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收費問題一籮筐,我們需要公幼提供更多彈性與吹哨者機制

在製作台灣幼兒園地圖後,陸續收到來自各地的家長與業者聯繫,發現幼兒園收費問題真的遠超過想像,追根究底還是政府把問題給複雜化了。過去只有公私立幼兒園,民眾的選擇很單純,但在許多家長爭取更多公立幼兒園名額後,政府為了減輕政策花費想出非營利幼兒園這樣的型態,但也為了避免弊端設計了極高門檻,導致非營利幼兒園名額增長速度跟不上民眾期待,對於公立幼兒園的呼聲仍然居高不下;還是為了避免政府過多花費,所以又想出了另一個準公共化幼兒園型態,號稱每月 4500 即可就讀私立幼兒園,實際參與的業者與家長們都卻覺得受騙上當,為什麼不能單純提高投入公立幼兒園的資源呢?

準公共化幼兒園制度並沒有讓業者維持原本的收入,參與的業者獲得的補助並不如帳面申報收費這麼高,但要配合政府更多要求,導致各項成本攀升,因而會透過各種名目來將成本轉嫁給家長們;對於家長來說也有許多苦水,每月除了 4500 的月費之外,有些幼兒園會收取高額的延托費用,而且軟硬兼施的讓家長無法拒絕加入,進一步的還會衍生各種奇怪收費,像是每月都有校外教學、更多的早餐或是在學期初收到另外一份名為材料費或教材費的帳單,許多收費項目都有違反規定的疑慮,但考量孩子已經熟悉環境,大部分家長不願意破壞與園方或老師關係而選擇隱忍,並沒有適合的管道讓家長們可以在檢舉後確保個人資料被有效保護。

一位來自新北市的家長建議:

  1. 要求縣市政府教育局加強宣導收費資訊相關法令與常識
  2. 建立超收費用的退費制度,由教育局開設第三方帳戶轉帳,退費給家長,目的是防止被幼兒園知道誰是吹哨者
  3. 提出自治法規,要求教育局與國稅局合作,清查該幼兒園所有幼生的實收費用,並給吹哨者檢舉獎金

當然,業者也有話要說,部份業者在加入準公共化制度前就是設定高收費方式,在政府邀請參與成為準公共化幼兒園後,政策持續在改變但只有要求業者吸收配合新政策衍生的成本,如果沒有轉嫁到家長身上等同必須虧本經營幼兒園事業,或是必須降低幼兒園教學品質,無論怎麼選擇都會讓業者陷入各方責難中,政府畫出的願景背後是各種無奈與不確定性。

為什麼不能單純提高資源擴大公立幼兒園名額與服務範圍,或者家長們的勞動環境能否被額外保護來減少需要的彈性?許多雙薪家庭沒辦法把孩子送到公立幼兒園,因為延托規定嚴苛往往跟不穩定的下班時間產生衝突,更進一步的寒暑假不一定開班成功的輔導課程,把孩子送到公立幼兒園要面對各種行程的不確定性;如果能夠有好的勞動環境,相信家長們都很樂意把孩子送到公立幼兒園並且準時接送孩子,但勞動環境惡劣加上公立幼兒園的要求超出家長能夠負荷,只好把孩子送到其他類型的幼兒園,負擔較高的費用。

即使衝突解決了,公立幼兒園名額也一直都是供不應求狀態,政府卻一直想方設法避免增加公立幼兒園名額,各種變通的措施不只讓家長們眼花撩亂,政策持續調整造成的不確定性也讓家長與業者相當頭大,感受不到政府對於少子化問題的重視。

所以,家長們需要公立幼兒園有更多名額與更多彈性,也需要吹哨者制度來讓家長們更願意參與幼兒園監督工作,提昇托育環境真的不需要一直拐彎抹角,就希望政府真的能夠聽到家長的心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