟起飛的階段,那個時間點台南縣在南科廠商陸續進駐後的確有很大改變,但蘇煥智的任期到 2010 卻不提 2008 金融海嘯期間數字,這大概就有點刻意用片段資訊解讀的味道。台南接下來確定營運的幾個工業區,加上台積電新廠確定落腳台南,預期整體數字會有機會在未來提昇;只是貼近一般民眾生活的中小企業,台南沒有很大的吸引力,或許該有人更深入的去探討問題所在。

相關連結:
*1. 升格以後台南經濟反而變差? – https://www.facebook.com/suade0720fans/posts/1749281411794418
*2. 財政統計資料庫 – http://web02.mof.gov.tw/njswww/WebProxy.aspx?sys=100&funid=defjspf2

海安路暨中正路區域景觀改造工程,第2次變更設計了

在 20180807 剛決標的第2次變更設計,工程契約價金來到 1億1608萬 ,回頭看 20170512 的原始決標公告,得標金額是 1億728萬 ,所以至今追加的工程款項是 880萬 。如果進一步看,最初參與投標的另外兩家廠商,一家未依招標文件規定投標、另一家投標金額是 1億936萬 ,差異只有 208萬 ,只是因為最初採用最低價標,所以是現有廠商得標,但看到變更設計後的預算,是不是又另外一個低價搶標再追加預算的案子?

Medium討論: https://medium.com/%E6%B1%9F%E6%98%8E%E5%AE%97-kiang/e910ecea35a6

這個案子原本預估是今年 4/30 完成,第1次變更設計調整為 5/31 完成,這第2次變更設計再往後推延到 9/30 ,前後追加了 880 萬的工程款,然後在今天針對議員的質詢都發局的回應提到(*1)

“因廠商無意願承作變更設計部分及整體工程不可分割之考量,爰與廠商辦理解約,並同步辦理重新發包作業,已於今年8月3日上網公告招標,預計8月28日開標,屆時若有3家廠商投標即採評選方式選出得標施作廠商,全案工期計300日曆天,預計將於108年9月完工啟用。”

所以預計 9/30 完工的部份很可能並沒有包含中正路 B1 層景觀水池。

進一步去找發現,多了一個名稱不容易聯想的案子,叫做 “臺南市中西區廣四廣場改建工程案” ,全案預算 1億4825萬 ,所以另一個將近 1.5 億的工程要去處理中正路 B1 層景觀水池,原始工程的預算也才 1.3 億多,追加一倍的預算卻只是這樣輕描淡寫?

回顧 20170627 的動土典禮新聞稿(*3),風光舉辦的國際競圖成果,我們還要等多久才能看到,還要花多少人民的納稅錢?如果設計圖遠超過實際工程能夠實做的範疇,為什麼沒辦法先好好的討論,繼續追加預算就真的能夠讓設計圖的內容完成嗎?

*1. 有關107/8/17陳怡珍議員議會質詢關注中國城廣場景觀工程進度?本局回應如下 – http://ud.tainan.gov.tw/UPBUD_sys/NewsDetail?Id=ce65af53-11a1-4d53-a017-dcb58cacd439
*2. 臺南市中西區廣四廣場改建工程案 – http://ud.tainan.gov.tw/UPBUD_sys/BiddingDetail?Id=4165fcf4-cd54-4224-b39f-f4579cf35489
*3. 打造都市空間新亮點—中國城廣場及海安路景觀改造工程動土 – http://ud.tainan.gov.tw/UPBUD_sys/NewsDetail?Id=b2e2fe4b-4705-4d6a-9577-5a74e7e8353f

感謝捐款,目前收受捐款計 95299 元

截至目前為止,在設定的 20 萬目標中達成 47.65% ,還需要 104701 才有辦法達到初步設定目標。目前共收受 46 筆捐款,金額組成如下:

[10000] => 2
[5000] => 7
[2000] => 10
[1000] => 14
[500] => 12
[299] => 1

以日期看金額累計,數值如下:
[2018-05-29] => 5000
[2018-06-02] => 10000
[2018-06-10] => 12000
[2018-07-02] => 13000
[2018-07-11] => 15000
[2018-07-18] => 15299
[2018-07-20] => 23299
[2018-07-22] => 23799
[2018-07-24] => 25299
[2018-07-25] => 27799
[2018-07-26] => 31799
[2018-07-27] => 32299
[2018-07-29] => 37299
[2018-08-01] => 42299
[2018-08-03] => 43799
[2018-08-04] => 49799
[2018-08-05] => 53799
[2018-08-07] => 59799
[2018-08-08] => 61299
[2018-08-09] => 62299
[2018-08-11] => 78299
[2018-08-12] => 79299
[2018-08-13] => 80299
[2018-08-14] => 83299
[2018-08-15] => 95299

以捐款方式看金額組成,數值如下:

[ATM轉帳] => 10000
[信用卡] => 72299
[超商代碼] => 1000
[郵政劃撥] => 12000

透過捐款者通訊住址所在縣市看金額組成,數值如下:

[未提供] => 3000
[台北市] => 8000
[台南市] => 42000
[台東縣] => 10000
[宜蘭縣] => 500
[新北市] => 10299
[新竹市] => 9500
[新竹縣] => 500
[桃園市] => 500
[高雄市] => 11000

特色公園 @ 全國女性里長人才培訓班 2018-08-12

8/12 應邀代表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在全國女性里長人才培訓班台南場次介紹特色公園,講授對象是一群希望參與年底選舉的里長參選人,期待這樣的介紹可以讓更多特色公園的概念在鄰里公園被實現,這樣一來會有更多孩子的需要被滿足。
 
高解析影片: https://youtu.be/1NM8ZYUbQDU

自己跟自己比,台灣所得地圖比較版上線

在原本的所得地圖中已經可以在點選個別村里後檢視它的歷史資料,只是如果想要大量對比就會有些困難,因此基於原本的所得地圖,再延伸一個比較版本,方便檢視個別年度資料與 2016 資料的差異。

台灣所得地圖比較版: https://kiang.github.io/salary/map/compare.html
高解析操作介紹: https://youtu.be/W7aGqCPqfT0
Medium 討論: https://medium.com/%E6%B1%9F%E6%98%8E%E5%AE%97-kiang/7c5097176de6

原本的所得地圖介紹: https://medium.com/%E6%B1%9F%E6%98%8E%E5%AE%97-kiang/d8c1f0e4bfcd

一開始進入地圖,看到的畫面是以 2016 的資料為基礎,去對比 2014 的所得資料,看看個別村里的數字是增加或減少;地圖中綠色的部份是增加,紅色的部份是減少,顏色的深淺則是代表增加與減少的幅度,顏色越深就代表增加/減少的量比較大。

在右手邊的功能列可以切換不同年度的資料以及不同數字基礎,像是平均數、中位數、標準差、第一分位與第三分位;一般來說中位數會比較有代表性,第一分位代表收入相對少的族群,第三分位數代表收入較為豐厚的族群。

大部分的操作與所得地圖相差不大,只是透過這個方式呈現可以比較容易看出整體的變化,原始的所得地圖則是在比較單一年度裡個別村里間的差異。這個版本是基於網友回饋的意見延伸,如果還有其他想法,歡迎提供意見!

台南市先進運輸系統需要更先進的溝通方式

8/11 市府舉辦了「先進台南前瞻啟航」記者會,會中關於輕軌的規劃只有這樣一張草圖,然後就是各種的拍照,沒有更進一步的資訊可以進行探討;李孟諺市長提到 “更便利、更安全、更舒適” (*1),卻沒有任何的數據可以進行比較。

我們都期待台南的大眾運輸可以更好,但這個更好不是有做就一定比較好,像是原始討論的綠線直接穿越文化局劃設的歷史街區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而從最新示意圖看到的綠線,在這次看起來改為繞行歷史街區外圍,但改變過程的討論為何、調整的依據為何,看不到數據或文字說明,圖片還是從市長的臉書粉絲頁下載,交通局網站上找不到這次記者會的相關資訊。

溝通最基本的問題就是資訊落差,所有的路線示意圖背後都會有詳細的地理圖資與觀測數據,調整路線也會有各種會議記錄與專家學者意見,這些都應該在記者會舉辦前後公開,而不是只有這樣一張示意圖;如同市長候選人蘇煥智提到的(*2), 750 億預算地方仍然需要自行負擔 150~200億,這樣子數百億預算的建設卻沒有更完整的資訊就宣稱啟航,天知道會航向何方?

過去一度公開的可行性評估中,我擷取了其中的資訊製作完整地圖讓大家討論
https://kiang.github.io/tainan_basecode/

後來這些可行性評估的下載連結一個一個又都消失了,只剩下各種路線變更討論引發的新聞片段,每個人知道的改變都不一樣,我也就很難讓這個地圖的內容更新。

這個時代,規劃過程大多會透過電腦完成各種草圖,這些草圖透過網路公開的邊際成本低到可以不用考慮,有了這些草圖各種討論才有辦法聚焦,但看起來還是只有特定人士能夠看到。

至於意見的蒐集,公聽會短暫的時間根本沒有幾個民眾可以暢所欲言,在市府與國發會合作建置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3)則是可以讓數千位民眾好好的把意見放上網路討論,要進一步整理、收斂也會容易許多。

眼前各種重大工程的溝通方式還停留在威權時期的作法,我們是該有些改變了!

*1. 「先進台南前瞻啟航」 –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861609067369410&id=753274604869524
*2. 三條輕軌恐成台南錢坑! – https://www.facebook.com/suade0720fans/photos/a.206957322693509.58436.150691044986804/1816252691763956/
*3.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 – https://tainan.join.gov.tw/

那個在參與政治前的我,與募款告急的現在

在 2014 以前我是個工作室負責人,照片是我在 2012 申報營所稅的核定通知,那一年工作室的收入接近 250 萬,而工作室沒有僱用其他員工,基本上這就等同我那一年的收入;過去我偶爾提到自己在接觸政治以前是個百萬年收的工程師時並沒有太多佐證,所以找這張國家發的收據來證明一下。

Medium 討論:
https://medium.com/%E6%B1%9F%E6%98%8E%E5%AE%97-kiang/91c8e0e72317

而且我是真的白手起家,有興趣可以看看更早的介紹:
https://medium.com/%E6%B1%9F%E6%98%8E%E5%AE%97-kiang/af5346d3589b

工作室是從事軟體開發服務,我服務過的客戶比較有名的算是趨勢科技,也有服務其他跨國企業,跟國外的聯絡窗口一起討論需求,然後進行程式開發;而跟大家比較接近的一個客戶應該是台灣智慧卡公司,部份卡片管理系統是我設計的,因為這間公司已經解散所以可以拿來說嘴一下,只是大部分情況下我跟客戶都是簽署保密協議進行程式開發,所以很多時候很難跟人解釋我做過些什麼。

我寫過幾本技術的書,當過講師、顧問, 2004 年我就開始靠軟體開發吃飯到今天;列在自己網站上的作品基本上都是 2014 接觸政治後開發的,大部分情況下都沒有拿任何一毛錢,即使有申請過補助或掛一些廣告,那些收入大概都遠低於這些開發工作的市場價值,會這麼做只是因為覺得做這些事情對社會的貢獻應該會大於站在街頭鞠躬或是走入市場跟大家握手。

2014 以來從事的幾個政治相關工作,有些人看到薪水會說我很幸運,不過沒有一個帶來的收入比我過去自己經營工作室還多,事實上過去在進入台南市政府以前,我已經很久沒有為了一個工作準備履歷跟參與考試,因為在業界我只需要展示自己做過得東西就可以獲得比這些工作還要好的收入。至於為什麼要進入政治圈子?大概就有了孩子之後人的想法就莫名其妙改變,或是更年期內分泌失調之類的。

我這輩子沒想過要當什麼偉大的政治人物,政治相關的書讀過的也少的可憐,我只是在想,或許走出來可以改變些什麼,就這麼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實際走出來才會發現,努力了 4 年想要募個 20 萬保證金都很難,我自己去接案子可能快很多。

為什麼設定一定要募得 20 萬才登記參選?因為選舉不是比這筆錢拿不拿的出來,而是需要很多人的支持,當個議員少說要 1 萬票,如果連 20 萬都募不到,其實即使登記參選也很難有什麼好的結果。

會想要寫這篇是有人問到,我在接觸政治以前是做什麼,因為我在公開的經歷只有寫 2014 以後的工作;沒有寫以前的經歷,是因為沒有人會覺得有這麼一個傻子,放棄百萬年收入的事業,轉換跑道從一個月薪不到 4 萬塊的市府約聘人員重新開始。

而現在寫出來,也是想要告急一下,這個月底就要登記了,但我所募得的捐款只有 61299 ;要說服大家捐個 500 、 1000 真的很難,但也只有從這樣小額募款累積,才能夠確保我不會需要受制於特定金主,然後真的為一般市民們服務,我需要你的支持來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