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彙整: 2015 年 5 月

我支持廢除死刑

北投8歲女童事件讓人感到遺憾,我也有女兒,我也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遭受如此對待,但死刑是否真的能夠解決問題?

首先,對於那些支持盡快對罪犯判處死刑的朋友,也許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得到的資訊是否充分?取得資訊的來源,那些恨不得 24 小時都討論這個議題的媒體,那些資訊是否足夠作為重大判斷的依據?到底是媒體或特定政治人物煽動了你的情緒,還是你確實已經得到充分的資訊來支持這個決定,速審速決、判處死刑?

這樣的罪犯應該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但這個社會需要更多時間去找出創造這些罪犯的原因,徹底的從根源去消除培養犯罪的溫床。讓他就這麼死了,也許很多人都可以得到一個痛快,但創造這些罪犯的環境依舊存在於社會的角落,類似犯罪的發生機率並沒有因為一個罪犯的死亡而降低,這樣子像無頭蒼蠅的作法只會讓社會付出越來越多的成本,甚至也許最後大家連跨出自己家門的勇氣都沒有,因為死刑只能治標,無法治本。

這些環繞著死刑的罪犯也同樣需要接受各種教化,教化的過程都會留下詳實的記錄,讓人們持續探索如何在最極端的案例中找到把人拉回來的可能,透過這些經驗的累積,我們才有機會建構完整的知識,去避免下一次重大犯罪的可能。讓這些罪犯用剩餘的生命去幫助這個社會找出問題根源,遠比直接讓他就此消失來的有價值。

其實我也沒有把握當我是受害者家屬時是否還有辦法打出這些文字,我也沒有把握自己是否會失控的不惜動用私刑,但客觀的來說,死刑發生時唯一得到解脫的是那個死去的受刑人,所有的家屬乃至於整個社會,並沒有因此真的獲得解脫,只是讓那個傷痛暫時不再被提起,而當下一次類似犯罪發生時,這個案件還是有機會被挖出來做比較,對於家屬再次造成傷害,也再次讓社會付出大量的成本來討論新的罪犯該不該死。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很直覺的反應,人類存在的可貴之處也就在於懂得透過經驗的累積來調整直覺,在各種觸及死刑的犯罪案例中,我們如果能夠善用這些機會來累積社會處理犯罪事件的經驗,久而久之才有機會有效的降低犯罪的可能。有些人可能會引用 “治亂世,用重典” 之類的例子來說明死刑的必要性,但我們已經不是那個獨裁統治的時代,在民主的社會裡不應該把所有責任都推給法律的執行者或制定者,而是應該進一步思考怎麼做比較好。

媒體、政治人物,這兩個角色理應引領著社會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但在台灣確有許多扮演著這兩個角色的人們都在利用著人性的弱點,透過各種煽情的手段來謀取自己的利益,當民眾沒辦法跳脫這些層面思考,這個社會就只能繼續沉淪。

以輕軌取代台南鐵路地下化的想像

公民智庫月初提到以輕軌取代鐵路地下化的想法 ,基於這個想法再做些討論與延伸。

輕軌運輸範例可以參考日本沖繩的 Yui Rail ,它的特色在於成本低廉、運轉時不會有太大的噪音,加上結構單純,站體面積需求不會像火車站一樣那麼大,因此人口密集區可以密集設站(沖繩輕軌站最短距離為 Asato 到 Omoromachi 之間 580 公尺),有效紓解民眾的交通需求。

Screenshot from 2015-05-26 23:16:53

第一個主要工程就是在高速公路路面或高架方式建置鐵路,連接永康到仁德兩個車站,依據網友的說法,在仁德由高速公路延伸到仁德火車站依然會涉及徵收議題,只是目前從街景看來,從仁德交流道下延伸到仁德火車站之間是一條 20 公尺寬的道路,沿線多為工廠而非民宅,如果在這一段利用高架處理,應該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在鐵路建設完成後,鐵路運輸換線的時候會有一個比較大的困擾,也就是原始線路的大橋、台南、保安三個車站,特別是台南車站,每日運量約 5 萬人,必須要有配套措施去紓解這些人。目前可以預期的作法也就只有公車,只是單一火車列車可能出站人數動輒數百人,可以預期會有許多擁塞情況。

但這個工程並不會只有帶來壞處,原本永康到仁德車站之間的鐵路長約 15.4 公里,而永康交流道到仁德交流道之間只有 8 公里,加計仁德交流道前往仁德火車站所需要的 4 公里,火車路線截彎取直可以節省 2~3 公里,對於整體鐵路運輸是有幫助的。

Screenshot from 2015-05-26 23:22:07
在鐵路能夠順利換線後,接著就是拆除原有鐵軌進行輕軌施工,理想上是以高架運行。輕軌的高架不同於鐵路高架,它對於景觀的阻礙相對小很多。輕軌的施工快速,交通黑暗期也會縮短許多,一旦輕軌工程完成,原有車站的運輸問題就會立即獲得紓解。除此之外,因為輕軌車站造價低廉,可以在人口密集區設置多個車站,可以把原本集中在台南車站壅塞的人潮分散到周圍區域,除了均衡發展之外也降低了原本台南車站周遭的交通壓力。以一公里設置一個站試算,中間可以設置 7~8 個車站,相較於原本地下化規劃的 5 個車站,對於交通的幫助應該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Screenshot from 2015-05-26 23:26:24
整個工程並不會到這裡結束,接下來還可以做更多的延伸,像是火車沙崙線,全線可以輕易以輕軌替代,這段路線約為 5.3 公里,加計仁德到中州車站之間的串連,長度約為 8.5 公里。

Screenshot from 2015-05-26 23:29:15
最希望能夠做的也就是成為一個環狀運輸路線,也就是從高鐵台南站沿著高鐵路線往上延伸到新市火車站間,最後於新市車站與永康車站之間完成縫合,成為一個大台南的環狀輕軌路線。延伸這段的長度約為 22 公里,整個輕軌環狀路線路線約為 45 公里,環狀路線所包圍的範圍達到 100 平方公里,除了解決原本高鐵站區開發不易的問題,也讓現代化運輸嘉惠更多的民眾。

經費試算:
* 永康到仁德間 12.3 公里的鐵路高架化,以台中鐵路高架化每公里造價約 17 億計算,約需 209.1 億元
* 原有鐵路 15.4 公里的輕軌建設,以高雄輕軌每公里造價約 7.5 億計算,約需 115.5 億元
* 沙崙線 8.5 公里轉為輕軌,以高雄輕軌每公里造價約 7.5 億計算,約需 63.75 億元
* 沿著高鐵路線 22 公里輕軌,以高雄輕軌每公里造價約 7.5 億計算,約需 165 億元

也就是說,原有 7.8 公里的鐵路地下化,在接近的預算規模下可以換來 12.3 公里的高架鐵路與 15.4 公里的輕軌,未來如果有機會再爭取 228.75 億元的預算就可以完成整個 45 公里環狀運輸的建設,讓運輸效益極大化。

回覆:老爸月入低於三萬是什麼感覺

我的故事是這樣,爸爸在我國中時去世,家裡 5+1+1 個小孩,一個送養、一個夭折

爸爸也是送養來的,所以跟原生家庭或送養家庭都處的不好,媽媽就傳統家庭主婦,也是多次靠外公婆接濟與社會福利補助。在爸爸過世時只有我一個孩子(最小)在家,二哥外地工作,其他都受不了爸爸酒後容易拿孩子出氣的習慣而離家出走,諷刺的是這個家再度團聚就是因為爸爸過世。

整個家基本上就靠二哥的收入,當時他只是高職半工半讀,所以月薪遠低於三萬吧

最窮的時候大概就是桌上滷肉吃上一個月,配著接濟來的米飯過日子,當時房租積欠好幾個月,所以房東想盡辦法要把我們趕走,爸爸也因為病倒在醫院累積了不少付不出來的醫藥費,最後就是被迫回家自行照顧時跌下床走了。

後來聽聞老鄰居談起,其實當時家裡連米飯都不夠吃,媽媽把米飯讓給我們吃,自己去外面餿水桶找東西果腹。

國中畢業後考上了還 OK 的高中,所以也是跟媽媽央求買一台腳踏車,記得花了三四千塊吧,現在想想都很想回去給當時的我一陣拳打腳踢,因為這筆錢來自我爸葬禮上拿到的白包以及各種社會救助提供的。

高中唸了半年就休學了,因為家境關係必須半工半讀,晚上打工造成白天容易打瞌睡,乾脆就不念休學了,我還記得在高中輔導室裡面忍不住哭出來的畫面。之後就是白天工作,隔年還是考了高職夜間部繼續完成學業,夜二技畢業勉強拿了個準學士的位置。

後來因緣際會接觸了程式設計,趕上了一點熱潮,退伍後結束第一個工作就開始自己開工作室,過程還算順利,所以期間有機會在 30 歲那年帶著老婆去日本打工渡假, 8~9 個月的期間大概累積花費就超過 100 萬吧,因為我們兩個根本不會日語,所以找不到什麼當地的工作,當時又是日幣最高點 (換過 0.4 的匯率,現在 0.25 )

回到台灣貸款買了間老房子,然後開始養著 Made in Japan 的小鬼;雖然沒有什麼大富大貴,孩子的基本吃穿還有辦法處理,就開始有點不務正業,像是這個時間在這裡回廢文(指原始開這個主題的)

我這故事講了很多次,很多人覺得我是特例,但其實,每個人都是特例,因為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自己的人生,共勉之 🙂

* 這是篇回覆 ptt 網友問掛的文章,原始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32273650.A.37A.html

我只想繼續住在這裡,可以不要拆我的房子嗎?

11270555_884757454924676_9107519482808396089_o

標題是幾位南鐵地下化拆遷戶長者的心聲。

5/18 有幸以 守護台南民主公民聯盟 名義受邀共同參與記者會,會後跟著記者前往拜訪了 張老師 與 陳媽媽 兩個拆遷戶的住家,在 陳媽媽 的家中與幾位長者做了些交流。

張老師 的故事中華日報的報導已經相當完整,事實上與她家同樣一排的房子格局都接近,房子前都有留下一片小花園,因為當時的設計師就有考慮到未來也許會有鐵軌擴建的需求,所以留下的那片地就是等著被徵收作為鐵軌使用,只是他們沒想到,最後的結果是連房子都要拆除。張老師提到,她不會覺得住在鐵軌旁邊吵,現在住的地方很方便,走路就可以到市場,有了病痛也是走路就可以看醫生;住在一起患有視障的孩子好不容易就近爭取了一個學校工友的工作,以為總算能夠放下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現在又遇到拆遷問題。

陳媽媽 的故事其實在 5/14 都委會的記錄 就可以看到,她還是一再的複誦著這些故事。陳媽媽的家裡很漂亮,許多木質的建材還是歷久彌新,陳媽媽驕傲的說,他們當時都用最好的材料,房子也蓋的非常堅固,因為他們覺得這房子要住上一輩子的,所以即使背負著沈重的貸款也是試著作到最好。陳媽媽 也是有部份房子被拆的心理準備,她提到房子後面被拆掉她都還勉強可以接受,可是那個特別的樓梯設計者早就已經過世,不可能再找到能夠還原同樣設計的人,她帶著央求的口吻問著,可以拆到樓梯之前就好嗎?但事實上,整間房子都會被拆掉。

其實大部分的拆遷戶在 101 年收到第一次掛號信之前對於鐵路地下化的認知就跟一般民眾沒什麼兩樣,從 78 年規劃至今,這些拆遷戶對於整個規劃沒有太多的參與,只有不斷的被說服著要接受政府規劃的結果,讓出自己努力大半輩子換來的心血。市府 5/18 晚上隨即針對記者會進行回應,裡頭提到

“截至104年4月底,共計442案之陳情意見已彙整為之公民或團體陳情案綜理表(含附件約325頁),並於第40次市都委會會議召開前提供各市都委會委員。”

事實上這 442 案的陳情意見大多只得到一樣制式的回應,沒有太多對話空間,許多陳情提到的問題就像是石沉大海一般。當天稍早賴市長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 “溝通大門永遠敞開” ,當溝通的意見只能夠被選擇性回應、選擇性解讀,民眾自然會慢慢對於溝通感到麻木,而選擇用更激烈的手法去表達自己的訴求。

5/14 都委會專家學者提出的疑問,在這之前許許多多民眾提出的疑問,這些疑問都沒辦法讓打帶跑的市府願意停下腳步好好溝通;在市長卸下連任包袱的同時,選擇了用更粗暴的作法趕進度,目前看起來應該是想要在卸任前處理完徵收工作,也預期會掀起更多的衝突。

五十年後,你希望看到台南變成什麼樣子?我希望看到身為台南人的驕傲,這是個有勇氣拒絕三百億開發案誘惑的城市,這是個有清楚定位不會盲目追求話題的城市,這是個即使是老年人也能夠被歡迎、被傾聽的城市。我不希望五十年後我也必須哀求著,

“我只想繼續住在這裡,可以不要拆我的房子嗎?”

準備好的鬧劇、剩下簽名的會議,臺南市都委會

20150514 臺南市都委會第40次大會很難得的將錄影整個放上網路,不過對於想要了解整個台南鐵路地下化計畫脈絡的人來說,這個記錄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太多細節沒有被揭露,因為賴市長的一句 “所有批評他概括承受” ,這些細節大概短時間內很難看到了。

即使是唯一的一次記錄,影片一開始快速帶過的大量資訊,沒有書面資料電子檔大概也很難知道各種細節,所以大概只知道幾個關鍵:

* 在計畫公展後有成立專案小組,進行了七次審議
* 陸續收到了 316 件與專案有關的陳情
* 102/5/1~5/2 邀請 168 位陳情人列席陳述,有 105 位陳情人前來

這些資訊都只有摘要,沒有進一步的資訊,只是看來這些過程才是民眾最關心的

在影片進行到 31 分鐘的地方,開始請民間團體陳述意見,第一組是台南市促進鐵路地下化合憲正義協會,組成也就過去以反南鐵東移自救會存在的幾位,開始是王偉民工程師以 “賴市長八個謊言” 為題快速帶過,接著是陳致曉冗長的發言,環繞著徵收沒有必要性以及應該以徵用替代徵收,也進一步再次強調希望召開聽證會的訴求。

陳致曉的發言自始就沒打算理會主辦單位的發言時間限制,遭到勸阻時也刻意挑釁要警察進來把他抬出去,這其實突顯了他希望製造的效果,最後也的確照著他的期望,警察進入將三位男性強制帶出,期間徐世榮、陳致曉兩位刻意用手拉扯窗簾,後來給媒體拍的傷口主要來自於此。

留下陳致曉的媽媽與王家貞議員,由於陳媽媽年事已高,所以接下來就讓她順利的陳述準備好的故事。

陳媽媽表示,自己跟先生是老實人,過去累積一生的心血才有了鐵軌旁的房子,這個房子是買地來自己蓋的,跟先生還特地不辭辛勞看了許多建築師的作品才決定要怎麼蓋,納入了許多理想與夢,期間也非常努力的監工,整個房子的貸款是到退休後才還清。在 101 年接到掛號,得知房子要被拆除,先生變得鬱鬱寡歡、日漸消瘦,這成了他們惡夢的開始。

其實只要在意老屋情感的拆遷戶背後應該都有精彩的故事,可是陳媽媽的故事出現了一個矛盾,也就是她兒子所主張的徵用方案,房子一樣會被拆除,跟陳媽媽所期待的不要拆房子是很明顯的對比。看著八十多歲高齡的陳媽媽講到掉眼淚,大家都會有些不捨吧。

王家貞議員如預期的還是把賴市長不進議會的話題與這個事件做連結,不過至少她沒有搶了陳媽媽發言的機會。後來原本要讓徐世榮老師有機會再進來發言,不過第一次遇到他正在外面開記者會,第二次要邀請時人似乎已經離開了。

接著109期忠孝自辦重劃會的發言則是相對支持鐵路地下化的進行,只是希望徵收土地能夠優先使用鄰近的學校土地,或是能夠有相對於損失的補償,與第一組的發言有明顯對比。新樓醫院的代表則只是希望醫院於施工期間能夠維持正常營運,也希望因為施工造成的營業額下降能夠有具體的補償。

接著進入主要的討論,專家學者陸續提出了一些建議,包括更優惠的拆遷補償方案,或建立老屋紀念館將類似陳媽媽家這樣有文化保存價值的房舍移入其中,甚至希望在車站進行共構住宅來安置拆遷戶,不過這些建議大概都只是一個表達,沒有具體的討論。

有學者問到, 85 年版演進到行政院核定版本並沒有清楚的資訊去解釋為什麼有這樣的改變,鐵工局與都發局的回應都是強調過去技術論壇都有討論過,也大概解釋了一下潛遁工法遇到的問題,最後就說會後再將技術論壇資訊提供給有疑問的委員。

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徵收的必要性與公益性,可惜這個問題都發局還是與過去一樣含糊的帶過,最後賴市長簡單宣讀結論就讓審查通過了,許多的問題就只是被記錄下來,都委會的專家學者並未因為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去阻止審議,也難怪許多人會質疑都委會的組成,因為只是湊簽名人數,沒有作到人民期待的把關。

整個看下來,的確就像是一個獨裁政權的決策過程,因為過程中民眾發出聲音的機會像是被施捨來的,組成會議的專家學者沒有人有勇氣基於明顯的疑問去制止程序的進行,即使過程中有的對話也像是敷衍了事一般,沒有具體數據、證據或進一步討論的空間。

當然,這也許是各縣市都委會的常態,只是真的很難習慣吧。

台南不會是下一個苗栗大埔,也不會靠一個市長看見未來

環狀輕軌列車停靠於特色站C3前鎮之星站

圖片為高雄環狀輕軌列車停靠於特色站C3前鎮之星站,作者為 KasugaHuang

苗栗大埔事件是徵收農地作為都市計畫用地,台南鐵路地下化則是徵收民地作為鐵路與道路用地。苗栗大埔事件從 2001 年完成規劃,2009 年通過審定,2010 年強制封地拆除;台南鐵路地下化則是自 1996 年完成規劃, 2009 年行政院核定,至今(2015)尚在與拆遷戶溝通。

兩者同樣有徵收,但徵收的目的在社會觀感有明顯的差異,整個過程也未見有明顯雷同之處;但同意對於任何拆遷戶來說,承受的壓迫感同樣存在,只是從這個出發點去舉極端的例子恐怕只會模糊整個訴求。

《Open Tainan!-城市願景、開放決策與公民參與系列論壇》活動中,蘇昭旭老師介紹了世界各大都市的鐵路現況,地下化並不是一種普遍被採用的選項,即使日本東京、美國紐約或是英國倫敦,市區仍有許多鐵路維持地面或高架的配置。蘇老師提到一些關鍵的數據,在台灣目前地下化、高架和地面上軌道的施工成本約略 10:3:1 ,輕軌系統更是地下捷運成本的十分之一,也就是同樣的預算下,如果不選擇地下化方案,交通建設可以涵蓋的範圍就更廣,也可以創造更多的想像。

* 台南鐵路地下化建設經費新臺幣293.6億元,全長 7.55 公里 – 每公里約 39 億
* 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總經費715.82億元,全長 15.37 公里 – 每公里約 46.6 億
* 台灣高鐵造價4806億元,全長 345 公里 – 每公里約 14 億
* 高雄輕軌總建造經費新臺幣165億元,全長 22.1 公里 – 每公里約 7.5 億

也就是說,如果同樣的預算用來蓋輕軌系統,我們可以讓新的運輸方式涵蓋超過五倍距離!

黃建龍老師也提到一個新的構想,如果我們可以將縱貫鐵路改到與國道一號共構,原有市區鐵路發展為輕軌系統與新的縱貫鐵路銜接,預期徵收民地的需求就大幅降低,一樣可以滿足台南鐵路地下化的所有訴求,而且因此受惠的不再只有 7.5 公里沿線居民,更能夠進一步均衡縣市合併以來傾斜的發展情況。

林朝成老師舉了中國城與海安路地下街作為例子,這都是希望仿造台北的類似計畫,但台南市其實並不像台北有這樣龐大的人口,所以最後都是失敗收場。鐵路地下化則是早在民國 78 年就開始進行規劃,這個計畫缺乏了對整個城市的想像藍圖,中間更歷經了縣市的合併,我們是否應該讓市民對城市的想像侷限在數十年前的時空背景?

當然,鐵路地下化是在舊台南市時代市府為當時的台南市所爭取的,甚至台南市只要負擔 12.5% 的預算就可以獲得這樣龐大的公共建設,這可以說是空前絕後,因為其他縣市多因為自給率問題改採用高架措施。只是比台南晚規劃的臺中都會區鐵路高架捷運化計畫近兩年內就即將通車使用,預計 2017 年通車的台南鐵路地下化卻很難如預定時間完成,甚至蘇昭旭老師舉了高雄鐵路地下化作為例子,說明台南鐵路地下化的造價因為時空背景不太可能低於高雄,屆時很有可能面臨預算的追加,對於台南本來就不寬裕的財務來說是雪上加霜。

我曾經是支持鐵路地下化的,因為與許多民眾一樣在過去大多只知道少數的選項,隨著前台南縣長蘇煥智提出的高架化可能以及後來許多朋友陸續根據自身經歷與專業提出了更多的想像,我也開始有了些想法,為什麼我們要侷限在政府給予的選項中?

台南市政府最近在提倡開放政府,其中開放決策的部份在諸多重大工程中只選了一個飛雁新村,市府用了諸多的理由去解釋為什麼台南鐵路地下化不能夠納入,但其實,我們如果用常識去判斷,一個工程都還沒進入主體施工,為什麼不能夠喊停?喊停也不是要跟政府對抗,而是鐵路地下化所要解決的問題,民間有那麼多豐富的想像過去都沒有仔細討論,既然台南市希望作為開放政府的領頭羊,最具爭議的台南鐵路地下化其實就是最佳的開放決策典範,因為市府應該讓市民們知道,民眾才是這個城市的主人。

當然,我們跟市府現在還存在著許多的資訊不對稱,過去台南鐵路地下化討論過程所累積的會議記錄、各種技術可行性評估選項以及各類遊說團體提供的資訊,目前相關單位都是在爭議發生時才選擇性公開,一般民眾很難有機會掌握整個專案的全貌;也許有人會質疑,這樣多的資料一般人怎麼可能去閱讀?這其實就是開放資料所要訴求的精神,這些資料如果能夠用機器可以讀取的格式釋出,運用科技工具的協助我們可以在大量的資訊中找出一些關鍵,甚至透過群眾外包的方式讓市民共同拼湊出整個樣貌,民眾參與市政不再像過去存在那樣高的門檻。

而開放服務,公務與法律規定的難題是市府要基於人民的共識去協助克服,不是用來作為選擇性使用的擋箭牌,需要開放的絕對不會只有技術層面,更會是一種精神層面的開放,一種願意與民眾站在一起面對問題的、開放的胸襟,這才是開放政府的關鍵。

最後,我們的市長擁有相當高的支持率,這一方面值得感到榮耀的,另外一方面則是需要擔憂,因為市長所擁有的話語權遠超過一般民眾,如果市長沒辦法將這個話語權還給人民,開放政府只會是流於空談。不過,我們必須感謝市長願意起了一個頭,我不確定歐美那樣子經歷數十年累積的民主素養,在台南有沒有機會讓人民速成,畢竟許多民眾還是存在著一個大政府的想像,更何況台南是一個人口結構持續老化的都市,改變的確是困難重重。

台南新市政中心蓋在哪裡好?我覺得蓋在網路最好

tainan_new_gov

時代在進步,科技公司已經慢慢擺脫了地理距離的限制去接觸越來越廣泛的人群,我們的政府還在想著如何靠地理位置的安排來達到均衡的目的,舉例來說,你覺得臉書公司跟台南市政府,哪個離你比較近?我覺得是臉書公司,因為無論走到哪裡只要手機跟網路連線,臉書公司的服務就跟著到哪裡。私人公司能夠做到的,政府為什麼做不到?

僵化的流程才是最大問題

過去在申請公司搬遷的行政程序時,人到了市政府填寫了許多表單,實際上這些表單資料大多都已經存在於政府的資訊系統,任何一個能夠存取資訊系統的電腦只要印出來讓我確認就可以了,不過即使到了今天許多行政程序的表單還是免不了大量的書寫程序;除此之外,我沒辦法在單一窗口做完所有事情,必須要在多個窗口間遊走才能夠把事情辦完,甚至得前往不遠處的地政事務所申請其他資料才能夠繼續搬遷的行政流程,而這個過程在技術上也可以輕易克服,可惜沒有太多人願意在這些程序上尋求改變,在這個前提下,無論市政中心換到哪裡都無法有效改善民眾的滿意度。

理想狀況下,前往任何一個民眾服務櫃台都可以完成大部分行政程序,因為資訊的傳遞只是彈指之間,甚至許多確認程序是可以同步處理的,不一定需要一關卡一關,透過資訊系統把任務同步發送給不同單位,在各單位完成後直接透過網路回傳結果,最後統一由單一櫃台印出所有必要資料請民眾進行確認即可。

如果許多必須要在市政中心申辦的業務,就近找到區公所就能處理不是更好?

只要現有資訊系統能夠全數移轉到網路,然後同時提昇各地區公所的網路基礎建設,許多倚賴資訊系統的行政業務其實很容易就可以拓展到各地區公所進行。這裡指的當然不是讓各個單位在各地區公所設置延伸窗口,而是改變資訊系統的設計,讓區公所的服務櫃台能夠協助確認民眾身份後將需求透過網路後送到各單位,各單位可以透過資訊系統直接引導服務櫃台人員取得必要資訊或甚至直接透過網路與民眾面對面交談,如果有敏感事務也可以透過專屬會議室進行網路視訊溝通,這個願景能夠實現會比搬遷市政中心來的實際。

這樣一來,原本集中在市政中心的資源就可以分散到各地區公所,區公所需求提高了就可以僱用更多在地的行政人員,被強化的區公所可以帶動周遭的發展,資源的均衡問題也可以一併獲得解決。也因為大部分工作可以透過網路進行,市政中心就沒有搬遷的必要,地方的均衡發展可以透過更多具體的政策進行,而不是只期待透過大規模的市政中心搬遷工作來帶動。

運用閒置公共設施創造行動辦公室

分散在各地的活動中心,其實一般上班日的使用率很低,這些活動中心如果能夠提昇基礎建設就可以作為市政中心的延伸,在一些特定情況發生時支援人力的彈性調度。許多時候被派到各地進行任務的公務人員會有將資料傳回市政中心的需求,或是需要透過市政中心網路檢索特定資訊,此時如果能夠在各地活動中心就進行基本的工作,相信會有助於提昇行政效率。

活動中心的網路連線能力一旦提昇,就能夠作為各地的資訊中心,讓民眾能夠透過活動中心獲得更多關於台南市的動態,甚至一些有意義的課程或演講可以透過活動中心進行即時的轉播,讓偏遠地區的民眾不會受限於地理位置去參與更多交流的機會。

大量佈建 IoT 設備去延伸市政的觸角

其實市區內已經可以看到大量的監視攝影機,這些攝影機如果都能夠連上網路提供資訊,資訊就可以做更有效的運用,當然前提是得提昇各種網路基礎設施。進一步的,可以在各地旅遊景點安裝網路攝影機,記錄各地即時的動態,民眾可以藉此判斷當地壅塞的程度來決定是否要再前往。

這些節點的網路可以進一步作為各種延伸設備的安裝點,像是空氣污染的偵測、環境資訊(像是溫濕度)的變化甚至衛星定位訊號的強化等等,當這些資訊可以被完整的記錄與公開,會延伸各種關於市政的新想像,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就更進一步被弱化了。

這些東西都需要錢,問題是沒錢

都市發展局 回應提到 “新市政中心財務自償為開發原則” 其實可以猜到,新市政中心只是一個幌子,重點是市政預算需要新的開發案挹注,透過市政中心這樣一個大型議題可以提高土地開發過程的市場價值,藉此提高開發案產生的實質收益,相信相關計畫的估算收入會遠大於支出,剩餘的部份就是填補市府在財政上的缺口。這其實回顧過去幾年的預算表就可以看得出來,如果沒有開發案的收入挹注,其實台南的市政預算是非常窘迫的。

同樣的手法在各縣市都在上演,所以並沒有什麼好責難的,只是既然各縣市都做同樣的事情,效果自然就會大打折扣。與其跟大家都一樣打著吸引更多年輕人進駐,反其道而行去強打吸引老年人口進駐也許會事半功倍些。

其實從人口統計數字可以輕易看得出來,台南的人口雖然上升,但實際上人口結構是快速的老化。反轉這個趨勢對於台南來說門檻頗高,因為北部地區長年累積的資源早就不是台南能夠追的上的,但台南的優勢就是合宜的氣候與廣大的土地,這不是北部地區能夠提供的,如果能夠運用這個優勢去吸納北部環境無法滿足需求的人口,相信會比用市政中心當作議題炒作還要好。

簡單的說,這七個地方找一個作為新市鎮的開發,一個完全為老年人退休生活打造的城鎮,一個符合國際水準的老人村,讓老人們不再需要像個人球一樣被各縣市踢來踢去;透過彼此間互助而達到獨立自主的退休生活,擺脫為了跟孩子住在一起而忍受的各種不友善生活環境。

老人不容易創造稅收?我想這是想像力問題,台灣人太習慣透過複製別人的想法來降低嘗試的風險,也許試著找些別人不要的,反而是個藍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