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的英語加強政策最早在前市長 張燦鍙 於民國 87 年開始推動,針對學童加強英語教育,後來繼任的市長們也都延續或是加強,只是經過 20 多年的努力,英語政策並未對台南的國際化帶來顯著影響,但卻讓國小教師結構有了明顯的改變。
眼前在台南想要成為國小老師,最快的途徑就是成為英文老師,只要英語能力跨過門檻加上額外的教育學分就可以,目前所知英文老師的錄取率大概是一般老師的五倍以上;以英文老師身份進入學校授課後,有許多機會可以轉為一般教師,而這個轉換的情況也相當普遍,因此英文老師的缺額很容易再次出現,但一般教師的名額就因此產生了排擠。
英文的重要性不會有人否定,但在台南並沒有使用的環境,很多孩子學了沒有持續使用很快就遺忘;但許多英文老師轉換為一般教師後參與了孩子更多的學科教育,這些英文老師許多並未經歷過數學、自然等特定學科的基礎訓練,造成英語能力並未有效提昇,卻拖累了孩子對於數理等其他學科的興趣培養,真的是得不償失!
這幾年在國際上的風氣是 “越在地、越國際” ,也就是越能深入與強化在地特色的地方越能夠吸引國際的參與,只要世界各地的人都願意來到台南,台南自然會有培養孩子英文能力需要的環境;台灣舉世聞名的就是科技產業,台南也自豪有南科這樣的科技產業聚落存在,但回頭看我們的教育政策在英文投入了不成比例的資源,排擠科技產業需要的數理能力與興趣培養,這樣的得與失在 20 多年後的今天值得我們好好反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