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彙整: 2021 年 9 月

台灣 COVID-19 本土病例地圖發展過程與展望

本土病例地圖(1)是在 2021/05/25 上線,其實在這之前疾管署就已經提供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2)讓民眾查詢 COVID-19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本土病例的地理分佈,只是網站介面操作不太直覺,也看不到區域的變化趨勢,在網路上看到李柏鋒醫師轉發李怡志老師繪製的病例分佈資料(*3)後,我就決定以此為雛型製作另一個版本。

剛開始資料的取得比較麻煩,每次更新都需要透過程式模擬點選每個縣市來取得資料,後來疾管署在得知我們開發應用的需求後,就在原本只有縣市資訊的開放資料中進一步向下延伸提供鄉鎮市區欄位,大幅減少更新資料需要的時間;後續也持續根據李柏鋒醫師與許多網友的建議,持續改進地圖的功能與修正錯誤。

我並沒有醫療相關背景,因此剛開始對於資料有許多認知上的錯誤,像是一開始的資料日期是「個案研判日」,後來才依稀知道每個病例會歷經一些疫調程序,然後研判出「發病日」資訊,這個日期對於疫情的判斷會更重要些;只是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往往只會想要知道每天新增了多少病例,所以在疾管署釋出「發病日」資料後我選擇同步維護另一個版本,而不是置換既有地圖。

除了地圖的呈現,本土病例地圖也逐步加入每日病例變化與性別、年齡分佈的統計圖,花比較多功夫的是加入 7日平均 曲線圖;當時是因為出現所謂的 “校正回歸” ,也就是回頭調整舊有通報日資料的情況,這才意識到通報塞車時只看單日變化容易出現疫情的誤判,透過動態計算的平均數字比較能夠避免週末前後通報數量明顯增減影響判斷。

由於新聞媒體的報導,許多朋友會每天盯著地圖的數字變化,在資料出現異常時就會第一時間發問,像是原始資料是否為本土病例的欄位突然在原本的中文資料外出現英文,導致程式判斷錯誤而出現明顯變化,突然出現許多陌生的網友提醒我去修正錯誤;另外有一個比較有趣的過程,有一次調整程式時我把沒有病例的區域從顯示 0 改為變成空白,更新後也突然出現許多網友表達無法適應,強烈要求把這個 0 加回到地圖上,這才知道政府持續強調 “清零” 的概念對民眾的影響極深。

隨著疫情趨緩,每天關注本土病例地圖變化的朋友慢慢減少,由於都是透過自動化程式維護,所以維持程式運作還沒有太大問題;只是這段期間累積的一些經驗希望持續分享出去,讓更多朋友在未來類似情況發生時也能夠站出來幫上一些忙,或甚至這些成果未來有機會希望能夠併入疾管署的網站,由政府單位接手持續的維運,畢竟我的創作只是一種例外,這樣的例外要能夠融入既有系統或體制內才能夠發揮最大的價值。

我的創作很多都依循 g0v 零時政府(*4)的精神,使用開放授權方式放在網路上,歡迎任何人進行延伸的創作(fork);我們共同的出發點是希望自己投入的心力與資源最終有機會讓整體社會提昇,但自始就沒有長期投入的規劃,所以最理想的情況就是可以公私協力,讓這些成果可以發揮最大效益,而不是只有曇花一現般的存在。

*1. 台灣 COVID-19 本土病例地圖 – https://kiang.github.io/covid19/
*2. 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 https://nidss.cdc.gov.tw/nndss/DiseaseMap?id=19CoV
*3. 李柏鋒醫師轉發文章 – https://www.facebook.com/pofeng/posts/10151627293584949
*4. g0v 零時政府 – https://g0v.tw/

2020 至今 4905 人死於交通事故,是疫情的 5.83 倍

衛福部今天的通報中,疫情死亡人數自 2020 起累計 842 人;今天道安資訊查詢網更新,統計今年前 7 月因為交通事故 30 日內死亡人數為 1709 人,加計 8 月至今已知的事故 24 小時內死亡(A1)數字後為 1905 人,再加上 2020 年的 3000 人,2020 至今有 4905 人死於交通事故,是疫情的 5.83 倍!

如果只看今年以來數字,高雄市 217 人最多、其次台南市 204 人與台中市 192 人;如果以 8 月人口計算每 10 萬人發生率,全國為 8.12 ,台東縣 19.63 最高、其次嘉義縣 16.34 與屏東縣 15.49 ,六都唯一高於全國發生率的是台南的 10.92 ,六都最低的則是台北市的 3.21 。由於資料的侷限,目前只能統計到 9/26 ,實際發生數字一般也大於公開資料能夠取得範圍。

對比疫情,我們對於交通事故的重視程度極低,但交通事故在台灣嚴重的程度卻遠大於疫情;我認為今天立委邱顯智提到的建議很好,交通部應該比照衛福部每天開記者會公佈死傷人數,直到交通事故傷亡人數能夠有效降低!

全部報表 – https://github.com/kiang/NPA_TMA/tree/master/report/2021_30days
道安資訊查詢網 – https://roadsafety.tw/

台南狹小巷道火災搶救不易巷道地圖更新

網址: https://kiang.github.io/tainan_basecode/narrow_roads/

台南市政府消防局公開的狹小巷道清冊(*1)有持續更新,所以試著更新過去製作地圖的資料,同時運用 TGOS API 把原本找不到的點補上。

這份資料由各區消防分隊所整理,裡面的巷弄區分為三種類型:

  • 紅區:指巷道消防搶救最困難的地區,不但道路寬度低於四公尺以下,且救災時必須利用此巷道進出,周邊建築物幾乎都會受影響
  • 黃區:指巷道消防搶救較困難的地區,道路寬度雖然大於四公尺,但因白天、夜間經常停放汽機車或其他障礙物,導致實際道路可用寬度小於四公尺
  • 藍區:道路寬度足夠救災之用,但該巷道未具備雲梯車操作的空間,無法從事高樓救災工作

中西區由於發展的早,可以看到許多密集的紅區,這些狹小巷弄要想根本改變會需要進行都市更新工作;只是考量中西區的特色也來自這些老屋、古蹟,所以同樣的範圍已經劃定歷史街區,同時補助許多老屋的修繕與維護。台南有許多地方一直在都市發展與文化保存之間拔河,有機會可以走進巷弄裡感受一下,共同思考台南在下一個 400 年的發展方向!

*1. 臺南市狹小巷道清冊 – http://data.tainan.gov.tw/dataset/narrow-roads

2018/12-2021/08 村里人口變化比較

縣市層級的民選公職大多在 2018/12 上任,因此從 2018/12 統計到 2021/08 的人口變化,作為各項施政變化的參考;全國人口從 2018/12 的 23588932 人到 2021/08 的 23451837 共減少了 13709 人。

統計期間雲林縣斗六市虎溪里另外拆分出正心里,所以人口統計數字有劇烈變化;扣除前述異動,村里人口減少排名前十為

新北市新店區新安里 6533 -> 4097 / -2436(-37.3%)
臺北市松山區自強里 10211 -> 8990 / -1221(-12%)
臺北市萬華區和德里 7165 -> 6344 / -821(-11.5%)
高雄市鳳山區富甲里 2843 -> 2060 / -783(-27.5%)
臺北市萬華區華江里 8885 -> 8195 / -690(-7.8%)
臺北市萬華區和平里 7120 -> 6437 / -683(-9.6%)
臺北市松山區吉祥里 8614 -> 7934 / -680(-7.9%)
臺中市烏日區前竹里 2616 -> 1957 / -659(-25.2%)
臺北市內湖區樂康里 9053 -> 8399 / -654(-7.2%)
臺北市中山區大直里 9735 -> 9090 / -645(-6.6%)

村里人口增加排名前十為

新北市林口區南勢里 20688 -> 27084 / +6396(30.9%)
新北市淡水區崁頂里 15638 -> 21659 / +6021(38.5%)
臺中市北屯區廍子里 13333 -> 19067 / +5734(43%)
新北市林口區湖南里 23277 -> 27543 / +4266(18.3%)
桃園市中壢區青埔里 4545 -> 8432 / +3887(85.5%)
新竹縣竹北市北興里 5053 -> 8469 / +3416(67.6%)
桃園市中壢區洽溪里 6321 -> 9179 / +2858(45.2%)
桃園市龜山區樂善里 4273 -> 6811 / +2538(59.4%)
高雄市鼓山區龍水里 28874 -> 31402 / +2528(8.8%)
桃園市八德區興仁里 8954 -> 11452 / +2498(27.9%)

改用比例排名,人口減少前十為

高雄市大寮區光武里 203 -> 109 / -94(-46.3%)
雲林縣斗六市虎溪里 6454 -> 4004 / -2450(-38%)
新北市新店區新安里 6533 -> 4097 / -2436(-37.3%)
高雄市鳳山區富甲里 2843 -> 2060 / -783(-27.5%)
臺中市烏日區前竹里 2616 -> 1957 / -659(-25.2%)
屏東縣屏東市鵬程里 307 -> 239 / -68(-22.1%)
新竹市北區大鵬里 316 -> 247 / -69(-21.8%)
高雄市楠梓區宏南里 979 -> 790 / -189(-19.3%)
南投縣仁愛鄉榮興村 59 -> 48 / -11(-18.6%)
新北市新莊區營盤里 2250 -> 1842 / -408(-18.1%)

人口增加排名前十為

高雄市左營區自助里 411 -> 1079 / +668(162.5%)
桃園市中壢區青埔里 4545 -> 8432 / +3887(85.5%)
高雄市橋頭區新莊里 2839 -> 5211 / +2372(83.6%)
連江縣北竿鄉芹壁村 217 -> 376 / +159(73.3%)
臺中市南屯區春安里 973 -> 1681 / +708(72.8%)
新竹縣竹北市北興里 5053 -> 8469 / +3416(67.6%)
桃園市桃園區文中里 3111 -> 5031 / +1920(61.7%)
桃園市龜山區樂善里 4273 -> 6811 / +2538(59.4%)
臺南市南區明德里 1053 -> 1667 / +614(58.3%)
臺中市南屯區新生里 1793 -> 2837 / +1044(58.2%)

完整清單可以參考
https://github.com/kiang/tw_population/blob/master/reports/2019/population.csv

在台南找回海洋國家的冒險精神,期待水域開放繼續加速

今天參與觀旅局舉辦的推動台南市水域遊憩活動發展座談會,會中郭局長提到,在 108/12/03 國家賠償法修正正式公告生效後,許多過去基於法規要求衍生的限制措施會逐步檢討修正,在開放山林之後就是接著開放水域的討論;其實在 110/09/02 行政院又進一步通過「國家賠償法」修正草案,期待進入立法院討論時可以有更多進步的共識,而不是讓台灣一直淪為 “先禁國家” 或 “媽寶國家” 的批評中,我們該找回海洋國家勇於冒險的精神。

會議中主要聚焦在台南運河與黃金海岸週邊區域的水域遊憩規定討論,台南運河原本就有水上競技訓練與漁船出入,隨著固定航班遊船參與以及民眾水域活動增加,開始會有零星的衝突發生;會中討論方向包括明訂水域內速限以及研議共通閃避原則,立足點還是會在水域共有的精神,只是過去長期禁止讓許多人對於這些規範陌生,期待水域活動普及後可以提昇水域使用人的基本素養,減少衝突發生。也有聊到虎頭埤對於自備無動力船隻收費的不合理,以及烏山頭等水域並未開放等問題,期待這些問題可以逐步獲得解決。

我在會中提到,高雄愛河的使用規定已經由事前申請調整為當下報備,期待台南運河跟進;而台南運河或台南市可以看到的大量水域都被柵欄阻隔,過去我在市府工作期間協助爭取大涼生態公園設置的簡易碼頭頗受好評,近來黃金海岸整修工程也開始引入階梯式的堤防設計,期待這樣開放的概念可以作為台南運河或甚至各種水域週邊工程的基礎,讓更多人可以親近水,進而認識水與愛護水。

擁抱自然同時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從事遊憩活動應該要具備充足的知識或是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下進行,而不是把這樣的責任丟給政府;會中先進也提到,荷蘭會為每個孩子安排穿著便服落水的應變訓練,同樣身為海洋國家的我們,應該要把進行水域活動需要的技能安排在國民教育中,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透過各種方式禁止人們靠近水域。

我自己有買一艘充氣式獨木舟,有機會一起去划船吧!

台南的悠然過活,就差人行道了

照片在新北市蘆洲光華路旁的人行道,記得十多年前走在這裡時,人行道存在各種障礙,基本上都是走在車道上;這兩天拜訪親友,試著帶孩子走在這裡,發現已經可以全程走在人行道上,雖然仍然有不少阻礙,但大多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對比在台南需要緊抓著孩子的手走在車道的情況,心情放鬆許多。

Medium 討論 – https://link.medium.com/XKdTHloxFjb

過去只有在台北出現的步行體驗,近幾年延伸到新北市的都會區,原本沒有人行道的地方開始出現,原本被佔滿的人行道也做了許多清理,走在人行道上面的人也慢慢多了起來。當然,步行的體驗離日本還很遙遠,但的確是有感的改變。

反觀經常以台灣京都自居的台南,我們常以文學家葉石濤的話說台南適合悠然過活,只是實際生活在這個地方的年輕人經常感受不到同樣氣氛。缺乏通勤需要的大眾運輸,上下班都是靠自用車,通勤時間經常塞在車陣中;即使找到適合的公車路線,許多公車站牌就設在車道旁,下車開始就得人車爭道,人行空間稀少,或是已經遭到各種佔用,缺乏友善體驗也降低了使用意願。

台南友善騎樓政策實施 10 年,號稱讓 146 公里的騎樓暢通,但很多時候這樣的暢通只出現在拍照當下,新聞氣氛消失騎樓人行空間也就跟著消失,私有產權公共使用難以維持。台南的人行道涵蓋率長年維持在 1% 上下,近年來新闢建的人行道也大多出現在重劃區或是人煙稀少的區域,對於已經存在的社區幫助不大。

台南火車站出來銜接的中山路,以及民生圓環相連的中正路、民生路路寬大多在 20 公尺以上,闢建人行道可以銜接多個熱門觀光區域,讓人們下火車就可以步行走到安平運河邊;這條路線沿途的古蹟、老屋可以吸引人們邊走邊看,人行區域擴大後也可以提高沿途商店街容納的用路人,帶動全線商業發展而非像現在單點式集中,帶來多贏的綜效。

今年修訂的「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明確規範多種道路應留設人行道,如果能夠選定這條路線進行示範,闢建完整人行空間提昇步行體驗,悠然過活或是慢活這樣的詩意也才有機會真的融入台南生活。

110萬簡訊的問題臺灣社交距離APP可以解決

在長榮2名機師確診後,指揮中心緊急針對 110 萬可能的接觸民眾發出簡訊警告,跟過去萬華案例出現發出的 60 萬簡訊一樣,大量希望尋求協助的民眾造成鄰近醫療系統壓力短時間衝高,潛在的感染者在醫療院所外等待、群聚,這個作法真的好嗎?

在確診者的足跡公開後,許多人又開始聚焦在患者私領域的行為討論,但這些討論往往無助於防疫,同時也會讓更多未來出現症狀的患者選擇隱匿資訊,進而讓防疫出現更多缺口,影響整體防疫成效。

在疫情發生前,調閱個人通聯紀錄只有在刑責達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嫌犯才能夠進行,而且需要經過法院個案審查;但眼前為了防疫,從萬華的 60 萬人到這兩天的 110 萬人等同被當罪犯一樣,被調閱了部分的通聯紀錄進行分析,然後發出警告簡訊,這樣的作法也宣告著,我們每天進出各種場所掃描打卡的資料只是做白工,更別說那個幾乎被放棄的臺灣社交距離APP。

但臺灣社交距離APP才是更好的做法,如果眼前臺灣社交距離APP已經普及到一個程度,收到警告通知的民眾數量大幅減少,醫療系統不會短時間內被癱瘓,媒體與民眾也不會把時間花在討論病患的隱私,這已經是眼前最能夠兼顧防疫與隱私的方法,但政府寧可繼續用舊有作法把問題丟給第一線人員!

透過電信資料追蹤除了隱私問題,它的先天限制就是不精準,因此個位數的確診案例就會需要針對上百萬人進行警告;臺灣社交距離APP透過藍牙技術,可以讓通知精準的發給曾經跟確診者有 5-10 公尺範圍內的潛在接觸者,透過可被信賴的技術在提高精準度同時保有民眾的隱私。

如果各種場所對於實聯簡訊的檢查可以改為檢查是否安裝與啟用臺灣社交距離APP,以台灣民眾配合的程度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讓它有效普及,接著慢慢卸除繁重的疫調工作量,讓第一線人員可以空出更多心力照顧患者,這個社會也不需要花那麼多心力討論病患隱私,同時更多潛在的患者也會有更高的意願第一時間取得醫療系統協助,有效避免疫情擴散。

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疫病,臺灣社交距離APP的存在讓防疫工作不需要跟掌握病患隱私劃上等號,就只差更多的信任與推廣,該是時候投入更多心力在新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