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交通部花費 1.5 億的 APP 悄悄下架,文化部又有 Taiwan PLUS (下稱 Taiwan+ )這樣類似的計畫,而且預算從第 1 年 10 億到規劃 4 年花費 58 億,從去年 8/30 開台至今使用人數統計遠不如預期,更別說大部分的使用者都還是台灣人,並未達到希望吸引國際觀眾的目標。
事實上政府架構本來就不適合聚焦在 APP 或平台的經營工作上,因為科層結構冗長的決策過程跟不上人們偏好變化的速度,任何主打吸引大眾的 APP 或平台在政府架構下都只會是另一個錢坑;其次是政府一直有大量的 “政令宣導” 需求,因為政令有嚴肅的一面,所以資訊的完整性要求會大於趣味性,你會想看大部分都是不感興趣的內容嗎?
但政府仍然有民間無法取代的地方,也就是大量的普查工作,一般民間企業進行普查工作的成本極高,而政府機關原本就存在服務每個民眾的結構,進行普查工作可以同時用在多項服務上,邊際成本與門檻低很多,因此政府機關與民間企業應該扮演互補的角色,政府機關持續進行普查工作並且釋出成果,透過開放資料或甚至是開放 API 的形式提高資料的易用性,民間企業採用意願提昇後自然會加速政府資訊的普及。
過去我製作的口罩地圖或是本土病例地圖,這些應用就是奠基在各個政府機關累積數十年的資訊基礎上,民間應用的開發很自然會迎合最大需求的群體,讓資訊快速傳播;政府機關需要做的也就是照顧熱門應用所無法觸及的群眾,像是身心障礙族群或是其他弱勢,這樣的互補工作才能夠讓社會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即使焦點放在台灣在國際形象的推廣工作上也一樣,文化議題我們常在講越在地、越國際,當台灣能夠更深入自己的歷史、文化與特色,並且透過開放資料方式進行更多跨國合作,最終我們就可以順水推舟的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台南號稱眾神之都,但許多文化歷史隨著民眾信仰的改變快速消失中,急需投入更多資源來讓這些文化資產順利保留;在零時政府也有國家寶藏這樣的計畫,試圖整理美國所開放的數千萬筆歷史資料,特別是針對跟台灣有關的歷史部份。同樣的預算如果能夠放在類似的工作上,深化台灣的文化底蘊,最終台灣就有機會成為國際上的顯學,自然吸引國際關注同時促成更多的文化交流,希望政府單位的決策者別再一廂情願的把錢投入無底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