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廟會是文化的一部分,就讓這個文化精彩

高解析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FkpJmjPjLo
Medium 討論: https://bit.ly/2MMo1rZ

在台南,每年有超過一千場的廟會活動,這只是有在民政局登載的數量,實際情況各種大小活動應該遠超過這個數字;這樣的活動舉辦如果在過去農業社會不會有太大問題,只是隨著都會區的發展以及信仰的多元,這樣頻繁出現的廟會活動已經跟許多人的起居生活產生許多衝突與摩擦,只要週末遇到廟會活動,大多會衍生許多的抱怨聲音,充斥在網路或各種檢舉電話中。

資訊先行,運用科技讓廟會活動可以預期

大型廟會一般會有長時間的籌備或是規律性舉辦,只是目前資訊大多還是倚賴人工處理,如果能夠結合科技工具在規劃階段就完成數位建檔,運用國家災害妨救科技中心推廣的共通示警協議集中發布,這樣一來許多人可以透過訂閱方式事先預知廟會活動的進行去調整行程,即使沒有訂閱的民眾也可以因為使用符合同樣協議的軟體、設備而在安排行程時獲得提醒,這時候無論對廟會喜愛與否,行程的安排可以更具彈性。

現在也已經有許多大型廟會活動導入了衛星導航工具,可以藉由即時更新的資訊得知目前神轎與遊行隊伍的所在位置,藉此可以彈性安排交通管制與活動資源,只是缺乏基礎建設讓相關服務所需成本高昂,因此不是那麼容易普及。這個部份可以參考台北的作法,邀請相關領域廠商提出計畫,由市府順應廠商需求搭建實驗場域,成熟後擴大範圍,讓台南的智慧城市發展可以透過文化延伸。

匯集活動需求,讓更多巧合帶出巧思

廟會活動因為日期的選定會需要請示神明而帶有一點隨機性,實際上這樣的隨機性因為廟宇眾多而容易發生同一天有多場廟會的情況,過去一旦這樣的巧合發生,市區交通打結的情況會更加嚴重,相信各種檢舉電話也會接到手軟。

如果這樣的巧合因為資訊數位化可以提前被預知,那麼就有機會因應這樣的巧合投入資源,事先在鄰近區域安排充裕停車空間以及接駁車讓大部分車輛停在外圍,依據廟會動線安排封街讓車輛不需要跟遊行隊伍直接衝突,同時在路線設置大量垃圾桶、臨時廁所來避免髒亂,進一步的邀集廟宇人員共同討論能否減少電音與增加符合傳統習俗表演,同時引入公共資源進行國際性宣傳、各種影音記錄等等,這樣一來廟會傳統可以有更充裕的空間發揮,也可以吸引更多民眾的參與。

用文化帶出步行的價值,進一步成為步行友善城市

許多人會覺得台南的高溫不適合步行,但事實上舊城區的巷弄就是在步行為主的時代中被建構出來,如果我們覺得這個城市的文化值得保留,那麼增加更多的步行空間才是讓這個城市再生的關鍵;當步行環境變得友善,文化活動足以吸引人們參與,人們會自然想要走進這個地方。

步行友善的同時,舊有巷弄要被保留,那麼需要限縮的就是各種車輛使用的空間,路邊停車空間移轉到城區外圍、增加接駁公車路線、限縮車道擴建人行空間、劃設更多步行專區等等,搭配未來在外圍所規劃的輕軌進行串連,這個城市的特色才有機會被彰顯出來。

中西區、北區本來就是舊城區的主要範圍,文化局劃設的歷史街區已經有許多保留文化的措施進行中,只是需要更多跨局處間的合作讓這個以文化為主要訴求的直轄市能夠名符其實;我如果能夠進入議會,會希望爭取成立獨立運作的機構,僱用專職的經理人員協助進行公私機關之間的聯繫,加速促進廟會文化的升級以及跨單位間的聯繫工作,讓文化之都不再只是口號。

你的想法?

講到這裡也只是初步的想法,或許你有其他的意見,歡迎各種方式的對話,讓想法能夠被具體討論,也讓台南有機會更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