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未分類

台南智慧城市論壇:臺北市政府資訊局局長 李維斌 演講逐字稿

大家好,大家說我們是天龍國的喔,OK 我們就在講一下我們天龍國的想法是什麼好了,那如果講細節大概太細,我們先講一下 concepts ,說到底智慧城市到底是什麼,智慧城市其實很難定義,你沒有一個 well defined 的、大家都承認的一個很好的定義方式,所以假如說我們今天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大家知道演化是什麼東西嗎?都聽過嘛,達爾文的演化論,演化在做什麼,一個生物牠去跟環境不斷的去做妥協、不斷的去做適應,最後做選擇產生出來的結果,那智慧城市是不是這樣的東西?

一隻鳥長出翅膀來是因為牠從出生牠就想要長出翅膀,所以經過幾百萬年的努力,終於長出翅膀嗎?當然不是,對不對?所以我們在台北市裡面,智慧城市我們第一個 mindset 的改變就是,智慧城市是動詞,它不是名詞。如果它是一個動詞的話,它就是一個程序、一個過程,那這個過程要怎麼去處理它?環境不斷的改變、科技不斷的進步、人民想法不斷的改變,那你要解決的東西在政府組織裡面,政府的架構有辦法適應這種快速的變化嗎?沒有辦法!政府是求穩的,它有很多的遊戲規則它必須去執行,公務員必須依法行政,所以你要它去產生太多的變化或是太多的創新,什麼叫創新?創新代表 uncertain 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代表什麼?代表風險,公務員體系能夠承受風險嗎?不太能承受風險。

所以這樣講感覺起來 smart city 就不要玩了嘛,所以我們再退一步想,那 smart city 到底是什麼?那我們又有一個 mindset , smart city 是手段,它是一個手段,為了達到某一個目的的手段,那目的是什麼?比如說我們市長常常在喊,宜居城市、宜居永續城市,所以假設我們府內定義了宜居永續城市是我們的政策目標,那智慧城市不過是達到這個政策目標的手段而已。

比如說我們在講智慧教育,智慧教育就是什麼?智慧教育是手段,所以不管你講一生一平板、你講酷客雲,它都是一個手段,它的目的是什麼?教育平權!所以在智慧城市裡面我們談智慧教育其實是談教育平權,那智慧教育裡面所有的事情、所有想像的東西都是為了達到這個教育平權的手段,所以市長當初我們在做智慧教育的時候他只問一件事情,台灣有沒有可能再出現一個三級貧戶變成總統?他講阿扁,有沒有可能?越來越難,當你越來越數位化的時候,你沒有其他的配套措施,你所有東西通通變成網路上面的時候,沒有網路的人就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以前我們還可以鑿壁引光,小時候學過的,把牆壁挖個洞偷隔壁的光還勉勉強強唸個書,現在不行了,你沒有網路、沒有 pad 你就不要唸書,沒有教材了,所以智慧教育裡面談的是平權,讓大家都有受教權,讓大家都能夠學到東西。

所以智慧台北裡面來講,我們就覺得說,我們就做了一個關鍵態度,叫做放手,為什麼要放手?因為叫公務員或是我們台北市政府自己關起門來找一堆專家開始研究,我要提供什麼樣的東西叫做 smart city ,太辛苦了!你還不如像剛剛我們演化講的,你把環境做出來,這隻鳥在這個環境裡面慢慢慢慢就會被磨出翅膀來,所以民間的力量如何到這個平台上來?跟公務員的力量如何到這個平台上來?然後大家一起協力,這是我們在想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喊出一個口號,看起來沒有什麼

以政府做平台,然後把台北市當作是一個智慧的生活實驗室

看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很難。我怎麼樣變成一個平台?這個平台不是資訊平台,你有東西丟進來或是你上網剛剛用的 slido 說什麼可以給意見,然後我就可以看到,不管你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問問題我都可以回答,不是這種平台!這個平台是環境,你怎麼在這個環境上面去適應它,能夠去選擇,這樣一個平台要怎麼去運作?它要很多很多的溝通必須發生在裡面。

台北市如果是一個生活實驗室,台北市雖然說很小,但是它非常 diverse , 12 個區裡面的狀況都不太一樣,你可以看到天龍國中的天龍國的大安區,有天龍國裡面的、很慘的,比如說你到了文山、到了萬華那邊,它可能有些地方是比較落後的,有些地方比較真的是不行,所以在台北市裡面,跟大家想像真的不太一樣,比如說我們在學測裡面講 ABC ,學生 C 的在台北市大概 1/16 ,相對少,跟台灣各地來講,學測那個等級在 C 的是相對少,但是他的相對剝奪感比各個地方都要嚴重,大家可以體會嗎?所以台北市的問題跟大家不太一樣,但是沒有比較簡單,他的相對剝奪感是非常非常嚴重的,因為他隔壁的鄰居可以坐賓士上下學,當我用一台電腦都快跑不動了,隔壁的 ipad 一直換、又戴 iwatch 又什麼什麼一大堆,什麼都有,相對剝奪感是重的,他不像說有某些偏鄉是集中起來,一群人都在哪邊,所以你可以去那邊 service 他們,可是在台北市沒有,台北市散在各地,每個地方可能都有那麼一些在角落的人,這些人要怎麼去幫助他們?所以我們在這個環境裡面其實 NGO/NPO 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夥伴。大概後面再跟大家提一些案例。

這就不用看了,反正天龍國嘛,看一下這個,我們今天其實當初我們在想說我們要做一個 partnership ,就是我們要跟 public/private ,不能只有 public ,要有 private 、要有 people , professor 是指專業人士,所以大家怎麼去做一個 partnership ?名詞對我們來講一點意義都沒有,我們要動詞,所以我們希望全府的同仁在思考,你要去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智慧城市談的是服務,我們談的是服務不是技術,所以這些服務你要怎麼去 enable 這個服務?你要怎麼去 encourage 大家能夠進到這個平台去提供這樣的服務,你怎麼去 engage 大家 engage 進來,我們所說的 engage 不是 participate ,像今天大家是 participate 因為大家報名前來,但是你會不會 engage 進來? engage 需要 commitment ,你會不會跟我們一起努力往這個目標走,不是只是來聽演講而已,這是 commitment ,你有沒有這個 commitment ?你願意是為了這個都市的發展,而不是為了要來賺錢,賺錢應該是你的結果,不是你的手段、也不是你的目的,但是因為你做了這件事,這個因而產生那個果,所以因果關係非常非常重要。

譬如說大家常在講,人很貪婪、我們愛錢,我們要賺很多的錢,所以人很貪婪,那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因為社會上很多的事情是因為錢、是因為貪婪,那我們要解決貪婪這件事情,這樣對嗎?如果它是個因你可以去解決,如果它是個果那就不對,所以假設貪婪這件事情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原因,那我可以去解決它,如果它是一個結果,那它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錢?因為我們要過更好的生活,那更好的生活為什麼要錢?因為那是你知道的唯一方式,所以假如你要過更好的生活,錢不是唯一的方式,你有其他的方式的時候,你就不會貪婪了。所以尼泊爾的人很快樂,他沒有錢啊,如果你去網路上面看 social progress index 這個東西,他們在做研究, GDP 跟 Happiness 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當你去找到這個曲線關係的時候,其實關係並不是那麼的大,有一些地方的 GDP 並不是很高,但他非常的 happy ,有些地方的 GDP 非常的高,但是壓力太大他並不快樂,所以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必須找到你才能夠解決正確的問題,所以推智慧城市最大的問題是, creative 不會出來,智慧城市我們要推的是創意,創意到底在哪裡?以前的時代,很多的技術、很多的想法都在公部門裡面,因為你有資源,但是現在民智已開,技術的成本已經很低的時候,其實很多東西是在民間,那民間的東西怎麼樣進入到這個平台上面來能夠發揮就變成我們很重要的一環。

公部門一樣,公部門還是會繼續 enhance 它的 service ,但是你要叫它去做一個很大的突破,突然有一天大家起床突然發現,公車全部在天上飛了,這不可能的事情,它會一步一步慢慢的進步,但是民間會有跳躍式的東西,那跳躍式的東西我們以台北市來講,我們都做很多 small diverse 的實驗,我們叫 POC , Proof of Concept ,因為太創新了,你這時候直接要去推其實很恐怖,所以我們先想找一些小地方然後一個小規模先實驗,實驗成果如果不錯,我們再把它擴大,擴大到某個程度我們認為很好,它會變成政策,大概是用這樣一個模式。

我們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智慧城市我們剛剛講服務,所以什麼教育局、衛生局、社會局、民政局大家都有很多很多的 idea 要去做服務,要去做實現,那這時候對我們來講,我們的能力不夠,我們沒有那麼多的資源,所以我們必須 prioritize ,優先化這些東西,那到底要優先什麼樣的東西?所以市長講了五個,智慧教育、智慧支付、智慧公宅、智慧交通跟智慧照顧,為什麼要選這五個?因為這五個的情境、場域可以用下命令的,它的改變可以比較快,我直接下命令要求所有的聯合醫院,你應該要怎樣怎樣配合,那智慧照護就有機會先起來,那教育不用講,教育局就是市府的單位,要求教育局必須做到教育平權,那如何做到教育平權你必須要開始去設計、開始去 design ,那這時候智慧教育就可以做了。公宅也是一樣,公宅本來就是市長很重要的政見,所以在公宅裡面可以怎麼樣提供一個比較 smart 的 service ,讓你在這個地方住得很愉快,銀髮宅、社會宅、青年住宅,到底有什麼樣不同的 purpose ?這樣的 purpose 需要什麼樣的 service ?這些東西都變成要去思考的東西。

那交通不用講,每天出門遇到第一件事情就是交通,剛剛有講說交通到處塞,那你說內湖交通的問題,光車子就能夠解決問題嗎?沒有,那是都市計畫的一個錯誤,都市計畫在計畫之初會先估計人口數,因為你這個都市計畫會移進多少的人口,會造成怎麼樣的交通的狀況,這時候你要去 prepare 未來你可能面臨到的狀況。所以你的交通假設預估因為做了這個都市計畫,這邊會擠進 100 萬人, 100萬人的交通狀況到底要怎麼解決?可是你沒有,你只估 30 萬的時候,這時候如果來了 50 萬、 100 萬你都沒辦法承受。公共運輸可能是一個關鍵,但是公共運輸要怎麼做?所以很多很多的議題會在這裡面,需要大家共同動腦筋,不是只有公務員自己在動腦筋,可是公務員的動腦筋通常就是把幾個委員叫來,等一下黃教授就來開會對不對?但是我也是當教授的,當教授的話,在公務員體系開會教授的話要尊重,聽聽就好!每次都這樣,教授講的很有道理,但是都不會照著做,所以大概就是尊重,聽聽就好。所以其實最後還是他們想像的一個空間。

所以我們一直很 care 民間的力量怎麼進來,所以我們做了一個機制,我們有一個智慧城市辦公室,因為很多人、很多件事都想要學台北市的智慧城市辦公室,但是很多都誤解智慧城市辦公室的目的跟意義,我們的智慧城市辦公室不是來解決市政服務的問題,也不是來提供大家 smart solution 、 smart service ,不是,它是來幫助要提供 smart service 的人遇到的困難,這樣速度才快。假設我有 100 個人提供 100 個 idea ,這 100 個 idea 裡面遇到的困難我幫你解決,那一次 100 個 idea 就出來了,大家可以理解嗎?譬如說空氣盒子,現在大家都知道空氣盒子,到處都是空氣盒子,你知道空氣盒子你要把它放到市政府的情境裡面要花多少功夫嗎?我先問你空氣盒子,第一個那個數字丟出來誰倒楣?環保局,三不五時你就丟一個爛數據出來,然後告訴全台北市的人空氣好差喔,倒楣的一定是環保局,環保局為什麼要讓它裝?第二個,這個東西要裝在哪裡?它要電、它要網路,裝哪裡?哪裡有電、哪裡有網路?公部門,公部門裝在哪裡?你到處協調很辛苦,裝學校最好,學校每 5 公里 square kilometers 裡面就會有一個學校,便利商店太難談,你要花太多時間去談,所以你今天談小學最快,但是小學為什麼要接受這個設備?他就會開始問啦,這個設備要我保管嗎?設備壞了誰修?設備如果怎樣怎樣,好多好多的問題都衍生出來。這個數字準嗎、對嗎?台北市資訊局有能力,假設它真的做的不錯,你要把它推廣,你推廣的了嗎?這麼多的問題。

可是今天當我們回過頭來去看,空氣盒子算是成功的案例,非常非常成功,不管全台灣、全世界各個地方,連韓國都跑來我們這邊看,然後買了很多空氣盒子回去,為什麼?第一個,環保局裡面有環境教育科,它就要負責環境教育,第二個數據到底 o 不 ok ,我們找中央研究院進來,那學校老師為什麼要接受?因為 maker 教育是他們的重要目標,空氣盒子必須是變成 maker 的教材。那為什麼可以推廣出去?因為 LASS ,因為有民間的社群進來,所以大家的力量怎麼樣整合進來,這就是我們變成一個 platform 的目的,所以利用這個 platform 製造一個對話的空間,讓這些人能夠坐下來去談,然後如何去扮演各自的角色,然後每個人站穩自己的角色把這個故事演出來之後,它就變成一個 demo 的東西了。

所以在這個條件上跟大家解釋一下,當初成立 PMO 的時候的三個概念,通通都不是 smart city ,第一個我們要希望說我們成立一個單位,能夠 facilitate innovation ,創新這些 innovation 這件事情要有人去 facilitate ,我們不會去期待公務部門裡面自己就發生這種事情,因為大家都太忙了,第二個業務分工太細了,在這麼細的分工之下要大家突然想通了,有一天吃飯大家突然一個 piffany 出來都聚在一起然後開始聊天說我們怎樣合作啊、提昇一個什麼,太難了,不太容易發生那種事情,所以要有人去 facilitate 這件事情。第二個,互相合作的這個文化是不存在的,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推來推去,其實有時候你去想,一個服務為什麼會被各單位推來推去,因為那個服務要跨單位,沒有一個單位能夠完整的去提供服務,所以他會看到他自己的這一塊,發現別人的都還沒有補,所以你把別人的補完之後我再來就幫你做好沒有關係,可是到每個單位都一樣,所以每次只要長官下來說你先做,只要有一個人做,粽子頭一拉起來,事情就解決了,那這個 culture 要怎麼去改變它?都不太可能靠內力,內部的力量,我們小時候都學過物理,內力不影響運動狀態,所以需要外力。

最後一個是 engage stackholders ,就是你這些利害關係人平常的運作模式就不是這樣,所以你怎麼樣把鄰里的力量帶進來全府,可能民政局最厲害,其他局都不不行,社會局可能也不錯,但是怎麼樣讓大家都具有這樣的一個能耐?其他那種很多很多的小 service 怎麼樣去把民間的力量帶進來、把業界的力量帶進來,所謂產官學研的力量能夠帶進來,怎麼去 facilitate 這個東西,它需要時間的,我講的不是說開一次會然後就做完,它需要一個審議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你叫公務員每天 involve 在裡面,可能嗎?真的太難了,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外部的單位來幫我們做這件事情,所以我們成立這樣一個 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 ,所以有這幾件事情它的任務目標在這邊,那自然就會產生 smart solution ,所以 smart solution 是我們的結果,這整個機制才是我們的手段,所以我們開始變成是府內的政策幕僚。

譬如說翡翠水庫,翡翠水庫想要更新他的一些設備,他把他的想法丟給我們的時候我們找到很好、很棒的 solution ,那 solution 進去試了半年之後他們覺得很棒,跟他們的想法完全不一樣,原來科技已經做到這種程度,可以幫他們做,翡翠水庫是全國第二大的水庫,有很多地方像他們上一次颱風,邊坡重新植坡之後,他們希望知道邊坡的一些穩定度、有沒有下滑,裝了很多的 sensor ,可是 sensor 的資料怎麼送回來?你說 4G 啊,那種偏鄉沒有 4G ,你要真的裝 4G 開玩笑誰幫你裝?沒有那個成本,那怎麼辦? LoRA 其實很好,因為 LoRA 便宜, LoRA 又可以送很遠,它只能送一點點資訊,所以你不用想期待用它來看電影,但是送這種資訊是 ok 的,所以裝了三個基地台,那基地台不是這種 4G 基地台貴的要命,它那個便宜,它的頻道是 open 的,所以變成說他這樣子去試,試了半年後他覺得很好,所以他們現在加碼要裝更多的壩體的、水質的 sensor 什麼都要進去,就是用這種方式, POC 之後就會變 policy ,所以本來就有很多 top-down 的東西,這些東西原來也許不具有 innovation ,不是那麼 innovation ,可以把一些新的技術帶進去,所以我們會負責把一些新的技術帶進去,另外就是 bottom-up ,民間的想法出來之後我們要去協調各局處,講故事的方式讓大家能夠在裡面找到自己的角色,沒有 credit 不會有人來幫你的,所以你必須要去想故事,講專業坐在一起就是胡說八道,因為你有你的專業、我有我的專業,大家坐在一起就沒得談,但是講故事就有,每個人可以在這個故事找到自己的角色提供意見,最後形成一個大家都接受的故事的時候就可以 go 了。

但這故事也不是想像中的簡單,像我們剛剛講那個空氣盒子我們就搞了 8-9 個月,還簡單的一個大稻埕的東西我們就搞了 6 個月,但是現在越來越快,因為大家開始有默契。那市民參與裡面我們現在比較重視 NGO/NPO 的合作,民間的話我們是告訴他什麼叫 smart city ,因為太多的 idea 都比較唬爛,所以大概還在慢慢教他怎麼樣比較務實,那公民參與那邊還有費用,我可能要講快一點。

這大概是我們 top down 各局處丟下來的專案,反正專案太多了,就不花時間講了,這是智慧台北車站,到台北車站不迷路真的有鬼,那我們決定要在這裡面做所謂的室內導航,但是要導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想法,所以我們那時候招標,招標以後其實他的作法也很有趣,我們現在是把那邊的停車場授權給這一家公司,這家公司利用停車場賺的錢然後去提供智慧車站的服務,等於說市政府不出錢,把這邊的停車費的收益交給他們營運,他們利用收益回饋到台北車站。剛開始做出來的 app 他就要開始上了,他就要開新聞了,就要開記者會了,我們不准他開,因為太難用了,連我們自己都覺得不好用你還敢開記者會,所以強迫他我們要把 user experience 帶進來,什麼叫 user experience ?它不是 UI 喔,不是說畫面很漂亮,所以我們在火車站裡面 random 挑了 400 個客人, 400 個乘客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叫他們用這個軟體然後叫他們給意見,所以蒐集意見蒐集了好久以後再重新設計,現在你看這個軟體現在在 android 上面下載量已經上萬,滿意度 4.6 ,你有看過這種政府標案下面的 app 有這種效果的嗎?沒有。押著他,你就給我在台北車站亂挑,亂挑 400 個人,盯著他挑,不能用你自己去找的,就在台北車站裡面亂挑,挑了 400 個,就給了很多很多的意見,然後去修正。剛開始我們連那個地圖都不會用,因為不 smooth ,跟我使用的情境完全沒辦法搭配,它是有功能都在,但是使用情境完全搭配不下來,所以必須要做這種改善。

所以我今天都講這種小東西,那像 3U ,大家也不知道 3U 在做什麼,不管 UBike 大家都很熟、UMotor、UCar ,那我們在幹麻?議員常在罵我們, UMotor 現在做的不錯,UCar 都沒有,可是問題是我不做這個經營模式啊,你叫公務員去經營 UMotor ,開玩笑自己開公司算了,我幹麻在這邊幫你當公務員?那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假設你要經營 UMotor ,其實最重要的是停車位、停車格,另外就是充電樁,所以我把充電樁做好,我把停車格的一些規則稍微改一下,讓你可以做生意,那你來玩。我們規定很多的空間、新的公宅裡面一定要有充電站,這時候你的 UCar 就可以跑,所以我們把環境做出來讓你去演化。

智慧公宅也是這樣,智慧公宅 12000 戶,這是一個好東西,你要蓋公宅,裡面要做 smart solution ,可是你可以想,以政府標案的習慣這種東西一定是營建標,營建標完畢之後下面才會下包資訊標,資訊標只佔裡面的百分之一點點,所以這時候他不會太重視所謂的 smart solution ,所以你可以去想像,這 12000 戶裡面大概就是有一個手機,開記者會的時候拿一個手機出來給大家看,可以按幾個鈕然後燈會亮、冷氣會開會關這叫 smart building 了,所以我們不准,不准了以後跟副市長商量,副市長下一個命令, extra 3% 到 5% 的營建費用去打造智慧服務,我們提供一個 guidance ,變成說每一棟公宅都發局必須要告訴我們這個公宅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你服務的對象是誰?然後大家開始發想裡面需要什麼樣的服務,然後再把這服務公告出去,有 3% ~ 5% 大概 20 億的預算在這邊,對 ICT 廠商來講是非常非常大的案子,大家都很有興趣提供點子進來。

但是智慧教育我剛剛大概提過,所以這邊看到比較都是基礎建設,但是我們真正的目的,它只是手段而已,目的其實是為了教育平權,這邊投影片沒辦法講太細,我們在未來教育那邊大概有提過。

那這是健康智慧,快沒有時間了所以我必須要快一點。

智慧支付大家也是誤會,所以我今天來主要是告訴大家我們在想什麼東西,智慧支付市政府沒有能力做支付,因為我不是支付廠商,我不是銀行,我不是第三方支付,我都不是,那我做什麼?我其實是在做第四方支付,什麼叫第四方支付?我提供資訊而已,我不做金流,我做資訊流,那資訊流是什麼?我把全台北市政府的行政規費通通集合到這個平台,然後開一個 api 對外,所以任何的銀行、任何的支付業者,你只要願意通過資格審定,你就接上這個 api 你就可以收全府的錢,全府有多少錢? 1000 億,我有 1000 億在這個平台上,你說這些支付業者要不要來?不是賺錢喔,你講到錢你就錯了,因為這 1000 億沒什麼好賺,因為手續費都很低,但是有 270萬人在上面,台灣現在哪一個支付業者有 270萬用戶的,沒有。但是你到這個平台上來,因為台北市民幾乎都要去繳費,因為我們的水費是我們自己的,台北市自來水處,所以水費也是我們自己的,每天的停車費都是,停車費用 7-11 交要 3-6 塊,這邊交只要 0.4 元,手續費很便宜、很快,那我們也可以省錢,所以我們大概做了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把所有的規費通通集中到這個平台上來,然後提供給支付業者,讓他可以提供服務,所以他提供服務的過程裡面,變成你要繳交行政規費 16 家業者在競爭,所以我們從來沒有去推銷過這個智慧支付的平台,也不用,因為民間業者會去鼓勵大家,因為繳錢一定要變成會員,所以你說你要繳錢、你要做轉帳你當然要是銀行的客戶,你在裡面有存款你才能繳,這很正常嘛,所以這邏輯沒什麼太大的問題,所以這些業者會去想辦法叫民眾加入他的會員,然後用他的平台去繳費,所以我們現在已經收了 1 億多了,就大概上線沒有多久,現在大概已經收了 1 億多,每個月大概就是幾千萬幾千萬在收,現在開始我們要做下一步,下一步開始有些優惠會進來,譬如說台北市民,這東西還會跟 id 結合在一起,所以未來也許你到日本東京去玩,你可以使用後面 16 家業者的優惠服務在東京,我們還跟歐洲的幾家城市也在談一些互相認證的東西,所以未來如果你到了荷蘭,你想要騎它的腳踏車,你不用去買他的卡了,你只要用手機,他可以認證台北市的東西,所以這些都還在談。

POC 我們都沒花錢,在台北市所有的小 POC 我們都沒有花錢,我們只是在行政上面去配合他、去幫他處理這些行政上的問題或是溝通上的問題,可是真正做到要 scale 的時候我們就沒有辦法了, scale 它必須要錢,所以這時候我們就想辦法跟中央,中央現在很多的數位城鄉計畫,工業局裡面有一些計畫,所以我們會把這些好的 idea 送到中央請他們參考,不會只做在台北市裡面。

產業上來講幾個重要的東西,假設你在台北市開公司,你在育成來講,或是國外的公司落地來講,你會先進產發局,產發局做媒合之後會連接到我們這邊來,我們這邊會有實證場域,剛剛講的是 POC ,但是如果你有規模化的時候,或是比較正規化的時候,其實我們會變成實證場域,譬如說醫療剛開始只是小小的實驗,後來發現大家越來越多、越來越有規劃的時候,我們大概也有足夠的經驗,我們就把聯合醫院的五大院區就變成實證場域,就不要再做 POC 了,直接由聯合醫院直接接手,然後按照他的規則你可以申請實驗計畫,聯合醫院就直接協助你進行實驗計畫,這叫場域,所以我們現在已經開了四個場域,還有社會局的場域、教育局的場域跟地政局的場域正在開,開完畢之後就有更大的空間讓民間可以自己進來,還沒有開出來的場域大概就找我們做 POC 一個一個試,大概是這樣。

最後的成果推廣也很有趣,台北市不是能夠做成果推廣的地方,因為我們是市政府,我們是提供服務給民間,民間如果買單這是一個好服務,該編預算的編預算、該民間去發展民間自己就會去發展,但是怎麼去推銷,所以現在因為我們得了很多國際的獎,也有國際幾個分析師覺得我們的這種想法很棒,幫我們寫了一些文章,所以就來了很多很多的公司,像最近來了兩個新加坡的創投公司,直接把我們當窗口, POC 好的直接給他,他直接帶到國外去,所以我們上個禮拜才開了一些內部的會議,跟新加坡直接就視訊,然後把廠商請來大家一起坐下來談,哪邊有什麼樣的機會,要什麼樣的條件,大家有沒有興趣,有興趣就跟新加坡一起,我們這邊組個隊就過去,直接去賺國外的錢,所以我們等於把這些東西通通串起來變成一個 ecosystem , ecosystem 才是關鍵,才有辦法活的久。

北士科這個自駕車,剛剛有講說台南做沙崙,台北市沒那個本事,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做這個自駕車這個實驗,是為了讓車子能夠跟車子對話、車子能夠跟紅綠燈對話,所以我們在士林那個地方我們有一塊空間,今年要結束的空間,交通局把信義路上面的 controller 直接搬到這個地方來,讓業界去試,當你試完畢、穩定度夠的時候我們就要把這些設備全部裝到信義路上面,信義路就可以開通了,就可以真的跑了,不然那種智慧車子它用 camera 去照你的紅綠燈,但是它不知道紅燈還有多久、綠燈還有多久,所以它需要更聰明、更多的資訊去幫助它,剩一分鐘我要快了。

這是智慧病房,我們在五個院區 150 個病房讓大家可以去試,每一個院區都有特定的題目,所以假設你要做復健,你有些新的想法、創意的辦法出來的時候,可以到陽明醫院去申請,如果你有糖尿病、你有血液透析相關的需求你到仁愛醫院去,他們就直接接手了,所以我們已經把這條路打通了,以後它就變實證場域。

智慧停車也是一樣,大家都說台北市沒有辦法提供路邊停車的即時資訊,所以你不可能拿到一個 app 它會告訴你路邊停車現在有沒有空位,因為我們沒有這一個資訊,我們是人員收單,收單之後再回去 batch ,一次把它丟進去,所以它沒辦法 realtime 給你,交通局想要改善這個現況,等於說路邊停車位的路邊停車格的空間資訊,如何直接 realtime 的是送回去,所以他們開始做一些實驗,那民間提案太多,你就去實驗,給你 200 個、300個讓你去試試看,有一家廠商在內湖,那個廠商提出來的我們都覺得應該是沒什麼機會,因為它是停車位停好了之後他用手機買停車位,把那個格子買下來之後不用繳錢,你只要在它附近的幾個商店消費停車費就付掉了,這怎麼可能?結果他上上個月開記者會,他覺得他要擴大,還真有人買單,你也不能說什麼,就讓他們去實驗,因為每個人不會拿自己的錢開玩笑,因為我們沒有出錢,假設我有出錢我會覺得你在開我玩笑,可是因為他自己出錢,他當然會認真的不想要把自己的錢浪費掉,所以他去做,做的還不錯。

智慧路燈是前陣子上新聞說我們要做人臉辨識,可是剛剛聽我講了之後你就會發現,我們根本不是這個概念,我們是建環境讓大家來玩的,所以智慧路燈的這一期其實是把它的燈桿變成智慧化,所謂的智慧化是我有電、我有網路、我有空間、我有一些 device ,我有一些規格在那個地方,所以你只要符合這個規格你的設備就可以直接插進去服務就上線了,所以到底要插什麼服務上線,那是下一期的事情,我們這一期只是把這個環境建出來,到時候會公告,公告一個辦法說你怎麼來,剛剛講實證場域有沒有,所以路燈會變成一個實證場域,那他就會有一個規範在那邊,你就可以來申請,申請完畢之後就把你的服務放上去。

這是民間提出來的大概 130 多個專案現在正在 run ,台北市有很多案子都很新鮮的東西,只是民間還沒有感覺,因為它還是 small diverse 的,是很創新的東西,會不會成功都沒有人知道。這空氣盒子我就不講了、小巴不講了,這剛剛講橋樑監控其實我們這邊也有做,那翡翠水庫這個案子。

這個也很有趣,智慧回收,回收就是反正就試試看嘛,你就可以把一些可以回收的丟進去,它直接就給你錢放在你的悠遊卡裡面,所以你就每天早上提著你的垃圾,你就去那邊塞進去,然後悠遊卡就有錢了,到底是不是 ok ,就試嘛,試完 ok 以後再開始考慮布點的問題,現在正在 try ,民眾還蠻買單的,我們也覺得這個民眾會買單,真是蠻不錯的。

那視訊秘書這社會局在試,老人家需要有人聊天,還真的有人聊天,然後叫兒子女兒買單,買單就有服務了…,來不及了,全部結束了。

那 AI 也很多, AI 也做一大堆東西, AI 裡面有一個電子圍籬,電子圍籬多講一個笑話就好了,電子圍籬我們在做完畢之後當然就常常誤判,希望人工智慧進來能夠學習,尤其在光復國小那邊,那個圍牆比較矮,每天中午的時候都要把這些系統全部關掉,因為媽媽會在那裡跟小孩子對話,送便當直接遞過去,你要乖喔、要聽話,好媽媽我知道,就這樣兩邊動來動去,它就一直叫一直叫,所以中午一定要關掉,後來就說你 AI 真的有本事你能不能告訴我,這個 pattern 叫做親子關懷不要叫,如果有爬過來的現象你才要叫,去年年底測試正確率 98% ,那這家公司因為做得很好,所以我把這個消息就放出去之後,它現在到荷蘭去了。

這市民參與我們跟台大的合作蠻深的,台大現在在無邊界學校開課前會到台北市政府來討論,那他們今年有興趣的是哪些老師、哪些議題,我們各局處可以怎麼樣配合、幫忙,成大可以跟台南市政府學一下,我們跟台大真的蠻深的,現在連課程開課之前,還有什麼專題,他們去年年底在我們台北市政府有開了一個成果展,很多局處都下去看這些大學生到底出些什麼東西。

剛剛這是 NPO/NGO ,我們在社福議題、公民科技,假設 NGO/NPO 具有公民科技能力的時候,它會變得更有效率,可以幫我們解決很多的問題,所以大家互相幫忙,所以我們跟社會局合作,做了這樣一個公民科技工作坊,效果還不錯,只是我們現在在思考說下一步到底我們要怎麼辦,不能開完工作坊就沒了,其實回應最重要,如果你回應沒有回應好,可能這一個火就滅掉了,所以最難的其實在後面那一塊。

我們跟其他國家其實很多聯繫,我們光今年上半年我們就跟很多國家已經開了四次的 conference call ,所以我們未來大概很多東西會跟其他國家一起做,不是只有台北市自己做。

這是我們倡議的一個 go smart ,現在大概 23 個國家加入,明年大概就要 initiate 起來,這是目前加入的;這是 Mr. Charles Reed Anderson ,他就觀察我們觀察了三年多,就發現我們這個機制太有趣了,後來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在網路就紅起來了,所以很多城市就因為這篇文章跑來找我們希望跟我們簽 MOU ,希望到台北市來學一些什麼東西。

* http://charlesreedanderson.com/taipei-city-create-citizen-centric-smart-city/

然後這是我們的一些獎就不用秀了,我今天就講到這邊,謝謝。

我不要罐頭公園,台南也要特色公園

感謝民視新聞的採訪,台南也要特色公園有機會在民視 我不要罐頭公園 專題中有些片段,我也是其中一個受訪者。

台南也要特色公園: https://www.facebook.com/tainan.playground.park/
影片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DfSYAMk8U

也運用這次機會,想要進一步聊聊我在 台南也要特色公園 學到的以及追求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目標。

如果有機會帶著孩子到公園走動,很多的公園都為孩子設置了遊具區,只是慢慢的就會發現,很多公園看到的遊具都很類似,台南有近 500 個公園,大部分的公園遊具區都選擇了塑膠製造的遊具,因為常見且變化不大,因此我們會稱這些叫做罐頭遊具,就像是罐頭一樣,每次看到都一個樣。

罐頭遊具很安全,但是因為缺乏變化,孩子幾乎在滿 5 歲以後就會對這些遊具興趣缺缺,而這些遊具卻標示著適合 12 歲以下的孩童;對於生活在都會區的孩子們來說,鄰近公園與學校裡的設施在成長過程會有極高的接觸頻率,我們是不是可以為孩子們爭取多些變化,或甚至讓孩子有機會為自己的需求發出聲音?

這樣的聲音慢慢在家長圈子裡面浮現,接著匯集成為共同的聲音,大部分成員在台北的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在特公盟陸續在雙北地區取得許多具體成果後,同樣的訴求也在其他縣市發酵,台南也要特色公園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在台南延續特公盟所帶出來的氣氛,家長帶著孩子一起爭取公園設施能夠有更多變化。

我們所追求的特色公園並不是在入口處放一個大鳳梨或是大鯨魚,而是希望這個公園裡的遊具設施能夠有鮮明的特色,這樣的特色並不是追求長的不一樣而已,而是無論在外型、操作方式或整體動線規劃都能夠有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要能夠吸引孩子去玩,而且能夠滿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身體各部位發展的需求;安全當然也很重要,但我們期待的安全是在受傷時能夠有機會治癒,而不是一個完全不會受傷的環境。

在討論特色公園時經常會跟共融混淆,共融式遊具區追逐的是各年齡層、各種身心條件乃至於各種不同背景都可以玩在一起,許多時候共融也會跟過去的無障礙混淆,大多在探討身心障礙的孩子如何在遊具區遊玩,如果將目標拉到共融,可以預期會需要更專業的討論以及更高的預算,我想大部分的家長都會認同共融的理念,但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夠代表自己跟孩子的想法,我們會期待市政府在規劃時也應該納入來自其他團體的聲音。

來自民眾的聲音才是整個訴求的重點,像是最近有些民意代表參選人就進一步曲解了共融設計,對外表達共融就是應該讓陪伴孩子的長輩可以有些設施玩,這很明顯是選舉考量,而不是讓這些長輩真的站出來為自己發出聲音;即使共融訴求也可以包含長者的需求,但眼前台南大部分的公園都可以發現,長者使用的體健設施數量早已遠大於孩子的遊具數量,但長者很多時候都有獨立尋求更多外部活動的能力,相較之下帶著孩子的家長大多忙於工作而沒辦法經常帶孩子前往更遠的地方,對於公園設施的依賴程度較高,是不是應該給孩子多一點空間?而在少子化的氣氛下,是不是該給帶著孩子的家庭多一些資源與協助,選票考量已經成為一種惡性循環,讓台南沒辦法扭轉高度老化的趨勢。

當然,現階段很感謝市府一些單位願意邀請 台南也要特色公園 一起參與公園設施規劃的討論,但長期而言,我們希望的是能夠有更多聲音被納入考量,而我們只是其中一個代表孩子聲音的團體;眼前國發會建置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已經開啟了台南市的專區( https://tainan.join.gov.tw/ ),相信公園設施的規劃會非常適合透過網路尋求更多意見,我們期待這樣的改變能夠發生,也當然,我們仍然會繼續代表孩子發出聲音,台南也要特色公園!

從衛星影像看到的台南綠地地圖

網址: https://kiang.github.io/tainan_basecode/gridcode/green/

感謝 ECOCEO 團隊協助提供基於衛星影像分析後的綠地地圖資料,我試著將資料轉換為網頁格式,讓大家可以看看他們的成果。

現有衛星影像分析的技術有許多應用已經成熟,只是礙於影像取得成本過高而不容易普及,在福爾摩沙衛星五號逐步克服各種障礙後,我們可以期待未來會有更多高品質的衛星影像能夠成為政府單位的各種施政參考。

而這樣的技術我也希望有機會帶進台南市議會中,運用客觀的科學數據去進行市府的監督工作,像是這次展示的綠地地圖就是一個例子,我們如果可以比較每個年度同樣時間點的植物分布概況,就可以討論各種開發行為對於台南植被的影響情況,並且進一步找出例外的位置去確認是否有未經核准的開發情況,讓科學數據可以作為維護市民生活的基礎。

如何進一步提升民眾搭乘大台南公車意願?

第一個可以做的,就是讓個人運輸工具在市區變得更不方便,像是縮減車道、減少停車空間與加強違規取締等,這件事情只要能夠做到,民眾搭乘公車的意願會自然提昇,只是市長有沒有勇氣做這個選擇?

當然,每個政策都會需要配套,縮減車道與減少路邊停車格的同時,產生的新空間改為人行道,提昇公車加步行的用路人體驗;現況在搭公車下車後大多沒有友善的人行空間,走在路上必須跟汽機車搶道,甚至連人行道都被路邊的店家或是貪圖一時方便的汽機車給佔用,或多或少也降低了人們搭乘公車的意願。

而加強取締同時,增加的罰單收入可以用來提高公車班次,或甚至參考雙北跳蛙公車的作法,讓民眾直接參與臨時路線的開闢,當臨時路線累積運量達到一定標準時,就根據路線安排進行整體規劃,開闢正式的公車路線,這樣一來公車路線的運量自然會上升。

其次是準點率,現況準點率都是要求不能遲到,但最理想的作法應該是參考日本,公車在指定的時間之後才能離開特定站牌,也就是訂出一個細到分鐘的公車班表,所有公車一定只能夠在設定時間點之後離開站牌,提早到站時必須在站牌等待時間到才能夠發車,即使因為塞車造成延遲,只要民眾在指定班表時間到達站牌,就一定能夠搭到該班次的公車,這樣一來民眾就更能夠相信公車班表的時間而養成使用習慣。

再來就是公車司機本身的習慣,許多公車司機習慣在看到站牌沒有人揮手時就跳站不停,如果遇到突然有人揮手時才緊急切換車道停車,這除了造成其他用路人的安全,也讓想要搭乘公車的民眾覺得緊張,因為如果忘記舉手公車就開走了;一樣參考日本作法,只要站牌有安排公車班次,每個站就是該完全靜止後再開,這對於一些行動比較遲緩的長輩來說會提昇搭車意願,也可以避免道路上許多無法預期的狀況,因為大家會意識到,每台公車就是會在站牌停下,當用路習慣可以預期,產生的衝突自然也會跟著減少。

還有公車司機本身的狀態,過去經常在探討司機過勞問題,如果駕駛車輛的司機本身精神或是體力狀態就不好了,他所能夠提供的服務品質自然會打折;我們能否提供公車司機合理的班表安排,在塞車等例外狀況發生時能否有備用人力前往替換,讓公車司機在駕駛過程能夠提供穩定的服務品質,長期來說也是鼓勵民眾搭車的一個重點之一。

每個作法都會提高成本,我們該思考的是什麼叫合理作法,而不是一昧的只想要降低成本去犧牲各種細節;公眾運輸的成本某些程度上也應該轉嫁到個人運輸工具身上,因為使用公眾運輸可以減少能源的耗損以及污染的排放等,過去討論過的入城費或已經在實施的累進停車費率等都是應該被進一步落實的政策,因為都會區本來就相對擁擠,不應該在都會區還一直在思考個人運輸工具的方便性。

會有這一題的發想,是因為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的台南專區已經開啟,在專區中交通局公開徵求大家意見去討論這個問題,我希望能夠藉此拋磚引玉,讓更多人願意一起討論。

網址: https://tainan.join.gov.tw/policies/detail/9bb546f6-ca54-4833-ad06-a52d6a74d0a8

台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前後比較

網址: https://kiang.github.io/tainan_basecode/cunli/compare.html

台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已經在 4/30 正式上路,由 752 里調整為 649 里,實際受到影響的里有 307 個;由於調整的幅度大,因此光用條列的方式檢視一般人不容易理解異動的情況,因此我將調整前後的里界圖套在地圖上呈現,並且透過程式讓大家可以看到同一個位置的前後對照。

在地圖中看到紅色的區塊就是這次異動有受到影響的里,黃色則是沒有受到影響;地圖中如果出現藍色的小點,那個點標記的位置就是你所在位置,如果是透過手機瀏覽會比較接近所在位置,電腦瀏覽器看到的位置可能會差異比較遠。

在圖中點選一個里就會以這個里為中心放大畫面,同時當地圖放大到一定層級時才會顯示里名;兩個地圖只要有任何一個進行了操作,另外一個地圖就會跟著做同樣動作,方便比較同樣位置的異動前後情況。如果從地圖看不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看的里,在右手邊功能列打開,可以從異動前或異動後的區里選單找到希望檢視的里,畫面就會切到適當位置。

過去其實有分別做調整前後的兩個地圖,因為網友反應這樣子不太直覺,因此嘗試把兩個地圖放在同一個畫面中;雖然網頁一樣可以透過手機開啟,但因為手機畫面的限制,要想看比較大範圍的畫面建議還是透過電腦開啟。

台南狹小巷道火災搶救不易巷道地圖

網址: https://kiang.github.io/tainan_basecode/narrow_roads/

台南市政府消防局持續有公開一份狹小巷道清冊(*1),由各區消防分隊所整理,列在這份資料裡面的巷弄進一步區分為三種類型:

  • 紅區:指巷道消防搶救最困難的地區,不但道路寬度低於四公尺以下,且救災時必須利用此巷道進出,周邊建築物幾乎都會受影響
  • 黃區:指巷道消防搶救較困難的地區,道路寬度雖然大於四公尺,但因白天、夜間經常停放汽機車或其他障礙物,導致實際道路可用寬度小於四公尺
  • 藍區:道路寬度足夠救災之用,但該巷道未具備雲梯車操作的空間,無法從事高樓救災工作

我試著透過程式整理這份資料,然後在地圖上標記接近的位置,只是有 264 筆資料還沒辦法自動判讀,相對於原始的 1574 筆資料已經有些代表性,因此先將目前成果釋出讓大家參考。

這份資料其實會突顯了舊市區許多巷弄的消防疑慮,許多位於歷史街區的巷弄可能還面臨保留與否的衝突,如果思考保留這些有歷史價值的巷弄,是不是該有些積極的作為來避免意外發生時的人員傷亡?在日本京都基於保留歷史街區的巷弄樣貌,他們採取的作法是在狹小巷弄中增加設置消防栓,以及採購可以進入小型巷弄的消防車,這兩個方向都可以有具體的成效,非常值得台南作為借鏡。

如果有機會進入議會,我會希望針對狹小巷弄問題主動邀集相關局處進行協商,避免狹小巷弄中的居民持續面對可能的風險;我也希望這份狹小巷道清冊能夠有更完整的地理圖資建置,並且實際在這些位置安排消防演習。

*1. http://data.tainan.gov.tw/dataset/narrow-roads

台南地圖產生器 初步上線

台南地圖產生器 – https://kiang.github.io/map_print/

對於許多已經熟悉網路的朋友來說,使用網路地圖已經是很直覺的事情,只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像是許多長輩還是習慣使用紙本地圖或是透過問路的方式,因此偶爾我們還是會有把地圖印出來的需求,不管是提供給長輩還是一些觀光客等。

最近台南剛進行了里鄰整併工作,很多里的界線都跟過去不太一樣,因此我把最新的里界線放進這個地圖產生器中作為基礎,方便大家幫忙印出來提供給長輩使用,或是用這個地圖去實際踏查一下新的里界線有什麼改變,去思考這樣的改變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然後將想法跟大家一起分享、討論。

右手邊的工具列可以直接切換到個別的里,透過地圖的放大或縮小可以調整印出來地圖的精細程度;地圖中同時還帶有公車站牌與垃圾車停留點的資訊,勾選後都會帶入地圖中,一併印出可以作為參考。

這個地圖只是初步完成,如果覺得地圖裡面可以加入什麼樣的內容歡迎留言或是傳訊息給我,未來也會持續依據大家的意見去調整這個程式。母親節要到了,也許印出來的地圖可以提供給媽媽使用,讓媽媽也體驗一下科技所帶來的好處。

未來我還會有更多的嘗試,而這些嘗試都會需要你的支持,希望你能夠幫忙將這個資訊分享出去;或是如果能夠,我會需要你的捐助來參與這次議員選舉,我的選舉不會有宣傳車、不會有看板,就希望以科技實際深入你我生活,希望你能夠支持!

台南市公立幼兒園新生入學概況 – 107學年度

整體來說,今年公立幼兒園的可招生名額 5681 ,希望登記入學的名額 7892 ,缺口為 2211 ,佔登記比例約為 28% ;不過幼兒園的登記有地緣關係,一般家長不太可能帶著孩子到遠離住家或工作地點的幼兒園就讀,因此下面針對區域性數字進行統計與探討。

以行政區劃分,永康區的缺額為 466 人最多,其次為東區 323 、北區 298 、安南區 248 與安平區 226 ,如果看缺額佔登記的比例,安平區 58% 最高,其次為永康區與東區 49% 、新化區 46% 、北區、仁德區與西港區的 42% ,換句話說,永康區的缺口最大,而安平區的中籤率最低。

進一步的取得 3 月滿 3-4 歲的人口數,去看登記佔人口比例,最高的是麻豆區與大內區的 41% ,其次新市區與鹽水區的 38% 、中西區 36% 以及將軍區的 35% ,這個數字反應了該區域家長對於公立幼兒園倚賴的程度,裡面比較特別的是中西區,也許是中西區的公立幼兒園辦學口碑好提高家長登記意願。

如果以整個台南市來看,其實還有 395 個名額可供登記,只是大多位於相對偏遠的區域,如果能夠爭取補助交通車費用,讓個別幼兒園可以進一步招攬 30 分鐘車程內的幼兒入學,對比增班所需的費用,這樣子做其實可以有效率的運用既有名額;以七股第六幼兒園-四草分校為例,一位家長在網路上分享的心得其實吸引了很多人(*1),但對於一般家庭來說不太容易每天將孩子接送到那麼遠的地方,如果透過交通費用的補助就可以讓安平區等地的需求缺口有些紓解的可能,也促進了跨區的交流。

台南人口老化嚴重,某些程度上也反應了對年輕家庭的不友善,工作機會不多是主要關鍵,欠缺幼兒福利措施的情況對比起來更加嚴峻,而現有的政治人物基於選票考量往往將福利資源提供給長者而排擠了幼兒,更讓人口老化問題進入了惡性循環;我是兩個孩子的爸爸,一個已經在幼兒園就讀中,另一個剛滿三歲的小朋友一樣在公立幼兒園的候補名單中,我可以清楚感受到這個城市缺乏養育孩子需要的環境。

因此,我希望能夠藉由自身的經驗,進入議會改變這個現況,讓更多帶著孩子的家庭能夠在台南市定居。

相關連結:
*1. 完整清單 – https://github.com/kiang/kid.tn.edu.tw/blob/master/calc.csv
*2. 七股第六幼兒園-四草分校家長心得分享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80092935413904/permalink/1749855391770977/

107年政治獻金專戶已經啟用

這次政治獻金專戶開設郵局劃撥帳號,上圖下載後印出、裁剪即可到郵局進行捐款,歡迎實驗 (?)

劃撥帳號: 31639415
收款戶名: 107年臺南市議員擬參選人江明宗政治獻金專戶

選用郵局的原因

  1. 營業時間到下午五點,部份郵局有夜間營業櫃台
  2. 劃撥單就可以載明捐款人資訊,方便後續寄發收據

當然,這次一樣遇到櫃台沒辦過政治獻金專戶問題,因此在櫃台等了很長一段時間;基本上政治獻金專戶在郵局只能夠以劃撥帳號形式存在,因為郵局系統沒辦法為一個人開設多個儲蓄帳戶,這點銀行就好一點。

劃撥帳號沒有存摺,而開設政治獻金專戶需要的零存款證明隔天才能夠取得,當天只能夠拿到存款收據。

隔天再次去申請才能夠取得零元存款證明

接著就是準備身份證正反面電子檔與自然人憑證,進入監察院政治獻金網路申報網站(   https://ards.cy.gov.tw/ )即可線上完成申請;需要注意的是在還沒獲得監察院核准時是不能夠收受政治獻金的,雖然公文看起來會追溯到帳戶啟用時間,但還是建議先等收取公文後再處理捐款。

過幾天就收到來自監察院的掛號信

取得公文後就可以開始收受政治獻金捐款,接著就看能否在 8 月登記前募集超過 20 萬的捐款。

回應關於為什麼我不從里長開始選?

PTT 網友提到

推 changll1108: 要深耕地方了解人民所苦,里長更能體會,議員離人民 04/25 18:12
→ changll1108: 還是有段距離 04/25 18:12

這可以從幾個層面去探討這個問題,首先我住在北區勝安里,從村里儀表板( #1 )可以看出這個里人口是逐漸老化的情況,進一步找出原始資料, 20-40 歲的人口 359 位,有投票權的人總數是 1089  位, 2014 里長是同額競選(只有一位參選, 參考選舉黃頁 #2 ),得票 562 ,也就是說即使不用投票里長也會順利連任的情況下,現任里長的得票數還是過半的,即使我參與了里長選舉、吸引了 20-40 歲的所有目標族群,我還是不可能當選,這就是里長選舉困難的地方,因為只會有一個人當選。

如果是議員選舉,北區、中西區兩個區域的投票人口約為 17 萬,參考 2014 的資料最低當選的得票門檻為 10436 ,也就是說只要能夠爭取 6~6.5% 的支持率就有機會當選,對比里長的 52% 支持率,從比例上來看議員選舉會比里長容易些。這也意味著,爭取成為議員我可以聚焦在相對小眾的一群人去努力經營,但是想要成為一個里長我必須滿足大部分人的期待,當我希望以專業為訴求時,走里長路線不會有太多的機會。

再來回到個人特質部份,我在一般生活中其實是個相對冷漠的人,因為許多時候我會希望就事論事而不是訴諸於情感,這是基於一個工程師背景習以為常的型態,但這樣子不會成為一個討喜的人,傳統的民意代表路線大概都不會是我這輩子的生涯規劃;只是我選擇參與政治就是希望改變一些結構性問題,眼前的政治環境也大多在情感的糖衣下隱藏了許多非理性的決策,我期待能夠找出這個社會期待改變、相對小眾的一群人,藉由無論是我自身的專業或是有機會進入議會所帶來的影響力,加強這個相對微弱的力量去驅動社會改變,簡單的說,我想做的就是還權於民,而不是成為一個持續活躍的政治人物。

里長職權在現有的台灣政治中是相對虛弱的,而且當個里長必須要面面俱到、無法去聚焦在特定細節,我想要做的事情從議員作為起點是比較合理的。

可能有人覺得我這樣子想不太務實,這個批評其實還蠻有道理的,因為對於一個從社會底層努力往上爬的人來說,最務實的就是想辦法讓自己跟家人過更好的生活,只是我選擇了參與政治,放棄許多收入相對優渥的機會,這樣子看來我這個人還真的沒有務實的天份;只是有時候想想,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目標真的只剩下錢了嗎?當我捫心自問時,相對於過去的窮日子我其實已經過得很舒適了,那種高貴優雅的生活好像不太能夠吸引我這樣窮習慣的人,而那些人們說不可能改變的事情,好像反而有趣些。

當然,我還是有務實的一面,不會覺得明天開始就世界和平,只是對於這個社會有些期待,而我為自己的期待付出能力所及的行動,然後看看有沒有機會推進一點;里長也好、議員也好,無論選擇是什麼,要想再往前多走一步,我都會需要更多人的支持,我會需要你來告訴我,你支持的是什麼樣的候選人?

#1. 村里儀表板 https://kiang.github.io/cunli_dashboard/#/cunli/67000340-003
#2. 選舉黃頁 http://elections.olc.tw/candidates/view/53c0274a-ce9c-45fb-83a0-5dffacb5b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