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未分類

繼續以科技監督台南,我需要你的支持

截至目前為止收受的政治獻金捐款為 15299 ,希望在八月底前能夠募集 20 萬捐款進行登記,在捐款金額達到這個數字之前各種支出都是自掏腰包;只是在全職投入選舉以及負擔一家四口的開銷後大概也沒有多少餘裕,也因此在網路以外大概很少會看到跟我有關的宣傳。

除了會寫程式,很多層面我其實跟一般人沒什麼兩樣,所以想要問問大家,我幫台南寫些什麼程式你會願意捐款支持呢?

截至目前為止,我已經針對各種議題開發了很多程式,自己也整理了一個懶人包

懶人包: https://beta.hackfoldr.org/kiang/

跟台南有關的有下面這些
* 台南市議員觀測中心 – 整理台南市議會的資料,讓議員、議案資訊更容易閱讀
* 登革熱地圖 – 透過地圖呈現最新的登革熱病例數量,以村里層級呈現
* 台南1999地圖 – 整理台南市政府公開的 1999 通報資料
* 台南區域排水狀態 – 呈現台南最新的排水監控資訊,藉此得知可能的淹水情況
* 臺南市房屋稅概算 – 在房屋稅調漲消息公佈後試著整理相關公式,提供試算的小工具
* 台南市垃圾清運地圖 – 整理與呈現台南市的垃圾車清運路線資訊
* 台南市先進運輸系統路線圖 – 整理輕軌相關的可行性評估,放在地圖上呈現
* 台南市淹水潛勢圖 – 地圖呈現政府單位所公開的淹水潛勢圖
* 台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地圖 – 透過新舊里界比對來得知台南市最新里鄰調整結果
* 台南市違反勞動基準法事業單位地圖 – 整理與呈現違反勞基法的公告資料
* 台南也要特色公園 – 蒐集台南各個公園的兒童遊戲區設施資訊
* 台南市優先拆除違建地圖 – 整理市府所公開的優先拆除違建資訊
* 台南市農地工廠 – 整理與呈現已知的台南市農地工廠

有些作品的確獲得了不錯的迴響,不過這些迴響並沒有太多能夠轉化為實質的捐款支持;在網路以外我也做了一些嘗試,像是政見的研擬與論述等,也在一些在地議題中實際參與討論,不過在僅有的一些志工協助下似乎還不容易有顯著的突破。

我不是那種能夠帶出民眾激情的人,比較擅長的大概就是深入議題、運用科技工具試著解決問題,這樣的特質在眼前的政治環境中是有些格格不入;只是我的參與也是希望政治環境能夠改變,當選舉過程變成了金錢競賽,我們就很難期待政治人物當選後可以好好做事,我想要當那個能夠好好做事的議員。

在登記之前,我還是會繼續運用自己擅長的技術去深入在地議題;只是要想繼續走下去,我真的需要你的捐款支持!

想要知道鄰居的所得?台灣所得地圖全新改版上線

台灣所得地圖網址: https://kiang.github.io/salary/map/
高解析操作介紹: https://youtu.be/AU8mLmZ6Mc0
Medium 討論: https://bit.ly/2m45CdX
Facebook 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k.olc.tw/videos/997613243745472/

財政部上個月底才剛公佈 105 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初步核定統計,這次台灣所得地圖除了匯入最新的資料外,也將程式整個改版了!

這個地圖建議在電腦開啟,也因為會下載大量的資料,所以第一次開啟可能會花比較久的時間;在畫面開啟完成後可以看到不同顏色的區塊,個別區塊代表的是不同的村里,畫面中間看到的藍色小點就是你的所在位置,程式會在初次開啟時把地圖的畫面切換到你附近區域。

在地圖中點選個別村里區塊會展開點選村里的完整資料,目前整理的資料是 2002 ~ 2016 ;只是因為村里常常異動,因此並不是每個村里都可以看到所有年份的資料,如果需要可以自行查詢網站的原始資料。

在地圖的功能列展開後可以依據不同的數值欄位呈現地圖,包括平均數、中位數、標準差與第一、第三分位數,也可以透過不同年度的資料切換地圖的呈現,在快速定位中則是能夠在多個縣市間快速切換,方便使用。

台灣所得地圖的程式與資料都是公開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 github 按鈕瀏覽或下載。

台南農業開放外籍農工只是頭痛醫頭的作法

6/29 台南市長參選人許忠信提到希望開放外籍農工(*1),但引入廉價的人力真的能夠解決台南的農業問題嗎?我覺得這是一個頭痛醫頭的作法。

Medium討論: https://bit.ly/2IIpjAU
影片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B20-GTjhA

影片中介紹的是澳洲昆士蘭的芒果園採收記錄,這個果園在數十公頃的土地上種滿芒果,從影片可以看到在採收與洗選過程都運用了許多自動化機械協助,在當地市場銷售時品質比較好的芒果單顆售價約 70 元;在台南,基本上只有在選果分級的過程有機會看到機械輔助,採收、清洗或其他作業大多還是倚賴人工,而末端市場售價單顆(約 0.6 台斤)大概 50 元,我們的農民花了那麼多心力,在地市場的價格卻如此低廉。

台南的農業問題出在個別農民缺乏經濟規模,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貿易的需求會遠大於農業生產,當世界各國都引入了大型農業機械輔助,台灣仍然有許多的農業個體是採用低度自動化的人工方式進行,人工成本再低也比不上機械自動化的單位成本,在這個需求去引入外勞可能只會讓農業發展環境更加惡化。

人工很貴,高度倚賴人工的農產品也應該要夠貴,讓適合的農產品走向高貴精緻才是合適的路線,高價撐起來的空間才有辦法吸引年輕人投入,因為那才看得到未來;眼前台南遇到的惡性循環就是民眾期待低價的農產品,政府因而介入調控價格,農民無法從農產品銷售獲得合理的利潤或者倚賴政府補助或救援,自然會讓這個產業慢慢凋零。

政府需要做的是協助農民進行整合,讓農業個體可以達到經濟規模引入更多先進技術投入生產,然後政府慢慢的從主導角色退居幕後輔導,讓農民不用靠政府的保護傘就能夠生存下去;上個月楊宇帆才提到國內鳳梨採收對比國外的差異(*2)

“國外採收鳳梨都用機械手臂了,我們台灣都只能用六十歲的人工手臂,那些所謂的土地情感或是農民辛苦的畫面,都是產業停滯沒有發展,所帶來的悲情啊。”

因此我想藉此問問許忠信,台南農業的未來在哪裡?引進外勞這個方向如何引導農民走向正確的路?

*1. 農業缺工嚴重,許忠信提出開放外籍農工「相放伴」的概念,爭取選民認同。 – https://www.facebook.com/hsuchunghsin/posts/2193267854038882
*2. 同樣的老梗劇情,你看膩了嗎? – https://www.facebook.com/why160why/posts/10209829554135653

讓台南歷史街區道路容納 4-6 倍的人潮,不用拆房子

每到假日,位於台南北區、中西區的歷史街區就會擠滿車潮,即使是平日,在熱鬧的地方停車位一樣是一位難求,因此目前許多市長或議員候選人都強調要增加這個區域的停車位;只是既然叫做歷史街區,許多街道的樣貌就是希望被保留下來,拓寬道路、拆除老舊房舍等等作法自然會產生矛盾,難道要在歷史街區進行都市更新?

在台南會有這麼多車潮的理由,很多時候就是因為美食跟它的歷史樣貌,要享受這些絕對不會是待在車子裡就可以做到,人們必須走出車外才行;只是歷史街區的道路狹小、停車空間有限,人潮還沒湧現,車潮就已經開始水洩不通,在地居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如果再加上經常發生的廟會活動,可能連走路的空間都動彈不得,不管是觀光客或在地居民都會抱怨連連。

我建議的作法是, 20 公尺寬以上的車道撥出 3 公尺改為人行道,在交通方便的交流道或空地建設大型立體停車場,吸納大部分觀光車潮,並且在這些大型停車空間安排高頻率的接駁車往返歷史街區或觀光景點。

以火車站前的中山路為例,現有的車道約可以容納 773 輛小型汽車,如果減少了一個車道大概會減少 106 輛車的使用,但整體的用路人數量卻可以從 1160 人提高到 6590 人,大概可以增加超過 6 倍的人潮,而且不需要拆除現有的房舍;其他像是成功路可以增加 5 倍、民生路可以增加 6 倍或中正路可以增加 6 倍等,我把北區、中西區路寬 20 公尺以上的道路都以藍色線標示在地圖上,點選個別道路就可以看到試算細節。

地圖: https://kiang.github.io/tainan_basecode/walking/
Medium 討論: https://bit.ly/2trgneD

地圖中標示綠色的線是寬度 3 公尺以下的道路,點選後也可以看到個別巷弄可能吞吐的步行人潮;而紅色區域則是文化局所劃設的歷史街區。相關數據是參考歐盟所資助的研究計畫 FLOW ,這個計畫聚焦在如何運用步行與腳踏車解決都會區的擁擠問題,可以在計畫網站上閱讀更多專業的研究。

車道減少對於車輛用路人來說一定會造成不便,只是因為一個車道換成了人行道,步行的人們不需要再跟著擁擠的車陣一起動彈不得,對於所有人都不滿意的現況來說,讓步行的人滿意度提昇已經是很大的改變,而且同樣的路寬能夠使用的人數會遠比過去車輛優先的規劃多很多!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為什麼不善用騎樓空間?騎樓空間過去在台南經常是公私領域的模糊地帶,許多營業設施佔用或是被用來擺放車輛等,在 2012 年賴前市長開始推動的騎樓暢通計畫, 2017 年的新聞指出,這個計畫讓中西區有 12 條道路的騎樓暢通,計有 15.5 公里,包括東寧路、北門路、民族路、成功路、中山路、中正路、南門路、西門路等,看起來成果豐碩。

這些路段是我幾乎每天都會經過的,這些號稱暢通的騎樓實際上只有畫出 1.5 公尺的寬度讓行人穿越,大部分的路段都沒有經過整平,因此走在這些騎樓很容易因為高低不平的路面跌倒,更別說是推著輪椅或是嬰兒車的民眾;再者因為第一線稽核的人力並沒有相當充裕,平常走在這些路段很容易就遇到障礙,像是臨時貨物堆放或車輛違停等等,對於步行的人們來說很難有好的用路體驗。

台南市有超過 2400 公里的車行道路,人行道面積卻只有車行道路面積的 1.2% ,對比台北的 11.27% 有很大的差距;騎樓暢通計畫過去每年完成的路段不到 10 公里,而且除了重點路段外很少看到有明顯的進展,目前也沒有看到是否有進一步整平、整合的規劃,要想在短期內提昇步行體驗,人行道應該還是最有效率的作法。

台南的歷史街區是在以步行為主要交通方式的時代完成建設的,要發揮它的最大價值就是得盡力強化這些區域的步行體驗,然後將現代化生活起居的需求盡可能往鄰近區域發展,而不是在已經擁擠的區域放進更多建設;台南在縣市合併後有寬闊的腹地進行新的規劃,只要做好大眾運輸等配套,我們可以減少更多現代生活需求與傳統歷史街區的衝突,進而讓整體發展不再停留於各種內耗中。

相關連結:
* FLOW 計畫網站 – http://h2020-flow.eu/
* 南市騎樓暢通計畫 六景點強制執行 –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94200
* 南市有多平?騎樓暢通完成70條路段 –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108481

如果廟會是文化的一部分,就讓這個文化精彩

高解析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FkpJmjPjLo
Medium 討論: https://bit.ly/2MMo1rZ

在台南,每年有超過一千場的廟會活動,這只是有在民政局登載的數量,實際情況各種大小活動應該遠超過這個數字;這樣的活動舉辦如果在過去農業社會不會有太大問題,只是隨著都會區的發展以及信仰的多元,這樣頻繁出現的廟會活動已經跟許多人的起居生活產生許多衝突與摩擦,只要週末遇到廟會活動,大多會衍生許多的抱怨聲音,充斥在網路或各種檢舉電話中。

資訊先行,運用科技讓廟會活動可以預期

大型廟會一般會有長時間的籌備或是規律性舉辦,只是目前資訊大多還是倚賴人工處理,如果能夠結合科技工具在規劃階段就完成數位建檔,運用國家災害妨救科技中心推廣的共通示警協議集中發布,這樣一來許多人可以透過訂閱方式事先預知廟會活動的進行去調整行程,即使沒有訂閱的民眾也可以因為使用符合同樣協議的軟體、設備而在安排行程時獲得提醒,這時候無論對廟會喜愛與否,行程的安排可以更具彈性。

現在也已經有許多大型廟會活動導入了衛星導航工具,可以藉由即時更新的資訊得知目前神轎與遊行隊伍的所在位置,藉此可以彈性安排交通管制與活動資源,只是缺乏基礎建設讓相關服務所需成本高昂,因此不是那麼容易普及。這個部份可以參考台北的作法,邀請相關領域廠商提出計畫,由市府順應廠商需求搭建實驗場域,成熟後擴大範圍,讓台南的智慧城市發展可以透過文化延伸。

匯集活動需求,讓更多巧合帶出巧思

廟會活動因為日期的選定會需要請示神明而帶有一點隨機性,實際上這樣的隨機性因為廟宇眾多而容易發生同一天有多場廟會的情況,過去一旦這樣的巧合發生,市區交通打結的情況會更加嚴重,相信各種檢舉電話也會接到手軟。

如果這樣的巧合因為資訊數位化可以提前被預知,那麼就有機會因應這樣的巧合投入資源,事先在鄰近區域安排充裕停車空間以及接駁車讓大部分車輛停在外圍,依據廟會動線安排封街讓車輛不需要跟遊行隊伍直接衝突,同時在路線設置大量垃圾桶、臨時廁所來避免髒亂,進一步的邀集廟宇人員共同討論能否減少電音與增加符合傳統習俗表演,同時引入公共資源進行國際性宣傳、各種影音記錄等等,這樣一來廟會傳統可以有更充裕的空間發揮,也可以吸引更多民眾的參與。

用文化帶出步行的價值,進一步成為步行友善城市

許多人會覺得台南的高溫不適合步行,但事實上舊城區的巷弄就是在步行為主的時代中被建構出來,如果我們覺得這個城市的文化值得保留,那麼增加更多的步行空間才是讓這個城市再生的關鍵;當步行環境變得友善,文化活動足以吸引人們參與,人們會自然想要走進這個地方。

步行友善的同時,舊有巷弄要被保留,那麼需要限縮的就是各種車輛使用的空間,路邊停車空間移轉到城區外圍、增加接駁公車路線、限縮車道擴建人行空間、劃設更多步行專區等等,搭配未來在外圍所規劃的輕軌進行串連,這個城市的特色才有機會被彰顯出來。

中西區、北區本來就是舊城區的主要範圍,文化局劃設的歷史街區已經有許多保留文化的措施進行中,只是需要更多跨局處間的合作讓這個以文化為主要訴求的直轄市能夠名符其實;我如果能夠進入議會,會希望爭取成立獨立運作的機構,僱用專職的經理人員協助進行公私機關之間的聯繫,加速促進廟會文化的升級以及跨單位間的聯繫工作,讓文化之都不再只是口號。

你的想法?

講到這裡也只是初步的想法,或許你有其他的意見,歡迎各種方式的對話,讓想法能夠被具體討論,也讓台南有機會更好!

台南哪裡快淹水?看看台南區域排水狀態

台南區域排水狀態地圖: http://kiang.github.io/TainanWaterMap/
高解析操作介紹影片: https://youtu.be/5IwO4IbU3RM
在 Medium 討論: https://bit.ly/2K6aE7m

台南區域排水狀態地圖是運用台南市水利局的開放資料製作,包含了 77 個水位站與 11 個即時影像站;水位站顧名思義就是通報測量點的即時水位,當水位接近警戒值時可以知會周遭民眾提前防範,而即時影像站則可以進一步看到設置點的即時畫面。

初次開啟地圖時,如果是透過手機或有提供衛星定位功能的設備檢視,網頁會自動切換到鄰近位置;地圖中藍色線條代表的是主要的排水河川,藍色區域則是不同河川的集水區,綠色或紅色的點就是各水位站設置地點,當水位站達到警戒值會呈現紅色,點選個別水位站的點可以檢視該水位站的詳細資訊。地圖中還有一些可以看到文字標記的點,這些點就是即時影像站,點選後可以看到該影像站的最新照片。

最近的新聞有提到台南市水利局就與警察局合作,在容易淹水的 118 處路口設置「淹水感知器」,運用路口監視器影像進行防災工作,只是目前這樣的資訊尚未成為開放資料,期待未來會有機會讓這些資訊都放在地圖中呈現;當然,長期來說還是希望台南的淹水問題能夠被根除,在那之前這些資訊可以提供在地居民進行水患的預防工作,減少民眾生命財產的損失。

*舊有的版本因為地圖服務開始要收費,因此試著改用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免費提供的地圖。

政見:公園公共設施分群規劃管理,照顧多方需求

動態地圖: https://kiang.github.io/TainanParks/

圖片是以北區、中西區為例,以各里的行政區範圍為基礎,嘗試劃分出五個群組,期待在個別群組中的公園、活動中心與學校等地設置的公共設施能夠做整體規劃,避免眼前大量重複的公共設施,也藉由區域之間的設施差異帶動民眾的交流。

會有這樣的想法主要是參考臺北市公園多元委外型式之可行性評估及進程規劃(*1)中關於日本東京都建設局的作法,在台南大部分的鄰里公園都是因為建商開發時為了換取容積獎勵而設置,因此都是位於一些畸零地或規模較小;過去為了管理方便大多選用制式設施,長期下來讓每個鄰里公園的設施幾乎都長的差不多,民眾缺乏在不同公園間移動的意願,公園的使用率就沒辦法有效提昇。

我自己是兩個孩子的爸爸,參與台南也要特色公園群組過程走訪了許多公園的遊戲區,發現遊具設施重複性高且缺乏挑戰性, 5 歲以上的孩子大概就對常見的罐頭遊具失去興趣;而眼前都會區的活動空間已經慢慢縮小,如何能夠善用鄰近公園空間來平衡孩子身心發展,對於一般家庭來說顯得特別重要,也因此發展特色公園的需求從台北發起,接著就開始延伸到台南來。

分群規劃與管理,可以藉由經濟規模去產出合適的整體規劃,再依據規劃逐步汰換或調整設施;個別群組中避免重複,讓民眾在鄰近區域就可以使用多元的公共設施,也因為整體規劃可以藉由設計去促進公園間的民眾移動與交流,提高個別公園或設施的使用率,進而滿足更多需求。

當然,目前的草圖只是一個概念的呈現,實際執行應該有更多民眾與專家的意見納入考量,希望拋磚引玉,讓大家一起思考能否有更好的作法。

未來如果有機會進入台南市議會,會試著基於這樣的概念跟相關單位共同研究,無論在預算或是法規需求上給予必要的協助,讓台南也可以有更多的特色公園誕生!

*1. 臺北市公園多元委外型式之可行性評估及進程規劃 http://rdnet.taipei.gov.tw/xDCM/DOFiles/pdf/00/00/01/78/46/1050628-pdf-testproj-101444.pdf

細談國土巡守隊

國土巡守隊是我在總統盃黑客松的比賽題目,這個題目有個很簡單的訴求,希望政府能夠釋出全國的地籍圖成為開放資料,然後關心國土發展的朋友可以運用這份資料整理在每塊土地上發生的問題、處理的記錄以及關注它的後續發展。

會想要在民間做這件事情其實某些程度上反應了我們對於政府的不信任,因為走到哪裡都看得到的各種形式違建、公共空間佔用,偶爾走到郊外可以看到農地旁的工廠、隨意堆置的廢棄物與各種濫墾濫伐,當這些問題被舉報到政府單位時,我們很容易遇到各權責單位之間的互踢皮球、冗長的處理過程以及一再出現的罐頭回應,但問題仍舊存在。

實際待過政府單位,我知道政府單位內分工細膩是它能夠穩健發展的關鍵,只是在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應該可以有更多方式去嘗試,而國土巡守隊就是這樣一個嘗試;我不是正式的公務員,政府體制內的改變也非常緩慢,因此我希望在民間先開始這樣的嘗試。

國土巡守隊簡單的說就是國土上的 1999 ,攤開地圖你可以看到鄰近土地已經被通報的各種問題與處理狀況,而在個別問題的位置,你只要在路過它時花個五分鐘,不管拍個照或打個卡都可以幫助這個問題的處理往前推進,當然也可以關注它的發展或甚至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所有的過程都會被記錄與回饋到處理問題的權責單位,同時它也是一個監督處理進度的平台。

這次比賽我們有機會接觸到未對外開放的地籍資料介面,做了一些雛型實做,讓問題的通報可以跟地籍資料產生連結;不過很可惜的,在活動結束後這樣的介面就被關閉了,因此已經約好要跟關心這個議題的組織介紹的行程,大概只能播放影片說明了。

我不會期待國土巡守隊的出現會讓問題隔天就被解決,只是希望可以有個平台去凝聚發生在各地的微弱力量,希望這些行動長期被記錄下來後,我們有機會累積足夠的資料去探討實際問題,然後找到務實的解決方法,期待個別問題有一天能夠真的被解決。

簡報: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aeouDh-lDKtQMD-GkoQ7Fxa4tN3junTDX6UnmnMi8nw
實做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lJjSOqwOFM
線上展示: https://kiang.github.io/lands_patrol/
開發討論: https://g0v.hackpad.tw/0NkW64xhg7g

公開徵求參選人共同進行台南議題探討

傳統的政治因為露臉的機會不多,在有機會露臉時就會希望有十足的準備與盡可能的接觸更多人群,也因此跑攤文化在台南一直存在;但現在是網路時代,很多的理念與討論過程是可以透過網路記錄與傳播,我希望在這次選舉有機會好好運用這個時代的產物,即使台南相對來說在網路參與度可能沒北部那麼樣高。

原始的想法是希望徵求無黨籍議員參選人的參與,但後來想想其實沒有特別設定條件的必要,只要是本次台南選舉的參選人應該都可以一起討論,可以聚焦在各種議題進行廣泛的討論與交流,然後透過錄影後在網路公開,希望能夠帶出具體討論的氣氛。

剛開始會在非公開的場合進行,當幾次的嘗試培養出默契後,我們可以找更大的場地進行,同時邀請在地的民眾共同參與,從參選人之間的問答、討論延伸到民眾的提問等;這樣的問答過程可能會有許多錯誤發生,但談話中的錯誤可以被事後檢討與說明,而不是像傳統政論節目那樣子各種語病被放大、攻擊。

目前規劃是每個星期三下午進行,歡迎各位參選人一起來聊 😉

台南智慧城市,借鏡台北看到什麼?

上個週末所舉辦的台南智慧城市論壇,感謝臺北市政府資訊局局長 李維斌 分享了台北的經驗,透過兩相比較,可以看到更多台南能夠改進的空間。

大政府概念,缺乏由下而上的聲音

台南開始強調智慧城市的原因是經濟部工業局的「4G智慧寬頻應用城市補助計畫」,由遠傳與台南市政府合作推動「台南4G智慧城市旗艦計畫」,涵蓋智慧城市營運中心、水利即時防災、全方位智慧交通、開放行動學習、智慧健康社區、智慧旅居生活等六大面向;問題就在於,它的出發點不是基於實際的民眾需求,而是由上而下去定義一個智慧城市該有的框架,然後找到可以驗收的 KPI 去執行,最終目的是結案、是取得「ICF全球智慧城市獎」、是運用一些很酷炫的科技工具,但市民的實際需求是否滿足?這似乎就是最大的問題了。

台北在 2016 設置了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李局長很清楚的說明,這個辦公室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協助各種提供智慧服務的廠商進行府內的溝通協調工作,有優先順序,但是沒有框架;市府方面不會去定義智慧服務該有什麼樣的形式存在,只要有廠商願意嘗試都會幫忙協調,清楚的遊戲規則以及服務架構自然吸引了許多在地廠商的參與,進而由實際的需求去驅動智慧城市發展。

李局長在後面問答過程也進一步聊到,在台北做的各種實驗,能夠進一步發展的比率大概就是 2~3 成,也就是說有超過 7 成的主題可能在實驗過後廠商就不再繼續投入,因為創新的過程本來就有很高的風險;而在台南,因為主題是長官設定且關係到是否能夠驗收,因此即使已經發現遠離了民眾需求,還是得硬著頭皮把計畫做完,最終專案得以驗收,只是人民早已對成果無感。

缺乏穩固的核心價值,為做而做

台南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可能很多人會直接聯想到文化,只是環繞著這個核心價值市府又做了什麼堅持?在開場時台南社大林校長有聊到,台南的文化預算佔整體預算的比例,經過多年爭取才勉強突破 3% ,但對比世界各國以文化為訴求的城市,這樣的比例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在智慧城市的成果中我們也很少看到跟這個核心價值的連結。

台北設定的核心價值是宜居永續城市,智慧城市只是達成這個目標的手段之一,因此發展各種智慧服務的同時都會回過頭來檢驗跟核心價值的連結;而也因為市長在各局處間都強調了同樣的核心價值,府內各個局處都朝著同樣的方向,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在跟各局處協調時主要就是講故事,大家能夠在裡面找到自己的角色,最後形成一個大家都接受的故事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進行。

台南正在討論的輕軌也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當我們看到輕軌路線與文化局劃設的歷史街區產生衝突,我們其實看不到台南市政府為了文化這個核心價值的堅持與努力。

公務員文化排斥風險,而創新就是風險

台北設置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的原因就是公務員文化不容易承受風險,因此把高失敗風險的工作交給非公務員執行,府內各局處才有辦法為了共同的目標動起來。在需要公務員體系參與的地方,運用副市長的高度驅動各局處各司其職;而在需要高度創新的地方,備妥完整的架構引入民間力量,由專案辦公室去進行兩者間的溝通協調工作,最後帶來整體的綜效。

在台南,智慧城市的發展大多由上而下進行,當公務員體系產生抗拒時,各種創新就會遭遇阻力,最終就是勉強結案再依據最終成果講故事,永遠沒辦法達到最初設定的目標。也因為公務員文化排斥,能夠走的路就越來越窄,許多時候就得繞道而行,缺乏互信會讓執行各種專案的隱形成本持續攀升,讓這個城市越來越難嘗試各種創新,這樣的矛盾無法只靠由上而下的命令解決。

公務員文化排斥風險是自然產生的,因為政府的運作本來就必須有高度的穩定性,如同李局長所舉的物理概念,內力不影響運動狀態,所以需要外力;我們會需要一個重建互信的機制,就像是台北的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

跨單位的資訊連結會是發展智慧服務的關鍵

台北在發展智慧支付時做了一個明智的決定,就是整合府內各種民眾支付需求創造互通性架構,然後透過架構引入了高達 16 家支付業者處理實際的金流,甚至現在已經在運用同樣的架構去討論國際合作的可能;這樣的架構不僅因為多家業者間的競爭而降低手續費成本,更進一步降低在台北發展多元支付的門檻,可以有更多小規模的廠商參與其中,帶來更多的創新服務去滿足更多元的需求。

台南眼前就是多了一個市民卡,市民卡等於一卡通,所有的多元支付想像都被侷限在單一廠商的能力中,儘管台南市政府也是一卡通的股東與董事,但這樣子的作法註定了讓台南沒辦法快速發展多元支付。

當然,這件事難的地方不是策略,而是讓跨局處之間的資訊系統可以連結,這個方向需要市府內部自己有跨局處維運資訊系統的能力,而不能夠完全倚賴委外廠商;眼前台南的資訊人員編制剛開始緩慢擴大,離台北市設置獨立資訊局還有很漫長的一段路要走,更別說是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了。

台南缺的是格局與視野,而不是只有錢

談了許多台北好棒棒,許多人會直覺帶出兩個城市在公務預算上的懸殊差異,不可否認錢的因素舉足輕重,但很多時候並不是砸錢就會有好的成效,就像過去評論過的黃金海岸船屋,同樣的預算如果有更好的分配,帶來的成效絕對不會只有眼前這樣,但造成現在成果的問題就在於格局吧。

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任何城市的發展都應該走向國際,只是在跨出去之前需要做的不是膨脹自己,而是把手放開,擁抱共通標準、引入外部力量,像台北一樣讓自己成為一個平台、成為一個生活實驗室,讓智慧城市發展成為一個生態體系,而不是只有一個個稍縱即逝的亮點,這樣子才真的能夠點亮台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