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彙整: 2020 年 8 月

臺灣淹水地圖上線

在政府的民生公共物聯網中,蒐集與整理全國超過 1200 個地點所佈置的淹水感測器資料,運用這份資料我製作了這個臺灣淹水地圖,可以看到最新的淹水情況。

網址: https://kiang.github.io/flooding/

透過瀏覽器開啟後一般會跳出提示,如果願意授權使用設備的位置,網頁會自動定位到行動裝置提供的地理點位,同時在地圖會以藍色圓點標記所在位置;地圖中的圓點代表個別感測器設置的位置,如果開始有淹水情形會標示為紅色,其他則是綠色。點選個別圖示可以看到進一步的細節,包括設置地點位置說明與管理單位等。網站上的資訊每 10 分鐘會自動更新,但因為個別偵測點網路情況不定,所以並不一定會即時更新,在觀測淹水點資訊時記得同時看一下該偵測點的更新時間。

有興趣製作類似地圖的朋友,也可以試試這個整理好的 geojson 格式資料
https://kiang.github.io/cit_water/docs/iot_water.json

托嬰中心、幼兒園裁罰紀錄整理好了

感謝立法委員王婉諭的爭取,繼衛福部公佈托嬰中心的裁罰紀錄後,教育部也跟著公佈了幼兒園的裁罰資料

衛福部: https://cwisweb.sfaa.gov.tw/organtlist2.jsp
教育部: https://ap.ece.moe.edu.tw/webecems/punishSearch.aspx

我希望民間也能夠有機會系統化監督,所以試著整理了上述兩個網站的資料,感謝 好想工作室 Howard 的協助,目前有了初步成果

衛福部: https://github.com/kiang/cwisweb.sfaa.gov.tw/tree/master/data
教育部: https://github.com/kiang/ap.ece/tree/master/data

因為手邊還有其他工作,所以先停在這裡把資料釋出,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試試;當然,期待政府部門可以主動把各種裁罰紀錄資料釋出成為開放資料,讓關心的民眾可以不用像無頭蒼蠅一樣花大量的時間找尋與整理資料。

為台灣多種一棵樹,臺灣好植地獲選卓越團隊

前後兩位副總統陳建仁與賴清德今年都不約而同的種了一棵樹,對於首長級的官員來說要想為台灣多種一棵樹不難,因為各級公務人員會協助完成需要的安排;只是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就得花上不少時間研究,臺灣好植地想要做的也就是讓你我也可以更容易的為台灣多種一棵樹!

互動地圖: https://kiang.github.io/tree/
入口網站: http://tree-planting.tw

臺灣好植地運用衛星影像進行分析,找出超過 2300 筆的潛力用地,估算台灣除了既有的 270 萬棵樹之外,還能夠再種下另外 270 萬棵;再透過人工整理 100 多筆指標基地,以這些基地為基礎嘗試聯繫土地管理單位或地方政府進行意見交換,結合相關倡議團體希望共同推進種更多樹的目標。

前兩天臺灣好植地獲選為 2020 年總統盃黑客松 卓越團隊,雖然我因為工作參與度不高,但身為團隊的一員還是感到與有榮焉,帶著愧疚的心情這兩天才把團隊的成果放上互動地圖,讓更多朋友可以運用團隊成員整理出來的資料;當然,科技工具還是有所侷限,期待未來能夠結合政府機關與倡議團體的力量,深入包括樹種的選擇、樹林的配置與民間認養等等議題,不只是多種一棵樹,更期待種下的樹能夠長久改變你我的居住環境。

從專業與民意的取捨聊竹溪整治工程

重現府城水文促進會 公開質疑為什麼有了汙水下水道接管工程還需要竹溪整治工程的水質淨化場,因為如果汙水下水道接管全部完成,一般溝渠只會有雨水,根本不會需要水質淨化場;這樣的質疑其實過去也發生在台中的綠川與柳川整治,因為這類親水景觀設施需要水質淨化的理由,在汙水下水道接管完成後就不再需要,從這個角度看的確有點多餘。

汙水下水道接管工程其實不是那麼容易進行,在道路與公有土地下方的幹管等設施只要預算到位就可以進行,但最後一哩路的住家接管經常面臨許多挑戰,最大的問題大概就是普遍存在的屋後違建,因為住家接管前必須先拆除這些違建埋設排水管,完工後基於未來的維護大概也很難讓違建蓋回去,這個過程經常讓施工單位面臨各種抱怨或甚至訴訟,過去在市長室服務期間也接過不少這類陳情電話。

以大同分區污水下水道系統建設為例,預計 115 年前完成 7128 戶的接管,而這個範圍裡粗估有 14439 戶,也就是進行 5 年只能夠讓這個區域接管率提昇 49% ,離 100% 還有相當差距;如果依照 重現府城水文促進會 的論點,把水質淨化場 7 億多的預算拿來加強污水下水道接管,或許就可以達成 100% 接管的目標。不過接管工程的難度並不是對等的,很多預估可以完成的都是比較新的住宅或大樓,本身就有污水排水設計,這樣的案例只要把污水管跟下水道銜接即可完成;比較棘手的大概會是老舊社區,除了需要拆除違建進行接管工作之外,很多老房子沒有污水管線設計,如果屋主沒有跟著更新管線,許多的生活污水還是會排入一般明溝,大概就很難在銜接的河川做到 “親水” 目標。

污水下水道接管工程需要更多民眾的支持,但一般民眾對於上述施工的困難很難體會,施工完成後的樣貌要經歷數十年才看得到,這裡存在相當大的認知落差,抗爭情況也經常越演越烈。

把親水放在優先順位的作法因此產生,選擇一段開放的溪流,在上游處設置水質淨化場,沿線所有排水溝渠進行截流把污水送到水質淨化場,然後從淨化場排放乾淨的水注入這段溪流,搭配景觀工程讓人們可以親近,營造出整治有成的氣氛,進而提昇民眾對於接管工程的支持,藉此推進污水下水道工程的最後一哩路。

不過這類工程是有爭議的,因為截流只是阻止一般情況下流入的污水,遇到大雨時這些污水仍然會從其他方式流入其中,這時候原本美侖美奐的景觀就會充滿污水,人們就會注意到原來污水整治並未完成;也因此,這類景觀工程需要更高的維護費用,持續在大雨過後清理現場,讓它恢復可以親水的狀態,隨著時間累積,也會慢慢出現無法根除的臭味。

有些人會批評這樣作法短視,但親水為先的作法似乎還是有點效果,景觀工程完成前後的抗爭氣氛明顯不同,對於整體污水下水道工程似乎還是有些幫助存在;台灣並沒有充裕的公共預算財源,台南在這方面更是一個嚴峻的挑戰,許多景觀工程都面臨浪費錢的批評,只是對比因為抗爭持續推延的公共工程進度,或許體驗優先的作法仍然值得思考與討論。

相關連結

  • 重現府城水文促進會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168400053523126&id=506239693072502
  • 水利局新聞 – https://wrb1.tainan.gov.tw/News_Content.aspx?n=5234&s=38494

時代力量缺的是制度,不是明星

眼前時代力量所面臨的危機,或許可以證明了明星光環無法穩定維持一個政黨的存在,建立合理的制度才能長治久安。

我在離開時代力量時拿到的是一張資遣證明,原本想著會不會有一個類似委員會的制度,讓我有機會陳述這件事情的不合理,不過最後沒發生,幾乎是一個或少數人意志就直接請我走人;而我當時是台南黨部的執行長,我的來去在當時的時代力量並沒有嚴謹的制度規範,看起來現在也還沒有。我是否適任,是要靠誰說了算,這件事情大概就是最大的問題了。

當然,其他政黨沒什麼不同,但我當時就是期待時代力量不一樣才會參與;而答應簽下自願離職同意書,其實心裡想著的是,原來時代力量也就這樣。隨後我就正式提出退黨申請,然後真的去傳統政黨走過一輪,直到最近參與了台灣民眾黨,這些轉換對於許多朋友來說會覺得訝異,也不乏那種揶揄的批評,不過我並不是什麼柯粉,期待的只是一個能夠形成制度的政黨,眼前的停留就只是期待著柯文哲能夠運用明星光環樹立政黨需要的制度,這也是過去對時代力量的期待吧。

如同邱顯智所說,時代力量的規範密度遠遠不足,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容易發生爭議的地方就應該形成制度,而不是一再透過比拳頭大小的舊思維來處理問題;明星光環的存在有助於在短時間內凝聚共識去形成制度,可惜的是明星光環也往往會讓人習慣擁有特權而忘記制度的重要性,我想時代力量錯過了許多這樣的機會。明星光環終究會退去,你可以看到懷念明星光環的人會加強力道想要找回那個光環,但效果只會越來越糟;制度的價值就在這裡,隨著時間的推進,好的制度可以讓更多人才得以發揮,讓政黨不需要倚賴明星就站穩腳步持續發展下去。

這是我對時代力量的建議,也是對台灣民眾黨的期待;當然,在裡面的人還是可以繼續暢談自己的政治判斷,我期待的不會是個別政黨的發光發熱,而是希望台灣的政治能夠進步到相信科學數據、相信制度。

  • 圖片作者 KurodaNeko ,採用 CC BY-NC-SA 2.5 授權

陳怡局長的去職會是台南人的損失

陳怡局長因為私領域的行為上了媒體版面,在壓力下請辭獲准,只是回顧過去與他共事期間,他在工作上盡心盡力,並沒有愧對市民的期待,從登革熱防疫到近期的武漢肺炎,他的專業與投入默默守護了你我的健康,我不認為應該用私領域的表現來否定他在公共事務的努力,如果能夠,我還是期待更多的挽留,讓他能夠繼續為你我服務。

陳局長是個要求很高的人,過去在登革熱防治會議上他會緊盯著各單位落實防疫工作,必要時直接安排前往第一現場勘查,讓防疫工作不會流於空談;我當時以智慧城市辦公室的代表人持續參與會議,陳局長不厭其煩的跟我探討了許多科技與防疫結合的可能,他說過自己也是來自業界,清楚衛生局與民間在資訊應用上的落差,希望任內有機會迎頭趕上。在他的支持下,我有機會跟衛生局內外多個單位進行結合科技方向的討論與實做,除了感念他的協助,過程中對於他的認真與開放有著深刻印象。

傳統的政治氣氛讓大家對於參與者的表現有著近乎完美的期待,但你我都不是聖人,很多像陳局長這樣願意為公共事務盡一分心力的人,圖的並不是背後的高官厚祿,事實上以陳局長經常超時工作的情況,對比他所獲得的待遇,我反而認為是台南市民虧欠了他;私領域的表現浮上檯面很多人都會覺得難堪,但私領域的表現如果沒有影響在公共事務上面的付出,甚至陳局長的努力也超過一般人的期待,我覺得應該要用更寬容的角度去看待它。法律是最後的底線,既然法律並未剝奪他服務眾人的機會,我真心希望他能夠繼續留任衛生局長,讓台南在公共衛生的發展上可以繼續前進。

陳怡局長以健康因素請辭,其實以平常工作緊湊的行程安排,任何人在那個位置上健康都很難不受到影響;還是那句如果能夠,他應該獲得一個假期好好沈澱,養足精神再回來為你我服務,這才是台南人的福氣吧!

台灣民眾黨的選擇,黨員大會後記

原本只是想試試光譜論壇的功能,過去線上註冊的過程就也順便完成了黨員註冊程序,然後今天以黨員身份實際參與了第一次的黨員大會,成為那 2610 人之一;黨章的修改過程其實有些粗糙,主要是為了滿足法定程序,但過去也沒看過更好的案例,就期待吵吵鬧鬧之後可以真的繼續推動那些暢談的政策。

我對台灣政治的期待與柯文哲的公開發言的理念接近,在藍綠、統獨之外,我們能否有一個沒有排他性的選擇,因為那些意識形態的爭鬥無論結果為何,眼前只要還是住在這個地方的人,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很多問題必須要先前進才能夠有辦法解決,我們需要經歷包容、共融才有機會走向繁榮,繁榮的社會才有機會在國際上站穩腳步,跳出大國博奕的棋局。

意識形態不容易找到共識,但是進步的議題比較沒有疑問,像是居住正義、財政紀律等等,這些議題有機會找到具體的推動方向,也可以取得完整的數據去探討,一直以來我也對於處理具體問題比較感興趣,這是台灣民眾黨讓我感興趣的地方;不過它還不成熟,就跟過去參與時代力量的過程一樣,兩個小黨在立場選擇上並沒有太多絕對的共識,只是台灣民眾黨相對有著比較寬廣的選擇,不太需要像時代力量那樣糾結在政黨自己設定的高標準中。

我關心、參與政治的價值是要堅持更多的理想,還是要透過這個過程讓社會能夠多一點進步?過去我是前者,所以暢談很多字以為是的理念;現在我試著走向後者,透過我的存在去產生更多的連結,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其中,一起推動更多的進步。

汽車自動駕駛初體驗

過去長期在開的是 TOYOTA EXSIOR 2.0 ,應該有 30 年左右的車齡,已經開始出現許多老車的毛病,所以最近決定換車;雖然根據朋友的體驗比較吸引我的是 Tesla ,但考量口袋深度還是選了比較能夠負擔的 Ford Focus 佛心版,它同樣也提供了自動駕駛功能,就聊聊這段時間的體驗。

這台車的自動駕駛功能屬於符合 SAE Level 2 規範,或稱 ACC ,進入自動駕駛模式時能夠主動控制方向盤與油門,剛開始花了蠻多時間去熟悉它選擇加減速與煞車的時間點,整體來說還算流暢,只是在例外情況出現時感覺落差會比較大。比如說前方車輛從原有車道切換離開時,車輛會在前車離開車道超過 4/5 左右開始加速,如果當時跟設定速度有些落差,可以明顯感受到車輛在短時間內加速;如果有其他車輛切入跟前車間隔空間時,減速或煞車的動作也會在車身進入車道約 2/3 左右才開始發生。這樣的動作在車輛間隔空間充裕時還算平順,但遇到並未保留安全車距的情況時還是會不自覺自己踩下煞車,即使忍住不踩煞車車輛還是會自己完成煞車動作,只是會冷汗直流。

因為主要是跟車功能,如果發現跟到慢車,即使兩旁車道有充裕的超車空間,自動駕駛功能並不會主動切換車道;介入切換車道後自動駕駛系統會立即接手,這個銜接倒是沒有遇到特別突兀的情況。目前車輛無法處理過大的彎道,因此在交流道切換過程基本上沒辦法依賴自動駕駛;市區道路啟用自動駕駛功能時則是很容易遇到標線不明造成的誤判,像是路口安全島所畫設的圓弧白線有時候會被判斷為轉彎車道而開始進行預期以外的轉彎操作,這個時間點基本上人工介入拉回不會有太大困難,但遇過幾次後大概不會輕易在市區道路開啟自動駕駛功能。

自動駕駛功能讓高速公路長途駕駛變得輕鬆很多,因為只要在方向盤上面施加輕微的力道回應系統警告,方向盤、煞車、油門都是由電腦控制,嘗試了一次台北、台南的往返,需要我介入處理的情況並沒有相當多,我就像是坐在副駕駛座看著車輛往前一樣;只是這也衍生一個問題,因為太過輕鬆,我在回程路上真的發生了一次打瞌睡的情況,但車輛還是持續在高速行駛狀態下,如果那段短暫的時間出現了需要人工介入的例外情況,也許我就來不及反應了。

我還是會積極嘗試使用自動駕駛功能,因為在塞車或是長途駕駛的情況下,自動駕駛功能確實減少了很多體力上的負擔;只是我需要調整一些決策點,像是這次的打瞌睡情況是因為過去會安排比較多的休息點,但自動駕駛功能的存在讓我高估了自己的體力狀況,充分休息還是必要的。

也許有些朋友會覺得我有實際體驗後就會支持自駕公車上路,從上面體驗過程應該也可以感受到我並不是非常保守的作風,只是就目前所知我還是無法支持最近台南在討論的高架無軌自駕公車進入市區,即使是專屬路權,無軌道的車輛行駛過程仍然有相當多的變數存在,現有的技術雖然可以降低駕駛的體力負擔,但也會讓駕駛高估自己當下的情況產生誤判,這個誤判如果有致命的可能,作為捷運系統的車輛的乘客遠大於我所駕駛的汽車,我不覺得眼前技術有成熟到可以直接進入鬧區營運。

眼前最具規模的自動駕駛車輛實驗都發生在美國,即使他們選擇的檢驗方式也遭到許多批評,但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就直接敲定十年後上路取代過去討論的單軌捷運,我好奇有多少專家敢做這樣的背書;但我認同已經在討論的兩條實驗公車路線,在南科、沙崙進行全監控環境下的自動駕駛實驗,因為這兩個位置並沒有複雜的路況,加上駕駛隨時可以介入,現有的消費型技術就已經可以在這樣的條件下順暢運行,只是在開進鬧區之前還是累積多一點經驗吧!

新台南車站應該合併站前圓環成為新台南站前廣場

交通部鐵道局剛發布的新台南車站示意圖很美好,裡面完全看不到任何車輛,但拉回到現實的殘酷是,從舊台南車站走出來的人,想要靠步行移動到下一個目的地,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台南車站後站因為跟成功大學相連,所以斑馬線過去之後就有舒適的人行道能夠移動,前站則是另外一個世界。剛從車站走出來就會被盆栽擋住去路,為了避免民眾在人行道停車設下的大量路障擋住的大部分是步行的人;想要走進圓環就會遇到一個難題,直接銜接的兩端都沒有畫設斑馬線,想要穿越的人都必須走進地下道,或是走到更遠的路口去找尋斑馬線。

站前圓環是連結許多主要道路的核心,但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為了服務行經車輛進行調整,隨著台南鐵路地下化,我的期待是讓大部分的車輛進入到地底下,把車站走出來的空間留給步行的人,用串連站區與站前圓環的超大廣場迎接每一個來到台南的人,展現全然不同的格局!

台南站前廣場可以舉辦大型活動,找回過去南方公園所帶給大家的印象;台南站前廣場所連結的主要道路,把定位不明的路肩全部換成人行道,讓想要前往國華街、海安路商圈的民眾有機會步行前往,帶動成功路沿途商圈的發展,也減少車輛移動的需求降低市區壅塞情況。想要探訪古蹟的朋友,從站前廣場出來後走進中山路,銜接中正路後可以到達河樂廣場,沿途想要跟古蹟合影不再需要冒險走到車道上進行,擴大人行道範圍來讓歷史街區服務更多的民眾,創造更大的整體價值。

我們已經完成歷史街區的設置,台南車站作為歷史街區的核心,應該帶入更多以人為本的規劃,讓更多人可以親近這個接近 400 年歷史的城市;台南站前廣場的設置可以作為台南建城 400 年反思的開始,究竟我們希望更多的人走在路上,還是更多的車輛路過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