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違建,政府掌握的資料早就多到嚇人

這幾天因為總統候選人引發違建的討論,違建普及的程度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誤以為只有政府都不知道,其實政府掌握的資料早就相當完整。

一般違建通報之後很少立即被拆除,但政府會立即針對通報的違建發出稅單,在正式拆除前每年都要依法繳交房屋稅,只是繳這個稅並不代表違建就變成合法建物;也因為這樣的機制存在,只要從房屋稅資料就可以找到大部分的違建,因為稅務需要資料也相當詳盡,真的要處理違建這份資料大概就處理不完了。

除此之外,近年來衛星遙測技術進步,非都市計畫區域的違建也可以輕易透過資訊技術過濾出來,所以像是農地工廠等等違建大概在開始興建的 1-2 個月內就可以被發現;這樣的技術也持續在進步中,未來甚至連樓層高度的改變都可以輕易抓到,要想找出違建在技術上已經沒有太多門檻。

處理違建最大的門檻就是數量太多,除了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去進行拆除工作,許多民意代表也會基於選票考量干涉違建的拆除,讓這個問題持續累積與擴大;遺憾的是,每每都是因為違建造成人命傷亡,才會創造拆除違建的輿論氣氛,只是每次也都只有三分鐘熱度,往往執行不到半年就因為各方壓力停擺,讓違建的惡性循環繼續下去。

開放透明會是根本的解決之道,把目前數十萬已知的違建資料攤在陽光下,民眾可以藉此得知要購買的房子是否包含違建,同時也可以協助舉發不在其中的新增違建;這些資料可以分級進行標示,有違反公共安全疑慮的違建作為優先處理對象,並且記錄完整的通知、處理程序,這樣就可以逐步讓違建文化從台灣根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