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當然需要人行道

在台南建設人行空間的難度很高,因為大家已經長期活在沒有人行空間的環境中,許多人即使非常短的距離也會選擇機車代步,建設人行空間也會排擠自用車輛的停車空間,特別是那些原本沒有在收費的、定義模糊的路肩;許多既有的商家是環繞著這個氛圍存活下來,自然會覺得保留更多停車空間就可以迎來更多顧客,即使各種科學數據都可以指出,增加人行空間對於商業行為的幫助遠大於現況,但缺乏在地典範讓這件事情難以推行。

台南其實是有典範的,正興街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熱鬧,在一群年輕的經營者進駐後帶來改變;他們爭取讓正興街成為完全的行人徒步區,積極尋求警方協助讓違規停車絕跡,合力舉辦活動讓這個空間活絡起來,這些行動確實讓正興街成為熱鬧的地方,進而帶動鄰近區域的商業發展。不過這樣的典範也帶來了副作用,熱鬧的氣氛提高了商業活動價值,讓店家的租金水漲船高,遠超過既有店家能夠負荷範圍,讓建立典範的店家慢慢不堪負荷離去,氣氛也就開始黯淡不少。

台南當然需要人行道,我們花費了很多力氣留下文化、歷史風貌,這些美景要讓人們可以走在其中才能夠發揮價值;舊有的都市規劃不是為了車輛移動設計,我們取消了新的都市計畫道路,卻又矛盾的在有限道路空間撐出更多容納車輛的車道,讓這些美意大打折扣。當國人每年花大錢出國旅遊時,無不讚嘆一些國際歷史城區的美景,這些地方大多努力讓舊城區有更多的人行空間,或甚至直接整個劃為行人徒步區要求觀光客在更遠的地方下車,而觀光客也會因為沿途的美景而忘記抱怨路途辛勞,這才是能夠發揮歷史城區最大價值的方式。

現實是舊城區大部分需要人行空間的居民會選擇離開,特別是需要輪椅代步的那些長輩,很多都搬到新興重劃區中;而租下這些房屋的店家,循著過去積非成是的結果無法意識到闢建人行空間帶來的好處,或即使努力打造人行空間活絡地方後卻自己被高漲的租金趕走,這樣的惡性循環才是讓台南難以凝聚人行空間共識的主因。這也就是我們需要政府的地方,市府應該嘗試帶動結構性的改變,增加人行空間帶來人潮,同時透過整體規劃避免人潮集中在少部份區域而大幅推升租金水準,建立良性循環來促成更多進步。

從台南火車站出來的人潮,如果能夠提供友善的人行空間到達鄰近的觀光景點,我們可以同時解決車輛水洩不通與停車空間一位難求等等衍生的問題,有限的歷史街區可以容納更多觀光客、創造更大價值。以鄰近的日本京都為例,台灣的朋友去觀光時都體驗過這輩子難得可以步行移動如此長的距離,而且還會一再想要前往旅遊,因為日本政府與民間努力數十年打造的步行空間提供非常舒適的體驗,進而讓觀光客人數屢創新高。

或許有些人會舉日本京都在疫情中面臨稅收不足以維持觀光區域的窘境,但這個負面的情況隨著疫情慢慢解封,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懷疑日本京都一定會強勢回歸,看看眼前一票難求的機票就可以想像;也相對的,那些找尋更多理由否定台南需要人行空間的人們,從來就無法拿出客觀數據來為台南的發展找到更好的路徑。台南的人口組成即將從高齡進展到超高齡為主,年輕人口流失情況嚴重,這些現象都說明了台南需要結構性的改變;台南以歷史文化自豪,發揮這個特色最大價值的方式就是闢建更多人行空間,用更多的步行取代車輛,商業活動可以更加活絡,同時解決塞車與停車問題,最終才能夠創造多贏的、下一個台南的 400 年!

評論

國土利用監測地圖邀請大家一起關心我們的土地!

政府運用衛星觀測國土變化的作法存在已久,只是展示資料的介面並不是相當友善,所以我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重現這些資訊,讓大家更容易透過地圖找到需要的資訊!

國土利用監測地圖 – https://tainan.olc.tw/p/landchg/

進入地圖預設會展開台南的最新資料,每個三角形代表衛星觀測到有變動的位置,旁邊的文字則是現場勘查後的分類,點選個別三角形即可檢視進一步的資訊,基本表格下方也提供了導航連結,可以開啟常用導航應用來安排前往路線;在資訊下方則是三個資料過濾功能,可以依據縣市、年度與類型來過濾地圖中的資料,進入地圖時如果完成授權也可以在地圖中看到藍色圓點標記你的大概位置。

台南近年來在廢棄物、廢土的亂倒情況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製作這個地圖是希望有更多朋友願意關心,很多情況需要在地朋友參與才能夠持續監督處理情況,如果在使用地圖有任何想法都歡迎一起討論,讓我們可以一起把關土地的利用情形。

評論

高雄特色遊戲場地圖 初步完成

以 “高雄特色公園ing” 社團手工製作的地圖為概念雛型,我找了一下高雄的捷運與輕軌圖資,同時發現高雄市政府工務局的養護工程處也開始整理特色公園的資料,把這些元素拼湊在一起成為初步版本。

高雄特色遊戲場地圖 – https://kiang.github.io/kh_playgrounds/

進入地圖可以看到紅色與橘色的捷運路線以及綠色的輕軌路線,沿線的站點以六角形圖示標記,地圖上看到三角形的圖示則是一個個遊戲場的位置,基本上跟高雄工務局的網站一致;點選個別三角形的遊戲場位置,會展開進一步的資訊,除了名稱外就是連結到高雄市政府網站上的介紹,再下方則是幾個常見導航網站的連結,如果有授權網站使用設備位置則會進一步看到藍色原點標記當下位置。

高雄近年來在特色公園的投入已經趕上屏東,加上既有便捷的捷運與輕軌,提供了近似台北的公共服務體驗,我跟許多台南的家長都相當羨慕,整理這些資料也就希望台南有一天能夠跟上,在那之前大概就是假日抽空帶孩子去實際感受高雄與屏東的成果吧!

評論

台南交通事故死傷蟬聯冠軍,江明宗呼籲改善人行空間與公共運輸

交通部道安資訊查詢網剛公佈去(111)年前 11 月交通事故統計,台南交通事故死傷比率全國最高,每 10 萬人口高達 2896 人,對比雙北都高出一倍有餘;台灣民眾黨台南黨代表江明宗認為,台南長期偏重私人運具方便性的發展方向是問題根源,公共運輸與人行空間發展才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死傷。

江明宗說,台南公共運輸服務的覆蓋率低,同時班次間距大也讓市民使用意願不高, 3 月後公共自行車大量拓點可以帶來一些改善,但關鍵的公車仍有極大改善空間;江明宗表示,進行中的鐵路地下化或是尚未開工的捷運都緩不濟急,台南市政府該有更積極的短期作為來有效替代私人運具使用。

江明宗指出,台南稱不上是行人地獄,因為願意走在路上的行人太少,但台南絕對是用路人地獄,因為無論道路設計、交通執法或教育工作都遠落後其他直轄市;江明宗認為,騎樓友善政策執行逾十年仍難以改善台南步行體驗,市府應該認真在公有道路上闢建更多人行空間,預算到位前標線型人行道都能夠展現市府決心,呼籲黃市長市政工作別再避重就輕!

評論

民眾黨 APP 直接下架就好,把預算放在網站上吧

民眾黨最近在討論黨員 APP 的優化,我是認為不用浪費錢,直接把 APP 的預算挹注在既有網站上,讓網站可以在手機順利操作即可,因為手機 APP 要顧慮的細節比起網站來的多,民眾黨並沒有足夠的資源去滿足基本期待,畢竟既國際企業早已把民眾的胃口養大,聚焦在網站功能會來的實際些。

我對於民眾黨網站的期待就是更多的參與功能,如同其他黨代表建議,我們應該將台北在 i-Voting 建立的經驗融入政黨運作中,試著讓更多的討論與決策透過網站進行、追蹤與記錄,德國海盜黨與西班牙我們可以黨所建立的典範值得看齊;這個方向在程式開發工作上甚至不用從頭來過,因為開放原始碼的浪潮在國際上持續發酵,西班牙發跡的 CONSUL 或 Decidim 都有完整的參與式民主機制,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

其實民眾黨在創立以來已經嘗試了許多新技術,這件事一直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對於一個新文化、新價值的認同與堅持,這樣的文化建立才是眼前民眾黨最需要的,畢竟工具再好也沒辦法讓文化自動產生;期待在新的團隊陸續形成後,民眾黨可以努力成為一個網路工具可以派上用場的政黨,制度與流程跟上腳步後,網路資訊技術才有機會成為助力,也才有機會走出不一樣的路!

評論

我認為民眾黨應該更用力的擁抱網路

幾次的檢討會議可以感受到,許多夥伴會因此歸納地方選舉或南部不適合透過網路進行議題操作,只是我不這麼認為,我還是深信把政治工作與網路結合才是民眾黨該繼續進行的方式,這次選舉只是證明一年時間不足以培養需要的默契,把戰線拉長,我們可以迎來改變的契機。

2022 大選在縣市首長、議員與里長三個全國都會進行的項目中,對比 2018 都減少了 100 萬張上下的選票,恰好民眾黨在議員部份對比 2020 政黨票也是少了 100 萬左右的支持者,這些關鍵的 100 萬預期都是相對年輕的族群,如何讓網路的連結延伸到地方選舉,這才是民眾黨該努力的課題。

傳統選舉手法是有效的,只是民眾黨沒有錢、沒有人,如果奢望短時間內匯集足以抗衡藍綠兩黨的資源,民眾黨只會走向民進黨的後路,打敗了惡魔,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成了惡魔的接班人。以民進黨非核家園理想為例,談論過程的各種理想願景,到今天看到只剩下難看的利益爭奪,衍生的社會衝突與暴力事件讓許多民眾活在陰影之中,那些被迫走上街頭的民眾,很多都是過去民進黨的支持者。

歷史只會一再重演,如果我們還是堅持使用那些有效但是老舊的方法。

無論柯文哲或民眾黨的出現都是在這個社會反思的浪潮中脫穎而出,我們幸運的沒有傳統政治的許多包袱同時擁有相對充裕的資源,在共融的目標中透過制度與透明來維持理想性並且持續成長,這些特性切合了網路世代的特質,因此我們應該要更用力的擁抱網路,而不是在這次的挫敗中選擇走回老路。

具體的建議,民眾黨應該繼續海選去找出符合網路世代需要的人才,同時民眾黨應該要成為孕育這樣人才的搖籃,傳統連結的邀約不需要排斥,但應該更專注的投入網路議題操作,讓更多在地議題可以進入網路世界,建立連結與促成發酵。民眾黨應該更像西班牙的 “我們能”(Podemos) 政黨或是德國海盜黨,而不是另外一個小藍或是小綠。

評論

台灣民眾黨第二屆黨員代表選舉摘要

這次民眾黨黨代表選舉有 170 位黨員報名,競逐 107 個黨代表席次,其中連江縣沒有人報名;每個報名參選的候選人必須先跨區尋求 15 位黨員連署,目前已經有 113 位候選人跨過連署門檻,其中金門、宜蘭、台東與花蓮是同額競選情況,所以已經有 7 位黨代表在連署過程產生。

目前連署情況高雄最為熱烈, 9 個席次但已經有 13 位達到連署門檻,也就是下一階段投票必須淘汰 4 位,其次則是新北與台南的 3 位;台北、桃園則是離應選席次各還有 2 位的空間,苗栗、雲林、花蓮與澎湖則是各還有 1 位,其中澎湖的 1 位只要跨過連署門檻就等同當選。

政見部份有人注意到新北市有 6 位候選人的政見完全一模一樣,候選人政見字數則是從 2 個字到 1975 個字不等,少部份候選人是以圖片方式呈現;我自己看比較印象深刻應該是有一位來自印尼的新住民媽媽,還有一位 18 歲的參選人。需要提醒的是,民眾黨比較特別的地方大概就是黨員會比較深入看大家寫的政見,參選的朋友記得下次有機會要多花些心思。

這次九合一大選的結果不如預期,期待新任黨代表產生後可以確實檢討並且將經驗傳承下去,讓民眾黨可以站穩第三大黨的位置,進而能夠持續透過關鍵少數去帶動台灣的改變,讓更多的改變真的可以成真!

評論

我口中的傳統政治

在成大演講時,有同學提到,我一直沒有清楚解釋自己口中講的傳統政治是什麼,也其實在我公開的資訊對於很多同學來說也就只是另一個傳統政治人物,似乎很難在我身上看到他們對於新政治的期待與想像,所以當我刻意強調傳統政治跟自己的差異時,出現了許多混淆,所以我試著用這篇文章做些解釋。

傳統政治其實是一個高度分工的體系,站在大家眼前的政治人物背後有著龐大的團隊運作,讓他可以一直出現在各種場合、站在最高曝光度的位置,他說的話大部分來自幕僚的集體智慧,這樣的分工可以讓傳統政治人物的正面觀感達到巔峰;說穿了這樣的形象跟真實情形存在極大落差,但能夠看到真實面的人很少,所以這套系統的運作非常有效。

這套系統的運作需要龐大資源支撐,並不是每個政治人物都能夠含著金湯匙出生,因此爭取金主的支持是非常關鍵的工作之一;但是要遇到像天使般不求回報的金主很難,很多時候公共政策總會有意無意的傾向金主期待,這樣的包袱就是眼前許多進步議題難以落實的關鍵。這不一定違法,但是在這個結構下有太多無法公開討論的關係存在。

除此之外,傳統政治人物其實無法體會一般民眾的生活,因為正常人不會讓行程滿到無法思考,但這卻是傳統政治人物的日常,選舉期間更是變本加厲;這樣的情況也讓許多傳統政治人物缺乏正常人的價值觀,要想期待他們理解勞動正義、居住正義真的非常困難,因為很少有人認為他們應該過著正常人的生活,包括他們自己。

傳統政治會用民調理解民眾的期待,但是民調結果還得綜合上述的包袱才會形成公共政策,這個過程的取捨任誰都會覺得金主佔了極大的話語權;換句話說,如果你在選舉期間只會被動的等待候選人資訊出現在你面前,這個結構就很難被打破。

我所追求的新政治就是希望打破這個結構,作為一個參選人,至今我沒有收受任何一筆有附帶要求的政治獻金,參與台灣民眾黨帶來的包袱也遠小於傳統兩大黨;但也相對的,我在選舉期間能夠獲得的資源也非常有限,更別說自己少的可憐的資產。即使如此,量入為出一直是我堅守的底線,所以同樣的文宣你可以看到別人僱用大量工讀生發送,我大多是自己跟志工挨家挨戶去塞信箱,沒有效率、但是可以負擔。

不過我還是有著像傳統政治人物一樣的行為,像是隨時穿著的競選背心以及站在街口用擴音器講政見等等,因為我知道每件事情都想做的結果就是沒有一件事情能夠完成,我希望可以聚焦在政治理念的傳達,在焦點以外的地方就會選擇從善如流;順著大家對於政治人物的刻板印象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解釋,像是穿著競選背心走在巷弄中就不會被當作小偷看待。

你很容易看到我沒那麼樣的光鮮亮麗,但是我可以真實的跟你討論各種公共政策理念,我口中的勞動正義、居住正義就是自己生活所需,不需要經過民調或是幕僚的翻譯;我沒有金主的包袱,資訊科技領域的專長也讓我不需要為了保住飯碗犧牲公共利益,走進議會一定會成為改變的動力,只是需要更多人願意打著燈籠找到我的資訊,需要更多人願意把我推薦給親朋好友, 11/26 就差你的一票!

評論

2022 大選候選人年齡中位數 59 歲,彰化縣出生最多

中選會剛公佈了 2022 九合一大選候選人基本資料,作為選舉黃頁的開發者,自然是第一時間把所有資料更新到網站上,也簡單做了一些統計。目前公佈的資料有 19751 位候選人,男性 15466 人、女性 4285 人,年齡的中位數落在 59 歲,所以我 41 歲應該還算年輕?

月份與星座的分佈沒有特別落差,不過出生地就比較有趣,前三名分別是彰化縣的 1917 人、屏東縣的 1689 人與高雄市的 1625 人,中國的省份以外還有 8 位在其他國家出生。最年輕的 23 歲,最高齡則是 91 歲,整體來說參與的年齡還是偏高,希望月底的 18 歲公投複決可以順利通過,同時期待有更多年輕人願意關心並且參與政治。

選舉黃頁 – https://elections.olc.tw/

評論

北中西區的掃街,到今天完成 53 個里都至少走過一趟

到今天掃街累積走了 186633 公尺,基本上台南北區 33 個里以及中西區 20 個里都至少走過了一次,累積超過 60 小時的記錄影片;如果只著眼在面紙的發放,其實很容易就找到更有效率的方式,我的重點是要真的走進選區內的大街小巷,親身體會這個選區的環境以及面臨的問題,我希望你不只是看到我,而是看到我正在做著對這個地方有幫助的事情。

我看到了什麼?我看到許多已經沒住人的房子,這些房子的信箱已經塞滿了信件沒人領取,部份也貼著一張又一張的訴訟通知,每個空房子的背後感覺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長期沒住人的房子有些已經開始崩壞,甚至連屋頂都垮了下來,衍生的環境衛生問題應該也困擾著鄰居;也有那種雖然住人卻堆滿雜物或回收物的房子,這種房子一旦發生消防事件往往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但要防範未然可能也會面臨溝通不易的難題。

北中西區是知名的府城歷史街區,這個過去曾是台灣最繁榮的區域,雖然每個週末還是有大量的觀光客進入這裡,但巷弄深處淒涼的景象其實相當不堪,老化的人口與少子化的威脅在這些角落可以真實感受;如果希望年輕人回來或是遷移到這個地方,城市的治理需要帶入更多新思維,從制度面帶入更多的陽光,逐步累積改變的力量,那種不會因為政治人物更迭、厚實的力量。

無論是過去的 400 年,或是未來的 400 年,你我都只會是這段歷史的過客,我希望自己的參與可以是讓這個城市進步的一股推力,無論參與的時間長短都希望這些成果能夠累積。這 60 多個小時的記錄只是一點小小的貢獻,這些影像除了宣揚我的步行城市理念,同樣的記錄可以被用在其他像是巷弄髒亂點的改善或是都市更新的討論等,這就是數位科技的好處,使用的次數再多效用也不會減少,透過開放可以提供更多可能。

回到步行城市的主軸,北中西區走路的環境很糟糕,但就是因為它糟,所以需要更多能夠走的人去走,一次又一次的走過才能逐步改變步行的環境,因為真實的改變就需要這樣一點一滴的進行;我口中的步行城市目標,比起其他人多走了 186 公里,期待北中西區的朋友支持,在 11/26 之後可以有更多的進展,讓改變成真!

我的掃街記錄 – https://tainan.olc.tw/#/RecordOfStreetMa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