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繼續住在這裡,可以不要拆我的房子嗎?

11270555_884757454924676_9107519482808396089_o

標題是幾位南鐵地下化拆遷戶長者的心聲。

5/18 有幸以 守護台南民主公民聯盟 名義受邀共同參與記者會,會後跟著記者前往拜訪了 張老師 與 陳媽媽 兩個拆遷戶的住家,在 陳媽媽 的家中與幾位長者做了些交流。

張老師 的故事中華日報的報導已經相當完整,事實上與她家同樣一排的房子格局都接近,房子前都有留下一片小花園,因為當時的設計師就有考慮到未來也許會有鐵軌擴建的需求,所以留下的那片地就是等著被徵收作為鐵軌使用,只是他們沒想到,最後的結果是連房子都要拆除。張老師提到,她不會覺得住在鐵軌旁邊吵,現在住的地方很方便,走路就可以到市場,有了病痛也是走路就可以看醫生;住在一起患有視障的孩子好不容易就近爭取了一個學校工友的工作,以為總算能夠放下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現在又遇到拆遷問題。

陳媽媽 的故事其實在 5/14 都委會的記錄 就可以看到,她還是一再的複誦著這些故事。陳媽媽的家裡很漂亮,許多木質的建材還是歷久彌新,陳媽媽驕傲的說,他們當時都用最好的材料,房子也蓋的非常堅固,因為他們覺得這房子要住上一輩子的,所以即使背負著沈重的貸款也是試著作到最好。陳媽媽 也是有部份房子被拆的心理準備,她提到房子後面被拆掉她都還勉強可以接受,可是那個特別的樓梯設計者早就已經過世,不可能再找到能夠還原同樣設計的人,她帶著央求的口吻問著,可以拆到樓梯之前就好嗎?但事實上,整間房子都會被拆掉。

其實大部分的拆遷戶在 101 年收到第一次掛號信之前對於鐵路地下化的認知就跟一般民眾沒什麼兩樣,從 78 年規劃至今,這些拆遷戶對於整個規劃沒有太多的參與,只有不斷的被說服著要接受政府規劃的結果,讓出自己努力大半輩子換來的心血。市府 5/18 晚上隨即針對記者會進行回應,裡頭提到

“截至104年4月底,共計442案之陳情意見已彙整為之公民或團體陳情案綜理表(含附件約325頁),並於第40次市都委會會議召開前提供各市都委會委員。”

事實上這 442 案的陳情意見大多只得到一樣制式的回應,沒有太多對話空間,許多陳情提到的問題就像是石沉大海一般。當天稍早賴市長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 “溝通大門永遠敞開” ,當溝通的意見只能夠被選擇性回應、選擇性解讀,民眾自然會慢慢對於溝通感到麻木,而選擇用更激烈的手法去表達自己的訴求。

5/14 都委會專家學者提出的疑問,在這之前許許多多民眾提出的疑問,這些疑問都沒辦法讓打帶跑的市府願意停下腳步好好溝通;在市長卸下連任包袱的同時,選擇了用更粗暴的作法趕進度,目前看起來應該是想要在卸任前處理完徵收工作,也預期會掀起更多的衝突。

五十年後,你希望看到台南變成什麼樣子?我希望看到身為台南人的驕傲,這是個有勇氣拒絕三百億開發案誘惑的城市,這是個有清楚定位不會盲目追求話題的城市,這是個即使是老年人也能夠被歡迎、被傾聽的城市。我不希望五十年後我也必須哀求著,

“我只想繼續住在這裡,可以不要拆我的房子嗎?”

評論

在〈我只想繼續住在這裡,可以不要拆我的房子嗎?〉中有 1 則留言

  1. 自動引用通知: 我希望台南人的驕傲在於擁有自己對城市的想像 | 江明宗 . 政 . 路過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