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智慧農業的幻想

智慧農業看起來很美好,只是它背後代表著大量的資本投入,以台灣小農居多的情況,這種大資本的投入門檻很高;再者投資也要思考如何回本以及獲利,現有台灣的農產品多以內銷為主,政府透過各種補貼來控制農產價格,農產品很難產生超額利潤,也就很難說服農產事業負責人做比較前瞻的投資,現況除了學術研究外,大概就是少數具有規模的事業體在嘗試。

Medium討論: https://medium.com/%E6%B1%9F%E6%98%8E%E5%AE%97-kiang/1d6bd3ddfce7

農委會在國土計畫中規劃保留 81 萬公頃的農業發展區,依據世界銀行的各國耕地資料,兩百多個國家我們大概排在第 112 名,新南向政策列出的國家中,印度是我們的 193 倍、澳大利亞 57 倍、巴基斯坦與印尼則分別是 38 倍與 29 倍,如果我們很幸運的在智慧農業有了進展,可耕作面積的差異就是會自然發生的推力與拉力,而且,可耕作面積越大代表需求越大,目前許多擁有大面積耕地國家,在大型農機的投資就遠超過我們,造成我們在外銷價格與品質上不容易競爭,這些現況我們很難視而不見。

台灣是個海島國家,優勢在於貿易,如果我們希望在台灣的農業看到未來,智慧農業的發展就必須跟外銷緊緊扣在一起,所以我有個這樣的幻想,是讓台灣的農業,發展成為亞洲的農產實驗室,聚焦在智慧農業技術研發與輸出,以及種苗的外銷等核心,跟新南向國家進行深入的農業合作與發展。

如果耕作的目標包含了新南向國家,我們在思考可耕作面積時可以擴大近 390 倍,台灣在資通訊技術的發展具有相對優勢,位於副熱帶氣候而且有多元的耕作環境,我們可以針對新南向國家去打造一個一個的實驗區域,在這些區域跟目標國家進行合作,研發適合目標國家的智慧農業技術,台灣的集約農業特性在智慧農業中有機會進行典範移轉,對比傳統粗放農業所發展出來的大型農業機械,或許能夠有效發揮自身優勢。

台灣有優秀的農產品育種能力,透過智慧農業的發展可以放大這個能力,然後將種苗輸出到新南向國家進行最終耕作;種苗體積小、單價高,特別適合進行外銷,搭配我們在亞洲的地理位置優勢,以飛機載運種苗到目標國家耕作,然後透過船運將最終農產品帶回國內,國際分工才有辦法帶出台灣農業發展的未來。

當我們有能力站穩這兩個位置,台灣的農業發展就可以匯集各種優秀人才,扭轉眼前農業人口凋零以及耕地閒置、濫用等等問題,同時透過智慧農業去取代不適合海島國家的產業,跳出壓低成本創造優勢的惡性循環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