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未分類

2020 有 3000 人因為交通事故死亡,資料少了 1149 人

在發布 國內交通事故通報 2020 縣市報告(*1) 後,很多朋友才驚覺原來數字這麼驚人;但其實第一時間發布的數字是少報的,因為我從警政署的網站下載到去年 11 月的舊資料,後來才改從開放資料平台下載今年 3/1 更新的資料,全國死亡人數來到 1851 人。但又看到其他網路資訊提到去年有 3000 人死於交通事故,難道資料又錯了?

原來目前開放的資料並不完整,下載資料裡面是事故發生後 24 小時內死亡的數字,在道安資訊查詢網(*2)才進一步找到這 3000 人的組成,也就是事故發生後 30 日內死亡的數字。對比我製作的報告數字差異如下

高雄市: 210 -> 350
臺中市: 211 -> 330
臺南市: 194 -> 317
桃園市: 177 -> 267
新北市: 137 -> 232
屏東縣: 138 -> 215
彰化縣: 132 -> 208
雲林縣: 105 -> 166
嘉義縣: 88 -> 128
臺北市: 60 -> 107
苗栗縣: 66 -> 99
新竹縣: 61 -> 91
南投縣: 58 -> 83
宜蘭縣: 43 -> 79
花蓮縣: 53 -> 74
臺東縣: 45 -> 62
國道: 0 -> 61
新竹市: 34 -> 49
嘉義市: 16 -> 27
基隆市: 10 -> 26
澎湖縣: 8 -> 11
其他: 0 -> 11
金門縣: 5 -> 7
連江縣: 0 -> 0

但這消失的 1149 人找不到更進一步的資料,成為民間研究交通事故的盲點;另外官方統計資料也都會看到 “國道” 與 “其他” 兩個數字,猜想應該是這些事故發生的地點並非縣市政府管轄道路,但這樣子區分又讓民眾多了許多問號。

爆增的數字的確可能成為一時的新聞,但有了真實的數字政府與民間才能夠一起努力研究與改善問題,畢竟台灣交通事故發生率之高,已經成為其他國家需要特別作為旅遊警示的重點,我們不該再繼續自欺欺人了。

*1. 國內交通事故通報 2020 縣市報告 – https://www.facebook.com/k.olc.tw/posts/1768553963318059
*2. 道安資訊查詢網 – https://roadsafety.tw/

國內交通事故通報 2020 縣市報告

國內交通事故通報進一步延伸到 2020 資料,以縣市為基礎去計算整年度的 A1, A2 事故,產出加總的事故、受傷與死亡數字,並且以 2020/12 的各縣市人口數字去計算事故率、死亡率與受傷率,計算的方式以人口數除以 10 萬後再除當年度的加總數字;以總數來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前三名為臺中市 211 人、 高雄市 210 人與臺南市的 194 人,不過從 10 萬人事故發生率來看最容易發生事故的是新竹市的 2270 、死亡率最高的則是臺東縣的 20.9 。

通報下方則是該縣市各區的事故、死亡與受傷數字統計,依照死亡人數排列,超過版面就直接隱藏;每個數字背後都有不同的成因,人口組成也不盡然能夠依據戶籍人口數字判斷,但這大概就是眼前公開資料能夠做的統計,產出報表的目的也是希望更多人關注這個居高不下的數字,畢竟面臨人口負成長的趨勢,交通事故死亡情況大概是最可以努力的地方。

各縣市報告
https://github.com/kiang/NPA_TMA/tree/master/report/2020

原始資料與程式
https://github.com/kiang/NPA_TMA

藻礁公投不會直接造成缺電,長期電力供應計畫該公開了

依據能源局過去所提供的資訊,觀塘第三接收站預計在 2025 提供 600 萬噸的天然氣接收能力,而該年度的全部接收能力與需求分別是 3270 萬噸與 2354 萬噸,減去了第三接收站仍然有 2670 萬噸的接收能力,只要其他接收站計畫順利,並不會因為第三接收站延遲而出現缺電的情況;網友討論的替代方案包含台北港與龍門電廠專用港都有機會發展接收站與燃氣機組,在固定接收站完工之前也可以比照第四接收站方式先採用海上浮動式天然氣接收站應急,政府不該用資訊落差來施壓支持公投的民眾。

同時政府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如果目標順利達成,天然氣的用量預期還會進一步減少,這些評估資訊應該要盡早公開;原本預計去年底提出的「十年長期電源開發計畫」,順延到今年第一季公佈,眼看第一季即將進入尾聲,這個計畫還沒有正式公開,只看到各種用缺電恐嚇民眾的文宣,這樣子的溝通只會造成更多對立進而影響更長遠的能源規劃。

既有的電廠與港口設施如果足夠,實在沒有必要進一步破壞藻礁等自然環境,而且目前的討論已經過度聚焦在用電與發電,儲能與節能同樣是能源管理的作為,應該讓用電大戶負擔更多責任,而不是一昧的犧牲自然環境或民眾健康來換取產業發展,蘿菠跟棍子不能夠每次都只想要當那個給蘿菠的好人。

國內交通事故通報 2021-02-22

統計至 2021-02-22 ,前一週新增了 20 人因為交通事故死亡,今年累計已經有 262 人!

這份報告是以內政部警政署所公開的即時交通事故資料製作,仿照疫情通報風格設計,感謝 @itsIjs 協助製作設計圖;環繞著 Covid-19 的疫情通報持續發布超過一年,國內情況對比國際還算輕微,只是反觀交通事故造成的傷亡數字多年來都是居高不下,為了提醒更多人重視,所以試著製作了這個應用。

國內交通事故通報是以週為單位統計,每個星期一統計上週新增的事故與傷亡數字,也進一步展開各縣市的組成情形;受限於原始資料的更新政策,報告的產生大概會延遲一到兩週時間,而且因為各警局處理進度不同,舊有的報告可能因為新資料匯入而重新計算,但原則上數字應該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目前報告本身已經可以自動產出,後續會嘗試讓系統自動發布到各個社群平台,讓大家知道交通事故嚴重的程度遠超過新聞媒體所能夠涵蓋範圍;進一步的也希望相關單位能夠釋出更多資料,讓民眾參與研究,在個別事故中檢討可以改進的地方,最終讓交通事故能夠有效降低。

每週的報告可以參考
https://github.com/kiang/NPA_TMA/tree/master/report

真實體驗,跟著柯文哲騎自行車台南到高雄

昨晚跟著柯文哲騎自行車,從安南區到高雄左營約 52 公里,沿路有許多民眾跟著直播動態前來加油打氣,遇到停等紅綠燈時還有許多民眾搶著要跟柯文哲合照,過程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畫面;過程中最強烈的感受就是真實,台北市長真的自己騎完這段路,跟隨的民眾真的自發參與其中,沿途加油打氣的民眾也是表達真實情感。

過了茄萣有個 70 歲的阿伯跟進車隊,我騎在他旁邊閒聊了一下,他表示上次柯文哲騎自行車他是從北門開始跟,現在體力比較不行所以改從茄萣跟上;他在自行車上綁了一個水桶,水桶中裝著行動電源與補給設備,全程開著直播畫面播放,沿途也跟大家介紹路過的景點以及批判沿路環境的雜亂,應該是整個過程最有精神的參與者。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有個女騎士跟進了車隊,讓大家訝異的地方是她騎著租來的 YouBike 公共自行車;我們騎著公路車跟已經有些吃力, YouBike 只有三段變速,即使她只有跟著騎 20 多公里,沿途還是讓許多民眾豎起拇指表示佩服。

一般政治人物在這樣類型的活動中都是蜻蜓點水般的參與,完成媒體報導需要的畫面拍攝後就會匆匆趕往下一個場合,活動現場也會有許多被動員來的民眾,在政治人物離開後跟著離開現場,讓原本熱鬧的氣氛突然少了大半;昨晚大概是第一次參與這麼扎實的推廣活動,回到家已經沒有力氣打字,昏睡到快中午才醒來記錄這個過程,很佩服從台北出發的那些車友。

傳統政治的分工讓許多政治人物無法體會民眾真實感受,導致各種政策與民眾期待脫節,柯文哲難得的地方在於真實走到第一線參與其中,傾聽民眾真實的心聲與感受真實的情感,許多攻擊者聚焦在他的言詞表現,因為他的行動力是這些批評者難以跟進的;至於回到活動主軸的自行車推廣,柯文哲騎自行車的畫面沿途有大量民眾自發記錄、宣傳,我們也是自發跟進壯大車隊,產生的效益遠超過其他數十倍預算的行銷活動,批評者不妨也自己騎個 50 公里試試?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設置在台北港更好

藻礁公投連署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政府也動用大量資源在說服各界接受現有規劃,最近開始討論台北港這個選項;我覺得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設置在台北港應該是更好的選項,因為未來北部的用電不會只有大潭電廠使用天然氣機組。

從台電的電網可以看到,已經除役的核能一廠以及中止計畫的龍門電廠會是下一個適合設置天然氣發電機組的地方,因為這兩個電廠已經存在超高壓輸電線路,基於大家對於空氣品質的重視程度,大概不會希望看到這兩個地方改建為燃煤或燃油電廠;如果要在這兩個地方設置天然氣發電機組,勢必又會面臨天然氣接收站的問題,現在就規劃設置在台北港,未來延伸天然氣管線就會容易很多。

台北港的基礎設施已經存在,不需要面對觀塘工業區這樣的自然環境衝突,加上即將陸續除役的核二廠、協和電廠都有機會改為天然氣發電機組;如果北部地區仍然希望維持穩定的電力供應,同時又希望空氣污染的情況不會惡化太快,現在就該開始為這些除役電廠準備天然氣來源,避免屆時出現電力發展瓶頸時又得再來爭吵同樣的問題。

全世界最長的天然氣管線 3000 公里,從台北港拉 40 公里的天然氣管線到大潭電廠真的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只要把該做的工作完成,就可以有效降低各種疑慮;而且如同上面提到的,未來絕對不會只有這 40 公里的天然氣管線,除非北部地區的民眾願意犧牲經濟發展來避免用電瓶頸發生,否則請現在就務實看待天然氣接收站需求,政府也不該選擇性揭露資訊來造成人民之間的衝突越演越烈。

至於再生能源,目前大部分供應來源都有間歇特性,地熱還無法看到商轉的可能,天然氣發電機組必須要隨著再生能源規模擴大而增加,因為眼前只有天然氣發電機組能夠在短時間內填補再生能源間歇情況發生的電力缺口,儲電技術成本還有點高不可攀,我們需要在新的技術突破出現前先以 30-50 年內天然氣需求作為討論基礎,而不是只看到大潭發電廠;在這個角度看來,台北港會是最佳選擇!

支持地方議會增設不分區議員

目前議員基本上都是代表個別行政區,只有少部份原住民議員有跨區的特性,立法委員才有真的不分區立委存在;觀察現有狀態,不分區立委比較可以在先進的議題上做比較多的努力,區域立委大多聚焦在轄區內民眾關心的議題,這樣的分工讓整體社會在兼顧民意的情況下能夠持續前進。反觀地方議員,如果有機會觀看地方議會的討論,大部分的議題都環繞著區域需求細節,甚至會論及個別巷弄中的路燈或公園設施等,少有關於城市的大方向討論,如果可以有不分區議員的存在,或許可以帶來更多進步的議題討論。

以台南為例,縣市合併已經超過 10 年,但許多行政區的整併或是整體發展計畫的調整都沒辦法在議會中具體討論;近來陸續出現的爐渣問題,或是再生能源發展與既有產業的衝突等等,許多政策都是行政單位先執行,在地方上產生衝突時才開始進行溝通與檢討,如果能夠有不分區議員先行參與研議,事先協助做好溝通與配套工作,政策的落實也可以更加順暢。

去年 10 月開始,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賴中強律師就有具體的論述(*1),陸續也獲得許多政黨代表的支持,希望接下來可以進入正式的修法討論,讓台灣的民主發展可以更進一步。

*1. 地方議會納入政黨比例代表 以反制中國「地方包圍中央」操作 –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97503

台南學甲爐渣案,環保局在 2/9 認定改善完成

針對 1/4 提到超標的網格位置,環保局的報告指出於 1/15 進行複驗,檢查報告在 1/26 取得確認該處已符合法規要求, 2/9 更新進度表示已經認定改善完成,當天也是農曆年前的最後一個工作天;從去年 9/4 開始,歷經 110 個工作天,公開資訊提到的清運總量為 4.3 萬噸,我將過程都記錄在懶人包中

學甲爐渣懶人包 – https://beta.hackfoldr.org/xuejia-steel-slag/

穎艾達利議員轉述學甲慈福里 李新進 里長說明,該地過去的承租人曾經用來堆置蔗渣製成的肥料進行銷售,現場看到的深色水池主要來自這些肥料的殘渣;而林燕祝議員舉報鄰近土地也有爐渣掩埋問題,雖然公開資訊看不到處理的記錄,但面積相對小很多,希望實際上有一併處理;陳昆和議員參與勘驗過程保留的樣本不確定是否有另外送驗,但在多方關切的情況下環保局應該不至於提出一個會被推翻的結論。

學甲爐渣案帶出了很多現有法規問題,洪申翰等 16 位立委提出的「廢棄物清理法第四十六條、第五十二條及第五十三條條文修正草案」還在立法院審查程序中,法規的修正才有機會從源頭解決這個問題;台灣每年有超過 1600 萬噸的事業廢棄物跟本案一樣以「再利用」方式處理,而學甲農地前後也才挖出大約 10 萬噸,加強源頭管理以及在地生產在地處理才能夠避免一再發生的污染事件,希望大家繼續關心法案的修正進度。

交通事故地圖上線

政府機關針對交通事故會粗略分為 3 類, A1 表示事故發生後 24 小時內有人員死亡, A2 表示有人受傷或是超過 24 小時死亡, A3 則是只有財物損失,一般會聚焦在 A1, A2 類型事故進行檢討改進;內政部警政署近期開放了 A1, A2 的即時交通事故資料,我依據這兩份資料製作地圖呈現,希望能夠有更多朋友願意深入事故發生的原因進行探討。

交通事故地圖 – https://kiang.github.io/NPA_TMA/

打開網頁後可以看到地圖上有兩種圖示,紅色五角形代表 A1 事故位置、暗黃色三角形則是 A2 事故位置,點選個別圖示都可以看到進一步的發生時間、發生地點、死亡受傷人數與車種等資訊,下方的導航按鈕點選後即可開啟手機中的導航功能引導到事故位置;手機設備開啟時會詢問是否授權取得位置資訊,完成授權後畫面會自動移動到你的所在位置,方便檢視鄰近區域的事故資訊。

過去在臺南市政府智慧城市辦公室任職時有接觸過系統(1),所以主動要求相關單位開放資料(2),雖然目前開放的資料還不夠完整,但已經可以開始讓我們參與交通事故的分析與探討;目前地圖的資料介於 2021-01-01 ~ 2021-02-01 之間,在一個月內全國就發生了 170 起 A1 事故與 7194 起 A2 事故,共造成了 173 人死亡與 9645 人受傷,這個數字相當嚇人!

*1. 淺談道安資料分析工作 – https://link.medium.com/uOTaIg8nNdb
*2. 道路交通安全資料整合與分析平台的所有事故資料 – https://data.gov.tw/suggests/115971

境外污染源不是遮羞布,台南需要務實面對空氣污染

每次冬天空氣品質不佳,從環保署到各地環保局都會異口同聲的強調境外污染源影響,不過我們目前並沒有能力去分析即時監測數據中境內、境外污染的組成比例,必須要請研究單位依據各種觀測資料分析長期的組成,在 107 年空氣污染防制總檢討報告(*1)就有來自雲科大張艮輝教授的研究指出,境外污染源對於我們細懸浮微粒濃度的貢獻度是 35.1% ,對比各種新聞稿的指控似乎有點不成比例;當然,如果環保單位已經有很好的分析方法,希望能夠發布完整資訊供各界檢驗,而不是用模糊的文字把責任往外推。

台南在地污染源嚴格說並沒有那麼多,主要還是環繞著南科與各工業區的污染,在 108 年度總檢討報告中有提到,雖然細懸浮微粒(PM2.5)的數值有改善,但臭氧的數據卻明顯攀升,隨著南科計畫區的擴大,來自科學園區的影響預期會越來越明顯;市府的新聞提到(*2),台南列管的 1035 座工業鍋爐還有 81 座尚未符合最新標準,CEMS 公告第五批工廠會加入 21 個工廠與 101 個管道,這些都是可以努力的地方。

農業與畜牧業空污佔比不大,只是因為缺乏處理技術提昇的要求而容易被周遭民眾發覺與抗議。前不久台南議會曾討論畜牧場管理自治條例,只是沒有辦法獲得足夠的支持而停在草案階段,這會需要更多民眾把聲音反應給在地議員;農業露天堆肥與廢棄物焚燒也是常見的民怨來源,只是即使找到源頭開罰似乎也沒有太大的嚇阻效果,也有探討自治條例的空間。

如果大家真的在意這件事情,最關鍵的作法會是提昇環保局稽查的質與量,除了投入預算進行監測技術的提昇,增加稽查人員的數量來提高稽查頻率、範圍才能夠確保在地污染源可以被有效管理;其次就是增加稽查工作的透明度,把個別污染事件的通報處理進度開放資料讓市民共同監督,同時應該完整揭露請託關說資訊,建立明確可以信賴的處理流程,現況仍然有許多缺乏效率的例外程序存在。

*1. 空氣污染防制總檢討 – https://air.epa.gov.tw/EnvTopics/AirQuality_8.aspx
*2. 109年7月1日鍋爐全面適用新標準 業者應盡早汰換 – https://www.tainan.gov.tw/News_Content.aspx?n=13371&s=7683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