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未分類

台南公車行駛記錄觀察

在 10/09 與 10/14 分別於新營、永康發生了兩起公車因為司機身體狀態不佳衍生的事故,在跟同事聊到這個議題後我就試著撰寫程式蒐集台南公車的即時動態資料,想要藉此觀察公車的勤務狀況。目前初步蒐集了 10/17 ~ 11/01 的資料,並且做了一些簡單的統計與觀察。

蒐集資料存放位置: https://github.com/kiang/TainanBus

report.csv

初步發現了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 0右 公車單趟出勤的時間會高達 12~17 小時,這個情況研判是公車並未在單趟路線結束時切換系統,因為就公車路線看來並沒有這麼長的距離
  • 公車單趟行駛超過 4 小時的情況很多,更甚者有許多超過 8 小時的情況,以目前所知台南公車並沒有途中切換司機的制度,因此有不少司機經常處於過度勞動的情況下
  • 許多路線的行駛距離很長,而且不一定只出現在幹線公車上,行駛距離長衍生的問題除了值勤時間長之外,也許需要思考對應的效益問題,或是參考台中的作法在部份班次採取跳蛙式安排

因為沒有實際的司機班表可以參考,所以我進一步依據車牌去整理個別車牌的每日出勤時間。

report03.csv

如果每台公車在當天的司機是固定的,那麼除了上述行駛時間過長的問題外,還有出勤時間的問題存在,這樣的假設希望是錯誤的。

公車行駛在市區道路中,如果司機的精神狀態不佳,其實很容易衍生公共安全;我們在期待公車路線涵蓋率提高的同時,應該要關心司機是否有過度勞動的情況,安全應該優先於方便才是。

在兩次事故後,並未看到市府針對司機的勞動環境提出檢討,只要求司機必須進行健康檢查與增加保險,而議會也只有聽聞議員要求公車路線不能夠減班,所以只有我覺得台南公車司機的勞動環境不合理嗎?

月底再次發生了一個類似的公車事故,雖然發生在新北市,但這樣一再發生的事故應該要有更全面的檢討才是,而不是將市民的便利建構在壓迫的工作環境之上;繼續下去只怕事故衍生的傷亡會越來越多,我們還要犧牲多少生命才能夠重視勞動環境的合理性?

相關報導:

  • “台南新營區今天發生一起公車撞證券行車禍,李姓司機(41歲)當場無呼吸心跳,送醫搶救,6名乘客皆輕傷。”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1009/1219192/
  • “蘇姓司機中午駕駛公車,行經中正北路,轉進新行街後,因身體不適減慢車速,整個人趴在方向盤上,擦撞停在路旁兩輛小客車,幸好車上無乘客,小客車車主見狀趕緊報案,蘇姓司機被送往永康奇美醫院後,下午二點多仍宣告不治身亡。”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222662
  • “台南地區本月傳出2起公車司機因身體不適肇事,南市交通局表示,現已開始研議辦法,明年將要求客運業者將高危險族群駕駛列冊,並一律強制司機每年做1次健康檢查,業者也需加保第三體傷財損和乘客體傷險。”
    https://udn.com/news/story/7326/2788515
  • “今天上午5時許發生在新北市新莊區的617路公車衝撞大樓起火燃燒案,警方初步調查研判是因為41歲何姓駕駛健康因素,身體突發不適造成的意外,幸好才剛開出總站沒多久,且一大清早沒有乘客,只有司機1人受傷。”
    https://udn.com/news/story/7315/2788446

2018民進黨台南市長參選人電視辯論會 摘要記錄

記錄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ftvnews53/videos/10155547376025901/

個人摘要記錄

申論

陳亭妃
* 解決邊緣化問題,提出行動政府方案
* 五大觀光軸線
* 科技三軸 – 後壁、南科、綠色能源專區

黃偉哲
* 幸福城市
– 子女有能力孝順父母
– 長輩可以得到照顧
– 年輕人有勞動條件保障
– 創業者有新創的空間、創業基金的貸款
– 農民不需要擔心產銷問題

顏純左
* 完成賴清德市長尚未完成的建設
* 毒品趕出校園
* 老人照顧、托嬰補助
* 新營不要被邊緣化
* 台南植物園
* 新營建立道教學校

李俊毅
* 解決停車位問題,給我停車場不要拖吊場

王定宇
* 十年後我們要留下什麼樣的城市?

葉宜津
* 第一個要做的就是路平,城鄉透過交通網路共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
* 試辦民營公共托育,六歲以下一個人一個月三千塊育兒津貼
* 帶團隊向歐洲召商

專家提問:許忠信

平均每人每月可支配所得 23900 ,排名 14 ,澎湖、苗栗、花蓮都比我們高,很多天賦都沒有開發,一年預算 848 億,負債 1007 億,有限財源如何發展?

1. 台南兵工廠 20 公頃,荒廢 25 年,市政府規劃 2018 設立公園、圖書館與商業區,但是目前商業區已經不被看好,台南公園已經 15 甲地,真的需要另外一個公園嗎?市立圖書館也在旁邊,真的要拿來做圖書館?
2. 白河、六甲、大內、左鎮過去都靠風景區路過的觀光客,但各種新興道路開闢後觀光客不再路過這些地方,如何振興這些地方的經濟?
3. 安平魚光島沒有開發,七股魚塭、將軍七鯤鯓都遇到國有財產局認定國有,現在這些居民都只是租用土地無法開發、政府也沒有進一步安排開發,

黃偉哲
延伸問題,但沒有提到解法。

顏純左
針對 2. 回應
1. 溪北要有大學分校
2. 道教學校
3. 台南植物園
4. 農漁產品冷凍加工廠
5. 山區醫療資源希望中央比照日本時代,要求在山區設置診所
6. 玉井、佳里、麻豆要有一個藝文中心

李俊毅
需要有整個面的都更,地方要有魄力
山區發展問題出在法令限制,市政府應該要鬆綁
濱海地區財產權應該透過都市開發,市府介入重新分配給人民
魚光島應該作為第一個完全綠能的觀光島

王定宇
兵配廠適合作為文創基地
水保區要適度解編
四條東西向重要道路廊帶可以不必全然以觀光為基礎

葉宜津
反對兵配場設置商業區,但希望透過向歐洲招商解決在地缺乏產業與工作機會問題,兵配場應該作為大型展場

陳亭妃
兵配場哪一個是適合的,當選後一定會好好處理

專家提問:張復聚

關於教育,羅馬字教學問題,這關係到台灣的國際競爭力、英語學習的效率、台灣母語保存與發展,羅馬字也是拉丁字,可以拿來寫與學習全世界語言,目前教育部制定的拼音方案就是羅馬字,但學校都沒在教,羅馬字是提昇競爭力很重要的工具。中國漢語拼音就是羅馬字所以有相對優勢,我們一直用ㄅㄆㄇ只能拿來學漢字,比日本字還差。2014越南暴動台商有受傷,2012去考察台商提到不會羅馬字無法學習越南字,所以僱用中國人進行管理,陸續造成很多問題。以前唸書都學ㄅㄆㄇ,現在都直接教漢字,學習效果很差,我們母語 30 年內都會消失,因為家裡都沒在說,母語一旦消失就會讓文化消失。

是否贊成在國小編寫與教育台語、客語的羅馬拼音教材?

顏純左
1. 說台語需要普遍化,讓 30 歲以下家長願意在家裡講母語
2. 國小四年級開始可以用羅馬拼音學習文字
3. 先應該有台語文字出現

李俊毅
這件事我沒有研究,這不是單純一個城市能夠處理,我比較重視孩子的競爭力,也就是英語能力,希望國中小可以全面實施交換學生。幼兒教育公立化是另一個目標

王定宇
台語文教育不管用哪個系統,應該讓國小的母語必修延伸到國中,教審會應該召開專家會議研究統一的台語文系統。台南除了本土語言,更應該走向國際化,全英文教育相當重要,國際學校目前只有外國國籍的學生可以入學很荒謬應該改變

葉宜津
百分之百支持張社長想法,台灣作為基地吸引歐洲廠商共同投資東南亞,孩子應該一開始就學習羅馬拼音而不是ㄅㄆㄇ

陳亭妃
母語教育應該由 6 年延伸到 9 年

黃偉哲
幼兒園、小一學習ㄅㄆㄇ時同時可以學習羅馬拼音,台南過去有第二官方語言辦公室,羅馬拼音可以作為推廣第二官方語言很好的工具,落實方式跟專家共同推動

– 現場抽籤回應 –

李俊毅 – 2
強化台南市招商、促進工商發展,有哪些具體構想?
築巢迎鳥,停車場問題造成商圈萎縮,六心十箭

王定宇 – 5
台南自然增加率是負的,對改善人口結構有何主張?
1. 出生率偏低,幫助年輕人在台南市生兒育女,公立幼托比率偏低,希望普設公立幼兒園外,都市區找私立幼兒園合作讓政府補助公私立差額,提高所得稅抵免
2. 5+2產業在歸仁綠能園區的發展可以帶來就業機會
3. 偏鄉區域強化基礎設施

葉宜津 – 4
對台南市債務減免,開源節流增加總預算有何想法?
台南閒置土地可以透過歐洲招商進行投資開發,善用新住民語言優勢向東南亞做生意
育兒津貼可以帶來人口紅利,應該支持

陳亭妃 – 1
對以市長身份訪中與親中愛台說法,有何主張?
絕對支持城市外交,全世界的城市都應該努力,包括中國。

黃偉哲 – 3
如何看待南鐵東移案?將怎樣推動台南市鐵路地下化?
對於公共建設主張資訊公開透明、社會充分溝通、尊重多數意見、傾聽少數意見。希望可以做更多的溝通,即使已經動工也還是持續溝通。安置方案、補償條件、工程工法是否能照顧大多數人、地下化騰出的土地如何運用等應該有更多討論。

顏純左 – 6
前瞻挹注台南,怎將前瞻基礎建設效益擴展至最大?
只有講前瞻建設的項目編列的理由與故事,沒有 “效益擴展”

結論

葉宜津
歐洲招商,讓孩子學羅馬拼音,兵配場規劃作為國際展場,六歲以下一個人三千

王定宇
大公所小市府化解邊緣化問題,改善整體交通後可以讓人口往第二圈移動

李俊毅
補助老人健保費,凍漲房屋稅,普設停車場,公立幼兒園

顏純左
用行動關心台南而非上電視用嘴巴

黃偉哲
跟賴清德很麻吉,當選市長會用人唯才

陳亭妃
市政顧問會找到各領域的專才協助,五大文化觀光軸,科技三軸,農業漁業產銷中心,市區公車捷運化、郊區運輸多元化,教育、長照

五年後的中西區,台灣第一個步行城市

漫遊府城歡樂多

台南是個很早就存在的都會區,因此留存了許多早期的建築規劃,這些規劃從現在的觀點去看會少了很多都市的基本配備,像是寬敞的道路或充裕的停車空間等;但也因為它保留了許多早期的建物,文化成了這個地方吸引人的關鍵,也號稱因為文化得以進行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成為六都中唯一一個非以居住人口為首要條件的直轄市。只是隨著都市的發展,慢慢出現了許多新舊之間的衝突,最大的挑戰就是道路狹小所造成的交通問題。

在端傳媒的文章(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229-culture-column-ron/ )中,作者聊到日本京都在思考解決四条通的交通問題時做了不一樣的選擇,他們將原有的車道縮減一半用來擴大人行道,藉此讓有限的道路空間可以讓更多人使用。在 9/17 參與「五年後的中西區 大家出來講」願景工作坊( https://npptw.org/VC9llk )時,分組討論中跟組員發想的結果,希望有機會學習他們,讓中西區成為台灣第一個以步行為優先的城市。

當時組員共同以主辦單位提供的中西區地圖為底進行手繪,這兩天試著把手繪版本轉換成數位版本。

網址: https://kiang.github.io/tainan_basecode/wc_lines/

在地圖中,綠色實線就是依據當時手繪版本製作,紅色邊框的灰色區域是臺南市文化局所公告的歷史街區範圍,藍色線是公車路線,而黃色標記則是 Tbike 的租借站。

綠色線路的基本想法是人們從火車站出來之後就可以步行走訪大部分熱門景點,因此從火車站出來後沿中山路到圓環接中正路是主要的基礎,當時的討論甚至希望中正路末端的運河邊,有機會的話能夠建一個碼頭讓人們可以搭船從運河前往安平區景點,回味早期的水陸接駁過程。在這條線往兩邊延伸則是去連結各種傳統巷道,如果能夠,希望所有繪製路線都有機會拓寬人行空間,讓人們真的能夠漫步在文化古都中。

一個城市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核心價值,既然我們以文化為題升格為直轄市,我們理應將文化視為不可取代的中心去討論城市的發展。大量闢建步行空間後,舊城區無法拓寬的道路就可以容納更多人,沿途的商家隨著行人穿越也會直接受益,這才是值得我們去發展的方向。

台南的路況問題

今天有安平區的民眾表示,望月橋施工封閉,但沒有給清楚的標示,所以有點造成困擾。實際到現場看了看,這是另一個路平施工要進行。

安平路路面改善工程

從告示牌的施工期間會有點驚訝,因為標示施工期間為 106-08-17 ~ 106-09-30 ,所以問了一下交管人員,他們表示這是整段路的施工期間,過程會分段進行,所以今天的封路施工大約到傍晚就會結束。

安平路施工封路管制

實際在整個封閉範圍繞了一圈,只有華平路的施工區域兩端有看到工務局的施工告示牌,在安平路則是只有交管人員指揮交通。

路平工程小蜜蜂

除了告示牌與交管人員,現場偶爾會看到播放施工訊息廣播的機車在附近圍繞。上述這樣的施工告示資訊是略嫌不足的,因為一般會期待得知眼前工地的交通管制範圍與時間而不是整個工程的起訖時間,也希望在進入各封閉路段前能夠有更多提醒與替代道路建議,像是今天這樣的案例,我並不希望到了望月橋才得知橋樑封閉,而是應該在我從民生路進入安平路前就可以有提示,避免進入後發現橋樑封閉而需要繞行很大一圈。

除了現場的告示,我也試著找了 臺南市道路挖掘管理系統( http://diggis.tainan.gov.tw/ )與 台南市即時交通資訊網( http://tntcc.tainan.gov.tw/ ),基本上都找不到今天施工的公告資訊,只有看到路平介紹網站上的一則新聞( http://tnroad.tainan.gov.tw/information02.php?ac=news&id=329 ),所以市民如果想要預知這個施工管制情況幾乎是沒辦法的。

即便是道路挖掘管理系統上有著豐富的資訊,但個別項目的施工期間都是標示整體施工期間而非個別進行交通管制的時間,施工範圍也只有單點標示而非整體區塊,因此現有的公告系統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並不是非常實用。

當然,路平專案的進行確實提高了道路的品質,但因為施工的公告資訊不周全,幾乎每次道路封閉都會引起一些民怨。我自己月初的經驗是遇到成功路施工封閉,想要繞到府前路卻又遇到海安路暨中正路景觀改造工程的封路,這樣缺乏配套的作法的確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新工作:時代力量台南黨部執行長

原本就決定要這個時間點回到台南,小孩子也順利抽到了公立幼兒園,所以開始在思考回到台南要做什麼;幸運的有機會跟惠敏老師聊了幾次,雖然在這之前其實已經是時代力量黨員,但沒有參與得很深,當惠敏老師聊到希望邀請我加入黨務工作時,第一時間沒有立刻決定,後來想想,這總是強過單打獨鬥吧,所以還是答應了。

這是第一次全職參與政黨運作,過去也不是典型政治工作的背景,雖然不排斥掃街拜票這類工作,但直覺想像還是會走些不一樣的作法;初步應該會延續過去聚焦的公民科技議題,希望培養更多在地的朋友能夠透過科技工具關心或參與政治議題,同時讓時代力量有機會在台南萌芽。

台南最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缺乏年輕人的參與,因為在地的就業環境不容易留住年輕人,希望我們的出現能夠讓年輕人對於回到台南有更多具體的想像與期待;當然,更多具體的行動前需要聽到更多實際的聲音,所以歡迎現在開始透過各種方式與我聯繫,即使地點在你家客廳都可以,讓我們聊聊吧 😉

9/3 上午台南黨部會有個簡單的開幕茶會,有空的話歡迎過來坐坐。

茶會活動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715946455379364/

台南淹水觀察,在海棠和尼莎之後

88 年完成的「台北地區防洪整體計畫」以 200 年頻率洪水作為設計保護基準,總面積 180 平方公里,這個計畫從 71 年開始執行,花了 17 年與 1114 億元( http://epaper.wra.gov.tw/Article_Detail.aspx?s=475F97B83FEE037A );這兩天台南市議員在批評,台南市規劃的治水保護標準為 10 年,100 年到 104 年花了 216 億治水卻沒有成效( https://udn.com/news/story/7326/2617661 ),但台南市易淹水面積為 450 平方公里(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162076 ),如果希望達到台北那樣的防洪能力,就數字簡單計算會需要 2785 億(1114/180 * 450),以一年 50 億預算的進度會需要 56 年才有辦法達成這個目標。

事情有輕重緩急,我們也許該先確保整個區域的洪水災情能夠避免出現傷亡,再試著慢慢讓洪水防治的能力可以有效提昇,就這個角度來說,這次海棠和尼莎兩個颱風並沒有傳出傷亡,也許已經算是站穩腳步可以往下一步走了;只是以上面的試算看來,我們離有效防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才走沒幾步路就要吵架,大概後面吵不完吧。

我不是研究水利的,大概只能從資料面去找些有趣的點來看看。在臺南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可以找到淹水潛勢圖( http://data.tainan.gov.tw/dataset/potential-inundation-maps ),搭配之前製作的台南人口熱點圖,我試著製作了台南市淹水潛勢圖

台南市淹水潛勢圖網址: https://kiang.github.io/tainan_basecode/water/

透過淹水潛勢圖可以看到台南市單日降雨量在 200/350/450/600 mm 的淹水預測,從幾張圖的變化可以看到,舊台南市區在西門路以東到高速公路之間有著比較好的防洪能力,但基本上在單日降雨 600mm 的情況下整個台南大概都是可能的淹水範圍了。

只是淹水潛勢圖是依據固定的數據進行預測,與實際情況不一定相符,因此需要實際的資料比對看看。我在颱風當天製作了一個 台南淹水地圖

台南淹水地圖網址: http://water.olc.tw/

透過這個系統,我整理了來自臉書網友提供的照片與影片,並且試著在地圖上標示大概的位置。在 7/31 的網友討論中整理出了 109 個淹水點,試著放進地圖中比對,在 350mm 的淹水潛勢中可以看到,仁德與永康在高速公路與高鐵軌道間的淹水情況比淹水潛勢的預估要來的嚴重些,另一個就是新化雖然淹水潛勢圖沒有出現,但仍有幾個淹水的通報出現。

當然,台南的人口組成年齡偏高,因此光用網路上通報的數據其實沒有太多的代表性,只是目前並未有更好的資料來源。網路上可以找到的台南災情案件資料( http://data.tainan.gov.tw/dataset/tndisaster ),資料量與新聞報導的明顯有出入( http://www.cna.com.tw/news/asoc/201707310149-1.aspx ), 7/31 下午 4 點左右在開放的資料中只有 31 筆,但新聞卻提到 202 處淹水未退,救災資訊的資料連結還有需要努力的地方。

理想上希望透過各種方式通報的淹水資訊可以被統整與開放資料,像是哪裡通報淹水、淹多高、是否封閉道路、何時解除封鎖等,這些資訊做歷年、跨區的對比才能夠真的告訴台南市民治水的成效到底好不好,目前議員與民眾指責市府治水不力,而市府則是拿出自己局部的資料說明治水是有效果的,雙方並沒有產生太多有意義的對話,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現有水利局的觀測點集中在河川水位( http://kiang.github.io/TainanWaterMap/ ),與人們實際感受還是有些差距;既然台南有意朝智慧城市發展,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課題,不妨跟社群合作提供場域,在防汛期裝設各種觀測設備記錄更完整的淹水歷程資訊,透過長時間的累積與分析,我們或許就有機會產出一個更好的模式去防災與救災。

當我討厭一個人,而那個人剛好出了狀況,也許第一時間的反射動作就是覺得他活該或都是他的錯之類的;但民主不是這樣的,無論你討厭或喜歡哪個人,這個社會想要前進就是需要人們放棄成見去尋求共識,然後共同努力達成目標,期待台南可以多一些願意深入與解決問題的朋友。

黑客松之後的下一步,從政治正確到客觀正確

圖片取自 g0v.news 報導

g0v.news 的報導中( https://g0v.news/黑客公務員-中-當黑客松只留下一日激情-ce93ad56a584 ),致昕把我的一句話放進副標

「(政府)一直辦黑客松,是因為我們走不到下一步。」

其實簡單的說,這個下一步就是從政治正確到客觀正確

以登革熱地圖( http://kiang.github.io/TainanDengueMap/ )為例,剛開始著手處理資料的時候有些困擾,因為臺南市衛生局公佈的村里病例資料是人工編輯的,因此文字與數字的配對經常出現問題;後來略為了解才知道,原來病例資料都會透過系統登錄,只是系統對於數據的更新時間與市政府設定的最新疫情公告時間不一樣,所以會需要人工處理。再加上許多決策人員習慣看紙本資料,底下的承辦人員每天就必須花許多時間整理這份資料,隨著病例數字爆增,這個工作也就變得吃重,品質也就不容易維持。

其實在知道的當下有些訝異,人力如此吃緊的情況下還會有人在忙這樣的冗事,而且在數位工具充斥的年代還有這麼多人在抗拒使用,甚至是位居決策層級的人們。

隨著登革熱地圖產出,疾管署很積極的接觸並且了解製作地圖遇到的困難,釋出了以登錄系統產出的高品質資料讓地圖的資料更新不再那樣繁瑣,甚至也延伸出更多能夠讓決策層級運用的視覺成果。在相關成果釋出的當下,其實不太可能期待第一線人員的立即採用,只是我們一直很難確定,當下次再有類似疫情爆發時,這些成果能否被融入原有的流程中,讓第一線人員可以減少一些冗事,投入在更需要的地方。

那些紙本資料的製作其實就是基於政治正確進行的,客觀正確角度所期待的,就是資訊系統自動產出決策所需要的各種形式素材,而決策層級的人們也學著如何去運用這些素材。許多時候我們希望透過黑客松活動傳達的就是這些東西,當然,這裡講的客觀只是從我們的主觀角度思考,我們畢竟並未真的了解決策層級的觀點。當觀點出現衝突的時候,或許需要更多的科學數據去進行驗證,只是這樣的驗證過程很少發生,這也是我感嘆許多黑客松活動成果曇花一現的原因。

當然,實際進入政府體制後不難理解,很多時候即使花了大量心力,能夠有一點點改變已經算是幸運的了;只是對於體制外的人們來說,這樣的改變往往是他們是否願意繼續投入的關鍵,畢竟沒有太多人願意在死胡同中不停周旋。

我們的政府其實不需要更多的黑客松活動,只是黑客們解決問題的精神能否被帶進政府體制中,讓更多工作能夠從政治正確走向客觀正確,拉近一般民眾與政府之間的距離。

臨登工廠地圖 上線

網址: https://kiang.github.io/factory_data/

最近 天下雜誌全台違章工廠大調查地圖( http://topic.cw.com.tw/2016landfactory/map.html ) 引發了不少討論,只是在檢視地圖的原始資料時發現了一些小錯誤,後來有試著想要跟報導相關人員聯繫,不過大概因為行程忙碌不容易碰面,所以就試著修正與延伸這個地圖。

部份特定區的資料包含中文罕見字,因此試著加入一些檢核機制讓因為罕見字問題無法處理的資料可以呈現,雖然花了一點時間,但還是沒辦法百分之百確認是否所有資料都正確無誤,如果發現問題還請不吝指教;同時除了標記區域外,也讓個別特定區提示訊息可以連結回原始公告,方便有疑慮的朋友進一步比對公告與標示內容是否一致。

除了特定區的資料外,臨登工廠地圖還放入了下面幾個資料:

點選個別標記會進一步顯示名稱等資訊,希望藉此呈現比較完整的資訊。

違章工廠其實有著複雜的歷史演進過程,依據 100 年工商普查資料( https://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461011746USMXRN7A.pdf ),全國有 162612 製造業,而101年營運中工廠家數( https://www.moeaidb.gov.tw/RDownLoad/DownLoad.jsp ) 為 79439 ,相減後是 83173 家製造業並未取得工廠登記;而臨時工廠登記資料,截至104年11月8日止,第一階段受理業者申請 11411 家,取得臨時工廠登記 4222 家( https://join.gov.tw/policies/detail/8e7ef4b3-9dfa-4d44-83d4-9d8d81f85b36 ),這次透過地圖呈現的臨時登記工廠則是有 6249 家,也就是說約有 76924 家製造業屬於免登記或是未登記狀態。

試著將相關公開資料放上地圖呈現,是希望找到些更好的方式讓大家參與討論,如果覺得有可以加強或是修正的地方,歡迎透過專案系統提出( https://github.com/kiang/factory_data/issues );與往常一樣,同樣的地方也可以找到完整的程式原始碼與對應資料,歡迎進一步延伸應用。

Re: [問卦] 到底「物聯網」這三字的定義是什麼?

※ 引述《DomainT (DomainT)》之銘言:
: 2020或2025時物聯網會大爆發,所以我們應該把國家的錢往這方向先投入
: 為了將來「大爆發」時而準備。
: 可是我光是連這句「2020或2025時物聯網大爆發」就聽不懂了。
: 我舉個例,Google大熱門時,假設定為2001左右好了。
: 那2001是不是一個「物聯網大爆發的一年」?那其他網站如PCHOME呢?
: 總之,「物聯網」這三字,根本太抽象太亂了吧。

如同評論提到的,物聯網 (IoT, Internet of Things) 的基本概念就是所有東西都試著連上網路,會覺得 2020~2025 大爆發的理由是相關技術漸漸成熟,比如像 ptt 這樣的平台了不起就同時讓 10~20 萬人同時進來發廢文,而 Facebook 居然可以讓上億人同時發廢文,這個可以讓上億人同時發廢文的技術就是 IoT 爆發的關鍵。

你可以現在就拿起電話撥 117 ,那個單調、無趣但規律、準確的報時服務就是 IoT 的核心概念,因為 IoT 基本上就是一個連上網路持續發廢文的設備,會說它發廢文是因為過去這類設備的確都做些很單調、沒什麼價值的工作,像是裝溫度感測就定時報個溫度、濕度感測就報個濕度,只是後來感測器隨著 Arduino 等低價開發板的蓬勃發展而延伸到更多領域,簡單的說就是除了宅男、CCR之外 PTT 闖入了各種類型的人,然後他們可以發更多元的廢文,像是馬雅文、小商人文之類的,這讓大家不禁想到,如果各種不同的廢文之間可以串起來的話應該會是一個驚人的改變

舉個正經的例子,如果你放一個 pm 2.5 的感測器在家裡,當數值高到一個程度時窗戶自動緊閉並且自動開啟空氣清淨機,然後當家裡有人要出門的時候玄關的機器手臂自動拿出了口罩提醒他戴上等。

如果要進階一點,目前一些無人車、無人機都是倚賴設備中大量的環境感測元件與自動流程取代人工操作,感覺好像接下來不用人介入什麼都會自動被完成一樣。

過去這類設備資訊整合的門檻在於相關軟體技術不成熟,因此處理的資訊量很容易遇到瓶頸,隨著一些大家琅琅上口的名詞出現,像是雲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等,這些名詞在台灣可能大家都習慣隨便喊喊、隨便定義,但背後的工具人還是持續在讓技術演進的(因為他們只有左右手陪伴)

最近一些能夠有效橫向擴充的技術持續冒出來,讓資訊設備能夠處理的資訊量可以近乎無限且快速的擴充。簡單的說,一個肥宅加一個肥宅一般來說沒辦法讓宅味直接變成 1+1=2 ,通常因為兩個宅宅需要時間磨合才會有足夠的默契讓宅味逼近於理想值的 2 ,但有一天發現了一個方式,只要把這兩個宅宅擺在一起立刻宅味就會 *2 ,而且你放多少個宅宅,那個宅味就會立即近乎完美的隨著肥宅數量同等倍增,而且幾乎不需要額外的時間讓他們去磨合。

因為可以有效整合數量大到一個可怕的宅宅,喔不是,是設備數據,所以可以大量的布建各種感測器在生活周遭,不僅可以儲存所有數據,甚至讓數據與自動流程整合應用,感覺就像設備與設備之間會自己溝通完成工作,發揮的綜效讓大家都覺得莫名的美好。

But, 人生最厲害就是這個BUT!

台灣的產業特性與能力最擅長做的就是那些用來發廢文的感測器與開發板,而這個層面是IoT 各種美好想像裡最沒賺頭的一塊。

台灣可以做出滿足世界所需要的各種電子板與感測器,然後賣給歐美等國家發展整合性解決方案,台灣再去用千萬倍的價格買回來用,然後跟世界說我們是智慧寶島。

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產業習慣看最短時間達到損益兩平的路徑,而歐美一些知名的創投或大公司願意砸上百次或上千次的錢做各種莫名其妙的投資與實驗,為的就是期待其中有一兩個成功的案例能夠帶來數萬倍的回收。

IoT 關鍵的應用領域是一個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的領域,需要靠非常多的嘗試與錯誤中學習與前進,台灣的產業卻大多在期待先進國家從各種錯誤中找到成功的路徑後我們幫忙代工製造各種需要的零件,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而最糟的地方是,當 IoT 領域順利發展後, “智慧製造” 也是它下面的一個議題,未來相關零件從設計、製造到組裝成產品有可能都被自動化流程取代,屆時台灣目前最蓬勃發展的電子產業可能就是那個時代下的夕陽產業,我們目前卻還擔心產業轉型造成的失業率而猶豫不前。

所以我們有多大勇氣把補助的錢從目前的電子產業轉向到軟體或軟硬體整合產業才是玩真的,原本宣佈的 5+2 產業就是這樣的味道,但電子產業嗅到風向不對就跳出來喊話,喊話之後感覺政府又縮回去不敢亂動原本的補助,試問,同樣一筆錢沒辦法從一個地方抽離,要如何對一個新的方向承諾投入資源呢?而且,我們這筆錢預期在未來會慢慢緊縮,因為戰後嬰兒潮的人們開始退休,而且退休的人還在積極的跟年輕人搶奪社會資源,

大聲的呼籲現職軍公教「能撈就撈」、「能混就混」

五樓,這樣解釋 IoT 與背後的困境不知道有沒有 87 分?


一時興起在 ptt 八卦板試著解釋什麼是 “物聯網” 以及台灣所面臨的困境
原文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87418804.A.2C8.html

2017台南智慧黑客松活動心得

先解釋這張感謝狀上的兩個錯字

首先, g0v 一般應該稱之為 “零時政府” ,雖然 “臨時政府” 這個梗過去電視台政論節目就用過,但基本上大部分參與者認同的意涵是 “從零開始” ;而要成為 g0v 代表人需要有很多的認同,我只是個參與者,所以我不會代表 g0v ,概念就像我去參加張學友的演唱會,你應該不會突然覺得我就能夠代表張學友吧?

而 “黑克松” 就更有趣了,實際上大多會翻作 “黑客松” ,因為這樣的活動是希望大家發揮 “黑客” (Hacker) 精神,運用自己所學去解決問題;但某些角度來說,參加這樣的活動的確得 “克服” 很多困難,只是過去太多的錯別字訓練讓我眼睛業障重吧。

這次活動參與的人應該有超過兩百位,大多是成大的學生,甚至有些團隊是講英文的交換生,我只好用破破的英文勉強溝通,希望他們不會因此被我誤導。

整體而言這個活動是走 創業週末 (Startup Weekend) 形式進行,我跟大量的業師參與其中以 15 分鐘換組的方式輪流與參賽團隊交流,透過緊湊的安排讓每個團隊運用有限的時間陳述自己的構想並且接受業師提問的挑戰等。接觸了 6 個團隊,只有 1 個能夠具體陳述希望做的東西,也真的有針對自己的構想深入細節,大部分的團隊都還在設定目標過程游移不定。

比較遺憾的地方是,我們一般對於黑客松活動的期待是實做,一種近乎瘋狂的投入實做,在這樣的過程中展現自己過去所學;有些黑客松活動甚至基於平等希望大家可以同時開跑,活動的主題與需要的資料會在活動現場才開始發放,藉此驗證參與者是真的在活動期間產出最終實做成果,但一致的特性就是具體產出作品。

而創業週末形式的活動則是在考驗連結與包裝能力,週五的晚會認識彼此、產生連結進而建立團隊提出構想,週六進行構想的驗證與背景資訊蒐集,下午直到晚上持續與各種業師交流收斂想法,接著在週日聚焦在上台展示需要的雛型與素材製作,很多時候一個團隊只有 3-5 分鐘時間或更短的時間上台去展示構想,成敗往往取決於包裝能力與展示技巧。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參加者體驗創業過程的緊張感,如何運用極短的時間讓台下的人相信你的想法是對的、你們是執行這個想法對的人。

我是偏技術背景的,比較喜歡參與黑客松性質的活動,所以這次創業性質的活動不知道我會不會變成業障重的那種業師;活動還在進行中,先預祝參與的團隊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有豐富的收穫,也希望未來台南可以多些實做性質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