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南建設人行空間的難度很高,因為大家已經長期活在沒有人行空間的環境中,許多人即使非常短的距離也會選擇機車代步,建設人行空間也會排擠自用車輛的停車空間,特別是那些原本沒有在收費的、定義模糊的路肩;許多既有的商家是環繞著這個氛圍存活下來,自然會覺得保留更多停車空間就可以迎來更多顧客,即使各種科學數據都可以指出,增加人行空間對於商業行為的幫助遠大於現況,但缺乏在地典範讓這件事情難以推行。
台南其實是有典範的,正興街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熱鬧,在一群年輕的經營者進駐後帶來改變;他們爭取讓正興街成為完全的行人徒步區,積極尋求警方協助讓違規停車絕跡,合力舉辦活動讓這個空間活絡起來,這些行動確實讓正興街成為熱鬧的地方,進而帶動鄰近區域的商業發展。不過這樣的典範也帶來了副作用,熱鬧的氣氛提高了商業活動價值,讓店家的租金水漲船高,遠超過既有店家能夠負荷範圍,讓建立典範的店家慢慢不堪負荷離去,氣氛也就開始黯淡不少。
台南當然需要人行道,我們花費了很多力氣留下文化、歷史風貌,這些美景要讓人們可以走在其中才能夠發揮價值;舊有的都市規劃不是為了車輛移動設計,我們取消了新的都市計畫道路,卻又矛盾的在有限道路空間撐出更多容納車輛的車道,讓這些美意大打折扣。當國人每年花大錢出國旅遊時,無不讚嘆一些國際歷史城區的美景,這些地方大多努力讓舊城區有更多的人行空間,或甚至直接整個劃為行人徒步區要求觀光客在更遠的地方下車,而觀光客也會因為沿途的美景而忘記抱怨路途辛勞,這才是能夠發揮歷史城區最大價值的方式。
現實是舊城區大部分需要人行空間的居民會選擇離開,特別是需要輪椅代步的那些長輩,很多都搬到新興重劃區中;而租下這些房屋的店家,循著過去積非成是的結果無法意識到闢建人行空間帶來的好處,或即使努力打造人行空間活絡地方後卻自己被高漲的租金趕走,這樣的惡性循環才是讓台南難以凝聚人行空間共識的主因。這也就是我們需要政府的地方,市府應該嘗試帶動結構性的改變,增加人行空間帶來人潮,同時透過整體規劃避免人潮集中在少部份區域而大幅推升租金水準,建立良性循環來促成更多進步。
從台南火車站出來的人潮,如果能夠提供友善的人行空間到達鄰近的觀光景點,我們可以同時解決車輛水洩不通與停車空間一位難求等等衍生的問題,有限的歷史街區可以容納更多觀光客、創造更大價值。以鄰近的日本京都為例,台灣的朋友去觀光時都體驗過這輩子難得可以步行移動如此長的距離,而且還會一再想要前往旅遊,因為日本政府與民間努力數十年打造的步行空間提供非常舒適的體驗,進而讓觀光客人數屢創新高。
或許有些人會舉日本京都在疫情中面臨稅收不足以維持觀光區域的窘境,但這個負面的情況隨著疫情慢慢解封,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懷疑日本京都一定會強勢回歸,看看眼前一票難求的機票就可以想像;也相對的,那些找尋更多理由否定台南需要人行空間的人們,從來就無法拿出客觀數據來為台南的發展找到更好的路徑。台南的人口組成即將從高齡進展到超高齡為主,年輕人口流失情況嚴重,這些現象都說明了台南需要結構性的改變;台南以歷史文化自豪,發揮這個特色最大價值的方式就是闢建更多人行空間,用更多的步行取代車輛,商業活動可以更加活絡,同時解決塞車與停車問題,最終才能夠創造多贏的、下一個台南的 40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