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未分類

關於鐵路地下化轉高架實用一說

高架鐵路未來生活願景館

一些朋友對於我說蘇前縣長的提議務實一說頗為不滿,所以希望做進一步的說明。

簡單的說,如果希望在永康看到鐵路地下化或高架化,基本上只有蘇前縣長提議的方式,將鐵路地下化計畫取消,轉為高架化直接延伸到南科,是比較有機會在短期內執行的,其他的方案都至少需要 20~30 年的醞釀,不會是任何議員說要幫忙爭取就可能在一兩任的任期內發生太大轉變。

台灣的公共建設預算困窘已經不是新聞了,即便是台中都已經放棄鐵路地下化的方向,改透過高架方式進行,因此未來應該會越來越難看到鐵路地下化的例子,特別是南部地區,因為使用率相對低。地下化與高架主要都是為了解決火車與一般平面道路車輛爭路的問題,兩個方向也都能夠騰出原本的鐵軌土地開闢新的道路來紓解都市交通問題,所以就這個主要目的來說兩者的差異不大。

但鐵路地下化預期會遇到的問題比高架要多很多,像是地質是否適合開挖還是未知數(因為現在都是預估,沒人敢保證挖了會有什麼驚喜)、施工期間漫長、單位預算較高、維護不易(像是暗管與明管的差異)等等,台南本來就是個公共財務預算長期貧乏的都市,未來任何疑慮發生時台南市勢必都沒有足夠的預算來自行解決,只能夠再等待中央追加預算來處理,而這被拉長的工程時間可是所有市民要共同承擔後果的(塞車、空氣污染等等)。

另一方面,縣市合併之後資源的規劃應該被重新審視是正確的,如果有機會改變,讓一個重大建設能夠嘉惠更多市民不會是一件壞事;當然,這樣的重大工程也不是說變就能變的,需要有更多人投入去研究可行性,可惜並沒有太多議員願意投入資源做這方面的研究。

同樣的預算下,地下化工程改變為高架工程可以預期的是能夠建構的範圍會擴大,當然,這也意味著會有更多人的土地因此必須被徵收、觀感的落差也勢必引發更多的反彈聲浪,但市長與議員本來就該扮演著承擔政治風險的角色,重點是這個政策的執行是否能夠為台南帶來更好的改變,市長與議員是否願意花時間與人民溝通,甚至教育人民去看更長遠的未來。

不過目前提出的資訊都是片面的,缺乏許多必要的評估程序,這樣的程序需要仰賴市長或議員投入資源進行,不會是一般市民能夠獨立完成的。如果能夠有更多人認同這個方向,也許可以進一步影響執政團隊,雖然目前看起來這是條艱難的道路 😉

~ 20140721 ~

市府有一則新聞提到
101年8月15日獲交通部同意補助台南市政府500萬元辦理「臺南鐵路立體化延伸至善化地區可行性研究」計畫,正式啟動台南市鐵路立體化延伸計畫,已規劃自大橋車站以南約0.3公里(銜接市區鐵路地下化)至善化火車站北側0.5公里處,長度約16.2公里,經過大橋、永康、新市、南科,善化等5個車站,及11處路橋、1處車行地下道、10處平交道。”

依據 20120515 台南市議員郭國文- 第一屆第三次定期大會:市政總質詢 影片的資訊,這份研究報告已經送出,還不知道交通部的回應。

致林宜瑾議員公開提問

為了避免藍綠的爭議,在 致謝龍介議員公開提問 一文之後找了個同樣有過 4 個提案的民進黨議員 林宜瑾 做同樣的提問。

依據議會網站公開資料,林宜瑾議員的政見如下:

  1. 督促加速興建大灣交流道工程,紓解永康交流道附近車流
  2. 打通中山南路至永康交流道間的高速公路側車道,讓仁德至永康的高速公路側車道全線貫通
  3. 爭取加速開發永康之客運轉運站,徹底解決鹽行地區交通打結問題
  4. 爭取鐵路地下化或立體化延伸至永康、新市
  5. 爭取鐵路地下化後進行都市縫合,將台南與永康、新市之間的鐵道開闢為40米綠園大道,貫通南北紓解交通
  6. 爭取高速鐵路橋下台39線打通中正北路至南科間路段
  7. 營造台南新都心,加速砲校遷移進程
  8. 加速二王公墓更新計劃,原址闢建運動園區及公園綠地
  9. 加速徵收及開闢永康與新市都市計劃內未開闢之鄰里公園及道路
  10. 加速大灣大排的拓寬治理工程以減緩改善大灣、崑山科大地區的淹水狀況
  11. 加速永康大排蔦松分洪道及抽水站的興建工程以改善北線地區淹水狀況
  12. 爭取4歲以下幼童托育補助,減輕青年夫妻生活負擔、增加生育率
  13. 爭取「教育券」向下延伸至5歲實施,減輕家長經濟負擔
  14. 爭取國民中小學營養午餐免費提供
  15. 爭取經費補助國小開辦課後照護至5點半,減輕家長經濟負擔

依據 議員觀測中心 網站整理的議案資訊,林宜瑾議員過去僅有四個提案:

  1. 建請市政府爭取黃色小鴨來安平港
  2. 為保障合併改制後之臺南市區域平衡發展,建請本會各項定期會、臨時會與各委員會之召開,應平均分配於第一議事廳(原臺南市議會)與第二議事廳(原臺南縣議會)
  3. 本市因縣市合併所致原臺南縣與原臺南市國小行政人力編制落差的問題,建請教育局儘速完成編制齊一,並從優依原臺南市編制拉齊。
  4. 為改善北區及永康地區往台南科學園區通勤需求及安全,請規劃、開闢台一線機車左轉新港社大道地下道及國八南科聯絡道汽車高架左轉新港社大道。

第一個疑問是, 15 個政見如何用 4 個提案全部涵蓋?進一步看,其實提出的議案基本上都跟政見無關,我在 從議案看議員表現 一文提過

議員是個民意代表的角色,對於市政府政策制定並沒有主導的權力,所以實現具體政見最重要的就是靠提出的議案

也許林宜瑾議員有不同的見解也說不定。

關於議會會議在兩個議事廳間平均召開,我覺得沒有必要,因為合併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資源的重置,新營的第二議事廳應該可以整理後作為其他用途,像是市政府搬遷到永華後原址成為現在的文學館,讓許多藝文活動有了相當舒適的空間去運用,對當地的發展依然存在著正面的影響。相信 3,973.94平方公尺的空間開放出來活用後對地方發展的幫助會大於 56 個人換個地方開會。

國小行政人力編制從優拉齊這件事情,我是認同市政府的回應

完全從優拉齊的齊頭式平等,非市府財政能力所能負擔,且可能排擠學生所需的經費

各地產生的稅收本來就有所不同,在稅收有限的情況下,產生稅收較高的區域自然會有著比較多的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這個環境下,維持個別學生的基本受教權,畢竟教育是讓偏鄉學子擺脫困乏問題的最好工具,增加行政人力對這件事情是否有幫助我是存疑的,雖然這可以讓老師有較多的時間去照顧學生,但也許需要明確的調查個別學校因為行政工作排擠教學工作的情況,從這個方向進行應該比較能夠找出需要投注資源的角落。

至於 2014-06-26 所提的地下道與高架設施,國道8號南科聯絡道與北外環道路第1期工程預期都會在近期內完工,是不是等這兩個重大交通建設都完成後,看看後續變化再思考要不要增加額外設施呢?說不定交通打結的點會因此有些轉變。而且會不會把太多資源都投注在南科的交通上面?如果能夠把一些資源用來發展南科周遭的生活機能,增加市區工作者搬遷到周遭來減少交通運輸需求,也能帶動當地週邊的發展,會不會是比較好的選項?

回到政見,有 7 個是 “加速” ,表示這些工作已經在進行中,不知道有沒有必要成為政見。

打通中山南路至永康交流道間的高速公路側車道,不知道在大灣交流道開通之後這個側車道的使用率會不會依舊高居不下;台39線打通中正北路至南科間路段這個政見,其實在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99 年出版的高鐵橋下道路延伸議題研析已經提到

目前臺南都會區北外環道路工程已由內政部營建署核列 98~101 年臺南生活圈計畫(特別預算),由臺南縣政府於 98 年度辦理用地取得,該署預計 99 年 5 月辦理工程招標。其餘 2 項工程已獲公路總局納入「生活圈道路系統六年建設計畫(98-103 年)」補助辦理。

看起來臺南縣政府很早就已經實現這個政見了,不知道林宜瑾議員是否參與其中?還有台南與永康、新市之間的鐵道開闢為40米綠園大道似乎也早就是既定方向?

鐵路地下化或立體化延伸至永康、新市這個議題好像很多人關心,目前比較務實的方案也許是蘇前縣長提議的方式,將鐵路地下化計畫取消,轉為高架化直接延伸到南科,不過即使是這個方向,從市政府的回應看來都是很難執行的。依據蘇前縣長針對這個議題的研究,地下化之後要想在永康、新市看到高架化工程,至少是 30 年後的事情。只是這個研究不確定有沒有可靠的研究數據,但可以預期的是這個政見應該可以用很多次。

爭取4歲以下幼童托育補助這個其實我還真用得到,因為小孩還沒滿 2 歲,只是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任何相關議案;同時也沒看到跟教育券有關的議案,但依據教育部發放幼兒教育券實施方案文件,教育券似乎一直以來就是針對5歲未滿6歲實施,只是搬來台南也沒那麼久,不確定過去台南所實施的教育券跟其他地方有什麼不同。

依據全國課後照顧聯盟的資訊

95年起,教育部全面推動國民小學課後照顧

所以爭取經費補助國小開辦課後照護至5點半這個政見不知道是為了反應什麼樣的問題?不過目前為止看到的所有議案資訊,也沒有跟這個政見有關的部份。國民中小學營養午餐免費提供這個政見也是沒有看到相關議案,只看到最近唐碧娥議員向市政府喊話的新聞,但這個前行政院長劉兆玄2009年3月的承諾跳票之後,不確定市政府有沒有這樣的財力獨立執行?

致謝龍介議員公開提問

依據議會網站公開資料,謝龍介議員的政見如下:

  • 誓為市民喉舌,全力守護市民福祉;堅持操守,議會審案迴避利益;不做財團打手,不為利益團體關說強力監督,促進廉能政府
  • 催生健康、快樂、有尊嚴的「老人福利城」:65歲以上老人家健保免費、免費裝假牙、免費醫療公車網
  • 在原兵工廠址,催生「科學博物館」
  • 振興小北商圈,使觀光客倍增
  • 北區零水患

依據 議員觀測中心 網站整理的議案資訊,謝龍介議員過去僅有四個提案:

剛剛在謝龍介議員的臉書上提問,依據上面資訊不知道議員的政見是否實現?不過似乎很快的文章就被刪除、我的帳號也被封鎖了,所以只好直接公開詢問。

其實我不太懂的是,議員的職權是監督與審核,要如何能夠實現部份看起來像是市長才有機會進行的政見;回顧四個議案,其中兩個是爭取鄰里經費,一個是觀光、另一個成棒隊的議案也許可以勉強作為觀光,但似乎都跟小北商圈的關係有些距離。

至於北區零水患這個政見,我的感受比較深刻,因為我家前面的巷弄只要雨勢稍大就會淹水,好像這幾年並沒有什麼改變。我以為要實現這個政見,首先需要調查與確認所有會淹水的地方,將資料彙整給相關單位後協助追蹤進度,不知道目前的狀況如何?

原兵工廠址,催生「科學博物館」的進度如何我沒找到,但我覺得兵工廠如果有機會建置大量停車位置與交通轉運設施,應該有助於紓解火車站周圍的交通情況。目前火車站周遭道路幾乎被機車佔滿,很多時候行人都得走到馬路上跟車輛搶道,如果能夠在原兵工廠址建置立體停車空間,吸引那些不希望愛車淋雨的騎士停放,搭配強力的拖吊執行,相信可以解放許多行人空間。進一步的,如果能夠在裡面完成集中的客運轉運站,將火車站旁大量的客運公司強制搬遷到這兒,搭配循環接駁車的安排,相信對於該處交通經常打結的情況會有改善。進一步的,最近市政府在實驗的 TBike 計畫 如果能夠在這個地方設點,搭配一些自行車的友善設計,更可以減少假日觀光客帶來汽機車的廢氣與交通問題。

「老人福利城」的部份,相信老年人口比例增長是可以預期的趨勢,相較於一直增加老人福利的預算,我們能否有些其他的作為?畢竟增加預算的重擔是會落在年輕一輩的市民身上,也許會讓台南市原本就不高的年輕人比例雪上加霜,惡性循環的結果反而會讓台南市出現財政缺口。台南幅員廣闊,如果能夠加強部份人口稀少區域的生活機能,減少年老市民移居的不便之處,讓老年人能夠透過彼此互助成為獨立的生活社群,相信可以創造多贏的局面。

至於為市民喉舌,全力守護市民福祉等等,是作為一個議員基本的操守,也許不適合作為政見?

政見:讓民眾陳情與議案追蹤工作系統化

Subversion_project_visualization

觀察了許多現任議員的動態資訊,可以發現很多的行程是跟民眾陳情有關,過去新聞也常常提到某些社會事件的當事人會藉由喊出 “我認識某某議員” 想要表達自己的地位不同於一般人,似乎身為議員都免不了要將大量時間消耗在民眾陳情工作上;既然免不了,我們能否有一個方式讓民眾的陳情可以更有效率、更有系統也更公開、透明?這樣一來節省的時間可以讓議員更專心深入一些重大議題與政見的研究上面,台南市才有機會往前多走幾步。

當然, 在台南打造開放式議會 這個政見已經有提到 g0v 的動民主計畫動民主 的構想是希望讓人民能夠透過網路直接發出聲音、凝聚共識。但有了意見與共識,後續就需要考慮執行層面的問題。

除了民眾陳情之外,回顧我在 議員觀測中心 所蒐集的,台南市議會迄今討論過的 2240 個議案資訊,很多的議案其實都少了一個重要的元素,也就是執行情況的追蹤。以 建請教育局針對全市國中小操場跑道做總體普查,並列優先順序汰換跑道、操場設施 這個議案為例,我其實還會想要知道教育局針對該議案提出的正式公文回應、實際辦理普查的起訖時間、各個學校的回應情況以及事後提出預算案的研究等等,甚至是議員隨機性的安排行程進行抽查,這些資訊目前在議會網站上都看不到,所以一般民眾很難看出個別議案的脈落與後續處理情形,在現有的程序下只能一直對議員 “陳情” 來了解處理狀況。

台南市政府所建立的 1999 專線,根據邱莉莉議員在市政總質詢的內容, “市民撥打1999的滿意度只有65.3%,不滿意度高達34.7%,換句話說去年想透過1999尋求協助的8萬6千名市民,按比例換算會有3萬人感到失望” ,如果這些尋求協助的資訊能夠系統化處理,加上透過議員轉達與追蹤,應該有助於提昇整體滿意度。額外一提,希望台南市政府能夠將 1999 電話取得的資訊盡可能的公開,這份資料會是議員研究議案最好的基礎。

理想狀況下,各種市民的意見應該有個地方可以讓所有人一起討論,產生共識的部份由議員們進一步成立專案去做追蹤,所有關心的朋友可以透過電子郵件訂閱後收到各種動態通知,網頁也能夠呈現即時的資訊。這樣的架構大量使用資訊系統進行,議員們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研究議案與監督市政。當然,同時也希望議員與民眾能夠調整觀念,減少議員出席婚喪喜慶的次數,讓台南市可以有更多議員回歸應有的專業領域,這才是所有市民之福。

選舉黃頁上線,邀請大家一起來參選!

2014   臺南市   北區行政區   選舉黃頁

選舉黃頁是最近在製作的一個網站,主要是希望所有候選人的資訊能夠集中在一個平台上,方便公民在實際選舉前進行觀察與研究,畢竟這次九合一選舉的資訊相當複雜。

它目前只有三個功能選單, 行政區 功能可以讓你直接依據所在地的行政區去找到所有跟該區域相關的選舉與候選人資訊、 選舉區 功能則是依據個別選舉類型的不同列出相關的子分區或候選人資訊、 候選人 功能可以直接透過人名進行搜尋。

雖然我們有個 中央選舉委員會 ,但因為是公務機關,要出現在那兒的資訊必須經過各種繁雜的流程,所以預期看到完整候選人資訊的時間點已經很接近票選日期,對於這麼樣重要的決策,也許能夠早一點知道相關資訊會比較好。也許有很多地方已經可以看到候選人的宣傳品,但像我這樣沒錢的候選人,現在連名片都還沒做,所以會需要更多曝光的機會。

選舉黃頁比較特別的地方是,任何人不需要註冊就可以提供候選人的資訊,除了編輯資料需要經過審核以外,所有資訊都是公開呈現,不會做太多過濾。希望能夠透過這個平台鼓勵大家(特別是年輕人)踴躍投入各種選舉,因為期待改變可不是嘴巴上說說就會發生,直接投入選舉可以避免經常需要走上街頭去表達自己的訴求。

選舉黃頁目前只算是一個半成品,像是 鄉鎮市民代表選舉選舉區 的資料還沒找到完整的來源,資料的視覺呈現也還蠻粗糙的,但希望早一點開始蒐集各種候選人的資訊,所以就提前公開了。

目前網站上看到的資料大多是各種選舉現任民代的名字,誠摯邀請大家一同把資料補完,讓我們年底來一場更高格局的選舉,也期待產生的各級民代能夠真正代表人民的聲音!

蘇煥智:大台南願景與交通佈局

今天在台南市建築經營協會等單位舉辦的活動中,邀請了前台南縣長蘇煥智以大台南願景與交通發展為題進行分享,我試著以簡陋的設備進行影音記錄,事後也徵詢過,他表示不會介意將影片放上網路,所以一併透過這篇文章分享。

他在活動結束後已經在自己網站上分享了活動使用的投影片

一開始的演講主要著墨在目前永華市政中心相較台南市轄區位處偏遠,也許需要設置新的市政中心來平衡發展與便利性,他提到南科特定區位處轄區中心加上交通便利會是比較適合的地點。我會覺得現在資訊工具發達,運用既成設施與否對於大部分工作應該不會有明顯差異,市政府自身如果帶有傾聽與服務的心態,其實再怎麼位處偏遠也能夠讓市民有正面感受。問題也許在於,有多少人覺得這樣不方便?這個議題是否值得消耗預算進行?也許會需要有比較審慎的評估才是。

再來除了一些方向性的議題,花了比較多時間針對南鐵地下化政策提出建言。他希望能夠取消地下化,用原有地下化經費來進行鐵路高架化,主要的論點是原有地下化長度 8 公里,如果改為高架化可以讓計畫延伸 20 公里,藉此嘉惠更多民眾。

他提到,原有地下化工程會阻斷地下水脈落,造成西邊海水灌入、東邊則是有土壤液化等可能性,加上地下化過程有可能開挖出遺跡而造成進度的延遲等等,高架化是相對風險較低的作法。其實他宣傳這個作法已經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鐵工局在去年十月已經有過一些初步的回應,回應中提到高架化工程需要的土地更多、會有更多人需要被迫拆遷、費用也會更高等,蘇似乎認為這是推托之詞。只是目前雙方的論點都還沒有看到客觀的研究資料,不太容易就可行性去做判斷。

高架工程因為存在著的噪音、外觀問題,其實一般人還是會偏好地下化,兩者在預算上的確有很大差異。同意他提到鐵路地下化只能夠做到實踐街其實對於紓解交通壓力這個目的不如蘇提的 20 公里高架鐵路,畢竟高架鐵路如果能夠直接因此延伸到樹谷一帶,除了沿線交通可以擺脫平交道造成的打結外,高架後的鐵路也可以提高行駛速度,自然能夠越長是應該會越有利。

永康鐵路高架化是蘇在台南縣長任內積極爭取的建設,只是因為評估後效益不夠大而被退回;現在他運用同樣的概念去結合南鐵地下化工程提出,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我其實比較在意的點是,當範圍擴大了,是不是有更多人需要為了這個計畫而被迫拆遷,到底這些被迫拆遷的人們有多少比例是支持這樣的政策?蘇提到人民一定會很歡迎這個計畫,因為計畫使用到的土地都會透過徵用方式進行,完工後就會歸還人民,雖然房舍被拆,但取回的土地價值遠超過因為房舍消失帶來的損失。我不確定這個論點是否代表了大部分人,我只知道的確有少部份人對於房舍有著比較不同於市場價值的價值觀,這樣的價值觀也是讓台南許多老房子得以被保留下來的原因,這個對民眾假設也許需要有更多的實際民意基礎。

我個人對於這類交通建設基本上是贊成的,只是無論地下化或是高架工程,這些工程在規劃過程到底受影響的人們參與程度如何?在決定徵收之前是否有做更多替代方案的思考?市民與政府之間在這類重大工程上面一直存在著懸殊的資訊落差,目前取得的資訊其實都有些零碎,很難有自信做出些客觀的判斷。

台南市議會出席狀況統計

議會網站的出版品專區可以下載各次會議的議事錄資料,我透過程式將文件下載後轉換為文字格式,然後進一步的閱讀可以發現像這樣格式的出席記錄:

Screenshot from 2014-07-14 01:54:59

一樣透過程式進行統計,然後將資料轉換為試算表格式,上傳到 Google Sheets

journals_attendances2csv   Google Sheets

最後產生的結果網址為: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vDRULZ9wptqWSyN52F0_qRZ7raUr8VEfPCLwMEZl-l0

透過這個網址,可以直接線上檢視個別議員在幾次會議中的出席狀況。只是因為原始資料似乎有些混亂,所以有些數字搭不起來(例如實際出席加缺席的數字大於應該出席的數字等等),也許需要進一步追查原始記錄資料或是詢問議會行政人員才知道問題所在。最近聽到有些前輩分享,似乎有議員出現即使請假或曠職還是領取全薪的情況,所以先將這份資料整理出來,看看有沒有朋友想要進一步研究。

除了我在 政見:在台南打造開放式議會 一文提到議事記錄格式紛亂的問題之外,還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所有的議案我們都只知道它通過與否,但是個別議案應該有的表決記錄似乎都沒有公開讓民眾查閱,相較於台北市議會直接線上公開的作法,台南市議會也許應該要跟進才是。

年輕人,請走出來佔領政治吧

2351796103_3669f9cbee_o

我 33 歲,應該還算是年輕人,所以這是共勉之 😉

昨天跟一個朋友有這樣的對話:

朋友: 你現在對市議員有信心嗎
我: 完全沒有耶,但是就還是會繼續走完

我不太喜歡自我膨脹,所以大部分人都看得出來的事實,我不太能夠裝傻催眠自己或催眠身邊的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又是第一次參與選舉,要想順利選上議員這個位置的機率確實不高。但成功機率不應該是驅動一個人唯一的理由,就像是五年多前我選擇創業一樣,在沒有人看好、也沒有人資助的情況下,我幸運的度過了五個年頭,身邊批評的聲音也才慢慢消失。

柏拉圖說:公民不參與政治的處罰,就是被一群愚蠢的人統治

幾個小時前把李惠仁導演製作的 【不能戳的秘密2 國家機器】看完,對於現有政治運作存在著的詬病感慨萬千;台南市政監督聯盟中有朋友提到 新世代觀點:天上的文曲星 這篇文章,我是這樣回應的:

體制外的改變已經有很多人在進行,但影響的範圍沒辦法繼續擴大,因為體制不是那麼容易靠衝撞的方式去改變它,除非要演變為流血革命。

在體制的門還沒完全關上之前,希望有更多年輕朋友帶著理想進入,讓這份改變的力量能夠從體制內發芽。這個方向也許相對的有機會在不需要看到流血衝突就讓體制產生改變。

如果你有持續關注這兒的文章,你會輕易發現抱怨的人非常多,但願意把問題撿起來的人少之又少,我愚昧的認為,現在需要有更多的行動去取代批評就是了

所以如果真的希望改變些什麼,你我都需要多一些行動,畢竟打打字或口頭抱怨這些事情已經有太多人做了,來點跟人不一樣的吧!

當然,在開始懷抱滿腔熱血之前,還是希望能夠有些務實的思考,如同幾天前我在 嘉義青年陣線 的回應:

在 “責無旁貸” 之外,請先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嘉義缺少了哪些吸引你的要素,你建立這些要素具體的方法是什麼,你參與政治對這件事情有沒有幫助?現在的政治之所以敗壞,就是那些政客專門講些自己都高攀不上的鬼話,搞得最後提出來的政見只為了迎合選民胃口,根本沒有能力去實踐它。如果你也是透過這種方式選上,可能也只會延續這個崩壞的政治體系,因為你戴上了同樣的枷鎖。

公民覺醒,希望的就是公民能夠更清楚自己的選擇,你們應該要走出自己的路

也許由我講這些話不太得體,畢竟這是我第一次參與選舉,應該讓前輩們指導才對;但這些真的參與過政治的前輩,卻也有可能因為過去經驗的包袱,早已失去了對政治的理想與期待,聽他們分享一些致勝秘訣的同時,也許還是得保留一些思辨的空間,畢竟重點在於整體的改變,而不是個人的輸贏。

是的,雖然我還是希望有機會走入議會為大家服務,但個人輸贏與否並不是支持我參與選舉的理由;我原本就設定了一個比較高的目標,無論我能否在這次的選舉中脫穎而出,我希望自己為選舉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攤在陽光下,除了讓大家檢驗之外,更重要的地方是這些資訊能夠傳承下去,讓更多的朋友未來不依賴舊有政黨體系時也能夠順利參與政治。

不過還是得再次強調,如果您覺得我的想法值得支持,還請幫忙多多宣傳;當然,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幫忙捐個兩千元吧 XD

ps. 希望參與選舉的朋友可以參考下面這些群組:

科學當然應該「公民參予」

在 核能流言終結者 那邊看到了一篇文章: 科學應該「公民參予」嗎?

作者說 “我不認為人人都可以「參予」科學的事務。所謂的參予,就是以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來做原來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員在做的事情。” ,並且以輻射量測以及矽晶片量測作為例子去說明這不是人人能夠做的事情。我必須說,這是一種「專業的傲慢」,帶著這樣的傲慢,只會讓專業蒙上陰影。

科學有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任何的論點必須要能夠被檢驗與重現,所以任何人只要能夠滿足這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科學的實踐,並不是因為實踐這個點的人掛著什麼樣的身份。所以反核團體提出有問題的數據,並不是因為反核團體裡面沒有任何 “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員” ,而是因為他們違反了上述的基本原則;同樣的,今天那麼多的人們不相信原能會,問題也出在數據缺乏可信賴的第三方公正單位檢驗,原能會做了太多校長兼撞鐘的事情,加上許多以 “機密” 之名隱藏的資訊,讓許多人無法相信提供數據的一方,所以開始有人用各種方式要去檢驗它。

但因為截至目前為止取得的數據都禁不起檢驗,而去否定這些人未來取得正確數據的可能性,這個論點一點也不科學,因為機率再低都是機率,除非這些提出批判的科學家可以證明自己是神,否則都只是對微小機率的藐視罷了。很有趣的是,這些科學家在研究科學的過程,經常是透過各種方式去挑戰微乎其微的機率,怎麼反倒變成了微小機率的否定者?

好奇心是科學之母,否定好奇心的同時也等於否定了科學,當一個科學家否定了科學的態度,這個科學家還科學嗎?我是質疑的,但我無法否定這個論點存在的可能性,希望這麼想有那麼一點點的科學基礎。

同樣的,反核團體今天提不出正確的數據,他們需要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我也相信他們之中有人知道問題的癥結了,他們只要抱著科學的態度繼續嘗試,還是會有機會找到正確的數據;當然,如果這些高尚的科學家如果願意參與其中,這段嘗試錯誤的過程也許可以縮短些,過程引發的爭議也不會這麼樣多,可惜的是這群科學家太高尚了,反核團體只能繼續用各種方式去找到答案,所以可以預期接下來這樣子科學家跟反核團體之間的對抗戲碼只會繼續重演,直到雙方有機會找到一個共識。

任何的科學與專業都是透過不斷嘗試錯誤後找到可以往前的下一個里程碑,如果所有人都選擇放棄,那就不會有今天的科學發展存在,所以我還是覺得這些反核團體應該記取教訓後繼續嘗試,說不定可以造就更多科學家的出現。反觀那群藐視科學態度的專家們,希望你們有一天能夠看懂傲慢所帶來的種種問題,畢竟人生在世不會只有專業這種東西的。

然後,科學當然應該「公民參予」,因為參與其中,才有機會變成科學;即使沒有任何進展,都會好過只出一張嘴,是吧?喔,不,這樣不科學,應該說 “都會有可能好過只出一張嘴”。

後來針對回應的說明補充如下

希望你明白,現在動盪的根源是來自對政府機關的不信任,不信任的根本原因是資訊不透明,並不是反核團體一方就能夠造就如此的局面;試想如果今天相關資訊透明,人們可以輕易得知標準在哪裡,甚至專家也能夠第一時間耐心解答人們的疑惑,自然就不會有你所謂的動盪。悲劇往往是一連串的錯誤同時發生,這是福島事件給人們最大的警惕,你現在看到的那一群人只是基於這樣的警惕開始覺醒、開始關心,這些人本來就不是你所謂的專業人士,但不表示他們未來沒有成為專業人士的可能,這個過程能否減少碰撞與衝擊,關鍵點是身為科學家的你們是否願意跳下來參與。當你們選擇用各種方式去指責、去歸咎,他們對於專業的信任自然就會動搖,就看你們什麼時候看懂,現在的態度只會讓問題更糟。

各種專業的養成不會只有一條你們走過的路,就拿你說的駕照一樣,取得駕照的過程確實有許多人是經過駕訓班專業的訓練,但也有相當的一群人是自行嘗試錯誤的過程中獲得專業,再進一步取得執照。無照駕駛本來就應該接受懲罰,就如同反核團體提出錯誤的數據應該要檢討一樣,但你不能夠說那些經由無照駕駛學習到如何開車的人沒有資格開車,他們只是選擇承擔比一般路徑要高的風險來學習這項技能。驅動反核團體自行進行相關量測的動機也是這樣,如果有足夠的資訊與資源,沒有人會傻到還嘗試用高風險的方式去做這件事情。現在許多資訊被藏在高聳的象牙塔裡,要嘛就是象牙塔上的人們能夠公開資訊,要嘛就是期待人們挑戰象牙塔的過程不會激烈到推倒象牙塔造成遺憾,揶揄、指責的方式只會激化人們的情緒,讓人們更逼近造成遺憾的位置。

決策的不透明才是關鍵,為什麼台灣要繼續發展核電這件事情人民從來沒有得到充分的資訊與參與,往往是政府做了決策後才用各種草率的方式教育人民。簡單的說,就像是一個強姦犯在強姦過後透過各種方式要說服被害人相信強姦的好處一樣,這種重大決策政府一再忽略人民的感受,自然會引發各種反彈,而這種反彈在民主社會裡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不太懂為什麼你們一直無法接受這種過程。

希望你們知道,科學在能夠形成權威前本來就需要花很多的心力去溝通;比如說這個世界並沒有在第一時間接受地球是圓的這件事情,如果不是許多科學家投入心力在科普工作上,我們今天都還有可能認為地球是方的。

民主的社會裡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力,共識的形成並不全然是科學專業與否,就看你們什麼時候願意把自己弄髒,透過科普工作去說服人們接受核能的發展。

從議案看議員表現

議員觀測中心   Motions

許多人對於議員的好壞,經常是憑個人的印象、情感,進一步的就是看看議員提出的政見是否喜歡,但似乎很少有人針對政見去檢驗議員的表現,這其實是蠻危險的一件事情,因為議員候選人只要在選舉期間開出大量迎合選民胃口的支票就能夠贏得選票,甚至許多人已經對於候選人當選後忽視政見習以為常,讓民主社會蒙上許多陰影。

因為議員是個民意代表的角色,對於市政府政策制定並沒有主導的權力,所以實現具體政見最重要的就是靠提出的議案,透過正式提出的議案去表達個別議員對曾經提出政見的研究結果以及立場,再進一步去追蹤議案的實際影響結果或執行成效等等,這樣一來議員提出的政見才有機會兌現。

我透過程式去整理已知的議案資訊,找到下面這兩個極端的例子:

提案次數排行,最少的十個:
谷暮.哈就 [0次]許至椿 [0次]王錦德 [1次]張伯祿 [2次]林炳利 [3次]蔡旺詮 [3次]謝財旺 [3次]林宜瑾 [4次]陳進益 [4次]謝龍介 [4次]

提案次數排行,最多的十個:
林美燕 [144次]李坤煌 [113次]王峻潭 [105次]林燕祝 [82次]郭國文 [74次]蔡秋蘭 [69次]張世賢 [58次]曾培雅 [58次]陳文科 [54次]黃麗招 [54次]

有兩位議員截至目前為止沒有提過任何議案,王錦德議員唯一的一次提案則是參與了最多人共同提案的「黃色小鴨」議案,應該也等於從未進行過正式提案。這十位議員個別提案的數量少於 5 次,但從政見可以看到的項目應該都大於這個數字,也許需要請這些議員進一步解釋自己是透過什麼方式來實現政見。

但提案次數多是否就表示政見被徹底實現?進一步檢視目前提案數量最多的林美燕議員議案資訊,發現涵蓋的範圍似乎相當廣泛,可以看到像是 活動中心遮雨棚街口裝設紅綠燈 這樣子的議案,這些議案的重要性是否值得特別讓 56 位每月領取超過 40 萬的議員共同去檢視,還是其實從里長反應來的需求可以做些過濾,大部分影響不大的需求可以直接轉發適當行政單位,然後協助做後續追蹤就好?

當然,一個議員的表現不會是只有議案,還包括各種質詢,只是如同我在 政見:在台南打造開放式議會 一文所提,目前的質詢資料並沒有系統化呈現,不太容易做比較客觀的整理與分析。至於一些婚喪喜慶場合的出席、或是召開各種記者會,這些項目是否適合用來檢視一個議員的實質表現其實會讓人有些遲疑。

如果你覺得我這樣子做的方向是對的,我在 我需要你手上的兩千塊 一文有提到,我需要更多的實質支持來繼續做這些事情;你所贊助的款項我不會任意花用,如果順利完成登記,這筆錢除了用在保證金的部份外,我會趕在實際投票之前將收支明細透過網路公開,讓你可以在實際投票前清楚我怎麼花用你所捐獻的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