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妳送的飲料,不過抱歉我得退回

晚上在嘉義大賣場,用餐區域擠滿人,所以帶著孩子跟一位不認識的小姐坐同一桌;坐下之後幫兩個小孩買了一罐飲料,也因為只有一罐,所以兩個姊妹有點爭執,妹妹覺得是自己說要喝才買的,不過我告訴她買來就是要一起喝的。過程的對話也許有些瑣碎,同桌的小姐有些不耐,所以自己起身去買了一罐要送給我們,讓兩個孩子一人一罐來停止爭執。

我對她說,這是刻意的,要讓孩子學會分享,只是她似乎無法理解,所以還是把飲料放在孩子面前的桌上就離開了,我想了一下,就把飲料放到旁邊的櫃台去,沒有收下這罐飲料。

基本上我會希望清楚讓孩子知道,不要收下陌生人給的東西,這是希望他們能夠學會保護自己的一環。

不過這個小姐的觀點就有些值得玩味了,因為一個大男人為了一罐飲料可以解決的問題,持續在公開場合試著說服兩個小孩子,一個六歲、一個四歲,這樣的情況確實有些小題大作;不過是這樣子的,我喜歡跟孩子持續對話的過程,除了可以讓她們練習表達,也是一個價值觀交流的過程,過程中也許帶有些命令、威脅的口吻,像是你如果不分享我下次就不買給你之類的,但大部分情況下即使他們沒有照做我也不會有進一步的情緒化,只是會找下一個對話的話題,吵吵鬧鬧的過程或許就是我所想要營造的感覺吧。

當然,我自己講話的習慣有時候也需要檢討,因為這樣的習慣是來自威權家庭的背景,雖然國中時爸爸就離開,但他過去那種大男人主義的想法或多或少還是傳到了我身上。他的教育方式是這樣的,我犯了錯之後要我去找他,碰了面就是先給兩個巴掌,接著就是訓斥或是罰跪等等,家裡五個小孩不知道打斷了多少根棍棒,我還能夠清楚記得曾經手被麻繩綁起來罰跪、體罰的過程,這些過程現在都是我用來回憶他的大部分場景吧。

並不是要用自己經歷過的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而是在說明為什麼我會選擇這樣的價值觀,在這樣的價值觀下排除了一些是非對錯的問題後,就是我想要傳達給孩子的抽象概念,這樣的背景因素大概就會讓我跟孩子的對話過程顯得突兀的理由,這個過程有時候連孩子的媽都覺得瑣碎就是了。

純粹有感而發,其實那個小姐應該只是想要用一罐飲料塞住我那張碎碎唸的嘴吧(?)

評論

160 天來,那個在台南市長室萌芽的專案系統

專案系統操作畫面

感謝黃偉哲市長的賞識,讓我有機會跟著進入到台南市長室服務,在屆滿 160 天的今天想要用專案系統發展過程回顧一下自己做了些什麼。

在市長室的工作很有挑戰性,因為資訊進入市長室之前已經在許多公文流程中累積,一份公文背後可能代表了十多場的會議以及上百個人次參與的討論,要想一時半刻看懂不太容易;我試著建置了一個專案系統,從記錄工作開始,慢慢的探索可能的規律,而這些資料隨著時間的累積效果才慢慢浮現,像是各次市政會議以及各種對外的新聞稿,在幾次緊急的情況中才可以看出這個過程值得投資。

市長臉書的經營比較特別,除了會有人帶動氣氛之外,我們也會參與處理具體的陳情案件;只是慢慢可以發現,案件累積的速度越來越快,在既有的臉書介面中還找不到剛看過的討論,新的通知又持續湧入。個別案件的處理也常常需要在多次電話聯繫中才有辦法找到合適的回應內容,或是剛好過程被打斷而忘記自己處理的狀態,下次想起來又得從頭來過。

我們後來嘗試透過第三方的服務記錄在臉書上出現過的留言,解決了原有操作介面不易掌握的問題;同時透過已經建置的專案系統跟各局處建立聯繫管道,在專案系統轉發臉書上的陳情資訊,大量的電話聯繫工作被專案系統取代,臉書陳情工作帶來的工作量才稍微能夠獲得控制。

台南其實是個自有預算不太充裕的都市,我們很多工作的推行必須仰賴中央補助,在發現錯過了幾個補助案之後,我們試著從公文系統取得各種跟中央補助有關的內容,目前透過人工放入專案系統追蹤,當發現有異常狀況時會主動關心與了解,希望能夠改善既有公文流程外的一些盲點。

我們在專案系統上帶入了越來越多的分工,現在已經有上百人參與其中,這些互動過程累積的資料成了一個知識庫,很多常見問題只要透過系統搜尋就可以找到答案;只是目前這些過程對大部分人來說是額外進行的操作,理想上應該跟既有系統結合來減少人工操作,這大概會是接下來努力的目標。

備註:

評論

台南溼地與漁電共生地圖

近來在討論漁電共生議題時流傳了許多錯誤資訊,特別是溼地、保護區乃至於國家公園的範圍等等,許多網友誤以為民間廠商正在申請的位置與這些區域重疊,所以製作了這個地圖希望說明。

線上檢視地圖 – https://kiang.github.io/tainan_basecode/wetland/

地圖中間看到的小範圍黃色區域就是目前廠商申請成為專區的範圍,其中無論台江國家公園、黑面琵鷺動物保護區或是多個濕地的範圍基本上都跟廠商申請範圍沒有重疊;進一步就是從內政部網站上取得黑面琵鷺過去曾經發現的調查點位置標記為紅色圓點,展示黑面琵鷺過去所知的出沒位置。

參考資料:

  • 野生動物保護區
    https://data.coa.gov.tw/Query/ServiceDetail.aspx?id=162
  • 台江國家公園陸域土地使用分區圖
    https://www.tgos.tw/TGOS/Web/Metadata/TGOS_MetaData_View.aspx?MID=35589&SHOW_BACK_BUTTON=false
  • 台江國家公園海域土地使用分區圖
    https://www.tgos.tw/TGOS/Web/Metadata/TGOS_MetaData_View.aspx?MID=35590&SHOW_BACK_BUTTON=false
  • 台江鳥類及哺乳類調查點資料(黑面琵鷺)
    https://npgis.cpami.gov.tw/public/opendata/openData.aspx
  • 重要濕地地圖
    http://wetland-tw.tcd.gov.tw/WetLandWeb/map.php
評論

自駕車在台南的現在與未來

在討論台南高架單軌捷運時,無論是說明會現場或在網路上,都有遇到一些民眾強調我們不需要捷運,只要靠自駕車就可以滿足大眾運輸需求,彷彿科幻影片中的情節就即將在眼前展開。其實我也期待這樣的未來,只是就我所知的範圍,自駕車還沒有成熟到可以預估導入期程。

Medium 討論: https://medium.com/%E6%B1%9F%E6%98%8E%E5%AE%97-kiang/9391f1ba3ac0

目前最常用來分級的是 NHTSA 網站上提到的 SAE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等級(*1),目前你能夠看到的大部分自駕車只在第二級,也就是可以自動依據路況家減速與轉彎,這在高速公路可以處理操作性的駕駛工作,但駕駛人仍然需要介入處理例外狀況。

自駕車的領導廠商 Tesla 號稱 2020 年底要進展到第四級,也就是在高速公路上的大部分路況都能夠自動處理,目前這個時間表我是存疑的;而即使進展到第四級,這樣的自駕車還是無法在市區道路自動運作,因為第五級才是我們一般所認知的自動駕駛。

在台灣,去年 11/30 才剛三讀通過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最快今年六月才會受理申請,屆時才會讓自駕車的實驗從封閉場域走到市區道路這樣的開放場域中,但這樣的實驗必須投入非常多的週邊監控設備與人力,台南會爭取第一時間參與這個實驗,但我覺得 10-20 年後我們才會有比較成熟的技術,然後才會接著大眾運輸政策的討論。

台南有沙崙的自駕車測試場可以進行完整的封閉環境測試,在今年有機會看到廠商申請開放場域測試,我們需要從這些測試過程中累積足夠的經驗,才有可能讓自駕車嘗試取代大眾運輸。

台南同時也缺乏許多基礎軟硬體,像是台南的道路圖資數位化資料庫應該還沒超過 50% ,更別說自駕車期待的全道路 3D 圖資;我們的各種路況資訊還沒完成整合,自駕車可能也需要我們在道路規劃時帶入必要的感測器等等,這些預期都是相當大筆的投資,所以我才會說現在還看不到自駕車成為大眾運輸政策選項的可能。

同時現在也有些針對 SAE 分級的檢討(*2),因為並不是到了第四級就好像考 80 分一樣,事實上到了第五級可能只是剛好 60 分及格而已,後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所以這個時間點還是期待趕快蓋高架單軌捷運會實際點。

*1. https://www.nhtsa.gov/technology-innovation/automated-vehicles-safety
*2. SAE 自動駕駛分級具誤導性 它需要被重新定義 https://www.stockfeel.com.tw/sae-%E8%87%AA%E5%8B%95%E9%A7%95%E9%A7%9B%E5%88%86%E7%B4%9A-tesla/

評論

台南智慧城市怎麼做?


<?php
echo floor((time() – strtotime(‘2018-12-25’)) / 86400);

上面這個程式的執行結果是 111 ,也就是說我在市長室工作已經 111 天,想要針對智慧城市這個議題聊聊,這段期間我所看到的幾個題目,以及目前想到的解決方式。

網路電話

因為經常需要聯繫府內不同的單位,所以對於目前總機系統的侷限感受很深。傳統的總機系統會有實體線路限制,如果希望兩三萬人都透過總機系統串連在一起,會需要準備對應的實體線路空間,而台南市政府有許多不同地理位置的辦公廳舍,專屬的線路需要龐大成本,因此大多是分開建置總機系統,透過外部電話線路串連。

這樣的架構並不會無法聯繫,只是撥打過程內外線混雜,增加了許多額外的操作與等待時間,這個問題或許網路電話能夠解決。

網路電話因為透過網路傳輸,理論上網路可以連線的位置都可以加入虛擬的總機系統,受惠於網路傳輸技術的進步,現在大部份地方都可以取得足夠的網路頻寬進行通話;而且網路電話發展已經成熟,許多週邊設備讓網路與傳統總機混用的情況得以實現,這表示可以漸進式進行更換,而不用一次汰換所有設備。

幸運的是,教育部過去推行網路電話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所以台南教育局已經存在很好的典範,基於這個典範進行複製與延伸,台南就可以有一個涵蓋所有單位的網路電話系統;因為透過網路傳輸,所以第一時間感受到的好處就是會電話費的大幅降低,進一步的可以進行各種數據分析,找出市府服務的瓶頸點進行改善,有助於提昇整體服務品質。

交通事件資訊流通

工務局其實已經建置了道路挖掘管理系統,裡面可以看到各地正在進行的工程,只是這些資訊必須要市民主動檢索,一般民眾並沒有經常查閱的習慣,許多時候都是看到施工告示牌才知道自己遇到封路造成的塞車中。現在民間業者已經有一些解決方案存在,像是 Google 地圖服務就能夠呈現即時路況,同時運用它的導航功能規劃行程時會自動避開有路況的位置。

台南當然沒有能力建置一套像 Google 地圖那樣的系統,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共通的標準進行合作,把各個局處會影響到交通的各種事件資訊提供給民間廠商應用,降低因為施工造成的交通瓶頸壓力。

這個部份交通部運研所已經在進行嘗試,希望台南有機會參與其中,或許可以讓台南經常壅塞的印象有些改善。

微感測

水利局針對雨量以及防汛設備已經開始布建 LoRA 基地台,目前的測試訊號可以穩定傳輸 3 公里方圓,單一基地台號稱可以蒐集上千個裝置的資料,所以可以有很多餘裕進行其他嘗試;環保局的空氣感測與交通局的停車位感測則是使用 NB-Iot 技術,雖然不用自行維護基礎設施,但設備數量增加或是提高資料傳輸頻率時會需要考量通訊費用。

目前的想法是希望以水利局使用的 LoRA 技術建置涵蓋整個大台南的感測網路,使用警察局已經建置的一千多個路口監視器網路作為基礎去延伸 LoRA 基地台,在這個基礎上擴大環境感測的節點,針對空氣品質、淹水與交通等議題蒐集更多的資訊,進而讓相關執法人員能夠更有效率,決策也有機會環繞著實際資料進行。

台南點

過去各局處獨立運作良好,只是個別建置的資訊系統會有許多資料重複蒐集問題,進而衍生無法順利連結資料或版本不一情況。這個問題在地政局內部已經漸進式克服,所以在地政局的基礎上,或許可以衍生各種地理資訊的連結,像是門牌、工商登記、各種公共設施等等,每個資料在蒐集過程以地籍資料為基礎去延伸,這樣一來各種分析、統計可以有更細膩的層次,進而引導出更多因地制宜的政策作法。

同時現有公車、清潔車等具有公共性質的車輛,每天在台南的大街小巷穿梭,基本的需求就是清楚知道每台車行進到哪裡,這個需求已經逐漸獲得滿足;除此之外,這些移動的車輛,如果能夠裝設其他感測設備,或許也可以帶出道路品質、街景等等資訊,有系統的蒐集後就可以帶出更多想像。

小結

當然,智慧城市的議題可以很廣泛也可以很深入,很多時候技術只是整個過程很小的一部分,如何讓人們相信以及參與想像會是最大難題;這裡只是概要性的歸納想法,應該還有許多可以深入探討的問題,歡迎大家指教。

期待接下來有機會讓更多具體想法在台南落地生根。

參考簡報 – http://kiang.github.io/slides/20190211_smart_city.html
心智圖 – https://sense.tw/map/5a1b6bd8-a593-4071-92e3-dd663c36374f

評論

從台南捷運議題聊我們對於民主的錯覺

一個網友在公開的討論中對於捷運提出了建議
“真正的民主在於公民參與,從政策前期就啟動,問題從「要不要蓋」開始問,包含對未來都市發展的各種面向的討論與瞭解,能不能回應既有的交通問題?對國土規劃與經濟的影響?符不符合公平正義?對城市發展與居民的影響?文化生活?同樣的預算有沒有其他效益更大的選項?這些政府都沒有討論,只告訴我們蓋高架捷運是為了減少壅塞、空汙、行車安全這些表面的問題而已。”

我其實認同也期待這樣的思辨過程,只是拉回現實考量,我們離這個真正的民主有多遙遠?回答這些問題所需要的各種評估,這些資源與時間的投入是否符合了既有社會的最大共識?在最近一次公投中,許多我認為進步的議題最後並未獲得大部分人支持,我在其中的反思是,我對於這個社會的主流意識是不是存在了太多錯覺?

從網友質疑的文字中也看的出眼前民主的困境,為什麼你覺得那些問題是政府應該回答的?你為了這些解答是否投入了努力去說服更多人們支持?我們的民主出現過程對比其他國家少了許多主動爭取的過程,讓大家以為我們已經在極其進步的民主環境中,事實上我們從威權轉換到民主不過最近三十多年的事情,許多人對於政府的想像也停留在大政府的概念中,才會認為這些問題全然是政府的責任,但事實上是,社會的最大共識明顯不是你想的那樣,那麼政府要如何去執行這類理想的政策?

如果你仍然認為自己沒有責任去說服其他人,這是政府的工作,那麼你要的答案也就永遠不會出現,因為台南市政府了不起就 1-2 萬個員工,要想說服 189 萬人是天方夜譚,很多時候只能依據最大共識執行相關工作,而如何讓這個社會共識符合你所期待的進步價值,那就是你我身為公民的所有人的責任。

試著想想,如果真如同部分議員提出的建議,我們把捷運議題直接訴諸公投,你覺得會有什麼結論?很多公共政策大家都覺得市長下個令就能夠解決,如果這種情況真的存在,那是一種威權,而不是民主。

簡單的說,如果你覺得政府執行的作法有問題,你需要做的不是說服政府,你需要的是說服這個社會,當這個社會產生進步思維的氣氛,政府的作法才會有機會進步。

相關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80092935413904/permalink/2222501304506381/


評論

台南為什麼需要捷運(輕軌、先進運輸系統)

從國發會的人口推估資料(*1)看,預計 2041 年台灣老年人口會是現在的 2 倍,一般來說台南的人口老化情況會高於平均;如果這些老年人口都還是倚賴私人運具,那麼可以預期道路擁擠的情況會更嚴重些,因為這些人大多退休,他們的移動需求不再只是發生在上下班尖峰時刻,而基於健康的理由,我們一般也會建議退休後的老人多到外面走走。

依據台南交通局在第 377 次市政會議的報告(*2),台南在近三年(2016-2018)因為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有 800 個,其中有 333 個是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也就是 41.6% ,而這些也大多發生在私人運具事故中;事故的原因也許可以歸咎於行車習慣、道路規劃等等,但這些原因要想有整體的改變會需要漫長的時間,我們會需要更快的方式。

再看捷運工程處在說明會的簡報(*3),台南的車輛登記總數從 2015 年的 194 萬成長到 2018 年的 198.4 萬,持續成長的私人運具會需要更多道路空間,只是拆除大量房舍闢建道路不會是台南的選項,因為台南以文化著稱,我們希望那些老房子可以被保留下來,如果無法限縮私人運具的使用,那麼我們需要的就會是替代私人運具的方案。

火車、高鐵、公車、公共自行車是我們目前已經有的大眾運輸系統,只是火車與高鐵適合長途運輸,公共自行車只適合短程接駁,在一般道路能夠產生私人運具替代效果的大概會是公車;台南的公車運量已經從 2010 年的 749 萬人次成長到 2018 年的 2092 萬人次(*4),成長的速度開始趨緩,因為目前台南公車並沒有優先路權,道路壅塞時與私人運具的差異性不大,而公車也無法像私人運具那樣提供點對點的運輸。

客觀來說還是會有很多解決方式,像是公車專用道或提高私人運具的運輸成本等等,但這些作法在台南缺乏民意的支持,採用捷運系統應該已經是各種可能解決方法中的最大共識。

進一步談方案的選擇,台南都會區既有道路一般都不大,採用地面系統與公車專用道一樣會跟原有用路人產生衝突,地下化系統需要的經費與時間都比較長,而且台南的地質情況以及可能的遺跡都會為地下化工程帶來不確定因素,高架則是會面臨眼前綠線草案所引發的反彈,因為道路不夠寬,高架會造成兩側居民產生壓迫感。地面系統缺乏民意支持、地下系統需要爭取更多財源無法短期達成,高架所帶來的爭議或許還有改善的空間存在。

如果能夠,我們當然希望可以有更高運量的捷運系統,只是高架輕軌已經算是各種系統中比較經濟的選擇,在台南有限的財源下還有施行的可能,其他選項大多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許多人質疑為什麼先期規劃只有出現在舊城區,主要是舊城區才有足夠的人口支撐輕軌營運初期的財務需求,在搭乘習慣養成以及財務情況穩定後,才有能力逐步擴大路線涵蓋區域。

於公於私我都支持台南發展輕軌系統,我過去也提過更大規模的輕軌想像(*5),只是想法的落實還是會需要這個社會的共識,期待接下來更多的對話機會我們能夠找到最大共識,然後讓這樣的共識推進台南的公共運輸發展。

*1. 國發會人口推估 – https://pop-proj.ndc.gov.tw/
*2. 第 377 次市政會議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gRNwWJxGZ0
*3. 捷運工程處說明會簡報 – https://traffic.tainan.gov.tw/RTO/ActivitiesDetailC031000.aspx?Cond=b1a61e98-603d-49e4-9fa2-3f3f957987b2
*4. 交通局「臺南市先進運輸系統優先路網(藍線、綠線、紅線)規劃作業」議會專案報告 – https://www.tainan.gov.tw/News_Content.aspx?n=13370&s=3741646
*5. 以輕軌取代台南鐵路地下化的想像 – https://medium.com/%E6%B1%9F%E6%98%8E%E5%AE%97-kiang/7ecba6be8b33

評論

關於台灣智慧農業的幻想

智慧農業看起來很美好,只是它背後代表著大量的資本投入,以台灣小農居多的情況,這種大資本的投入門檻很高;再者投資也要思考如何回本以及獲利,現有台灣的農產品多以內銷為主,政府透過各種補貼來控制農產價格,農產品很難產生超額利潤,也就很難說服農產事業負責人做比較前瞻的投資,現況除了學術研究外,大概就是少數具有規模的事業體在嘗試。

Medium討論: https://medium.com/%E6%B1%9F%E6%98%8E%E5%AE%97-kiang/1d6bd3ddfce7

農委會在國土計畫中規劃保留 81 萬公頃的農業發展區,依據世界銀行的各國耕地資料,兩百多個國家我們大概排在第 112 名,新南向政策列出的國家中,印度是我們的 193 倍、澳大利亞 57 倍、巴基斯坦與印尼則分別是 38 倍與 29 倍,如果我們很幸運的在智慧農業有了進展,可耕作面積的差異就是會自然發生的推力與拉力,而且,可耕作面積越大代表需求越大,目前許多擁有大面積耕地國家,在大型農機的投資就遠超過我們,造成我們在外銷價格與品質上不容易競爭,這些現況我們很難視而不見。

台灣是個海島國家,優勢在於貿易,如果我們希望在台灣的農業看到未來,智慧農業的發展就必須跟外銷緊緊扣在一起,所以我有個這樣的幻想,是讓台灣的農業,發展成為亞洲的農產實驗室,聚焦在智慧農業技術研發與輸出,以及種苗的外銷等核心,跟新南向國家進行深入的農業合作與發展。

如果耕作的目標包含了新南向國家,我們在思考可耕作面積時可以擴大近 390 倍,台灣在資通訊技術的發展具有相對優勢,位於副熱帶氣候而且有多元的耕作環境,我們可以針對新南向國家去打造一個一個的實驗區域,在這些區域跟目標國家進行合作,研發適合目標國家的智慧農業技術,台灣的集約農業特性在智慧農業中有機會進行典範移轉,對比傳統粗放農業所發展出來的大型農業機械,或許能夠有效發揮自身優勢。

台灣有優秀的農產品育種能力,透過智慧農業的發展可以放大這個能力,然後將種苗輸出到新南向國家進行最終耕作;種苗體積小、單價高,特別適合進行外銷,搭配我們在亞洲的地理位置優勢,以飛機載運種苗到目標國家耕作,然後透過船運將最終農產品帶回國內,國際分工才有辦法帶出台灣農業發展的未來。

當我們有能力站穩這兩個位置,台灣的農業發展就可以匯集各種優秀人才,扭轉眼前農業人口凋零以及耕地閒置、濫用等等問題,同時透過智慧農業去取代不適合海島國家的產業,跳出壓低成本創造優勢的惡性循環中。

評論

聊聊空氣網(aiR 網)與台南環保局的努力

兩年前由唐鳳政委開始討論的民生公共物聯網計畫,在台南有一些進展,透過這篇聊聊最近所聽聞的概況。

空氣網(aiR 網)網址: https://wot.epa.gov.tw/

空氣網是環保署建置的環境資訊網站,有別於傳統追求高度精準的國家級測站,空氣網納入了許多微型感測器的資訊;微型感測器的好處是成本低,可以大量布建,因此可以產出更貼近民眾感受的數據。

台南環保局的參與中,選定了包括佳里工業區、太乙工業區與嘉南醫藥大學周邊三個點作為開始,因為這三個區域是過去民眾針對空氣污染陳情相對多的地方,布建微型感測器的目的不再只是為了知道那些數字,而是希望透過數據的分析真的找出污染源,從源頭進行控管來有效解決空污問題。

當然,微型感測器的數據並不能作為環保局執法的依據,只是可以第一時間得知可能的污染發生以及記錄污染過程來作為稽查的參考,而不是等到民眾陳情發生;對比台南的幅員,環保局第一線的稽查人力相當有限,因此微型感測器的輔助可以確保資源有效投入,也可以產生警惕效果來避免污染情況。

數據的公開可以讓更多有興趣的朋友共同研究,只是公開的同時也讓部份民眾基於個別數據表現進行陳情,磨合還在進行當中;目前實驗已經獲得了初步成果,未來會擴大嘗試,希望環保局的努力未來可以建立更多與民眾之間的互信關係,讓台南的空氣品質可以有效改善。

* 建構民生公共物聯網督導會議 – https://sayit.pdis.nat.gov.tw/2017-10-26-%E5%BB%BA%E6%A7%8B%E6%B0%91%E7%94%9F%E5%85%AC%E5%85%B1%E7%89%A9%E8%81%AF%E7%B6%B2%E7%9D%A3%E5%B0%8E%E6%9C%83%E8%AD%B0

評論

R: [心情] 很想結束半工半讀的生活

我不確定什麼是比較好的選擇,只是在接近的情境下提供自己的選擇以及後續的發展作為參考

我家的情況一直不是很好,國中畢業前就打過很多零工或家庭代工,高中考得還可以,所以儘管家裡經濟拮据,還是讓我去念,我剛開始也覺得應該可以半工半讀完成學業;不過因為高一時沒什麼專長可言,只能晚上去站便利商店,有時還排週末的大夜班,加上高一的課業壓力重,所以體力有點超支,白天很容易打瞌睡,課業就慢慢跟不上進度。

即使半工半讀,家裡還是經常會因為錢的問題傷腦筋,在壓力之下各種情緒性的爭執就容易發生,現在回頭想想,這或許才是窮人難以擺脫循環的主要問題吧。

因此高一下學期,在學業大幅落後的情況下,也在跟家人爭執之後,我決定休學,辦妥程序後我就開始找全職的工作了。

當時剛好是電腦快速發展的時候,我只是因為小時候經常站在鄰居家裡盯著鄰居玩有趣的電腦遊戲,所以一直對電腦有著莫名的憧憬,於是在休學後刻意去找了光華商場的工作,也幸運找到了一個倉管工讀生的工作,記得當時時薪 70 左右;當時住在桃園龜山,靠著公車通勤到光華商場一趟要一個半小時,對比休學前緊湊的生活,在公車上放空的過程顯得愜意很多。

不過高一休學這個身份很難找到更好的工作,因此隔年我還是去考了高職夜間部,之後夜二專、夜二技,現在勉強就是個大學同等學歷;因為有光華商場的工作經歷,後來有機會找到了相關領域的小公司工作,後來為了薪水找到勞力性質的倉庫管理,在倉庫處理貨物的進出,也為了追逐更高的收入接觸過傳直銷、保險等等工作,最終就是花光了微薄的存款重新來過。

夜二專才開始碰觸程式設計,憑著宅氣逼人(?)的意志,儘管念的是資管也還是在就學期間找到比較正式的程式設計工作,之後就靠著這項技能騙吃騙喝到今天,雖然沒有什麼大富大貴,倒也不用再像過去一樣每天為了基本生活開支傷腦筋。

為什麼不借學貸?因為我爸在國中時過世,在那之前我們就常常是被債主追著跑的狀態,小時候也目睹過他被債主拖到外面痛打的過程,因此對於借錢這件事情一直存在著陰影。

如果當時借了學貸順利走入資工的領域,或許宅宅的等級就可以更高一些;我高職時念的是商業經營(會計),因為公立夜間部只有這個比較可以碰到電腦,之後就都是資管,一直在商科的好處大概就是班上女生比例高很多(?),然後商科的同學大多不會把程式設計當作人生的目標,所以比較容易建立自信(?)。

窮人之所以窮,很多時候是因為每天活在為了小錢爭執的過程中,很難有機會好好看著外面的發展;但即使你看到了想要的未來,在從泥沼中爬出來的過程,窮苦環境養成的習慣以及身邊的人都很容易把你拉回到爛泥中,想想 20 多年前我坐在電腦前時,家人罵我的其中一句是 “給你錢唸書,不是讓你每天坐在電腦前面玩” 。

畢竟是不同世代了,現在資訊領域有著更多的機會,自學的資源也豐富許多,提供的大概是一個轉換過程,希望有些幫助。

* 這是在 ptt 的回覆,回覆的對象可以參考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546978029.A.946.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