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彙整: 2016 年 6 月

點亮台灣,需要的不是亮點

light_taiwan

* 圖片素材取自 http://design.iing.tw/

最近亞洲矽谷鬧的沸沸洋洋,因為又看到大量投資在硬體建設的 “亮點” ,但實際上台灣迫切需要的應該是軟體建設,像是法規、教育與網路基礎建設等,這些底層的東西只要能夠完備,硬體建設自然會有廠商投資,畢竟矽谷並不是靠政府力推產生的,自然也很難預期政府力推可以生出另外一個亞洲矽谷。

看了 Anita Huang 所翻譯的 “新加坡外交部長暨智慧國家專案主席 維文博士於創新科技展開幕式演講” 一文( https://www.facebook.com/10154255562328718 ),其中提到

“監管沙盒為創業家提供友善便利的環境,不必申請執照或許可證就能測試新想法。我們只會在各位的規模變得夠大、夠成功,在整個金融體系中扮演關鍵角色時才會開始介入。開放,將為創業家提供更寬廣的機會,到新加坡自由創業,各展實力攻佔市場。”

對比我們近來對 Uber, Airbnb 等新創服務的作法,感受就會有明顯的差異。縱使其中也許有些美化的成份存在,總覺得這才是一個政府該有的態度,而不是在追逐民眾能夠琅琅上口的 “亮點” 。

回到自己所熟悉的位置,聊聊自己從臺南市政府資訊中心角度看到的問題。

資訊中心正在進行明年度預算的先期審核,雖然看起來資訊中心掌管了大部分的資訊建設,但實際上並沒有足夠的人力去深入每個預算項目細節;許多預算項目其實可以集中進行採購或整併後共同開發來達到綜效,但目前是各局處自行規劃、自行採購,很多資源被浪費在冗長且重複的行政程序中。現有作法給予各單位很大的發揮空間,但資訊建設的重點在於後續長期的維運,很多專案就是因為後續維運預算遭到其他項目排擠,導致沒辦法隨著時間去累積資訊系統效益,但這問題其實在規劃階段就可以預見。

資訊中心參與的幾個 “亮點” 計畫包括開放政府、開放資料與智慧城市等,許多人誤以為這些新名詞都是電腦資訊相關就認為應該由資訊中心負責,但事實上這些計畫都是在考驗府內跨局處溝通與協調能力,重點應該是文化的塑造而非吹噓使用的資訊技術。

開放政府應該期待開放文化深植整個政府的程序,逐一檢視與民眾息息相關的業務項目,從頭去思考人民關注與參與的可能。以都市計畫為例,現在大多倚賴專業人員經手大部分流程,一般民眾或甚至受影響的民眾能夠表達意見的機會太少,導致爭議與抗爭不斷。事實上一個理想的都市計畫,專業人員應該是走入人群去塑造一種對都市未來的想像,以漸進的雛型去跟民眾溝通,進一步從民眾的角度去思考當公有建設影響私人資產時該如何解套。許多人會批評這樣會讓程序太過冗長,但事實上都市計畫的影響本來就是動輒數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且溝通的默契一旦建立,並不是每個計畫都會經過冗長的程序,因為許多已經建立的共識是可以被沿用的。

許多人混淆了開放資料與政府資訊公開的意義,開放資料很多時候是希望達到機器對機器的公開,也就是說個別資料從源頭的蒐集開始就透過資訊系統進行,確認可以開放的範圍後運用自動化的程式定時釋出資料,而民眾也可以運用資訊技術接收這些資料進行自動化的處理,整個過程重複性高的部份都該交給資訊系統進行,而不是設定鬧鐘時間到了就提醒某個人整理資料。因此執行開放資料首要工作就是盤點已經建置的資訊系統,資訊中心也的確是這樣子在進行,只是盤點工作目前是由各局處自我盤點,許多時候礙於執行業務的人並不熟悉資訊技術,或是個別單位並沒有一個熟悉所有管轄業務範圍的資訊人員,導致這個盤點工作並不是很能夠達到預期效果。

智慧城市應該是善用智慧的城市,而不是把智慧兩個字侷限在看起來亮眼的新資訊名詞,因此跟開放資料一樣可以同時進行資訊系統的盤點工作,只是盤點的目標在於清楚知道已經擁有的資料,然後去思考隨著資訊技術進步能夠做什麼樣的延伸與連結。事實上大部分政府的資訊系統都缺乏連結,即使是業務高度相關的單位之間也很容易發現兩個單位幾乎是平行世界。以經手過的資料為例,地政局掌管了土地與建物的所有資料,而民政局則是負責建物門牌的發放,理論上這兩個單位所負責的資料應該可以輕易串連,但實際上卻是因為各種因素導致資料並未同步更新,取得資料希望應用時就會很容易發現衝突。

其實政府單位能夠關注趨勢不是壞事,但很多時候個別新名詞的出現背後都有相當內涵存在,並不是喊出口號就表示跟上時代;充實內涵這件事情經常需要長時間的累積,主導決策的人經常想要喊出新的口號、新的亮點,除了導致下面的人疲於奔命,無法落實個別口號的內涵也會讓用心經營的人灰心離去,慢慢的只會剩下跟著喊口號卻無法做事的人,這也就是前一陣子網路在流傳的死海效應吧。

點亮台灣,應該是以人為根本,這個人不只是一般民眾,更是身處於公務體系中的每一份子;如何讓這些人願意站出來讓自己發光照亮台灣才是應該思考的問題,而不是繼續像過去一樣讓政治淪為呼口號、搶鋒頭。如果政治人物繼續這樣子將光環拉到自己身上,大概可以預期接下來只會剩下那些隨時會熄滅的亮點吧。

回覆:怎麼樣發現自己活著的目標?

※ 引述《tacolin07 (章魚007)》之銘言:

: 我想的到我喜歡的也就只有吃 划手機 看迷片 睡覺
: 想請問八卦版眾肥宅
: 到底要怎麼樣才能知道自己要什麼
: 又或者說你們是怎麼知道自己要什麼的?
: 還是說都只是單純為了賺更多的錢在努力?
: 有這方面八卦嗎 我現在真他媽茫然
: 尻一槍都聖人模式了我還是不知所以然 幹

你可以參考 https://goo.gl/dLvyDD 山田的作法試著去走遍世界,也可以參考網路謠言提到的作法去參觀火葬場

“一個很著名的實業家,每隔一段時間,他會帶著妻兒去火葬場看看,有人不解,問其原因,實業家說,只要到了火葬場,你浮躁的心就會很快安靜下來。”

或是去當志工,接觸看看活在社會邊緣的人,從中也許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自己是這樣子的,小時候很愛玩,有一天鄰居家裡多了臺電腦,當時記得鄰居大哥玩的是 三國志 等遊戲吧,那時候覺得有趣就會經常站在他後面看,因為家裡窮買不起,這種想要玩電腦的想法就一直存在著

上高中之後開始打工,慢慢買進個別的電腦零件想要這樣子湊成一台電腦,第一個買的零件是 32MB SDRAM ,看著這條記憶體看很長一段時間;當零件買齊了發現裝不起來,還請朋友幫忙才勉強湊出了一台電腦。

之後基於經濟因素休學,幸運的在光華商場的電子賣場找到工作機會,當時住在新莊與桃園交界附近,所以每趟公車大概就一個多小時,即使這樣還是樂此不疲的來回兩地。之後調到離家比較近的湯城分店,不過還是有一段距離。

休學接近一年後,就試著準備高職夜間部的考試(因為白天必須上班),當時面臨了一些掙扎,因為唯一的公立高職夜間部並沒有電腦相關科系可以選擇,而經濟狀況也不允許我選擇私立學校,所以最後就把目標放在公立的學校,但科系是 商業經營科 ,主要學會計。雖然會計學的不怎麼樣,但認識了第一任女友跟現在的老婆,這算是意外的收穫吧?

高職夜間部畢業也就順利的考上了夜二專與夜二技的 資訊管理系 ,曾有同學問我為什麼不去考資工系,主要是白天需要工作,如果要以商科背景轉工科會需要比較多挑戰,所以選擇繼續留在商科。高職期間已經累積了些電腦基礎,後來找到時間比較自由的工作,所以白天就去泡在學校電腦教室,當時老師整理了一台舊電腦讓我用,也有很多書可以看,那時候才開始學怎麼寫程式。

這樣玩了一年就開始做程式設計師,然後就靠著這個技能結婚、生小孩到買房子。

我是這樣的,當覺得一件事情有趣就試著把它變成工作,然後就可以樂在工作;當然,工作不會只有那些有趣的部份,但至少過程中比較不會輕易放棄,然後撐久了就順了。不過我的很多選擇都環繞著 活下去 這個目標,因為成長過程很多時候連吃飯都成問題,所以可以做的選擇不多,因此就莫名其妙走到了今天。

如果用這個經驗去看,也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試著讓自己經歷那種生死邊緣的感受,有勇氣挑戰就試著像個窮人一樣走遍世界、沒有勇氣就去看看那些死去的人所留下的遺憾,你也許就會慢慢找到自己的目標吧?

* 這是在 ptt 的回應(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66556133.A.961.html )

我希望台南人的驕傲在於擁有自己對城市的想像

maxresdefault圖片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uBJwbzYCm4

我明白反對鐵路地下化無疑是與許多的民意背道而馳,但我參與或關心政治並不是為了滿足大眾胃口,而是希望這個國家能夠更接近一個民主國家所該有的樣子。當公眾利益與私人財產發生衝突時,我們就應該進一步檢視公眾利益的必要性是否夠強烈,我們就應該進一步檢視是否已經窮盡一切辦法來避免影響私人財產,這是個民主國家該有的態度。

「台南是一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這是市長經常掛在嘴邊、葉石濤先生說過的話;去年五月實際走訪鐵路地下化的準拆遷戶家中,得到的另外一句話是「我只想繼續住在這裡,可以不要拆我的房子嗎?」( http://k.olc.tw/2015/05/我只想繼續住在這裡,可以不要拆我的房子嗎? )。我對於眼前地下化方案是否真的是最佳選擇持保留態度,同時也期待更多來自民間的不同聲音;各種重大建設我們選擇的是一種價值,而不是只有利益的極大化。

整理了一下這兩天跟網友的問答過程(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80092935413904/permalink/1069706059785917/ ),希望可以藉此進一步驗證自己想法的可行性。

Ken Chen 提到

“一般徵收,地下化路段地面層併同原軌道皆規劃作道路使用,並無任何一吋土地可供變更作為住宅區、商業區使用,也不適用國發會的跨域加值方案,所徵收取得的土地百分之百做為公共設施使用,不懂為何有人說是圖利財團”

一般徵收取得的土地的確都是作為道路使用,但一條道路變寬會提高沿線各種建設的價值,像是南台南站站區週邊開發就會受益於道路拓寬,提高販售這些土地取得的收益,進而挹注工程所需經費。有能力收購如此大量土地的基本上都是大型財團,自然會引發人們有圖利財團的聯想。

台南鐵路地下化並無任意東移的情形,因為核定版本只有一個,但在核定版本出現前的可行性評估有多種選項,這些選項的資訊並未被完整揭露,這是市府方面沒辦法自圓其說的地方;為什麼針對市府?因為徵收的同意與執行是地方政府而非中央,事實上地方政府如果不願意配合中央也沒辦法強制進行這個重大建設。

行政院選擇方案並不單純只是降低拆遷戶,還有關鍵的益本比,也就是說如果地下化之後維持原有廊道作為道路,效益不如徵收東側土地後合併運用作為道路,這樣的效益影響的是沿線土地開發與移轉。台南自有預算並不足以負擔如此公共建設(儘管只有 12~13% ),必須靠相關重劃區闢建後銷售其中土地來填補財政缺口,所以地下化如果沒辦法產生預期效益,就會影響這個工程的自償預算。

吳嘉德 提到

“看看青年路與東豐路車流量之大,還派出專人監測平交道,為了民眾安全,地下化真的很重要。至於土地開發利益,處處都有,不差這一件啊!”

事實上所有鐵路立體化方案都可以有效解決平面平交道造成的生命安全問題,因此在這個角度去看所有方案並不會有太大差異。

Liang Li-Chi 提到

“就工法來看…
1. 鐵路地下化,目前的行政院版本,應該是影響人員最少的方案。
2. 改採輕軌取代,因為施工跟安全距離原因,二旁是一樣要拆的。”

1. 目前核定版本是拆最少,但區段徵收改一般徵收卻是剝奪感更強烈的作法,也是目前自救會主要抗議的地方
2. 輕軌建設所需廊道應該不會像眼前地下化這麼寬,更何況地下化有個前提是施工期間維持原路線通行,若以我支持的方案看,鐵路先變線到高速公路或高鐵廊道,後續施作輕軌無需顧慮鐵路運行,理論上拆除面積可以再降低才是

輕軌最大的優勢是單位成本低與建造速度快,就現有重大工程要求的益本比來說應該可以輕易跨過門檻,加上輕軌可大量設站,站區開發產生的收益應該會強過現有地下化只設置四站的情況

重新規劃當然意味著放棄現有核定版本,但輕軌取代的作法對既有環境衝擊較低,亦可滿足地下化主要想解決的問題,加上未來維護成本低的特色,我覺得值得考慮

Liang Li-Chi 提到

“拆最少,並且之後有大道,一句不清楚的剝奪感強烈就一句帶過。
就徵收,目前全台灣那一個徵收條件比這個好?
自救會剛出出來,我還會想政府沒有顧及人民權益
後來的表現,明顯就是現有的既得利益者想賺的更多
要拿他們來做一個標把,請三思”

只要是剝奪人民私有財產就該檢驗必要性是否強烈,這是民主國家當然該有的態度,如果覺得徵收條件相對優渥就可以剝奪人民財產那麼與集權國家又有何差別?主管機關明顯並未將徵收必要性作為主要評估基準,而是基於益本比試著去擴大工程效益來滿足財務槓桿。

Liang Li-Chi 提到

“請回答清楚,經費要從那裡來?
總經費是一回事
目前地下化的經費是那裡來?
輕軌你認為的經費要那裡來?”

經費依然需要申請,台中鐵路立體化就是因為台中市府無力負擔地下化的預算,因此改爭取高架工程進行;台中因為改進行高架工程,益本比輕易跨過門檻,大部分經費由中央補助,計畫經費約新台幣372.41億元(中央補助363.99億元;市府負擔8.42億元 = 2.3%),台南則是 295.86億(中央補助258.86億元;市府負擔37億元 = 12.5%)

Liang Li-Chi 提到

“重新規劃,意味著放棄現有核定版本,這點你也非常
到時候在來一次「某某工法也不錯,我們要不要在重新規劃一下?」
清楚,請問你覺得要在拖幾年才能得以執行?”

你說的也就是眼前沒有政治人物敢說放棄的理由,但一個近 30 年前的想法過去基於預算、古蹟與抗爭等理由延宕至今,我們有那麼多的機會去重新檢視這個計畫與背後代表的城市想像,甚至許多新技術與新數據的誕生早就不需要侷限在過去因為羨慕台北而發展的想法,就因為害怕失去這個重大工程而選擇無視抗爭、無視時代背景的差異,我想這並不是這個城市該有的格局。

Liang Li-Chi 提到

“你指的「主管機關未明顯並未將徵收必要性做為主要評估基準」這句話由何而來?
無論輕軌、地下化等,二邊是都需要拆除的。
這在台南市政府針對鐵路地下化,有明確的回答。”

眼前的各種規劃都環繞著只透過鐵路地下化解決原有平面鐵路的問題,並未進一步納入包括輕軌或是其他大眾運輸組合的可能;徵收採用一般徵收的關鍵是希望獲得更寬敞的一條大馬路,這條大馬路同時也關係著重大工程的益本比,否則採用區段徵收即可透過降低剝奪感而獲得更多支持。

Liang Li-Chi 提到

“你要環型的話,你解決了一面,其它三面?
會不會一樣有徵收問題?
徵收範圍會不會更大?

會不會又發生了「台南高鐵」其實離主要交通段更遠的「趣事」?
在補充一下人煙稀少的地方,你擴線要幹嘛?”

我的文章( http://k.olc.tw/2015/05/以輕軌取代台南鐵路地下化的想像/ )寫到利用高速公路建設新鐵軌,過去的討論也有網友提到運用高鐵兩側共地也可以做到同樣事情,而文章繪製的範圍則是理想最終輕軌涵蓋的範圍。基本上輕軌對於地貌的適應能力強,預期不會有太多徵收問題,大概比較會涉及徵收議題的都是鐵路。

沙崙站週邊未來會以綠能產業園區作為核心發展,園區預期會有大量工作機會,如果順利發展就可以像是南科帶動善化成長一樣驅動週邊發展。運用輕軌將它與市區串連可以降低舊城區人口壓力並且運用通勤需求支撐運量來達到長期財務平衡,藉由環狀串連可以讓輕軌運作更有效率,也透過大眾運輸擴大都市計畫腹地來滿足更久遠的都市規劃。

去年實際訪談拆遷戶時他們就有提到( http://k.olc.tw/2015/05/我只想繼續住在這裡,可以不要拆我的房子嗎? ),早期蓋房子時就有預期可能會新增一條鐵軌因此房子都會預留部份空間,但核定的計畫卻是需要兩條鐵軌的寬度,導致他們的房子必須完全或大部分拆除。我基本上覺得輕軌有很大的彈性可以避免徵收需求,但即使需要徵收也可以在這些民眾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