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南第 2 次居家隔離過程記錄

兩次居家隔離時間是 4/9-4/18 與 5/3-5/6 ,都是因為孩子班上同學確診,兩次之間剛好遇到政策轉換,所以可以比較一下差異;前一次是 10 天居家隔離與 7 天自主管理,第二次則是 3 天居家隔離與 4 天自主管理,這次的感受更加混亂些。

第 1 次居家隔離前是收到通知前往衛生所進行 PCR 採檢,居家隔離期間遇到政策轉換,所以在 4/18 透過快篩採檢通報後就解除隔離,期間由非隔離中的家人前往衛生所領取快篩,解除隔離後自行前往衛生所領取新政策需要的另外 1 份快篩,基本上領取公費快篩的時間點還能夠照著表定時間進行快篩;第 2 次則是全部自行快篩,但 5/3 收到通知,直到 5/6 晚上才拿到公費快篩,如果沒有事先準備,其實拿到公費快篩的時間點前病毒早已在家中散播開來。

這次可以感受到有更多的工作落到學校方面,第 1 次居家隔離期間還有收到幾次衛生單位的聯繫,這次則是完全沒有,連領取快篩都是在學校進行;衛生單位的人員都有完整的防護衣隔離,學校老師看起來並沒有被分配到防護的物資,加上上述的時間延遲,如果有其他同學將病毒帶回家,其實前來領取快篩的家長很可能也已經遭到感染,負責處理的老師其實存在蠻高的接觸風險。

回報快篩結果的部份,第 1 次衛生單位人員請我加 LINE 後直接在裡面拍照回報,這次則是在宣導單中放入 Google 表單連結,但其實 2 種方式都不是很好,因為都是透過非政府應用蒐集個人隱私資料;另外一個則是效率問題, 2 種方式取得的資料都會需要大量人工整理,民眾端也要一再輸入重複的資料,如果系統整合得宜,其實一次輸入資料後應該就是讓民眾點幾次按鈕即可,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最後就是公費快篩分配的數量,這次 3+4 的作法配給孩子 2 個、大人 3 個,依據說明是 5/3 與 5/9 需要進行檢測,大人多分配 1 個快篩是希望 4 天自主防疫期間使用,如果有出門的需要就是當天出門前確認快篩陰性再出門;只是如果有出門的需求大於 1 天,其他需要的快篩就得自備,但其實,家長不太可能把孩子放在家裡自己出門,也有很多家長不會只有 1 天需要走出家門,公費快篩不足、實名制快篩排不到,基本上只剩下更貴的自費快篩可用,可以預期有很大比例的民眾是不會照著指引進行防疫工作。

接下來 5/12 後快篩陽性就視同確診,可以預期確診數字會增加更快,對應的疫苗、快篩與藥物不知道能否跟上腳步,希望不會出現醫療系統崩潰的情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