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未分類

民眾黨 APP 直接下架就好,把預算放在網站上吧

民眾黨最近在討論黨員 APP 的優化,我是認為不用浪費錢,直接把 APP 的預算挹注在既有網站上,讓網站可以在手機順利操作即可,因為手機 APP 要顧慮的細節比起網站來的多,民眾黨並沒有足夠的資源去滿足基本期待,畢竟既國際企業早已把民眾的胃口養大,聚焦在網站功能會來的實際些。

我對於民眾黨網站的期待就是更多的參與功能,如同其他黨代表建議,我們應該將台北在 i-Voting 建立的經驗融入政黨運作中,試著讓更多的討論與決策透過網站進行、追蹤與記錄,德國海盜黨與西班牙我們可以黨所建立的典範值得看齊;這個方向在程式開發工作上甚至不用從頭來過,因為開放原始碼的浪潮在國際上持續發酵,西班牙發跡的 CONSUL 或 Decidim 都有完整的參與式民主機制,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

其實民眾黨在創立以來已經嘗試了許多新技術,這件事一直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對於一個新文化、新價值的認同與堅持,這樣的文化建立才是眼前民眾黨最需要的,畢竟工具再好也沒辦法讓文化自動產生;期待在新的團隊陸續形成後,民眾黨可以努力成為一個網路工具可以派上用場的政黨,制度與流程跟上腳步後,網路資訊技術才有機會成為助力,也才有機會走出不一樣的路!

我認為民眾黨應該更用力的擁抱網路

幾次的檢討會議可以感受到,許多夥伴會因此歸納地方選舉或南部不適合透過網路進行議題操作,只是我不這麼認為,我還是深信把政治工作與網路結合才是民眾黨該繼續進行的方式,這次選舉只是證明一年時間不足以培養需要的默契,把戰線拉長,我們可以迎來改變的契機。

2022 大選在縣市首長、議員與里長三個全國都會進行的項目中,對比 2018 都減少了 100 萬張上下的選票,恰好民眾黨在議員部份對比 2020 政黨票也是少了 100 萬左右的支持者,這些關鍵的 100 萬預期都是相對年輕的族群,如何讓網路的連結延伸到地方選舉,這才是民眾黨該努力的課題。

傳統選舉手法是有效的,只是民眾黨沒有錢、沒有人,如果奢望短時間內匯集足以抗衡藍綠兩黨的資源,民眾黨只會走向民進黨的後路,打敗了惡魔,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成了惡魔的接班人。以民進黨非核家園理想為例,談論過程的各種理想願景,到今天看到只剩下難看的利益爭奪,衍生的社會衝突與暴力事件讓許多民眾活在陰影之中,那些被迫走上街頭的民眾,很多都是過去民進黨的支持者。

歷史只會一再重演,如果我們還是堅持使用那些有效但是老舊的方法。

無論柯文哲或民眾黨的出現都是在這個社會反思的浪潮中脫穎而出,我們幸運的沒有傳統政治的許多包袱同時擁有相對充裕的資源,在共融的目標中透過制度與透明來維持理想性並且持續成長,這些特性切合了網路世代的特質,因此我們應該要更用力的擁抱網路,而不是在這次的挫敗中選擇走回老路。

具體的建議,民眾黨應該繼續海選去找出符合網路世代需要的人才,同時民眾黨應該要成為孕育這樣人才的搖籃,傳統連結的邀約不需要排斥,但應該更專注的投入網路議題操作,讓更多在地議題可以進入網路世界,建立連結與促成發酵。民眾黨應該更像西班牙的 “我們能”(Podemos) 政黨或是德國海盜黨,而不是另外一個小藍或是小綠。

台灣民眾黨第二屆黨員代表選舉摘要

這次民眾黨黨代表選舉有 170 位黨員報名,競逐 107 個黨代表席次,其中連江縣沒有人報名;每個報名參選的候選人必須先跨區尋求 15 位黨員連署,目前已經有 113 位候選人跨過連署門檻,其中金門、宜蘭、台東與花蓮是同額競選情況,所以已經有 7 位黨代表在連署過程產生。

目前連署情況高雄最為熱烈, 9 個席次但已經有 13 位達到連署門檻,也就是下一階段投票必須淘汰 4 位,其次則是新北與台南的 3 位;台北、桃園則是離應選席次各還有 2 位的空間,苗栗、雲林、花蓮與澎湖則是各還有 1 位,其中澎湖的 1 位只要跨過連署門檻就等同當選。

政見部份有人注意到新北市有 6 位候選人的政見完全一模一樣,候選人政見字數則是從 2 個字到 1975 個字不等,少部份候選人是以圖片方式呈現;我自己看比較印象深刻應該是有一位來自印尼的新住民媽媽,還有一位 18 歲的參選人。需要提醒的是,民眾黨比較特別的地方大概就是黨員會比較深入看大家寫的政見,參選的朋友記得下次有機會要多花些心思。

這次九合一大選的結果不如預期,期待新任黨代表產生後可以確實檢討並且將經驗傳承下去,讓民眾黨可以站穩第三大黨的位置,進而能夠持續透過關鍵少數去帶動台灣的改變,讓更多的改變真的可以成真!

我口中的傳統政治

在成大演講時,有同學提到,我一直沒有清楚解釋自己口中講的傳統政治是什麼,也其實在我公開的資訊對於很多同學來說也就只是另一個傳統政治人物,似乎很難在我身上看到他們對於新政治的期待與想像,所以當我刻意強調傳統政治跟自己的差異時,出現了許多混淆,所以我試著用這篇文章做些解釋。

傳統政治其實是一個高度分工的體系,站在大家眼前的政治人物背後有著龐大的團隊運作,讓他可以一直出現在各種場合、站在最高曝光度的位置,他說的話大部分來自幕僚的集體智慧,這樣的分工可以讓傳統政治人物的正面觀感達到巔峰;說穿了這樣的形象跟真實情形存在極大落差,但能夠看到真實面的人很少,所以這套系統的運作非常有效。

這套系統的運作需要龐大資源支撐,並不是每個政治人物都能夠含著金湯匙出生,因此爭取金主的支持是非常關鍵的工作之一;但是要遇到像天使般不求回報的金主很難,很多時候公共政策總會有意無意的傾向金主期待,這樣的包袱就是眼前許多進步議題難以落實的關鍵。這不一定違法,但是在這個結構下有太多無法公開討論的關係存在。

除此之外,傳統政治人物其實無法體會一般民眾的生活,因為正常人不會讓行程滿到無法思考,但這卻是傳統政治人物的日常,選舉期間更是變本加厲;這樣的情況也讓許多傳統政治人物缺乏正常人的價值觀,要想期待他們理解勞動正義、居住正義真的非常困難,因為很少有人認為他們應該過著正常人的生活,包括他們自己。

傳統政治會用民調理解民眾的期待,但是民調結果還得綜合上述的包袱才會形成公共政策,這個過程的取捨任誰都會覺得金主佔了極大的話語權;換句話說,如果你在選舉期間只會被動的等待候選人資訊出現在你面前,這個結構就很難被打破。

我所追求的新政治就是希望打破這個結構,作為一個參選人,至今我沒有收受任何一筆有附帶要求的政治獻金,參與台灣民眾黨帶來的包袱也遠小於傳統兩大黨;但也相對的,我在選舉期間能夠獲得的資源也非常有限,更別說自己少的可憐的資產。即使如此,量入為出一直是我堅守的底線,所以同樣的文宣你可以看到別人僱用大量工讀生發送,我大多是自己跟志工挨家挨戶去塞信箱,沒有效率、但是可以負擔。

不過我還是有著像傳統政治人物一樣的行為,像是隨時穿著的競選背心以及站在街口用擴音器講政見等等,因為我知道每件事情都想做的結果就是沒有一件事情能夠完成,我希望可以聚焦在政治理念的傳達,在焦點以外的地方就會選擇從善如流;順著大家對於政治人物的刻板印象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解釋,像是穿著競選背心走在巷弄中就不會被當作小偷看待。

你很容易看到我沒那麼樣的光鮮亮麗,但是我可以真實的跟你討論各種公共政策理念,我口中的勞動正義、居住正義就是自己生活所需,不需要經過民調或是幕僚的翻譯;我沒有金主的包袱,資訊科技領域的專長也讓我不需要為了保住飯碗犧牲公共利益,走進議會一定會成為改變的動力,只是需要更多人願意打著燈籠找到我的資訊,需要更多人願意把我推薦給親朋好友, 11/26 就差你的一票!

2022 大選候選人年齡中位數 59 歲,彰化縣出生最多

中選會剛公佈了 2022 九合一大選候選人基本資料,作為選舉黃頁的開發者,自然是第一時間把所有資料更新到網站上,也簡單做了一些統計。目前公佈的資料有 19751 位候選人,男性 15466 人、女性 4285 人,年齡的中位數落在 59 歲,所以我 41 歲應該還算年輕?

月份與星座的分佈沒有特別落差,不過出生地就比較有趣,前三名分別是彰化縣的 1917 人、屏東縣的 1689 人與高雄市的 1625 人,中國的省份以外還有 8 位在其他國家出生。最年輕的 23 歲,最高齡則是 91 歲,整體來說參與的年齡還是偏高,希望月底的 18 歲公投複決可以順利通過,同時期待有更多年輕人願意關心並且參與政治。

選舉黃頁 – https://elections.olc.tw/

北中西區的掃街,到今天完成 53 個里都至少走過一趟

到今天掃街累積走了 186633 公尺,基本上台南北區 33 個里以及中西區 20 個里都至少走過了一次,累積超過 60 小時的記錄影片;如果只著眼在面紙的發放,其實很容易就找到更有效率的方式,我的重點是要真的走進選區內的大街小巷,親身體會這個選區的環境以及面臨的問題,我希望你不只是看到我,而是看到我正在做著對這個地方有幫助的事情。

我看到了什麼?我看到許多已經沒住人的房子,這些房子的信箱已經塞滿了信件沒人領取,部份也貼著一張又一張的訴訟通知,每個空房子的背後感覺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長期沒住人的房子有些已經開始崩壞,甚至連屋頂都垮了下來,衍生的環境衛生問題應該也困擾著鄰居;也有那種雖然住人卻堆滿雜物或回收物的房子,這種房子一旦發生消防事件往往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但要防範未然可能也會面臨溝通不易的難題。

北中西區是知名的府城歷史街區,這個過去曾是台灣最繁榮的區域,雖然每個週末還是有大量的觀光客進入這裡,但巷弄深處淒涼的景象其實相當不堪,老化的人口與少子化的威脅在這些角落可以真實感受;如果希望年輕人回來或是遷移到這個地方,城市的治理需要帶入更多新思維,從制度面帶入更多的陽光,逐步累積改變的力量,那種不會因為政治人物更迭、厚實的力量。

無論是過去的 400 年,或是未來的 400 年,你我都只會是這段歷史的過客,我希望自己的參與可以是讓這個城市進步的一股推力,無論參與的時間長短都希望這些成果能夠累積。這 60 多個小時的記錄只是一點小小的貢獻,這些影像除了宣揚我的步行城市理念,同樣的記錄可以被用在其他像是巷弄髒亂點的改善或是都市更新的討論等,這就是數位科技的好處,使用的次數再多效用也不會減少,透過開放可以提供更多可能。

回到步行城市的主軸,北中西區走路的環境很糟糕,但就是因為它糟,所以需要更多能夠走的人去走,一次又一次的走過才能逐步改變步行的環境,因為真實的改變就需要這樣一點一滴的進行;我口中的步行城市目標,比起其他人多走了 186 公里,期待北中西區的朋友支持,在 11/26 之後可以有更多的進展,讓改變成真!

我的掃街記錄 – https://tainan.olc.tw/#/RecordOfStreetMap

我是另一個不愛排隊喝牛肉湯的台南人

作為一個平常就在當孩子廚餘桶的爸爸,我其實沒有挑食的習慣,自然不會有為了喝特定牛肉湯排隊數小時的情況發生;住在台南幸運的是,許多不起眼的店家還是很願意為食材的品質與料理的口味做出努力,所以遇到需要排隊的情況時不難找到其他替代選擇,慢慢的自己的口袋名單就累積出來,我會一再拜訪的往往就不是那些排隊名店,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外地人會發現,每個台南人的口袋名單都不太一樣。

作為一個不稱職的美食家,自然不會有台南人之恥這樣強烈的意見存在,但是我能夠理解 我要征服臺南牛肉湯 在 #排隊喝牛肉湯台南人之恥 行動中想要表達的想法,台南的確有更多值得大家去發掘的牛肉湯;特別是 #小均 自己就吃遍了台南各地的牛肉湯,他用親自品嚐的經驗製作了牛肉湯地圖,有這麼多選擇還會排在隊伍中的確枉費他的一番努力。

青菜蘿菠各有所好,我甚至認為有些人其實是享受著跟大家排在隊伍中的感覺,如同過去在知名鹹粥漲價時的討論一樣,在意價格的人不難找到更經濟實惠的選擇,認同店家樹立價值指標的顧客依舊會繼續支持;台南美食的價值觀相當多元,每個來到這裡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追逐的目標,只是也相對的,平行世界的人們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地方,彼此看不對眼好像也很正常,就期待大家都可以用開放、包容的心去看待所謂的台南人之恥,至少你要排隊的時候別叫我跟你一起就好 (?)

是掃街拜票也是步行城市的具體實踐

160279 公尺,這是目前記錄的 GPS 軌跡總長度,代表著我已經用步行的方式在台南北區、中西區走了超過 160 公里,掃街的影片記錄也超過了 50 個小時;我可以有更快的方式讓自己的身影出現在大街小巷,更可以花錢請工讀生把更多的面紙塞進信箱,只是我選擇一步一腳印的走在每個巷弄裡,宣傳的效益不大,但是過程的記錄可以清楚的告訴各位,台南的路真的很難走!

其實台南的路難走,大部分人用膝蓋想也知道,只是我用自己膝蓋真實體驗它的困難;大部分的路沒有人行道,騎樓能夠連續步行的長度少到讓人想哭, 50 小時的影片中你可以看到我在各種困難的步行環境中持續前進,經常需要走到車道上跟汽機車爭奪一點前進的空間。也就因為它難走,所以需要更多人去走,才能夠阻止讓它持續變糟的惡性循環;更多人願意試著走在路上,就可以有更多人發現、反應與解決問題,最終我們才有機會一點一滴的改善台南的步行空間。

政治不是變魔術,我說不出那種自己選上台南就會變成京都的口號,就是運用掃街的過程記錄台南步行環境的困難,運用街講的過程告訴更多人步行城市的願景,一點一滴累積改變的可能,因為步行城市的願景沒辦法靠任何單一個人去實現,而是要靠生活在台南的你我一同努力。我進入議會一定會強力監督市府改善步行環境,但改變的過程需要大家共同參與,讓步行城市從我的理念變成這個社會的共識,這樣一來改變才能持續發生,步行城市的目標才真的有實現的一天。

我並不是要讓你看到我走路的苦,而是希望你知道有個人持續走在路上為步行城市理念努力,我也希望你願意多試著走在路上;不一定是跟著我掃街發面紙,更多時候你可以在時間允許時讓自己的交通方式從汽機車轉為步行與大眾運輸,確實記錄與反應過程遇到的問題,一起思考與討論如何解決,這才是我一直走在大街小巷中的期待。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步行城市的理想還很遙遠,期待你也可以加入成為這一群人!

我的掃街記錄 – https://tainan.olc.tw/lines.html

是弱點也是特質,我在走不一樣的政治路

我其實沒有一般人對於政治人物期待的那樣熱情洋溢,更多時候我給人的感覺是冷漠的,這是我投入選舉最大的弱點,只是我並沒有刻意掩飾,而是善用自己的特質。

我出生自窮苦的家庭,小時候即使最平凡的期待都很難在家獲得滿足,怨天尤人的淚水慢慢乾去後,我學會了獨立,但也同時失去了那種人際互動需要的情感。因為沒有太多情感,我在接觸資訊技術時如魚得水,只要能夠解決艱澀的技術問題,其他人際互動會有夥伴幫忙補上,我也的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建立了無可替代的價值。

不過政治工作的特性完全不一樣,我在 2018 進入到市長選舉過程作為幕僚看過一遍,傳統政治尋求民眾支持的過程投入驚人的人力與物力,重心都放在人際互動的期待中,利用民眾心理與情緒營造選舉需要的氣氛,從內部看會感受到過程的空洞,但是從民調數字與選舉結果不難發現,這樣的作法真的有效。

雖然傳統選舉砸錢的方式有效,但也帶來很多副作用,選舉過程那些看似免費或是廉價的資源,背後都帶有一定程度的人情壓力,選上的人不管什麼身份都需要還這個債;這不一定跨越法律的界線,但會讓許多公共政策環繞著這些出錢出力的人,沒辦法在每件事情都站在人民最大利益的角度。

我也許脫離了小時候那樣窮苦的環境,但我仍然跟許多人一樣,光是拿出 20 萬的保證金就相當吃力,更別說傳統選議員那種動輒千萬的花費;過去作為市長秘書認識很多達官顯貴,真的去拜訪一輪也許有機會獲得一些資源,不過我沒有這樣做,一方面是獨立的個性,另一方面就是不希望太多副作用在自己身上發生。

但傳統政治的生態並不會過個星期五就改變,我在 2014 剛開始接觸政治時還帶有些天真,經過這些年的洗禮慢慢可以理解,政治的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政治也是一個共識凝聚的過程,這些過程如果每件事情都要逆勢前進,大概很快就會把熱情消磨殆盡;所以這次參選我加入了台灣民眾黨,在團隊中透過互補產生的綜效去彌補一個人欠缺的資源,透過參與三江這樣的共同競選淡化個人冷漠特質的不利,期待在民眾黨這樣相對沒有許多包袱的環境中跟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前進。

其實這還是有點天真,對比傳統政治所匯集的資源,我們在民眾黨真的像滄海一粟,另一個最大的依靠就是這個社會尋求改變的力量,因為我們走入議會一定能夠帶來改變。

傳統政治工作者很難有什麼勞權意識,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被當作正常的勞工看待,我們很在意勞權是因為我們就來自一般勞工身份;很多政治人物選舉過程就受惠於建商等利益團體幫助,居住正義只會是選舉過程的口號,我們喊出居住正義是因為自己跟身邊的親友就真的需要。

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我們跟你很接近,大部分民眾面臨的問題我們都有親身體驗或是感同身受,傳統政治人物帶著各方利益團體的包袱很難碰觸問題核心,選出更多我們這樣不砸大錢的候選人,你我共同關心的議題才能夠真的被認真討論,也可以有更多的公共議題可以被攤在陽光下討論。

在歷經幾次政黨輪替後,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察覺,當我們循著過去的經驗看待政治,期待他出現在各個場合、期待他完美無缺,卻一直被動的等待他的資訊送到眼前,那麼你永遠會選出一樣糟糕的政治人物;因為傳統對於政治的期待只會選出握有龐大資源的代言人,這個代言人代言的對象往往資源的提供者優先,而不是這個社會的最大群體。

我的步行掃街已經超過 130 公里,我站在路口街講已經超過 38 小時,只要你願意,我放在網路上的記錄、放在網路上的言論都可以讓你逐一檢驗;我為公共議題建立了數十個創作、累積了上百則新聞報導,過去 8 年多透過各種形式關注以及參與社會議題,持續累積政治工作需要的經驗。我需要一個機會,把更多改變帶進議會,期待你願意支持,期待你願意推薦給你身邊的朋友,期待我們能夠一起改變台南、改變台灣!

從無人到沒有人,自駕公車這些年在台南的荒唐

我是在 2018 跟著黃偉哲市長上任一起進入到市府的,在市長室後進入智慧城市辦公室服務,隨後在 2019 離開,這段期間最讓我感到憂心的莫過於各種關於無人載具的公共政策,我到今天還是無法明白,為什麼相關政策要如此倉促,特別是差點商轉的自駕公車。

自駕公車的理想很美好,因為透過電腦人工智慧取代真人駕駛,可以立即解決公車司機高成本與過勞等問題,如果能夠順利銜接可以讓公共運輸的發展獲得爆發性突破,但台灣在這個領域的發展遠遠落後美國等先進國家,對台南來說更是天外飛來一筆;對比美國的發展過程,台南在相關公共政策大膽的程度非常嚇人,還沒有驗證能力市長就對外催促相關團隊盡快商轉,議會也沒有議員踩煞車,如果真的上路大概就是個災難了。

《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是正面的,政府提供資金與法規上的特許,希望加速相關領域的發展;但會有這樣的特許,其實另外一個意義是這條路成功機率非常渺茫,所以需要提高企業發展誘因。鼓勵企業發展是對的,但當一個新科技要成為公共服務,應該要有非常嚴謹的把關,台南根本沒有能力驗證任何一個廠商技術的成熟度,光靠廠商單方面陳述就論及商轉,特別是公車服務又涉及這麼多乘客與用路人的安全,這種決策品質真的會讓人嚇出一身冷汗。

今年初有媒體進行查證戳破了台南廠商的謊言,原本宣稱的國際成功經驗其實並不存在,在這之後台南市政府就沒再提到自駕公車,原本展延到今年 4/6 的《台南市自動駕駛快捷公車上路營運實驗計畫》看起來也沒有進一步消息,只是計畫並未正式廢止還是會讓人有些擔心。

自駕公車不是不能做,只是不能隨便做,應該要參考美國發展自駕車的作法,設定階段性發展目標,累積足夠的實證數據才能夠進一步討論商轉上路。也其實,我並不看好自駕公車這個主題,因為一些國際企業都是運用小型車進行嘗試,因為一旦自駕技術成熟,運輸的單位成本會有效下降,當你發現直接載你到目的地的計程車跟必須步行接駁的公車一樣價格,你還會選擇走去搭公車嗎?