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未分類

點亮台灣,需要的不是亮點

light_taiwan

* 圖片素材取自 http://design.iing.tw/

最近亞洲矽谷鬧的沸沸洋洋,因為又看到大量投資在硬體建設的 “亮點” ,但實際上台灣迫切需要的應該是軟體建設,像是法規、教育與網路基礎建設等,這些底層的東西只要能夠完備,硬體建設自然會有廠商投資,畢竟矽谷並不是靠政府力推產生的,自然也很難預期政府力推可以生出另外一個亞洲矽谷。

看了 Anita Huang 所翻譯的 “新加坡外交部長暨智慧國家專案主席 維文博士於創新科技展開幕式演講” 一文( https://www.facebook.com/10154255562328718 ),其中提到

“監管沙盒為創業家提供友善便利的環境,不必申請執照或許可證就能測試新想法。我們只會在各位的規模變得夠大、夠成功,在整個金融體系中扮演關鍵角色時才會開始介入。開放,將為創業家提供更寬廣的機會,到新加坡自由創業,各展實力攻佔市場。”

對比我們近來對 Uber, Airbnb 等新創服務的作法,感受就會有明顯的差異。縱使其中也許有些美化的成份存在,總覺得這才是一個政府該有的態度,而不是在追逐民眾能夠琅琅上口的 “亮點” 。

回到自己所熟悉的位置,聊聊自己從臺南市政府資訊中心角度看到的問題。

資訊中心正在進行明年度預算的先期審核,雖然看起來資訊中心掌管了大部分的資訊建設,但實際上並沒有足夠的人力去深入每個預算項目細節;許多預算項目其實可以集中進行採購或整併後共同開發來達到綜效,但目前是各局處自行規劃、自行採購,很多資源被浪費在冗長且重複的行政程序中。現有作法給予各單位很大的發揮空間,但資訊建設的重點在於後續長期的維運,很多專案就是因為後續維運預算遭到其他項目排擠,導致沒辦法隨著時間去累積資訊系統效益,但這問題其實在規劃階段就可以預見。

資訊中心參與的幾個 “亮點” 計畫包括開放政府、開放資料與智慧城市等,許多人誤以為這些新名詞都是電腦資訊相關就認為應該由資訊中心負責,但事實上這些計畫都是在考驗府內跨局處溝通與協調能力,重點應該是文化的塑造而非吹噓使用的資訊技術。

開放政府應該期待開放文化深植整個政府的程序,逐一檢視與民眾息息相關的業務項目,從頭去思考人民關注與參與的可能。以都市計畫為例,現在大多倚賴專業人員經手大部分流程,一般民眾或甚至受影響的民眾能夠表達意見的機會太少,導致爭議與抗爭不斷。事實上一個理想的都市計畫,專業人員應該是走入人群去塑造一種對都市未來的想像,以漸進的雛型去跟民眾溝通,進一步從民眾的角度去思考當公有建設影響私人資產時該如何解套。許多人會批評這樣會讓程序太過冗長,但事實上都市計畫的影響本來就是動輒數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且溝通的默契一旦建立,並不是每個計畫都會經過冗長的程序,因為許多已經建立的共識是可以被沿用的。

許多人混淆了開放資料與政府資訊公開的意義,開放資料很多時候是希望達到機器對機器的公開,也就是說個別資料從源頭的蒐集開始就透過資訊系統進行,確認可以開放的範圍後運用自動化的程式定時釋出資料,而民眾也可以運用資訊技術接收這些資料進行自動化的處理,整個過程重複性高的部份都該交給資訊系統進行,而不是設定鬧鐘時間到了就提醒某個人整理資料。因此執行開放資料首要工作就是盤點已經建置的資訊系統,資訊中心也的確是這樣子在進行,只是盤點工作目前是由各局處自我盤點,許多時候礙於執行業務的人並不熟悉資訊技術,或是個別單位並沒有一個熟悉所有管轄業務範圍的資訊人員,導致這個盤點工作並不是很能夠達到預期效果。

智慧城市應該是善用智慧的城市,而不是把智慧兩個字侷限在看起來亮眼的新資訊名詞,因此跟開放資料一樣可以同時進行資訊系統的盤點工作,只是盤點的目標在於清楚知道已經擁有的資料,然後去思考隨著資訊技術進步能夠做什麼樣的延伸與連結。事實上大部分政府的資訊系統都缺乏連結,即使是業務高度相關的單位之間也很容易發現兩個單位幾乎是平行世界。以經手過的資料為例,地政局掌管了土地與建物的所有資料,而民政局則是負責建物門牌的發放,理論上這兩個單位所負責的資料應該可以輕易串連,但實際上卻是因為各種因素導致資料並未同步更新,取得資料希望應用時就會很容易發現衝突。

其實政府單位能夠關注趨勢不是壞事,但很多時候個別新名詞的出現背後都有相當內涵存在,並不是喊出口號就表示跟上時代;充實內涵這件事情經常需要長時間的累積,主導決策的人經常想要喊出新的口號、新的亮點,除了導致下面的人疲於奔命,無法落實個別口號的內涵也會讓用心經營的人灰心離去,慢慢的只會剩下跟著喊口號卻無法做事的人,這也就是前一陣子網路在流傳的死海效應吧。

點亮台灣,應該是以人為根本,這個人不只是一般民眾,更是身處於公務體系中的每一份子;如何讓這些人願意站出來讓自己發光照亮台灣才是應該思考的問題,而不是繼續像過去一樣讓政治淪為呼口號、搶鋒頭。如果政治人物繼續這樣子將光環拉到自己身上,大概可以預期接下來只會剩下那些隨時會熄滅的亮點吧。

回覆:怎麼樣發現自己活著的目標?

※ 引述《tacolin07 (章魚007)》之銘言:

: 我想的到我喜歡的也就只有吃 划手機 看迷片 睡覺
: 想請問八卦版眾肥宅
: 到底要怎麼樣才能知道自己要什麼
: 又或者說你們是怎麼知道自己要什麼的?
: 還是說都只是單純為了賺更多的錢在努力?
: 有這方面八卦嗎 我現在真他媽茫然
: 尻一槍都聖人模式了我還是不知所以然 幹

你可以參考 https://goo.gl/dLvyDD 山田的作法試著去走遍世界,也可以參考網路謠言提到的作法去參觀火葬場

“一個很著名的實業家,每隔一段時間,他會帶著妻兒去火葬場看看,有人不解,問其原因,實業家說,只要到了火葬場,你浮躁的心就會很快安靜下來。”

或是去當志工,接觸看看活在社會邊緣的人,從中也許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自己是這樣子的,小時候很愛玩,有一天鄰居家裡多了臺電腦,當時記得鄰居大哥玩的是 三國志 等遊戲吧,那時候覺得有趣就會經常站在他後面看,因為家裡窮買不起,這種想要玩電腦的想法就一直存在著

上高中之後開始打工,慢慢買進個別的電腦零件想要這樣子湊成一台電腦,第一個買的零件是 32MB SDRAM ,看著這條記憶體看很長一段時間;當零件買齊了發現裝不起來,還請朋友幫忙才勉強湊出了一台電腦。

之後基於經濟因素休學,幸運的在光華商場的電子賣場找到工作機會,當時住在新莊與桃園交界附近,所以每趟公車大概就一個多小時,即使這樣還是樂此不疲的來回兩地。之後調到離家比較近的湯城分店,不過還是有一段距離。

休學接近一年後,就試著準備高職夜間部的考試(因為白天必須上班),當時面臨了一些掙扎,因為唯一的公立高職夜間部並沒有電腦相關科系可以選擇,而經濟狀況也不允許我選擇私立學校,所以最後就把目標放在公立的學校,但科系是 商業經營科 ,主要學會計。雖然會計學的不怎麼樣,但認識了第一任女友跟現在的老婆,這算是意外的收穫吧?

高職夜間部畢業也就順利的考上了夜二專與夜二技的 資訊管理系 ,曾有同學問我為什麼不去考資工系,主要是白天需要工作,如果要以商科背景轉工科會需要比較多挑戰,所以選擇繼續留在商科。高職期間已經累積了些電腦基礎,後來找到時間比較自由的工作,所以白天就去泡在學校電腦教室,當時老師整理了一台舊電腦讓我用,也有很多書可以看,那時候才開始學怎麼寫程式。

這樣玩了一年就開始做程式設計師,然後就靠著這個技能結婚、生小孩到買房子。

我是這樣的,當覺得一件事情有趣就試著把它變成工作,然後就可以樂在工作;當然,工作不會只有那些有趣的部份,但至少過程中比較不會輕易放棄,然後撐久了就順了。不過我的很多選擇都環繞著 活下去 這個目標,因為成長過程很多時候連吃飯都成問題,所以可以做的選擇不多,因此就莫名其妙走到了今天。

如果用這個經驗去看,也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試著讓自己經歷那種生死邊緣的感受,有勇氣挑戰就試著像個窮人一樣走遍世界、沒有勇氣就去看看那些死去的人所留下的遺憾,你也許就會慢慢找到自己的目標吧?

* 這是在 ptt 的回應(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66556133.A.961.html )

我希望台南人的驕傲在於擁有自己對城市的想像

maxresdefault圖片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uBJwbzYCm4

我明白反對鐵路地下化無疑是與許多的民意背道而馳,但我參與或關心政治並不是為了滿足大眾胃口,而是希望這個國家能夠更接近一個民主國家所該有的樣子。當公眾利益與私人財產發生衝突時,我們就應該進一步檢視公眾利益的必要性是否夠強烈,我們就應該進一步檢視是否已經窮盡一切辦法來避免影響私人財產,這是個民主國家該有的態度。

「台南是一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這是市長經常掛在嘴邊、葉石濤先生說過的話;去年五月實際走訪鐵路地下化的準拆遷戶家中,得到的另外一句話是「我只想繼續住在這裡,可以不要拆我的房子嗎?」( http://k.olc.tw/2015/05/我只想繼續住在這裡,可以不要拆我的房子嗎? )。我對於眼前地下化方案是否真的是最佳選擇持保留態度,同時也期待更多來自民間的不同聲音;各種重大建設我們選擇的是一種價值,而不是只有利益的極大化。

整理了一下這兩天跟網友的問答過程(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80092935413904/permalink/1069706059785917/ ),希望可以藉此進一步驗證自己想法的可行性。

Ken Chen 提到

“一般徵收,地下化路段地面層併同原軌道皆規劃作道路使用,並無任何一吋土地可供變更作為住宅區、商業區使用,也不適用國發會的跨域加值方案,所徵收取得的土地百分之百做為公共設施使用,不懂為何有人說是圖利財團”

一般徵收取得的土地的確都是作為道路使用,但一條道路變寬會提高沿線各種建設的價值,像是南台南站站區週邊開發就會受益於道路拓寬,提高販售這些土地取得的收益,進而挹注工程所需經費。有能力收購如此大量土地的基本上都是大型財團,自然會引發人們有圖利財團的聯想。

台南鐵路地下化並無任意東移的情形,因為核定版本只有一個,但在核定版本出現前的可行性評估有多種選項,這些選項的資訊並未被完整揭露,這是市府方面沒辦法自圓其說的地方;為什麼針對市府?因為徵收的同意與執行是地方政府而非中央,事實上地方政府如果不願意配合中央也沒辦法強制進行這個重大建設。

行政院選擇方案並不單純只是降低拆遷戶,還有關鍵的益本比,也就是說如果地下化之後維持原有廊道作為道路,效益不如徵收東側土地後合併運用作為道路,這樣的效益影響的是沿線土地開發與移轉。台南自有預算並不足以負擔如此公共建設(儘管只有 12~13% ),必須靠相關重劃區闢建後銷售其中土地來填補財政缺口,所以地下化如果沒辦法產生預期效益,就會影響這個工程的自償預算。

吳嘉德 提到

“看看青年路與東豐路車流量之大,還派出專人監測平交道,為了民眾安全,地下化真的很重要。至於土地開發利益,處處都有,不差這一件啊!”

事實上所有鐵路立體化方案都可以有效解決平面平交道造成的生命安全問題,因此在這個角度去看所有方案並不會有太大差異。

Liang Li-Chi 提到

“就工法來看…
1. 鐵路地下化,目前的行政院版本,應該是影響人員最少的方案。
2. 改採輕軌取代,因為施工跟安全距離原因,二旁是一樣要拆的。”

1. 目前核定版本是拆最少,但區段徵收改一般徵收卻是剝奪感更強烈的作法,也是目前自救會主要抗議的地方
2. 輕軌建設所需廊道應該不會像眼前地下化這麼寬,更何況地下化有個前提是施工期間維持原路線通行,若以我支持的方案看,鐵路先變線到高速公路或高鐵廊道,後續施作輕軌無需顧慮鐵路運行,理論上拆除面積可以再降低才是

輕軌最大的優勢是單位成本低與建造速度快,就現有重大工程要求的益本比來說應該可以輕易跨過門檻,加上輕軌可大量設站,站區開發產生的收益應該會強過現有地下化只設置四站的情況

重新規劃當然意味著放棄現有核定版本,但輕軌取代的作法對既有環境衝擊較低,亦可滿足地下化主要想解決的問題,加上未來維護成本低的特色,我覺得值得考慮

Liang Li-Chi 提到

“拆最少,並且之後有大道,一句不清楚的剝奪感強烈就一句帶過。
就徵收,目前全台灣那一個徵收條件比這個好?
自救會剛出出來,我還會想政府沒有顧及人民權益
後來的表現,明顯就是現有的既得利益者想賺的更多
要拿他們來做一個標把,請三思”

只要是剝奪人民私有財產就該檢驗必要性是否強烈,這是民主國家當然該有的態度,如果覺得徵收條件相對優渥就可以剝奪人民財產那麼與集權國家又有何差別?主管機關明顯並未將徵收必要性作為主要評估基準,而是基於益本比試著去擴大工程效益來滿足財務槓桿。

Liang Li-Chi 提到

“請回答清楚,經費要從那裡來?
總經費是一回事
目前地下化的經費是那裡來?
輕軌你認為的經費要那裡來?”

經費依然需要申請,台中鐵路立體化就是因為台中市府無力負擔地下化的預算,因此改爭取高架工程進行;台中因為改進行高架工程,益本比輕易跨過門檻,大部分經費由中央補助,計畫經費約新台幣372.41億元(中央補助363.99億元;市府負擔8.42億元 = 2.3%),台南則是 295.86億(中央補助258.86億元;市府負擔37億元 = 12.5%)

Liang Li-Chi 提到

“重新規劃,意味著放棄現有核定版本,這點你也非常
到時候在來一次「某某工法也不錯,我們要不要在重新規劃一下?」
清楚,請問你覺得要在拖幾年才能得以執行?”

你說的也就是眼前沒有政治人物敢說放棄的理由,但一個近 30 年前的想法過去基於預算、古蹟與抗爭等理由延宕至今,我們有那麼多的機會去重新檢視這個計畫與背後代表的城市想像,甚至許多新技術與新數據的誕生早就不需要侷限在過去因為羨慕台北而發展的想法,就因為害怕失去這個重大工程而選擇無視抗爭、無視時代背景的差異,我想這並不是這個城市該有的格局。

Liang Li-Chi 提到

“你指的「主管機關未明顯並未將徵收必要性做為主要評估基準」這句話由何而來?
無論輕軌、地下化等,二邊是都需要拆除的。
這在台南市政府針對鐵路地下化,有明確的回答。”

眼前的各種規劃都環繞著只透過鐵路地下化解決原有平面鐵路的問題,並未進一步納入包括輕軌或是其他大眾運輸組合的可能;徵收採用一般徵收的關鍵是希望獲得更寬敞的一條大馬路,這條大馬路同時也關係著重大工程的益本比,否則採用區段徵收即可透過降低剝奪感而獲得更多支持。

Liang Li-Chi 提到

“你要環型的話,你解決了一面,其它三面?
會不會一樣有徵收問題?
徵收範圍會不會更大?

會不會又發生了「台南高鐵」其實離主要交通段更遠的「趣事」?
在補充一下人煙稀少的地方,你擴線要幹嘛?”

我的文章( http://k.olc.tw/2015/05/以輕軌取代台南鐵路地下化的想像/ )寫到利用高速公路建設新鐵軌,過去的討論也有網友提到運用高鐵兩側共地也可以做到同樣事情,而文章繪製的範圍則是理想最終輕軌涵蓋的範圍。基本上輕軌對於地貌的適應能力強,預期不會有太多徵收問題,大概比較會涉及徵收議題的都是鐵路。

沙崙站週邊未來會以綠能產業園區作為核心發展,園區預期會有大量工作機會,如果順利發展就可以像是南科帶動善化成長一樣驅動週邊發展。運用輕軌將它與市區串連可以降低舊城區人口壓力並且運用通勤需求支撐運量來達到長期財務平衡,藉由環狀串連可以讓輕軌運作更有效率,也透過大眾運輸擴大都市計畫腹地來滿足更久遠的都市規劃。

去年實際訪談拆遷戶時他們就有提到( http://k.olc.tw/2015/05/我只想繼續住在這裡,可以不要拆我的房子嗎? ),早期蓋房子時就有預期可能會新增一條鐵軌因此房子都會預留部份空間,但核定的計畫卻是需要兩條鐵軌的寬度,導致他們的房子必須完全或大部分拆除。我基本上覺得輕軌有很大的彈性可以避免徵收需求,但即使需要徵收也可以在這些民眾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完成。

我們的政府其實可以提前阻止悲劇發生

Leonid_Meteor

* 圖片取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teoroid#/media/File:Leonid_Meteor.jpg

下午在看到安平五口家庭的悲劇後,其實有些感慨,因為過去就成長在這樣的高風險家庭中,在爸爸病倒後快速耗盡了當時社會所能夠提供的緩衝資源,回到家中等待死亡;有點諷刺的地方是,這個家在他真的離開後才有辦法再站起來,除了他的離開讓許多負債一筆勾銷,也靠著後續的社會福利團體協助暫時有了可以安身的資源。我其實沒想過二十多年後的今天還會有類似情況發生,畢竟我們已經有了那麼多的工具可以運用。

今年三月有個熱門的新聞,一個名為 AlphaGo 的程式再次在圍棋競賽中以五比四的成績打敗了頂尖的人類,這個看似複雜的技術有個簡單的概念,就是以超過人類的速度記憶與練習各種已知棋路,藉此獲得勝利;這樣的概念在股票投資領域也有個 “歷史回測” 的技巧,也就是試著運用過去各種股票的漲跌記錄來找出一個相對容易獲利的規則,然後運用這個規則進行投資。我們有沒有辦法運用類似的技術提前找出問題?

在下午事件發生後台南市社會局查證該家戶無申請救助或曾被通報的紀錄,但從新聞得知一家人已 4 個月没交房租,電費也因為欠繳在昨天被斷電,表示在事件發生前有許多的跡象可循。國內租屋市場基於逃避稅務負擔的心態並沒有主動揭露租屋契約的習慣,如果這個陋習能夠被修正,搭配政府要求線上登記契約關係,我們的政府就可以比過去倚賴戶籍登記更進一步得知居住在轄區範圍裡的民眾。水與電幾乎是民生必需品,但目前水與電的供應來源都屬於私人公司,部份政府機關雖然可以藉由法令取得水電耗用資訊,但包括縣市政府的大部分機關都被以違反個人資料保護等法規限制無法直接取得個別居民用電資訊。如果政府單位能夠每天取得用電、用水異常的資訊,就可以用來做些自動的警示。

進一步的家庭的組成、所得情況或甚至聯合徵信中心的徵信情況等,還有警政、市政等等通報系統的串連,我們的政府其實可以運用過去發生過的社會事件去 “回測” 具有類似特徵的家庭,然後運用社會福利體系主動關切與了解,藉此減少一些可能的悲劇發生。

就自己在市政府工作的經驗,其實政府擁有了很多的資料,只是這些資料散落在各種不同的機關單位中,彼此間缺乏有效的連結;一旦能夠克服橫向間溝通的問題讓資料產生連結,進一步的就可以衍生高度智慧的資訊系統協助我們關注各個角落存在的問題。不過也有個反思是,當政府能夠善用你我生活周遭的各種數據,是不是我們就失去了該有的隱私?究竟社會安全與個人隱私之間的平衡該如何拿捏也許需要更多的思辨。

當然,如果將範圍縮小一點,光是讓社會局各種業務能夠有效的與資訊系統結合就可以減少許多社會問題,畢竟許多第一線工作還在倚賴大量人力在運作,希望這次的事件可以警惕相關單位去強化業務執行效率。

我對明天過後的期待

5889883928_b156c7749d_b

* 圖片取自 https://www.flickr.com/photos/d6478coke/5889883928

年輕人總是貪心些,所以在 2016 我的選擇與期待( http://k.olc.tw/2015/12/2016-我的選擇與期待/ )最希望民進黨完全執政後做什麼事?( http://k.olc.tw/2016/01/re-問卦-最希望民進黨完全執政後做什麼事/ ) 兩篇文章過後再繼續聊聊自己對明天過後的期待。

盡可能的把門打開

儘管近來美豬議題對於民進黨有些打臉,以及接著而來的農產品國際貿易衝擊大概也免不了出現抗議聲浪,但台灣沒有把門關上的本錢。那些抗議瘦肉精危害的人們很多時候並沒有在更嚴重的環境議題上表態,像是空氣與水的污染,以及黑心食品等問題;就我的角度看,肉品的來源國家只要清楚標示我可以選擇,但各種污染與黑心食品卻讓我們不容易躲開。

如同奧國前駐台代表 Martin Hiesboeck 的建議( 由 Hans Liu 翻譯,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63584181.A.AFD.html )

“開門歡迎各國人才,讓他們帶著科技專業、商業成就還有錢來。讓他們待五年就可以領護照。台灣生育率世界最低,要在經濟上頂住對岸,就要擁有亞洲最多元的勞動力。”

海島型國家最該有的冒險犯難精神,過去受制於大陸型國家的想像而顯得綁手綁腳,希望在明天過後這個緊箍咒可以慢慢消失。

提高社會責任成本淘汰不適合的產業

許多產業的輝煌時光已經過去,過去大力推動帶來的副作用持續浮現,像是各種環境污染持續惡化以及政府持續補貼對其他新興產業造成的排擠效應。環境污染問題其實第一線人員大多非常清楚是哪些企業在製造污染,問題在於相關罰則過輕與社會縱容的習慣,如果能夠依據營收比例或污染帶來社會成本等方式計算罰則,相信才會有足夠的嚇阻效果,也自然會淘汰那些靠轉嫁社會責任成本而苟延殘喘的產業。

不合理的補助與補貼被就業率綁架,導致過去政府沒有勇氣輕易收回這些補助,因為短時間內會引發許多失業衍生的社會問題;但事實上同樣的預算作為調整性失業準備綽綽有餘,將各種資源釋放後才有辦法將力量匯集在適合我們的產業中。許多新興產業要想爭取同樣的補助困難重重,因為既有的行政程序繁冗,加上補助的金額大多基於資本額而非預期規模,相關規定都只有利於大型、舊有企業,希望明天過後這個層面可以看到些改變。

比過去更重視海洋發展

台灣四面環海,但我們其實對於海洋投入的心力遠不如很多面海的國家。樂見已經公開的「國艦國造」想法,只是希望能夠更進一步在國防以外的層面放入心力去經營海洋優勢,以及擔負起海洋國家應該有的責任。

如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林育朱所提( http://e-info.org.tw/node/114663 )

“台灣領海範圍是10萬多平方公里,領土是3萬6千平方公里,領海面積逼近陸地三倍之多,但我們對台灣海洋缺乏基礎調查或數據,甚至在人才培育方面,相關學校系所也不多。在如今數據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合理劃設各功能分區?我認為建立資料庫乃當務之急。”

還權於民,也還責於民

我們某些程度上還停留在威權時代的陰影中,總期待著出現一個賢能的領導人,事實上最大的問題也就出在我們被動的期待,而非主動爭取。就發展來說我們還是一個很年輕的民主政權,要想一轉眼追上歐美累積上百年的成就的確是癡人說夢,但至少可以讓人們知道更多也參與更多。

中選會的開放資料在這一兩年有長足的進步,只是離完整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希望能夠多一分力道去推動這個方向發展,因為人們應該要更關注各級民選公職對於過去承諾的執行成效,而不是只有在選前幾天草率的看過公報後憑印象投票,事後完全忘記監督。

同樣的,各級民意代表機關對於開放資料更是保守許多,希望未來能夠有相關專法的制定,強制讓這類資料公諸於世;當資料公開了,人們的監督責任自然就逃不掉。事實上在這個資料爆炸的時代我並不會擔心資料太多看不完,因為有各種資訊工具可以輔助分析,怕的也許只是沒有對應的行動。

我想要參選所遇到的門檻

ae0VRRv_700b_v1

* 圖片取自 http://9gag.com/gag/ae0VRRv/exactly-this-world-is-an-unfair-place

我目前一個月薪水是 39720 ,家裡目前只有我有固定收入,一年最簡單的算法就是 39720 * 12 = 476640 ,從 102年度綜稅所得總額20分位申報統計分析表( http://www.fia.gov.tw/public/Attachment/isa102/102_8-3-2.html )看起來我落在第 8 分位,也就是說在台灣我大概比 2398232 個( 299779 * 8 )有收入的人好一點。

我有老婆跟兩個孩子,每個月還會給媽媽一點心意,如果我想要靠自己的收入去參與議員選舉,那麼我至少要準備 20 萬保證金,也就是說我想要參與議員選舉那一年不能夠花超過 476640 – 200000 = 276640 ,換算一個月只剩下 23053 ,想想看一家四口加上要給媽媽的心意這個數字應該蠻嚇人的,至少我家大隻的之前送去私立幼兒園每個月平均花費就超過 10000 。更嚇人的是,在台灣有超過 200 萬個家庭比我的情況還糟,光是這個 20 萬保證金我們這樣的家庭就不知道應該打幾個結了。

至於政治獻金帳戶,我之前有開( http://k.olc.tw/2014/09/%E6%9C%AC%E6%9C%9F%E6%94%BF%E6%B2%BB%E7%8D%BB%E9%87%91%E5%B8%B3%E6%88%B6%E5%B7%B2%E7%B6%93%E7%B5%90%E6%B8%85/ ),從 103/5/22 開設到 103/9/16 結清能夠募集的金額是 39050 ,當然也許有些人會覺得那是我人緣不佳或種種理由,我以監察院取得的 8550 筆資料來看( https://github.com/kiang/sunshine.cy.gov.tw/blob/master/report2csv.csv ),大概有 2143 個候選人沒辦法透過政治獻金帳戶募集超過我的數字,這讓我稍微安慰了一些。

至於保證金能否退回?依據規定我參與議員選舉得票數要超過該選區總人數除以應當選名額的十分之一才能夠退還保證金,北區是第11選區,應當選名額為 3 位,假設選舉人有 10 萬人我如果正式登記參選必須拿到 100000 / 3 / 10 = 3333 票才有辦法退還保證金,對於一個政治素人來說爭取超過三千人認同應該是不低的門檻。

當然,上面這些還只是開始的門檻,進一步的公辦辯論只有一場,想要爭取更多曝光機會大概很難不花錢的;我曾為此問過能否在活動中心舉辦政見發表會,但碰到的幾個里長都面有難色,甚至斥責活動中心不可以舉辦政治性活動,所以不花錢的作法大概選擇少的可憐。當然,我覺得地區活動中心不能夠發表政見或舉辦政治性活動也非常不合理就是了。

總之,沒有背景、沒有錢想要跳出來參選大概就是這麼困難,可能會有人因此歸納覺得我本來就不適合;這想法挺有趣的,為什麼你會覺得輕易克服上述困難的人們足以代表你我去爭取權益?如果選舉淪為一場金錢遊戲,那麼你覺得政治人物會為金主服務還是為人民服務?這也就是眼前政治環境的困境,各方利益團體綁住了政府的手腳讓正確的事情無法被落實,貧富差距持續擴大造成許多社會問題,而最頂尖的精英不是選擇離開台灣就是把錢都搬到避稅天堂。

我只是在想,在情況變得更糟之前能否做些什麼;當然,值得欣慰的是我並不是唯一這樣子做的人。只是也許得要更多人願意做些什麼才有機會改變,希望不會有人傻傻的覺得換了個顏色執政就會立刻改觀,因為不關心政治的懲罰就是被糟糕的人統治。

十年後,我希望看到這樣的台南

地下化撤案,改以地上輕軌取代

在 以輕軌取代台南鐵路地下化的想像( http://k.olc.tw/2015/05/以輕軌取代台南鐵路地下化的想像/ ) 一文已經有提到支持的構想,延續這樣的想法,十年後火車不再進入舊台南市區,取而代之的是安靜的輕軌,以及隨之而來大量的道路空間,鐵路沿線居民不再需要忍受鐵路旁嘈雜的聲音,經濟層面也因為市容的改觀而有擺脫貧窮的機會。

成為對步行者友善的城市

因為輕軌大量設站讓原本擁擠的台南火車站週邊獲得抒壓,週邊道路可以縮減車行空間另闢人行道,環繞著步行者為中心將台南歷史街區串連起來,進一步推動招牌看板等街道外觀的簡化或復舊,讓人們從台南火車站走出來就可以感受到這個城市豐富的內涵。火車站前應該有充裕的空間讓人們可以駐足在已經成為古蹟的火車站前好好欣賞,而不是現在這樣各種車輛水洩不通的場景。

鐵軌與高速公路共構後透過火車進入舊台南市區的人們就會分散到新市與仁德兩個位置,仁德鄰近的高鐵台南站已經有綠能產業園區的規劃,新市以北則能夠串連南科,往北的南科週邊、安定國道八交流道附近與善化目加溜灣大道等三個位置從新市政中心的開放決策中得知這三個地方有充裕的空間可以運用,運用這三個位置進行新的造鎮計畫,以現代化都市建築為訴求設計,期望能夠取代舊有都市規劃缺乏人車分離設計的詬病。

往北在拔林火車站或隆田火車站週邊希望能夠建立公車轉運站,開闢行駛在 84 線快速道路的東西向快速公車,往西可以到達北門遊客中心或甚至井仔腳鹽田、往東則是能夠進入玉井舊街區, 84 線快速道路週邊過去因為大眾運輸不便所以前往都是以自駕為主,補足大眾運輸缺口後可以更積極的發展這些區域,讓步行者從火車站出來後就可以往東西向延伸。

大台南,小政府

在 台南新市政中心蓋在哪裡好?我覺得蓋在網路最好( http://k.olc.tw/2015/05/台南新市政中心蓋在哪裡好?我覺得蓋在網路最好/ ) 一文已經提到大概的想法,各種服務無紙化、網路化已經是種趨勢,我們對於實體行政中心的需求會越來越少,依循過去希望透過行政中心搬遷進行區域平衡的作法效果只會隨著時間遞減,更何況新的市政中心預期至少需要 20~30 年才有辦法實現,在這個網路科技盛行的年代, 3~5 年後的變化就已經很難預料,更何況是如此長久的計畫。

各級公務機關眼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橫向溝通,也許需要打破過去科層結構的組織型態,改為任務編組,由各平行單位借調有經驗的人力組成各種工作小組,讓舊有機關扮演支援角色,甚至進一步納入更多公民參與空間,拉近公務機關與民眾的距離。事實上中央的行政院已經有政務委員這樣的角色配置,讓有經驗的人遊走於多個機關間進行橫向溝通與串連,從 vTaiwan.tw 這樣的民間網站能夠順利與各官方單位交流溝通,其中穿針引線的政務委員就是政府端的關鍵所在,相信市政府也會需要類似的角色存在。

與市政府打過交道的民眾大多會對於文謅謅的罐頭訊息感到厭煩,事實上我進入市政府工作後對於各種同事們習以為常的公文往來內容也是驚訝不已,閒談之間可以輕易交流的資訊在編寫公文時卻必須轉換成各種詞不達意的文字,然後讓收到公文的人再打電話回來追問文字代表的意思,即使有著這麼多的困擾,市府裡每天還是消耗著大量的人力在做這種事情,即使相較於過去這已經有了許多的改善。

市府裡面其實不缺傑出的人,缺的也許是能夠讓這些人力專心做事的空間;我們需要將更多繁雜的工作交給電腦處理,人腦應該挪出更多空間做些電腦無法做的事情。同時公民與政府應該是合作的關係,不會是舊有官民的主從關係,也不該是官逼民反的敵對關係,在兩個關係之間找到平衡看起來還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希望十年的時間有機會看到更多改變。

善用智慧的城市

眼前許多智慧城市的想像都侷限在科技工具的導入,似乎買了一些玩具放在城市中就變得有智慧了些,即使我的工作跟科技還算沾的上邊,我也不覺得這樣的想法符合預期的智慧城市。

從現有的資訊系統去做延伸與強化應該會比較實際些,以 1999 為例,目前各類通報的來源主要還是電話,民眾不願意透過網路發送的原因大多是表單填寫複雜以及整個系統無法承載大量操作,這裡其實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

* 如果我們可以在所有的路燈下面掛一個帶有 QRCode 的牌子,民眾手機掃描後在三次的螢幕點選內完成路燈障礙的通報
* 如果我們可以在所有的路口掛幾個帶有 QRCode 的牌子,民眾手機掃描後再添加照片就完成違規停車的通報
* 如果我們可以在所有已知的空地空屋掛一個帶有 QRCode 的牌子,民眾手機掃描後再添加照片就完成髒亂、積水滋生蚊蠅的通報
* 如果我們可以在垃圾車與公車裝置帶有衛星導航的照相設備,每天拍攝大量帶有地理座標的照片放上網路,民眾有興趣時可以依據地理位置探索照片協助找出道路或環境問題完成通報
* 如果我們可以公開所有農地的地理範圍,讓民眾依據地理位置找出藏身在農田中的違法工廠進行通報
* 如果我們可以讓系統簡化到透過 Facebook 發個訊息就完成通報,或通報同時可以自動提示近期類似通報等

事實上這裡的如果還有很多很多,如果我們可以順利將原本希望透過電話反應問題的資訊大部分移轉成透過網路通報,話務中心的人員就可以把更多時間放在處理通報問題,透過分工也就能夠解決更多情況,而不是大部分的資訊都卡在話務中心。

我們需要的是更細膩安排的資訊基礎建設,而現況是連民眾手中日漸普及的智慧型手機市府都還沒辦法善加利用;也只要民眾透過手機能夠做的事情基本上都可以很快速的完成,自然就會吸引更多的民眾參與其中,我們大概就可以有驕傲不完的智慧了。

領到第二次薪水了,市府工作雜談

salary

在一般公司上班,大概明天才有辦法領到第一個月的薪水,但公務機關的作法比較不同,每個月初可以領到當月薪水,因此放假前這個月的薪水就入帳了,這是覺得比較新鮮的地方。

在我進入之前其實原有的工作團隊就已經培養出很好的默契,所以我可以帶入一些自己已經熟悉的工具,像是使用 Redmine 進行專案管理( http://www.redmine.org/ )、 Git 進行版本控制( https://git-scm.com/ )與透過 Gitolite 進行簡單的權限控管( http://gitolite.com/gitolite/index.html )、申請 Ubuntu Linux 為基礎的主機使用等等( http://www.ubuntu.com/ ),雖然其他人使用上有些陌生,但正面發展是有在緩慢發酵的。

過去一個月大多在看現有團隊手邊進行中的工作,其實涵蓋範圍有點廣泛,在人力、預算拮据的情況下很多工作大概只能夠先求有,也有蠻大比例的資訊系統是透過委外的方式進行維運;這些情況並不意外,但要想根本改變這些情況大概得從結構層面著手,能夠參與的大概就是氣氛的醞釀吧。

我比較感興趣的大概就是開放政府、開放資料這些領域,進入到市府內可以把一些問題看的更清楚些;只是許多問題是同時存在的,大概只能先針對阻礙比較低的方向先做些嘗試。目前看來光是這些可以做的事情就夠多了,加上後續確認分工之後大概就會聚焦在有共識的方向,只希望不管分配到哪個面向都能夠做出些成績。

主管也知道我不愛那些繁文縟節的東西,所以目前並沒有太要求我去深入程序性議題;只是過去一封 email 可以解決的問題現在必須花上一兩週的時間進行跨部門的溝通,希望我可以永遠不要習慣這種情況,畢竟任何人的生命都不該浪費在這種地方。

上班了,在台南市政府

12790046_10206123760717087_196780387_o

中間因為私人因素經歷了一些波折,今天終於正式上班了,主要的工作內容會環繞著開放政府相關資訊需求;這是扮演著一顆螺絲釘的角色,試著去了解過去在外面所看不到的問題,看看能否把幾個小洞補上,然後期待整體走向可以趨近於預期。

第一天上班就可以發現許多有別於業界的作法,畢竟業界的發展是由利益所驅動,而市政府則是在量入為出的環境下試著取得平衡,因此業界那樣大刀闊斧的作法在這裡想必很難行得通;不過感謝自由軟體的蓬勃發展,其實解決眼前看到的問題在工具上應該是不會太缺乏,最大的挑戰也許是大量的會議需要參與,希望我能夠找出不打瞌睡的辦法。

過去評論總多於行動,現在會試著讓行動佔的比例可以提昇些;要說真能改變什麼,那也大概是團隊運作的成果,希望我不會變成拖累團隊的那個 XD

父母們需要的不是每月多三千,而是更友善的環境

hello

我是兩個孩子(三歲跟零歲)的爸,最近發現這兩個小孩除了每天把房子弄的亂七八糟之外,接下來有機會讓我每個月增加六千塊收入( http://lci.ly.gov.tw/LyLCEW/agenda1/02/pdf/09/01/01/LCEWA01_090101_00013.pdf ),這會讓我想再生幾個嗎?

其實不會,因為我已經結紮了(誤)…

一個孩子的出現,大部分必須仰賴媽媽的照顧,而從一個女人變成媽媽的過程在身體與心靈上都會有很大的改變。礙於經濟因素,許多媽媽即使身體有諸多不適也必須在職場上撐到最後一刻,大部分的公司行號也並不會因為員工懷孕而在工作分配上有太多差別待遇,所以只要經歷過一次這種挺著大肚子還要承受沈重工作壓力的過程,大概很難不去抱怨的吧。而那些還沒生孩子的女性同事看在眼裡,要她們去走同樣的路大概就會有些心理障礙。

懷孕之後開始要挑醫院,好像還蠻難找到都沒有被告過的婦產科?並不是被告過就代表醫院或醫師有問題,但相關主管機關並沒有試著幫這些醫院或醫師澄清,加上媒體與民眾喜歡捕風捉影,其實有時候我們能夠聽到的各種流言還蠻嚇人的。生產過程本來就具有相當高的風險,但很少有民眾在進入產房之間接受足夠的教育,沒有多少人在進去之前會有生產不順利該怎麼辦的心理準備;產檢時接受的各種檢查只是為了找出機率,但機率有趣的地方是它再怎麼樣也不會是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九與百分之一都還是有可能發生在眼前的生產過程,有時候醫師只是一個安慰的口吻希望民眾放鬆心情,沒想到就被告了。

而這樣不理智的情況如果沒辦法有效阻止,不僅是一般民眾在選擇生育之前被大量的流言侷限腳步,包括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大概也都想要脫離這個泥沼吧。

生產之後對一個新家庭來說就是考驗的開始了,雖然制度上有陪產假的設計,但有多少公司會鼓勵休假的呢?女人生產之後如果沒有人分擔照顧孩子的工作,即使休假大概也不太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但月子中心的收費與品質一直很難有個容易接受的平衡點;生產過後經濟壓力會頓時提昇不少,有點責任感的男人大概都會想要爭取更多的收入而選擇更多的加班,所以能夠在坐月子期間陪在媽媽跟孩子身邊的時間不多,這也往往是日後夫妻許多爭執的問題根源。

其實少子化也意味著很多家庭不難找到祖父母輩的家人幫忙分擔照顧小孩的工作,但世代之間的觀念與溝通就又是另外一個棘手的問題;有時候真的想要找到一點空間喘息,所以我有試著找過托嬰的資訊。而產假結束的媽媽要回到職場也會面臨這個問題,而且在工作過程中出現狀況面臨需要更換托嬰對象時更是會讓生活打結。

我們的保母體系與托嬰機構其實缺乏足夠的公開資訊與查核記錄,我很難知道個別保母或托嬰機構到底帶過多少孩子、過去是否有不良的查核記錄或者是否有超收的情況等,只能透過口耳相傳或網路資訊打一個又一個的電話,有時候去了現場才發現環境有些老舊而作罷。我也希望能夠獲得公共托嬰的機會,畢竟比較會按照規定來(像是超收問題等),但看起來目前還是僧多粥少的情況。

我覺得健全與透明的托嬰制度會是提高生育率的關鍵,因為孩子剛出來的那段期間往往是最混亂的時候,如果能夠有更多的配套機制協助新手父母度過這段期間,相信會有效提高生育意願,畢竟生過一個孩子的再去生第二個的總是會容易些。我個人的立場寧可這筆預算全部用在提高公共托嬰名額或加強托嬰服務提供者的管理,因為孩子能夠妥善安置後其實兩夫妻就有餘裕去克服經濟上的難題。

接著面臨的就是幼兒園,幼兒園的師生比是否合理應該有討論的空間,而幼教領域普遍的低薪、高壓現象也是急待改變的問題,特別是私立的幼兒園,常常有著極高的人員流動率,即使無法提高待遇也應該想辦法避免家長過多的想法去加諸在幼兒園的教學安排上,畢竟滿滿的行程會讓孩子、老師與家長三方皆輸。我特別不喜歡那種兩歲孩子就有回家作業的怪異現象,某些角度認為這是鼓勵親子互動的方式,但真的太早了吧?(可能自己過去就不愛回家作業這種東西)

進一步去看生活環境,其實選擇台南定居也就是希望孩子可以有比較多的空間去伸展,但即便是台南在生活周遭都還是有許多不友善的地方,最讓人詬病的也就是缺乏人行空間,經常必須要走到大馬路上跟車子競爭道路空間,在推著嬰兒車時感受會特別強烈。違建、違停的情況嚴重,但行政單位想要動手管理時就會遇到民意代表出面制止,我其實蠻訝異這個時代還看得到如此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