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左邊是台南北區舊勝安里社區活動中心,在 2016 大地震過後被判定為危樓,但還是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有預算了才把活動中心設備搬移到另一個臨時的地方,接著才開始封閉禁止使用,只是外面仍然開放停車,所以還是存在倒塌危害民眾的風險,但下一筆將它拆除重建的預算目前還遙遙無期。
照片右邊是自來水公司的舊宿舍,廢棄不再使用後已經閒置超過十年,房舍前的空地一段時間會有人來清理雜草,在 2015 登革熱疫情爆發後才把已經毀損的圍籬修好,把房子門口用鐵皮蓋上避免遊民進入,然後繼續放在那邊,除了等待自來水公司本身的預算,如果台南市政府有足夠的預算也許能夠徵用這塊土地進行活化,但目前看起來也是一種奢望。
這兩個並不是特例,台南還有著數不清的這類故事,有些案例甚至可能一等就是數十年,而且新的故事還在持續醞釀,因為公共預算需求一直是有增無減;但諷刺的是,同樣在台南,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重大建設進行,各種吸引觀光客的活動排滿整年的行程,欣欣向榮的感覺對比這些被忽略的角落有很大反差。除了在台南本身需要有更多人能夠意識到這些問題之外,一個很根本的結構問題是財政收支劃分法造成的長期失衡現象。
路平專案蓋出來的路很漂亮,但是同樣的預算可以讓台南把更多條道路修到正常的狀態,只是路平專案大部分預算來自中央補助,所以只能夠用中央的標準去執行這些預算;鐵路地下化預算近 300 億,主要改善 9 個平交道的交通問題,同樣的預算能夠透過新的道路規劃去改善遠超過 9 個平交道的問題,甚至有餘裕可以大量補助公共運輸來降低私人運具使用等等,但這筆錢也是中央補助為主,所以不能夠用換個方式解決問題。
很多在地的問題礙於台南自有財源不足,經常得爭取中央單位補助,而這類特別預算經常附帶各種跳脫在地需求的條件,必須特別、必須夠大或是必須超乎既有水平等等,經常得耗費更多的人力執行;只是也因為自有財源不足,台南早已無法僱用足額的公務人力,既有的公共事務就已經沒辦法有效落實,面對中央補助項目帶來的人力負擔讓問題更是雪上加霜,導致許多公務員消極面對,或是選擇盡早爭取調離那些被 “眷顧” 的單位,許多新進人員被推上第一線處理棘手的專案,人事流動率提高也導致經驗無法累積傳承,預算執行效率低落等等問題。
更讓人擔憂的是,近幾年來許多公共設施保留地因為長期欠缺預算進行開發,民眾基於私人利益的驅動下爭取解編,很多時候使用的理由是少子化讓需求不再存在;如果公共預算充裕,公共設施在規劃後盡快開發,隨著公共投資增加帶動民間投資擴散,少子化問題或許在台南就不會來的這麼快、這麼急,因為公務預算不足而選擇持續解編公共設施保留地就像是殺雞取卵一樣,長期來說反而會讓台南更難吸引年輕人在這裡生兒育女,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不是上述問題的萬靈丹,只是很多情況都難以忽略自有財源不足帶來的影響,期待接下來立法院能夠具體討論,也會需要更多民眾理解與支持這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