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公園是要讓孩子學習冒險,而不是限制

今天帶孩子去台南的竹溪遊戲場玩,發現每個遊具上面都多了使用限制的標語,過去我都是很直覺得帶著孩子上去玩、帶著她跟其他孩子互動,然後在他們稍微熟悉後退到一旁看他們玩,只是今天看到這個標語之後我就猶豫了,大概站上去就會有異樣眼光出現,或進一步的指責聲音,玩的過程就可以聽到幾個孩子指著比較小的孩子,說他不符合規定所以不能玩,遊戲場多了一些負面情緒。

竹溪遊戲場使用的幾個遊具來自知名品牌,設計的目的就是共融,我在參與幾次的遊具測試過程都是大人實際使用這些遊具,基本上承受大人體重不會有問題;我們這些大人也不會長時間霸佔遊具,只是希望在陌生的情況下帶著孩子去打破一點隔閡。對於一些有身心缺陷的孩子,也許身形條件已經超過建議數值,共融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希望他們也能融入遊戲的群體,而不是被隔絕在孤獨的場域中。

其實遊戲場的安全規範是避免使用過程出現致命傷害,並不是保證不會受傷,過去就是許多人誤解了安全的意義而讓遊戲場充斥著罐頭遊具;罐頭遊具很安全,但卻會讓孩子很快失去興趣,設置了大量便宜、安全卻沒什麼人用的遊具,其實也失去了設置公共遊戲場的意義與價值。

遊戲場的安全是可以被控制的,孩子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學著去冒險與挑戰,具有挑戰性的遊戲空間也才會吸引孩子,年齡的限制應該改為建議,讓孩子可以在遊戲的過程體會共融的價值,同時藉由挑戰困難度較高的遊具來滿足成長過程需要的肌肉與體感訓練,減少都市化生活便利性為身心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才是倡議特色公園的目標。

知道管理單位辛苦,但希望特色公園的核心價值能夠被理解,進而創造新的共識,而不是回到過去孕育出罐頭遊具的氣氛當中;特色遊具成本高出很多,滿足多元需求才能創造最大價值,設置特色遊具的遊戲場應該要避免過多限制,藉由信任與機會教育促成更多的理解與包容,進而有機會往共融的目標推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