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至今 1542 人交通事故死亡,從開放資料看問題

國內的交通事故資料有兩種版本,一個是警政署發布的 A1-A3 交通事故資料,從中能夠計算的死亡數字只有 24 小時內死亡才會出現;另一個版本則是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下稱道安會)所發布的資料,計算的死亡數字則是比照國際計算事故發生 30 日內死亡的案例。用警政署的資料看,統計至 8/1 的累計死亡人數為 1081 人,用道安會的資料看到 5 月底的累計死亡人數 1275 人,如果用道安會的資料加上警政署 6 月以來的死亡數字,目前已知今年以來有 1542 人因為交通事故死亡。

道安會的資料比較完整,但更新的比較慢,現在 8 月初還只能看到 5 月的資料;警政署的資料每週更新,但各縣市警局更新速度不一,因此經常會有資料回填的情況。警政署的資料包含個別案件的地理座標與肇事車輛形式;而道安會則是只有公開最小到鄉鎮市區的統計數字,也進一步除了縣市之外拆分出國道與其他兩個類型。兩邊資料不一致的情況很難進一步整合分析,透過政府資料開放平臺提出資料請求只看到交通部與內政部之間互踢皮球,沒有單位願意進一步開放更完整的資料。

疫情發生至今一年多累計 813 人死亡,我們可以看到疫情指揮中心每天開記者會更新數字;但交通事故死亡數字,去年 30 日內死亡數字累計達 3000 人,今年至今也有 1542 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成立的道安會,似乎還沒發揮積極作用。

交通事故死傷情況居高不下,政府單位間盤根錯節的情況一般民眾難以理解;我認為道安會在確認去識別化後應該開放更完整、更即時的資料,並且讓政策環繞著實際資料進行持續討論與修正,公私協力下或許才有機會扭轉交通事故頻傳的問題!

評論

目前全台有 238 處淹水,臺灣淹水地圖介紹

政府的「民生公共物聯網」計畫投入資源,設計出更好的淹水感測器,並且跟各縣市政府合作,在全國布建了超過 1200 個監測點,讓大家可以得知最新的淹水情況;運用這份資料,我製作了臺灣淹水地圖,讓大家可以一眼看出全國的淹水情形。

透過瀏覽器開啟後一般會跳出提示,如果願意授權使用設備的位置,網頁會自動定位到行動裝置提供的地理點位,同時在地圖會以藍色圓點標記所在位置;地圖中的圓點代表個別感測器設置的位置,如果開始有淹水情形會標示為黃色,淹水達 10 公分變成紅色, 50 公分則是顯示為深藍色,如果希望看所有監測位置可以在右手邊功能列點選 “顯示全部” 按鈕。

點選個別圖示可以看到進一步的細節,包括設置地點位置說明與管理單位等。網站上的資訊每 10 分鐘會自動更新,但因為個別偵測點網路情況不定,也有可能因為氣候故障,所以在確認淹水情況時可以留意一下更新時間,如果離現在時間超過一小時可能已經有故障情況需要排除。

網頁也有提供計算淹水點的功能,目前點選後計算的數字如下:
深藍(>49cm) 2
紅(>9cm) 186
黃(>0cm) 50
合計 238

評論

20210731 疫苗施打記錄

上午外面下著雨,到場的時候人不會很多,大部分民眾都有依照預約系統上面的時間到現場;到場之後先拿號碼牌,接著量測體溫後進入第一站,提供身分證、健保卡驗證預約狀態,然後會拿到印有個人資料的表單,在裡面只需要填答一些健康資訊。

影音紀錄 – https://youtu.be/1dN4juLimiw

拿著表單開始排隊,輪到我的時候走到下一站,第一位人員口頭逐一確認表單上的健康資訊問答,接著由另外一位再次確認後歸還表單資料,拿著資料前往正式施打位置;在打針的位置很快,坐下沒多久就把針打完,然後前往等候區。

在等候區停留 15 分鐘,可以看影片與聆聽現場衛生教育內容,時間到了如果身體沒有不適,自行從出口離開即可;整個過程很流暢,想必第一線人員已經花了不少功夫改進,看他們全副武裝的樣子真的很辛苦,感謝他們的努力。

我是接種 AZ 疫苗,在接近 12 小時後身體有點微熱,但基本上沒有其他問題,就是多喝水、多休息,等待疫苗真的產生保護力。

評論

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修正,台南步行空間該跟進了

在疫情與奧運的新聞之外,今天有個比較不起眼的新聞,那就是內政部確定修正「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明確規範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及服務道路等均應留設人行道,對比過去以 “依實際需求留設” 這樣模糊的字眼,這次修正會鼓勵台南設置更多人行道,改善一直讓人詬病的步行空間。

台南已經畫設府城、鹽水、新化與麻豆等四個歷史街區,這些街區保留許多歷史建築可以欣賞,只是大多缺乏友善的步行空間,各種車輛快速穿越很難帶給路過民眾或觀光客完整體驗;國際上許多歷史街區都會把步行空間視為發展重點,甚至不乏全區禁止車輛進入的案例,台南是該跟進了!

台南即將在 2024 迎接建城 400 年,許多活動醞釀當中,我的期待就是可以有更多人重視歷史街區的步行體驗,讓這樣的體驗可以延續到下一個 400 年。

評論

近 130 國 2050 淨零碳排,台灣還在碳排減半

在聊到氣候變遷的文章發出後,有網友私下提供資訊,原來已經有近 130 個國家承諾在 2050 達到淨零碳排目標,包含台灣供應鏈的競爭對手南韓在內;而台灣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第 4 條提到,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中華民國一百三十九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中華民國九十四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百分之五十以下,也就是碳排減半!

儘管政府的減碳目標落後,國內許多科技大廠已經在國際貿易壓力下紛紛承諾比法規更高的減碳目標,台積電、台達電、友達、台灣微軟、光寶、宏碁、和碩、華碩等八個科技巨頭,甚至在 4 月宣佈要組成「台灣氣候聯盟」, 2050 年之前達成製程 100% 使用再生能源。

我要呼籲政府, 2050 淨零碳排絕對不能只有喊喊而已,相關的碳費、碳稅機制應該及早建立,如果我們不迎頭趕上,一旦歐盟、美國開始課徵碳關稅,台灣可能就會從供應鏈上消失。減碳已經不只是環保議題,而是經濟問題。

評論

旱澇頻繁交替是常態,台灣能源轉型存隱憂

昨天高雄的暴雨造成多處積水情況,過兩天還會有烟花颱風接近台灣,不知道台南是否已經準備好?

這兩年除了疫情衝擊全世界,各種氣候變遷也衝擊許多國家,包括台灣;台灣百年大旱之後, 5 月底帶來今年第一波梅雨,中南部淹水警戒之後是台北發生 20 年來最大時雨量,信義區汪洋一片歷歷在目,昨天高雄的淹水也影響了許多人。

聯合國秘書長今年 6 月警告,乾旱可能成為下一次大規模全球公衛危機,而且沒有疫苗可以因應,這提醒我們 #氣候變遷 #氣候暖化 #極端氣候,是現在進行式,旱澇嚴重頻繁交替,未來將成為常態。

去年因為疫情,聯合國COP26(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延到今年底,面對拜登口中 #關鍵十年,預期各國提出更積極的減碳目標;台灣在引入再生能源的過程增加了大量火力發電機組,氣候不穩定會影響再生能源供給,進而更依賴火力發電填補電力缺口,減碳目標會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評論

台南出現本年度第 2 例日本腦炎,希望大家留意周遭積水容器

台南進入高溫多雨的天氣型態,病媒蚊的滋生情況明顯,在病媒蚊監控採樣數據地圖已經可以看到多個區域變成深紫色,表示誘卵桶監測卵數數量大於 500 或是陽性率大於 60% 。

目前 2 例日本腦炎病患出現在歸仁與白河,鄰近國家也傳出許多登革熱案例,除了政府進行環境消毒,也會需要大家幫忙留意住家周遭有無積水情況,必要時通報市府協助排除,避免病媒蚊帶來的傳染病發生。

病媒蚊監控採樣數據地圖 – https://kiang.github.io/ovitrap/

評論

台灣人流地圖初步推出

內政部 7/8 首次發布電信信令人口統計,也就是透過手機訊號動態計算的人口數字,免費版本最小可以到鄉鎮市區層級,因此我用這份資料初步製作了地圖展示;釋出的資料時間點為 2020/11 月,我以當月人口為基準,人流數字大於人口呈現淺綠色,小於則是呈現淺藍色。

台灣人流地圖 – https://kiang.github.io/tw_people_flow/

地圖預設會顯示在瀏覽設備位置的鄰近區域,點選個別行政區可以看到其他人口統計數字,在設定功能中可以進一步切換不同欄位的資料來跟人口比對,可以藉此看出不同時間點人流對比戶籍人口的情況。

從地圖可以看出,我們的常住人口跟戶籍人口數字存在明顯落差,由於手機的使用普及,我們得以透過手機使用記錄來觀察這個差異;只是這份資料的運用也存在爭議,因為蒐集電信信令資料的目的是要提供電信服務,在防疫過程政府甚至運用這樣的資料執行大規模的人民監控工作,在公共性與隱私之間的平衡一直是爭辯中的話題。

評論

台灣作為海洋國家,藻礁價值無可取代

照片由 柯金源 拍攝,使用 CC BY-NC-ND 2.0 授權

7/1 澎湖馬糞海膽開放採收,發現產量銳減到剩下過去的一成,因為過度濫補讓生態枯竭,狀況持續下去我們很可能未來再也看不到澎湖馬糞海膽的蹤跡;去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海洋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十年」計畫,希望運用 10 年的時間促進海洋的永續發展條件,今年是計畫的第一年,雖然我們並不是聯合國成員之一,但作為一個海洋國家,也作為一個希望爭取參與聯合國組織的國家,我們應該善用這個計畫的精神,為枯竭的海洋資源找出復原的解方。

正在熱烈討論的藻礁也是一個例子,去年參與了「珍愛藻礁公投」的連署活動,它是全台首例以「生態保育」為主題的公投提案;藻礁的形成需要很長時間,它的存在能夠孕育豐富的海洋生態,在近海漁業資源接近枯竭的西部海岸,它的存在有著無可取代的價值。

「藻礁永存」的意象曾經被許多政治人物拿來消費,如今遇到開發議題的衝突時就轉彎,藻礁的價值比不上可以蓋在其他地方的天然氣接收站;「珍愛藻礁公投」的連署通過就是希望提醒他們,也再給台灣人一個很好的機會,把藻礁留下,也把藻礁所帶來的海洋生態留下,讓下一代可以有更多親近牠們的機會,也讓枯竭的海洋資源有復甦的可能。

海洋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十年計畫 – https://www.oceandecade.org/

評論

核四的顧慮在核安

福島核電廠事故發生後,台灣過去對於核安的準備是否足夠就存在疑慮;核四選址離人口密集區太近,過去台北市長柯文哲說過,一旦發生核災,台北市、臺大醫院都做不出核化災應變計畫,因為需要疏散的人口與預期要處理的傷患都超過現有能力,同樣位於高複合天災風險的台灣,我們更難承受任何一次核災的發生。

從北北基首都圈到桃竹科技走廊,台灣過去許多大型公共建設與產業投資都集中在北台灣,即使可以順利疏散數百萬人口,要想異地重建這些設施與產業供應鍊也是不可能的任務;眼前疫情發生讓國際意識到全球科技產業對台灣的依賴,這個依賴無形中保護了台灣,一旦失去這層保護台灣甚至會有滅國的可能。

公投不應該是簡單的是非題,過去各項能源政策都欠缺公開透明、資訊對等的討論,核四議題會跨過公投門檻也突顯現有政府並未做好溝通工作,應該運用這個機會建立更好的能源決策機制,個別選項的評估資訊都該完整呈現,透過最大共識推進台灣的能源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