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不用超級電腦,但需要維運

這兩天盧崑福議員在 10/26 的質詢內容引發了許多網路討論,當然討論過程大多集中在有疑慮的超級電腦定義,實際看質詢內容可以理解議員試著希望將研究資源留在台南成大,就這個出發點來說並不是那麼糟。

智慧城市的落實的確會需要大量的運算資源,因為布滿整個城市的各種感測器會產生大量資料,要想處理這些資料能夠有強大的電腦是有好處的;只是很多時候這些資料的分析並不需要立即產出結果,而且短期內不容易有固定的需求存在,面對偶發性的需求,善用現有的雲端服務資源即可,畢竟資訊設備買來卻使用率不高會有些可惜。

聊到智慧城市,許多人會聚焦在新的東西上面,事實上在既有的資訊架構上進行投資往往會有比較好的效果;像是在各種民眾需要申請的業務工作上,如果能夠落實各種不同資訊系統之間的串接,簡化表單填寫與業務流程,產生的效益可能會遠大於花大錢去投資新東西。

智慧城市的投資也不必然是大規模的預算,像是民間發起的空氣盒子計畫運用的設備就很便宜,如果能夠將這樣的感測設備放在固定路線的公車或公務車輛上,或是在布建無線上網熱點時一併納入,產生的數據就有機會提供給研究人員追蹤污染來源,或在偶發性污染發生時立即啟動反應機制而不是等待民眾通報,相信這樣的投資會更有意義。

而許多的投資在討論時都只考慮到建置成本,往往忽略了後續維運的重要性,像是上面聊到的空氣盒子設備,在民間廠商捐贈後市府相關單位並沒有立即的維運計畫銜接,導致許多設備慢慢故障或是中止服務(77/214);目前積極在布建的 Beacon 微定位裝置也是同樣問題,如果沒有後續維運計畫銜接,這些設備很可能在廠商計畫結束後一年內就陸續沒電,屆時已經發展的服務就會被迫中止,這樣子並不是好事。

我們希望科技的進展為生活帶來更多便利,但在那之前大家都需要充實自己的資訊素養,像是超級電腦,被濃縮的是處理時間,而不是把數千臺電腦濃縮成一台的概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