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彙整: 2021 年 2 月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設置在台北港更好

藻礁公投連署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政府也動用大量資源在說服各界接受現有規劃,最近開始討論台北港這個選項;我覺得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設置在台北港應該是更好的選項,因為未來北部的用電不會只有大潭電廠使用天然氣機組。

從台電的電網可以看到,已經除役的核能一廠以及中止計畫的龍門電廠會是下一個適合設置天然氣發電機組的地方,因為這兩個電廠已經存在超高壓輸電線路,基於大家對於空氣品質的重視程度,大概不會希望看到這兩個地方改建為燃煤或燃油電廠;如果要在這兩個地方設置天然氣發電機組,勢必又會面臨天然氣接收站的問題,現在就規劃設置在台北港,未來延伸天然氣管線就會容易很多。

台北港的基礎設施已經存在,不需要面對觀塘工業區這樣的自然環境衝突,加上即將陸續除役的核二廠、協和電廠都有機會改為天然氣發電機組;如果北部地區仍然希望維持穩定的電力供應,同時又希望空氣污染的情況不會惡化太快,現在就該開始為這些除役電廠準備天然氣來源,避免屆時出現電力發展瓶頸時又得再來爭吵同樣的問題。

全世界最長的天然氣管線 3000 公里,從台北港拉 40 公里的天然氣管線到大潭電廠真的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只要把該做的工作完成,就可以有效降低各種疑慮;而且如同上面提到的,未來絕對不會只有這 40 公里的天然氣管線,除非北部地區的民眾願意犧牲經濟發展來避免用電瓶頸發生,否則請現在就務實看待天然氣接收站需求,政府也不該選擇性揭露資訊來造成人民之間的衝突越演越烈。

至於再生能源,目前大部分供應來源都有間歇特性,地熱還無法看到商轉的可能,天然氣發電機組必須要隨著再生能源規模擴大而增加,因為眼前只有天然氣發電機組能夠在短時間內填補再生能源間歇情況發生的電力缺口,儲電技術成本還有點高不可攀,我們需要在新的技術突破出現前先以 30-50 年內天然氣需求作為討論基礎,而不是只看到大潭發電廠;在這個角度看來,台北港會是最佳選擇!

支持地方議會增設不分區議員

目前議員基本上都是代表個別行政區,只有少部份原住民議員有跨區的特性,立法委員才有真的不分區立委存在;觀察現有狀態,不分區立委比較可以在先進的議題上做比較多的努力,區域立委大多聚焦在轄區內民眾關心的議題,這樣的分工讓整體社會在兼顧民意的情況下能夠持續前進。反觀地方議員,如果有機會觀看地方議會的討論,大部分的議題都環繞著區域需求細節,甚至會論及個別巷弄中的路燈或公園設施等,少有關於城市的大方向討論,如果可以有不分區議員的存在,或許可以帶來更多進步的議題討論。

以台南為例,縣市合併已經超過 10 年,但許多行政區的整併或是整體發展計畫的調整都沒辦法在議會中具體討論;近來陸續出現的爐渣問題,或是再生能源發展與既有產業的衝突等等,許多政策都是行政單位先執行,在地方上產生衝突時才開始進行溝通與檢討,如果能夠有不分區議員先行參與研議,事先協助做好溝通與配套工作,政策的落實也可以更加順暢。

去年 10 月開始,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賴中強律師就有具體的論述(*1),陸續也獲得許多政黨代表的支持,希望接下來可以進入正式的修法討論,讓台灣的民主發展可以更進一步。

*1. 地方議會納入政黨比例代表 以反制中國「地方包圍中央」操作 –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97503

台南學甲爐渣案,環保局在 2/9 認定改善完成

針對 1/4 提到超標的網格位置,環保局的報告指出於 1/15 進行複驗,檢查報告在 1/26 取得確認該處已符合法規要求, 2/9 更新進度表示已經認定改善完成,當天也是農曆年前的最後一個工作天;從去年 9/4 開始,歷經 110 個工作天,公開資訊提到的清運總量為 4.3 萬噸,我將過程都記錄在懶人包中

學甲爐渣懶人包 – https://beta.hackfoldr.org/xuejia-steel-slag/

穎艾達利議員轉述學甲慈福里 李新進 里長說明,該地過去的承租人曾經用來堆置蔗渣製成的肥料進行銷售,現場看到的深色水池主要來自這些肥料的殘渣;而林燕祝議員舉報鄰近土地也有爐渣掩埋問題,雖然公開資訊看不到處理的記錄,但面積相對小很多,希望實際上有一併處理;陳昆和議員參與勘驗過程保留的樣本不確定是否有另外送驗,但在多方關切的情況下環保局應該不至於提出一個會被推翻的結論。

學甲爐渣案帶出了很多現有法規問題,洪申翰等 16 位立委提出的「廢棄物清理法第四十六條、第五十二條及第五十三條條文修正草案」還在立法院審查程序中,法規的修正才有機會從源頭解決這個問題;台灣每年有超過 1600 萬噸的事業廢棄物跟本案一樣以「再利用」方式處理,而學甲農地前後也才挖出大約 10 萬噸,加強源頭管理以及在地生產在地處理才能夠避免一再發生的污染事件,希望大家繼續關心法案的修正進度。

交通事故地圖上線

政府機關針對交通事故會粗略分為 3 類, A1 表示事故發生後 24 小時內有人員死亡, A2 表示有人受傷或是超過 24 小時死亡, A3 則是只有財物損失,一般會聚焦在 A1, A2 類型事故進行檢討改進;內政部警政署近期開放了 A1, A2 的即時交通事故資料,我依據這兩份資料製作地圖呈現,希望能夠有更多朋友願意深入事故發生的原因進行探討。

交通事故地圖 – https://kiang.github.io/NPA_TMA/

打開網頁後可以看到地圖上有兩種圖示,紅色五角形代表 A1 事故位置、暗黃色三角形則是 A2 事故位置,點選個別圖示都可以看到進一步的發生時間、發生地點、死亡受傷人數與車種等資訊,下方的導航按鈕點選後即可開啟手機中的導航功能引導到事故位置;手機設備開啟時會詢問是否授權取得位置資訊,完成授權後畫面會自動移動到你的所在位置,方便檢視鄰近區域的事故資訊。

過去在臺南市政府智慧城市辦公室任職時有接觸過系統(1),所以主動要求相關單位開放資料(2),雖然目前開放的資料還不夠完整,但已經可以開始讓我們參與交通事故的分析與探討;目前地圖的資料介於 2021-01-01 ~ 2021-02-01 之間,在一個月內全國就發生了 170 起 A1 事故與 7194 起 A2 事故,共造成了 173 人死亡與 9645 人受傷,這個數字相當嚇人!

*1. 淺談道安資料分析工作 – https://link.medium.com/uOTaIg8nNdb
*2. 道路交通安全資料整合與分析平台的所有事故資料 – https://data.gov.tw/suggests/115971

境外污染源不是遮羞布,台南需要務實面對空氣污染

每次冬天空氣品質不佳,從環保署到各地環保局都會異口同聲的強調境外污染源影響,不過我們目前並沒有能力去分析即時監測數據中境內、境外污染的組成比例,必須要請研究單位依據各種觀測資料分析長期的組成,在 107 年空氣污染防制總檢討報告(*1)就有來自雲科大張艮輝教授的研究指出,境外污染源對於我們細懸浮微粒濃度的貢獻度是 35.1% ,對比各種新聞稿的指控似乎有點不成比例;當然,如果環保單位已經有很好的分析方法,希望能夠發布完整資訊供各界檢驗,而不是用模糊的文字把責任往外推。

台南在地污染源嚴格說並沒有那麼多,主要還是環繞著南科與各工業區的污染,在 108 年度總檢討報告中有提到,雖然細懸浮微粒(PM2.5)的數值有改善,但臭氧的數據卻明顯攀升,隨著南科計畫區的擴大,來自科學園區的影響預期會越來越明顯;市府的新聞提到(*2),台南列管的 1035 座工業鍋爐還有 81 座尚未符合最新標準,CEMS 公告第五批工廠會加入 21 個工廠與 101 個管道,這些都是可以努力的地方。

農業與畜牧業空污佔比不大,只是因為缺乏處理技術提昇的要求而容易被周遭民眾發覺與抗議。前不久台南議會曾討論畜牧場管理自治條例,只是沒有辦法獲得足夠的支持而停在草案階段,這會需要更多民眾把聲音反應給在地議員;農業露天堆肥與廢棄物焚燒也是常見的民怨來源,只是即使找到源頭開罰似乎也沒有太大的嚇阻效果,也有探討自治條例的空間。

如果大家真的在意這件事情,最關鍵的作法會是提昇環保局稽查的質與量,除了投入預算進行監測技術的提昇,增加稽查人員的數量來提高稽查頻率、範圍才能夠確保在地污染源可以被有效管理;其次就是增加稽查工作的透明度,把個別污染事件的通報處理進度開放資料讓市民共同監督,同時應該完整揭露請託關說資訊,建立明確可以信賴的處理流程,現況仍然有許多缺乏效率的例外程序存在。

*1. 空氣污染防制總檢討 – https://air.epa.gov.tw/EnvTopics/AirQuality_8.aspx
*2. 109年7月1日鍋爐全面適用新標準 業者應盡早汰換 – https://www.tainan.gov.tw/News_Content.aspx?n=13371&s=7683463

台灣有超過 153 萬個家庭依賴租屋,我們需要社會住宅

在各方持續努力下,財政部終於釋出了全國歸戶的住宅統計數字(1),2020 年擁有至少一間房子的家庭為 6,813,303 戶,而依據住宅資訊統計彙報 2020 年第 3 季的資料(2),全國普通家戶數 8,348,070 戶,簡單相減後得到 1,534,767 這個數字,也就是說有超過 153 萬個家庭需要依賴租屋,大概是 18.38 % 的家庭;對比社會住宅在 2020 年底(*3)供給數字 17,164 戶,只有 1.11% 的租屋族有機會住進社會住宅中,即使把確定興建的數字納入也只有 2.65% ,需求遠大於供給。

如果用這個數字回頭看過去的各種估計,像是前不久民眾黨立委與相關單位的記者會(4)指出,2019 年財政部統計自然人房東申報租賃所得的房屋有 32 萬間,也就是說至少有 121 萬(153-32)戶的租屋並未如實申報所得,對於廣大的受薪階級來說非常的不公平;如果再看 OURs 依據歸戶資料試算的結果(5),全國房屋的供給量是 11,533,920 戶,對比全國普通家戶數的比率高達 138% ,比起住宅資訊統計彙報裡面提到的 107.74% 還要嚴重許多,明明市場供給遠大於需求、明明人口數正在下滑,但各地的房價仍然像瘋了一般持續飆漲。

當然,這些計算相當粗糙,歸戶統計數字沒有房屋持分細節高估了市場供給量,但大量違章建築以及缺少 10 戶以上家庭的總量也低估了供給量數字,只是對比過去保守的猜測,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實際情況比想像還要嚴重很多。

除了希望財政部提供更多細節來呈現目前市場真實樣貌,希望行政、立法兩院能夠正視這個問題,加強社會住宅的供給以及努力促使房地產市場正常化,不要讓房市刻意的炒作以及不公平的稅賦情況持續,進而才能夠有餘裕去處理包括少子化等等的國安問題。

*1. 房屋稅籍家戶歸戶統計表(全國歸戶) – https://www.fia.gov.tw/multiplehtml/43
*2. 住宅資訊統計彙報 – https://pip.moi.gov.tw/V3/E/SCRE0103.aspx
*3. 社會住宅推動進度 – https://pip.moi.gov.tw/V3/B/SCRB0501.aspx?mode=7
*4. 租屋黑市透明化 政府須源頭管理 –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96091151810681&id=106953284057805
*5. OURs回應財政部公布房屋稅籍「全國家戶歸戶」資料 – https://ours.org.tw/2021/02/04/press_release0204/

雲林陸域風機興建計畫地圖

陸域風機就是興建在陸地上的風力發電機,因為運轉時多少會產生噪音等問題,容易影響鄰近居民生活,所以一般會被視為嫌惡設施,過去苗栗苑裡反瘋車事件就是因為鄰近住家而引發抗爭;這次問題來到雲林,97 座的陸域風機計畫陸續施工,其中有 57 座不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忽略了許多事前的溝通工作,因此引發在地居民持續抗爭,我協助將 蔡壁如 委員辦公室取得的資料放上網路地圖。

陸域風機興建計畫地圖 – https://kiang.github.io/onshore_wind/

陸域風機的爭議在其他國家也常發生,歐洲國家一般會要求住宅區 500 公尺內不得設置,德國更進一步在 2019 要求新設置的陸域風機必須遠離住宅區 1000 公尺;台灣目前並沒有明確的距離規範,所以會在環評程序中討論在地居民可以接受的共識,但從苗栗到雲林的事件顯示廠商會刻意避免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程序,導致爭議不斷,主管機關應該要訂定明確的規則來避免類似爭議一再發生。

地圖的操作很簡單,打開後看到的每個三角形就是個別興建計畫位置,三角形中標記的是廠商的風機代號,點選三角形後可以進一步看到風機興建計畫的資訊,透過下面按鈕可以進一步打開導航工具前往勘查;每個計畫會有獨立的網址,點選後複製給朋友打開就可以看到指定風機資訊,右手邊工具列也提供搜尋功能,下方提供了幾個按鈕針對 籌設許可、工作許可與環評 等條件進行過濾,點選後會依據不同的狀態調整三角形圖示顏色。

相關新聞: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90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